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提箱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箱锁。
一般提箱锁通常是左右各一地装设在提箱两半边壳体盖合交界处,以控制提箱的启闭。如
图1及图2所示的一种以往提箱锁,包括有一后一前地在一端相枢设的一固定座1与一板座2,装设时固定座1背面可配合锁固定位在提箱一边壳体上,而板座2可盖合在固定座1正面处,由于固定座1锁固于提箱的相关结合构造并非重点,在此不多作冗述,仅针对固定座1与板座2加以说明。
固定座1,大抵呈一开口朝前的凹槽状,其在沿长度方向的一对侧壁11间,由枢设端往另端分设有一连设在两侧壁11前缘而露设于固定座1正面处的阶板12、一对沿长度方向开设在两侧壁11相向面且约位于前述阶板12后方的滑槽13、一借一端预设一第一销体141而枢装在上述一侧板11内面处使另端具有一往后凸伸状钩部142的卡掣体14,以及一位于近固定座1末端处的卡钩15;上述卡掣体14另在其枢设端的第一销体141外部套设有一第一扭力弹簧143,使第一扭力弹簧143一端抵于固定座1、另端往前抵推卡掣体14,使卡掣体14的钩部142端获得往前枢摆的弹性扭力,至于卡掣体14的钩部142的设置作用,是在往后枢摆露出固定座1背面时,借对应扣抵于提箱一半边壳体所预设的扣片,使提箱的两半边壳体无法相对开启,此部份的提箱壳体相关构造并非设计重点,在此不多作冗述。
板座2,其由一前板20与一后板3对应并合组成,后板3朝向固定座1并在对应于固定座1的盖合面上由枢设端往另端分设有一滑块31、一压块32、一前趋摆体33与一容槽34,其中滑块31,其比上述前板20更为往外凸伸,并于末端处凸设有一对滑轴311,使二滑轴311对应滑抵于前述固定座1的二滑槽13中。
压块32,其斜下压抵于固定座1的卡掣体14中间正面处,而可在整体板座2被往固定座1方向压抵盖合时,借压块32抵推卡掣体14的钩部142往后枢摆并露伸出固定座1外部。
前趋摆体33,其一端借一第二销体331枢设于前述压块32上,另端则往远离卡掣体14的方向斜设状地以一第三销体333枢设在固定座1的两侧壁11间,并在前述第二销体331外部套设有一第二扭力弹簧332,第二扭力弹簧332一端往前抵于后板3、另端往后抵于前趋摆体33,使后板3及整体板座2获得往前枢摆的弹性扭力。
容槽34,其在靠近压块32端装设有一锁具35、另端一内一外装设有一受抵块36与一可受压抵时连动受抵块36位移的按压块37;受抵块36外端底部具有一凸伸出容槽34的推拔状卡部361、两侧具有一对翼片362,并借内端抵装有一弹簧38,而积蓄往外推抵受抵块36的弹性,整体受抵块36可在往固定座1盖合时,借其卡部361对应抵于固定座1的卡钩15而受力往容槽34内缩位移,直至卡部361移抵通过卡钩15时,借由弹簧38受压缩所积蓄的反向弹力而往凸出容槽34外的方向移动复位,使卡部361止逆地抵于卡钩15背面,其状态如图3所示,此为板座2与固定座1盖合定位的状态;至于前述锁具35设置的作用,主要是在转动于一预定位置时,用以阻挡按压块37往内推抵受抵块36位移,而达上锁的目的,此锁具35可阻挡按压块37位移的相关构造已为一般提箱锁所普遍使用。
当欲由盖合状态开启板座2时,须按压其按压块37外端,借按压块37抵推受抵块36的翼片362,而连动整体受抵块36往容槽34内缩,于是受抵块36端部的卡部361将被连动内缩而脱离与卡钩15抵接的状态,此时借由第一、第二扭力弹簧143、332所分别提供予卡掣体14与前趋摆体33而往前顶抵板座2的弹性扭力,都成为板座2以枢设端为支点使另端往前枢摆开启的弹力,且板座2掀开的角度是由其前趋摆体33拉执于板座2与固定座1间而获得限制。
针对上述以往提箱锁中板座2的开启与盖合状态的运作情形加以比较不难发现,板座2在固定座1前方枢摆的运作并非完全以二滑轴311为轴作掀摆,实际上板座2在往前掀摆的同时,更借由前趋摆体33以第三销体333为不动的定位点,提供斜向驱动板座2的弹性扭力,使板座2掀摆端更往图中左侧横向位移,也就是在盖合与开启过程中,板座2的二滑轴311是在固定座1的二滑槽13两端间来回滑动位移并进行预定角度的转动,此一以板座2在枢摆同时进行横向滑动位移的设计,造成当板座2在如图2所示的开启状态时,其正面处的前板20将因横向位移而与固定座1的阶板12间产生出一横移间隙39,横移间隙39的存在,使得当有物体抵入此间隙内时,容易在板座2盖合时被往阶板12横向位移的前板20夹压,而将物体夹抵于板座2与阶板12间。
就以往提箱锁的板座2所具备以横向滑移搭配枢摆方式作掀合的设计而言,除在开启时因横向位移量较大而产生易夹物的横移间隙39以外,整体板座2所采用以卡掣体14与前趋摆体33枢设处分别配置的第一、第二扭力弹簧143、332,所提供以两段驱动方式往前顶抵板座2的构造设计,也使得整体组装的构件较为繁琐,而有待进一步作改善。
此外,以往提箱锁的板座2,其借后板3的容槽34内所装设各自独立的受抵块36与按压块37等二构件,来达成与固定座1间的对应盖合或开启等运作的构造设计,由于分散构件较多而显得较为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箱锁,使其板座在往前掀摆开启时的横向位移量小而不易夹物,且板座的构造较为精简,并可直接连动固定座的卡掣体摆移。
本实用新型的提箱锁,一种提箱锁,包括有在一端借前、后枢设而可相盖合或开启的一板座与一固定座,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座,其于沿长度方向的一对侧壁间,由枢设端往另端分设有一露设于二侧板前缘间的阶板、一连接于二侧板间的横杆、一卡掣体与一连接于二侧板间的卡板;该卡掣体一端枢设在该一侧板内面处,另端具有一往后凸伸的钩部,以及在远离该横杆的一侧间隔凸设有一对隔肋;该板座,由一伸入于该固定座内的后板与一盖于固定座正面处阶板内侧的前板对应并合所组成;该后板上设有两对限位柱,具有间隔而对应枢套于该固定座的横杆外部;一抵动块,其末端具有一抵钩,该抵钩伸抵于该卡掣体侧面的二隔肋间,以连动卡掣体枢摆;一顶掀弹簧,其两端分抵于后板与固定座间;一容槽,其一端装设一在板座盖合时卡抵于固定座内卡板而定位的横移块,另端装设一可转动预定角度而阻挡横移块位移的锁具。
所述的提箱锁,其特征在于该横移块外端一前一后分设有凸伸出容槽的一推移部与一端部呈推拔状的卡部,于内端抵装有一弹簧。
所述的提箱锁,其特征在于该两对限位柱末端固定盖设有一盖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提箱锁的效果是,使其板座在往前掀摆开启时的横向位移量小,而不致产生易夹物的间隙,且其板座是直接以一抵动块对卡掣体进行抵动,使其构造极为精简。
下面通过一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提箱锁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是以往提箱锁的后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以往提箱锁在板座开启时的后视组合顶部剖面示意图。
图3是以往提箱锁中板座与固定座的盖合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箱锁的后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箱锁在板座开启时的后视组合顶部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板座由前、后板组成的后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板座与固定座的开启状态示意图。
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提箱锁,其包括有在一端相枢设并可一后一前对应盖合的一固定座4与一板座5。
首先,针对固定座4加以说明,其大抵呈一开口朝前的凹槽状,其于沿长度方向的一对侧壁41间,由枢设端往另端分设有一阶板42、一横杆43、一卡掣体44与一位于近末端处的卡板45,其中阶板42,其连接凸设于二侧板41前缘间,而浮凸于整体固定座4正面处。横杆43,连设在二侧板41间,其连设位置约略接近二侧板41前缘处。卡掣体44,其一端开设有一穿孔441、另端具有一往后凸伸的钩部442,以及在两侧中间处各一前一后间隔凸设有一对隔肋443,使整体卡掣体44的装组可借一枢轴444穿过其穿孔441,而将此端枢设于前述一侧板41内面处所对应开设的一对枢耳411间,钩部442同样用以在往后露伸出固定座4时对应扣抵于提箱一半边壳体所预设的扣片,使提箱的两半边壳体无法相对开启。
卡板45,连设在二侧板41间,其正面朝向前述横杆43的端缘具有一推拔面451。
其次,续针对板座5的细部构造加以说明,配合图6所示,其具有可前、后对应并合的一前板6与一后板7;其中,前板6,其在与后板7的并合面两端分设有一对沿长度方向开设的嵌槽61与一垂直凸设的定位管62,当板座5与固定座4盖合时,前板6对应并盖于固定座4正面,并呈并接于固定座4正面所露设的阶板42内侧的状态;而后板7,则可先以一端对应设置的一对嵌块71斜向抵入前板6的二嵌槽61后,再以其另端所开设的一定位孔72往下套抵于前板6的定位管62外部而定位,整体后板7可在板座5与固定座4盖合时,对应容伸于固定座4内,并在容伸于固定座4的面上由枢设端往另端分设有两对限位柱73、一抵动块74、一顶掀弹簧75与一容槽76,其中两对限位柱73,可呈铆柱型态,其间具适当间隔,以便将固定座4的横杆43套设于其间后,使整体板座5可以横杆43为枢轴作枢摆,且两对限位柱73末端固定盖设有一盖板731,以防止两对限位柱73与横杆43脱离,本实施例中盖板731盖设定位的构造,是借盖板731上开设有与前述两对限位柱73对应的四孔洞732,而能以四孔洞732对应套抵于各限位柱73末端后,借铆开各呈铆柱型态的限位柱73末端,便可将盖板731铆固定位。
抵动块74,其末端具有一抵钩741,抵钩741对应伸抵于固定座4的卡掣体44一侧所凸设的二隔肋443间,而可连动卡掣体44的钩部442端前、后摆动。
顶掀弹簧75,其两端分别顶抵于后板7与固定座5间,以提供整体板座5往前枢摆开启的弹力。
容槽76,其在内、外端分别装设有一锁具77与一横移块78,横移块78外端一前一后分设有凸伸出容槽76的一推移部781与一端部呈推拔状的卡部782,并借内端抵装有一弹簧783,而积蓄往外推抵的弹性,使整体横移块78可在受压时往内弹性位移一适当距离,并能在板座5对应盖合于固定座4时,以其推移部781与卡部782分处于固定座4的卡板45正、背面而限位;至于前述锁具77设置的作用,主要是在转动于一预定位置时,用以阻挡横移块78位移,而达上锁的目的。
借上述构件的组成,当板座5由图5所示的开启状态欲对应盖合于固定座4时,在盖合期间,借其后板7的推移块78的卡部782端部对应抵于固定座4的卡板45的推拔面451而受力往容槽76内缩位移,直至卡部782移抵通过卡板45厚度时,借由弹簧783受压缩所积蓄的弹力而往凸出容槽76外的方向移动复位,使卡部782抵于卡板45背面,其同时推移块78中位于卡部782前方的推移部781则位于卡板45正面,而如图7所示状态,整体板座5便借推移块78的推移部781与卡部782分处于卡板45正、背面而定位,此便是板座5与固定座4盖合定位的状态。
当由盖合状态欲开启板座5时,只要借按压推移块78前方推移部781,使整体推移块78往容槽76内缩,于是推移块78后方的卡部782将被连动内缩而脱离与卡板45背面的抵接,此时借由顶抵于固定座4与板座5间的顶掀弹簧75的顶掀弹力,整体板座5便可以枢设端的横杆43为轴使另端往前推移而开启,且板座5掀开的角度是由其后板7上所设的两对限位柱73加以限制,其限制情形是由于两对限位柱73以适当间隔套抵于固定座4的横杆43外部,当整体板座5外掀枢摆时,两对限位柱73可随着枢摆,并在枢摆预定角度时,位于横杆43外侧的二限位柱73,将因枢摆而抵及横杆43,借此获得限位,至于其摆动角度的大小,是受两对限位柱73的间隔大小所控制,也就是两对定位柱73的间隔越大,其可枢摆的角度便越大,但因设计上整体板座5往前掀摆的角度并不需很大,只要能连动固定座4的卡掣体44的钩部442端往前摆回固定座4内以移离对提箱壳体的扣抵,使提箱的两半壳体能自由开启便可。
而正由于本实施例设计中,整体板座5开启与盖合的枢摆运作,是以其枢设端的两对限位柱73套抵于固定座4的横杆43外部进行预定角度的来回枢摆,因此横向位移量小,不致产生如前述以往设计所存在易夹物的空隙。
进一步详究本实施例提箱锁的运作情形,更可发现板座5无论开启或盖合期间,其抵动块74末端的抵钩741都保持与固定座4中卡掣体44连动的运作关系,也就是卡掣体44的运作是以直接被抵动块74连动的方式产生同步摆动运作,使得板座5能以极为精简的结合关系与固定座4的卡掣体44进行“直接抵动”的运作,确实已改善前述以往提箱锁构造所采用以一卡掣体与一前趋摆体提供两段式“间接抵动”的繁琐设计。
此外,就本实施例中板座5的后板7在容槽76外端所装设用以提供盖合定位功能的推移块78而言,由于推移块78为单一构件,设计上其借外端前、后部位处一体成型地分设有一推移部781与一卡部782,并能借一体操作推移部781与卡部782,而提供整体板座5能与固定座4对应盖合或开启时所须的相关运作功能;相比较下,前述以往提箱锁借后板3内装设各自独立的受抵块36与按压块37等二构件,来达成与固定座1对应盖合或开启等相关运作功能,在构造的精简性而言,实无法与本实施例中以单一构件便可达成的设计相比拟。
权利要求1.一种提箱锁,包括有在一端借前、后枢设而可相盖合或开启的一板座与一固定座,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座,其于沿长度方向的一对侧壁间,由枢设端往另端分设有一露设于二侧板前缘间的阶板、一连接于二侧板间的横杆、一卡掣体与一连接于二侧板间的卡板;该卡掣体一端枢设在该一侧板内面处,另端具有一往后凸伸的钩部,以及在远离该横杆的一侧间隔凸设有一对隔肋;该板座,由一伸入于该固定座内的后板与一盖于固定座正面处阶板内侧的前板对应并合所组成;该后板上设有两对限位柱,具有间隔而对应枢套于该固定座的横杆外部;一抵动块,其末端具有一抵钩,该抵钩伸抵于该卡掣体侧面的二隔肋间,以连动卡掣体枢摆;一顶掀弹簧,其两端分抵于后板与固定座间;一容槽,其一端装设一在板座盖合时卡抵于固定座内卡板而定位的横移块,另端装设一可转动预定角度而阻挡横移块位移的锁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箱锁,其特征在于该横移块外端一前一后分设有凸伸出容槽的一推移部与一端部呈推拔状的卡部,于内端抵装有一弹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箱锁,其特征在于该两对限位柱末端固定盖设有一盖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在提供一种提箱锁,其具有一板座与一固定座,固定座在一端设有一横杆,板座借对应端设置两对定位柱而枢套在横杆外部,板座在另端设有可往内弹性位移的推移块,借推移块外端所一体分设的一推移部与一卡部分抵于固定座上所设的一卡板正、背面而盖合定位;又,固定座内所枢装用以卡扣提箱壳体的一卡掣体侧面间隔凸设有一对隔肋,使板座上所预设一抵动块末端的抵钩伸抵于二隔肋间,以直接连动卡掣体摆动。
文档编号E05B65/00GK2411316SQ00201429
公开日2000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28日
发明者李荣添 申请人:李荣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