板材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8335207阅读:来源:国知局
(472),第四凹筋壁(480)具有固定连接第二凹筋壁(460)的第四凹筋壁近端点(481)以及远离第二凹筋壁(460)的第四凹筋壁远端点(482),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和第二凹筋壁(460)的横向间距大于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和第一凹筋壁(450)的横向间距,第四凹筋壁远端点(482)和第一凹筋壁(450)的横向间距大于第四凹筋壁远端点(482)和第二凹筋壁(460)的横向间距,第五凹筋壁(490)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和第四凹筋壁远端点(482), 板材配合面(101)和构件配合面(201)呈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第一凹筋壁(450)和第二凹筋壁(460)的横向间距大于或等于第一凸筋壁(310)和第二凸筋壁(320)的横向间距,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和第四凹筋壁远端点(482)的横向间距大于或等于第三凸筋壁远端点(332)和第四凸筋壁远端点(342)的横向间距,凸筋(300)可通过前向开口(420)或后向开口(430)进出凹筋内腔(410),凸筋(300)和前向开口(420)之间或凸筋(300)和后向开口(430)之间为间隙配合,凸筋(300)处于凹筋内腔(410)时:第一凸筋壁(310)和第二凸筋壁(320)同时位于纵向开口(440);第三凸筋壁(330)纵向挡接作用于第三凹筋壁(470);第四凸筋壁(340)纵向挡接作用于第四凹筋壁(480);第二凸筋壁(320)横向挡接作用于第二凹筋壁(460);第一凸筋壁(310)横向挡接作用于第一凹筋壁(450);同一纵向上的第三凸筋壁(330)和板材配合面(101)间距大于或等于第三凹筋壁(470)和构件配合面(201)间距;同一纵向上的第四凸筋壁(340)和板材配合面(101)间距大于或等于第四凹筋壁(480)和构件配合面(201)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板材,其特征在于:第三凸筋壁近端点(331)和第三凸筋壁远端点(332)的连接直线(Si)和第一凸筋壁(31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四凸筋壁近端点(341)和第四凸筋壁远端点(342)的连接直线(s2)和第二凸筋壁(32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三凹筋壁近端点(471)和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的连接直线(s3)和第一凹筋壁(45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四凹筋壁近端点(481)和第四凹筋壁远端点(482)的连接直线(s4)和第二凹筋壁(46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板材,其特征在于:第三凸筋壁(330)、第四凸筋壁(340)、第三凹筋壁(470)、第四凹筋壁(480)均具有相同的纵向截面。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板材,其特征在于:第三凸筋壁(330)、第四凸筋壁(340)、第三凹筋壁(470)、第四凹筋壁(480)均呈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3的板材,其特征在于:第三凸筋壁(330)、第四凸筋壁(340)、第三凹筋壁(470)、第四凹筋壁(480)均呈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板材,其特征在于:板材单元(I)包括正基片(110)和背基片(120),正基片(110)的纵向投影和背基片(120)的纵向投影相互重合,正基片(110)和背基片(120)之间具有板材空间(130),板材配合面设置在背基片(120),正基片(110)和背基片(120)之外具有外部空间(5),板材空间(130)设有中线(dl),所述中线(dl)纵向设置,板材空间(130)设有两个插接机构(610),两个插接机构(610)对称于中线(dl)设置,每个插接机构(610)设有上壁(615)、下壁(616)以及插接空间(617),插接空间(617)位于上壁(615)、下壁(616)之间,插接空间(617)与外部空间(5)相互贯通。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板材,其特征在于:板材空间(130)设有两个副插接机构¢20),两个副插接机构(620)对称于中线(dl)设置,以中线(dl)为分界的板材空间(130)包括一侧板材空间(130a)和另一侧板材空间(130b),一侧板材空间(130a)和另一侧板材空间(130b)分别设有第一副中线(d2a)和第二副中线(d2b),一侧板材空间(130a)设有对称于第一副中线(d2a)的一个插接机构(610)和一个副插接机构(620),另一侧板材空间(130b)设有对称于第二副中线(d2b)的一个插接机构(610)和一个副插接机构(620)。
8.根据权利要求6的板材,其特征在于:正基片(110)具有正基片内表面(111),正基片内表面(111)面向背基片(120),背基片(120)具有背基片内表面(121),背基片内表面(121)面向正基片(110),每个插接结构(610)均设有上加强筋(611)和下加强筋(612),上加强筋(611)的纵向投影和下加强筋(612)的纵向投影相互重合,上加强筋(611)具有上加强筋内表面(613),上加强筋内表面(613)面向下加强筋(612),下加强筋(612)具有下加强筋内表面(614),下加强筋内表面(614)面向上加强筋(611),上壁(615)设置在上加强筋内表面(613),下壁(616)设置在下加强筋内表面(614),上加强筋内表面(613)和下加强筋内表面(614)之间的纵向间距小于正基片内表面(111)和背基片内表面(121)之间的纵向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板材,其特征在于:正基片内表面(111)和背基片内表面(121)为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上加强筋内表面(613)和下加强筋内表面(614)为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每个插接机构(610)均设有侧加强筋(618),侧加强筋(618)具有侧加强筋内表面(619),侧加强筋内表面(619)分别连接上加强筋内表面(613)和下加强筋内表面(614),侧加强筋内表面¢19)和上加强筋内表面¢13)为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侧加强筋内表面(619)和下加强筋内表面(614)为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板材,其特征在于:板材单元(I)整体和构件单元(2)整体 分别由软质塑料一体成型或硬质塑料一体成型或木塑复合材料一体成型。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改变装配厚度,用以扩大适用范围的板材,并且可方便拆卸安装,加以回收再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建立在板材单元和构件单元相互挡接定位的基础上,两者之间通过插拔配合形成相互定位挡接效果,只需将构件单元固定在所需位置,即可方便将凸筋通过插入口与凹腔插接,进而方便地将板材单元拆装于构件单元。构件单元可以设计成小体积,只需考虑其厚度的规格,通过不同厚度规格的构件单元与板材单元配合,甚至可以通过多个构件单元和多个板材单元的连续装配来方便改变组装后的整体厚度,以便适应不同的装配应用场合,扩大适用范围,通过向着横向两侧延伸的两侧挡接部件,起到使板材单元和构件单元挡接配合稳定均匀的效果。
【IPC分类】E04C2-24, F16S1-10, E04C2-34, E04C2-20
【公开号】CN104652700
【申请号】CN201410851190
【发明人】潘茜茜
【申请人】潘茜茜
【公开日】2015年5月27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30日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