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77245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具。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建筑结构的老化,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修复的工作越来越多,采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的技术运用的也越来越广。将碳纤维板张拉之后锚固于被加固体的表面,可以提高被加固体的抗弯强度、抗裂性,还可以提高复合纤维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加固成本。然而,由于预应力碳纤维板的锚具通常具有一定厚度,现有的锚固技术一般都是在混凝土结构表面开槽来安放锚具,以保证碳纤维板能粘贴在被加固体表面(在碳纤维板与被加固体表面之间通常涂有结构胶),这就导致对被加固体结构的损伤。另外,有些被加固体结构的材料特点决定了无法或者很难在其表面开槽,如钢结构。因此,亟需对现有的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具进行改进,以此来克服现有碳纤维板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板锚具,其无需在被加固体表面开槽,仍能够保证碳纤维板能粘贴在被加固体表面,提高被加固体的抗弯强度、抗裂性。
[0004]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具,包括固定端和张拉端,固定端包括用于固定在被加固体上的固定锚板,在固定锚板内设有楔形通孔,该楔形通孔内设有用于夹紧碳纤维板的夹片;张拉端包括张拉锚板,在张拉锚板内也设有楔形通孔,该楔形通孔内设有用于夹紧碳纤维板的夹片;所述固定锚板上的楔形通孔窄口与张拉锚板上的楔形通孔窄口相对。
[0005]所述张拉端还包括用于固定在被加固体上的张拉座,在所述张拉锚板与张拉座之间设有预应力调节件,预应力调节件能够带动张拉锚板靠近张拉座;所述固定锚板、张拉锚板彼此相对的端部均分别设有转向压块,以压迫由楔形通孔窄口出来的碳纤维板使其平滑转向,从而使固定端与张拉端之间的碳纤维板与被加固体的表面紧贴。
[0006]进一步,所述转向压块的上部是呈平板结构的固定板,在固定板的下侧沿碳纤维板布置方向设有朝下凸出的转向部,该转向部一端较薄、一端较厚,且以弧线平滑过渡;所述固定锚板、张拉锚板彼此相对的端部均分别伸出有两块支板,一转向压块通过其固定板以螺栓固定在所述固定锚板的两块支板上,其转向部介于两块支板之间,转向部较薄的一端朝向固定锚板且其下表面高于楔形通孔窄口的上边沿;一转向压块通过其固定板以螺栓固定在张拉销板的两块支板上,其转向部介于两块支板之间,转向部较薄的一端朝向张拉锚板且其下表面高于楔形通孔窄口的上边沿。所述转向压块的转向部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保证由楔形通孔窄口伸出的碳纤维板在高应力状态下不被剪断的前提下紧贴被加固体。
[0007]进一步,所述预应力调节件为螺杆,在张拉锚板上设有与张拉座上螺杆孔对应的螺杆孔,螺杆穿过螺杆孔将二者连接,所述张拉座固定在张拉锚板楔形通孔宽口一侧,螺杆滑动能够带动张拉锚板靠近拉座。
[0008]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固定锚板、张拉锚板彼此相对的端部设置转向压块,能够压迫由楔形通孔窄口出来的碳纤维板使其平滑转向,能够保证由楔形通孔窄口伸出的碳纤维板在高应力状态下不被剪断的前提下紧贴被加固体表面,因此无需在混凝土结构表面开槽,避免了对混凝土结构的损伤,同时也解决了被加固体为钢结构时表面无法开槽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0010]图2为图1中A-A剖面图。
[0011]图3为固定端的剖面图。
[0012]图4为固定锚板的示意图。
[0013]图5为张拉锚板的示意图。
[0014]图6为转向压块的示意图。
[0015]图7为固定端的示意图(用于加固混凝土结构)。
[0016]图8为张拉端的示意图(用于加固混凝土结构)。
[0017]图9为固定端的示意图(用于加固钢结构)。
[0018]图10为张拉端的示意图(用于加固钢结构)。
[0019]图中:1-固定锚板,11-楔形通孔,12-支板,13-螺栓孔,2-转向压块,21-固定板,22-转向部,23-螺栓孔,3-碳纤维板,4-夹片,5-张拉锚板,51-楔形通孔,52-支板,53-螺栓孔,54-螺杆孔,6-螺杆,7-张拉座,8-被加固体,9-第一螺栓,10-第二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1]实施例一(针对被加固体为混凝土结构)
[0022]如图1~图8所示,所述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具,包括固定端和张拉端,固定端包括用于固定在被加固体8上的固定锚板I,在固定锚板I内设有楔形通孔11,该楔形通孔11内设有用于夹紧碳纤维板的夹片4 ;张拉端包括张拉锚板5,在张拉锚板5内也设有楔形通孔51,该楔形通孔51内设有用于夹紧碳纤维板的夹片4 ;所述固定锚板I上的楔形通孔窄口与张拉锚板5上的楔形通孔窄口相对。
[0023]所述张拉端还包括用于固定在被加固体8上的张拉座7,在所述张拉锚板5与张拉座7之间设有预应力调节件。如图1、图8所示,所述预应力调节件为两根螺杆6,在张拉锚板5上设有与张拉座上螺杆孔对应的螺杆孔54,螺杆穿过螺杆孔将二者连接,所述张拉座固定在张拉锚板楔形通孔宽口一侧,螺杆滑动能够带动张拉锚板靠近张拉座。
[0024]如图1、图2所示,所述固定锚板1、张拉锚板5彼此相对的端部均分别设有转向压块2,以压迫由楔形通孔窄口出来的碳纤维板使其平滑转向,从而使固定端与张拉端之间的碳纤维板与被加固体的表面紧贴。
[0025]如图6所示,所述转向压块2的上部是呈平板结构的固定板21,在固定板21的下侧沿碳纤维板3布置方向设有朝下凸出的转向部22,该转向部一端较薄、一端较厚,且以弧线平滑过渡。
[0026]所述固定锚板、张拉锚板彼此相对的端部均分别伸出有两块支板(参见图4、图5)。如图2、图3、图7所示,一转向压块2通过其固定板以螺栓固定在所述固定锚板I的两块支板12上(固定板上设有与支板上螺栓孔13相对应的螺栓孔23),其转向部介于两块支板之间,转向部较薄的一端朝向固定锚板且其下表面高于楔形通孔窄口的上边沿。
[0027]如图2、图8所示,一转向压块2通过其固定板以螺栓固定在张拉锚板5的两块支板52上(固定板上设有与支板上螺栓孔53相对应的螺栓孔23),其转向部介于两块支板之间,转向部较薄的一端朝向张拉锚板且其下表面高于楔形通孔窄口的上边沿。当碳纤维板从楔形通孔窄口伸出来时,碳纤维板首先与转向部较薄一端接触,并被向下压迫而靠近被加固体表面,而转向部较厚一端与较薄一端为弧形平滑过渡,因此,碳纤维板受到的向下压迫是循序渐进的,其缓慢转向而靠近被加固体表面,从而避免了由楔形通孔窄口伸出的碳纤维板在高应力状态下受到较大剪切力而被剪断的风险。
[0028]本实施例针对被加固体为混凝土结构,因此,固定锚板和张拉座采用螺栓连接方式固定在被加固体8上。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螺栓9穿过固定锚板两个支板上的螺栓孔13并伸出,从而固定在被加固体上。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螺栓10穿过张拉座7上的螺栓孔并伸出,从而固定在被加固体上。
[0029]实施例二 (针对被加固体为钢结构)
[0030]本实施例针对被加固体为钢结构,因此固定锚板和张拉座无法采用螺栓连接方式,多采用焊接方式固定在被加固体上。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螺栓9未从固定锚板两个支板上的螺栓孔13内伸出,固定锚板通过其下表面与被加固体贴合焊接。如图10所示,所述张拉座7上为没有设置螺栓孔,张拉座通过其下表面与被加固体贴合焊接。
[0031]本实施例除了固定锚板和张拉座采用焊接方式固定在被加固体上之外,其余与前述实施例一相同。
【主权项】
1.一种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具,包括固定端和张拉端,固定端包括用于固定在被加固体上的固定锚板(1),在固定锚板内设有楔形通孔(11),该楔形通孔内设有用于夹紧碳纤维板的夹片(4);张拉端包括张拉锚板(5),在张拉锚板内也设有楔形通孔(51),该楔形通孔内设有用于夹紧碳纤维板的夹片(4);所述固定锚板上的楔形通孔窄口与张拉锚板上的楔形通孔窄口相对;所述张拉端还包括用于固定在被加固体上的张拉座(7),在所述张拉锚板与张拉座之间设有预应力调节件,预应力调节件能够带动张拉锚板靠近张拉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锚板、张拉锚板彼此相对的端部均分别设有转向压块(2),以压迫由楔形通孔窄口出来的碳纤维板使其平滑转向,从而使固定端与张拉端之间的碳纤维板与被加固体的表面紧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压块(2)的上部是呈平板结构的固定板(21),在固定板的下侧沿碳纤维板布置方向设有朝下凸出的转向部(22),该转向部一端较薄、一端较厚,且以弧线平滑过渡;所述固定锚板、张拉锚板彼此相对的端部均分别伸出有两块支板,一转向压块通过其固定板以螺栓固定在所述固定锚板(I)的两块支板上,其转向部介于两块支板之间,转向部较薄的一端朝向固定销板且其下表面高于楔形通孔窄口的上边沿;一转向压块通过其固定板以螺栓固定在张拉锚板的两块支板上,其转向部介于两块支板之间,转向部较薄的一端朝向张拉销板且其下表面高于楔形通孔窄口的上边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调节件为螺杆(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具,包括固定端和张拉端,固定端包括固定锚板,在固定锚板内设有楔形通孔;张拉端包括张拉锚板,在张拉锚板内也设有楔形通孔,所述固定锚板上的楔形通孔窄口与张拉锚板上的楔形通孔窄口相对;所述张拉端还包括张拉座,在所述张拉锚板与张拉座之间设有预应力调节件;所述固定锚板、张拉锚板彼此相对的端部均分别设有转向压块,以压迫由楔形通孔窄口出来的碳纤维板使其平滑转向,从而使固定端与张拉端之间的碳纤维板与被加固体的表面紧贴。本实用新型无需在被加固体表面开槽,仍能够保证碳纤维板能粘贴在被加固体表面,提高被加固体的抗弯强度、抗裂性。本实用新型能用于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IPC分类】E04C5-12
【公开号】CN204386036
【申请号】CN201520005876
【发明人】李维, 刘辉
【申请人】重庆交通大学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