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减隔震支座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801183阅读:来源:国知局
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的剖面示意图;
[0028]图2为图1中上盖板的膨胀螺栓布置图;
[0029]图3为图1中形状记忆合金弹簧的布置图;
[0030]图4为图1中改进碟形弹簧装置的立体剖面图;
[0031]图5为多维减隔震支座的立体装配图;
[0032]图6为图5中上盖板立体图;
[0033]图7为图5中支座中板立体图1 ;
[0034]图8为图5中支座中板立体图2 ;
[0035]图9为图5中下盖板立体图。
[0036]其中1-上盖板,2-膨胀螺栓,3-预留孔道,4-剪切铅芯块,5-支座中板,6_抗拔板,7-限位板,8-形状记忆合金弹簧,8-1-环向弹簧,8-2-径向弹簧,9-连接板,9-1-环向连接板,9-2-径向连接板,9-3-上部连接板,10碟形弹簧,11-下盖板,12-第一铅芯,13-橡胶,14-叠层橡胶环,15-碟形弹簧卡板,16-活塞下板,17-碟形弹簧限位装置,18-活塞推动杆,19-活塞上板,20-焊缝,21-竖向滑动板;22_第二铅芯。
【具体实施方式】
[0037]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结构的减震隔震,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维减隔震支座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对于结构部分,首先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减隔震支座的受力大小,从而选择尺寸大小合适的减隔震支座,使初始预压力或预拉力超过铅块屈服强度与各相邻钢板接触面的摩擦力之和,确保该支座能够在地震或其他荷载作用下发挥减震隔震作用且能自复位。然后根据结构物的静载和竖向隔震要求确定改进碟形弹簧装置的数量和布置位置,根据结构物的位移限制值大小确定限位钢板与支座中钢板间隙的大小以及抗拔钢板与支座中钢板之间竖向运动空隙的大小。支座的整体高度由上部结构物静载和抗震要求确定。上部结构物的静载全部由该支座的碟形弹簧承担,需要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下盖板11与底板连接,上盖板I与上部结构连接,均通过膨胀螺栓2连接,限位钢板7通过焊条20焊接于上盖板底部的边缘,在较大地震作用下需要承受较大的水平力,故采用30-50mm的厚钢板,材料采用Q235,考虑到每个滑动钢板的厚度以及安装形状记忆合金弹簧的方便,限位钢板高度为50-60_之间。连接钢板9主要用于形状记忆合金弹簧两端的焊接,采用50mmX50mmX20mm的Q235立方体钢块,下部环向连接钢板9-1和纵向连接钢板9-2均焊接于支座中钢板的边缘,上部环向连接钢板9-3焊接于上盖板的下部,与下部环向连接钢板9-1位置相对,使环向记忆合金弹簧的初始位置保持直线,所有的焊接工艺均需要保证焊接质量,在地震作用下,支座失效不应始于焊缝的破坏。剪切铅芯块4距离铅芯的径向距离越大,转动位移越大,剪切效果越明显,其距离可根据抗震过程中对扭转减隔震的要求确定。上盖板与支座中钢板穿插设置,既不限制支座中钢板的相对位移,又将其与上盖板在竖向连为整体,防止竖向地震作用下两者发生脱离。改进碟形弹簧装置10沿支座边缘均匀布置,其中的活塞上板19与支座中钢板5用螺栓连接,活塞下板16与下盖板11不连接,在两者接触面铺设摩擦材料,活塞下板16位于限位槽17内,既保证水平地震作用和转动作用下改进碟形弹簧装置10的自由移动和摩擦耗能,又防止竖向地震作用下其与下部接触面发生脱离。铅芯橡胶位于抗拔钢板6下方,上部与抗拔钢板6用螺栓固定连接,下部与下盖板11用螺栓固定连接。抗拔钢板6和竖向滑动钢板21不紧密连接,保持一定的缝隙,保证竖向地震作用下两者可自由滑动。形状记忆合金弹簧8布置于相邻连接钢板9之间,两端与连接钢板9焊接,为保证复位弹簧8在合适的弹性范围,同时还要保证支座中钢板5与限位钢板7之间的滑动空隙有足够的行程,一般可取50~100mm长度。
[0038]鉴于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和尺寸不定性,本实用新型的支座布置形式亦具有多样性,因而结构布置形式及工作原理与本实用新型类似的情形装置都理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9]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多维减隔震支座,包括用于与上层建筑物结构固定相连的上盖板(I)和位于上盖板(I)下方的下盖板(1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I)的下表面设有可相对上盖板(I)水平滑动的支座中板(5),该上盖板(I)的下表面外缘处设有限位结构;所述上盖板(I)与支座中板(5)之间具有至少一个腔室,在腔室装有剪切铅芯块(4),所述支座中板(5)的侧端面与所述限位结构之间具有水平间隙,该水平间隙内装有形状记忆合金弹性元件;所述支座中板(5)与下盖板(11)之间通过多个铅芯减震组件相连;所述下盖板(11)上装有第一铅芯(12)以及包绕所述第一铅芯(12)的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顶端装有抗拔板(6),该抗拔板(6)顶端与所述支座中板(5)的下表面之间具有竖直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维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铅芯减震组件包括位于下盖板(11)上表面并可相对下盖板(11)摩擦移动或转动的活塞下板(16),固定在活塞下板(16)上的第二铅芯(22),该第二铅芯(22)顶端与活塞推动杆(18)固定相连,所述活塞推动杆(18)顶端连接有活塞上板(19),该活塞上板(19)的顶端与支座中板(5)固定相连;所述第二铅芯(22)外侧设有缓冲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维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中板(5)下表面装有向下延伸的滑动板(21),所述抗拔板(6)的顶部侧端面具有凸起,所述滑动板(21)底端具有可与该凸起配合防止支座中板(5)与下盖板(11)脱离的限位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维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元件为蝶形弹簧(10),所述第二铅芯(22)位于蝶形弹簧(10)内;所述蝶形弹簧(10)长度大于第二铅芯(22)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维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推动杆(18)的底端置于第二铅芯(22)内,该活塞推动杆(18)顶端通过活塞上板(19)与所述支座中板(5)下表面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维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下板(16)上装有限制缓冲元件底端横向移动的卡板(15 )。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维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板(11)上设有防止活塞下板(16)竖向移动的限位装置(1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维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包绕所述第一铅芯(12)的弹性元件为叠层橡胶环(14)。
9.根据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多维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I)上用于向所述腔室内灌注铅芯的预留孔道(3)。
10.根据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多维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弹性元件为形状记忆合金弹簧(8);所述限位结构为限位板(7),所述支座中板(5)的侧端面固定有连接板(9),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弹簧(8)的一端连接在限位板(7)上,该形状记忆合金弹簧(8)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接板(9)上,且限位板(7)与连接板(9)的水平间隙为50mm— 10Omnin
11.根据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多维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I)与支座中板(5)的接触面上设有聚四氟乙烯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维减隔震支座,所述隔震支座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的下表面设有可相对上盖板水平滑动的支座中板,该上盖板的下表面外缘处设有限位结构;所述上盖板与支座中板之间具有至少一个腔室,在腔室装有剪切铅芯块,所述支座中板的侧端面与所述限位结构之间具有水平间隙,该水平间隙内装有形状记忆合金弹性元件;所述支座中板与下盖板之间通过多个铅芯减震组件相连;所述下盖板上装有第一铅芯以及包绕所述第一铅芯的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顶端装有抗拔板,该抗拔板顶端与所述支座中板的下表面之间具有竖直间隙。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支座不能有效进行三维减隔震的问题,并实现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的多重减隔震目的,同时具有抗拔、抗扭功能。
【IPC分类】E04B1-36, E04B1-98
【公开号】CN204510510
【申请号】CN201520064606
【发明人】曾宪诚, 朱洁, 国巍, 杨凌皓, 刘建文, 屈俊楠, 朱迪
【申请人】中南大学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