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织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7012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能织带的制作方法
吸能织带背景技术本发明大致涉及织带。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吸能织带和撕裂式减震织 带。织带吸能织带织带一个吸能织带是具有由粘合纱将两个承重网连接在一起 的一整片织带。该两个承重网和该粘合纱作为一整片织带编织在一起。在织带 工作期间,当两个网彼此撕开并吸能或减震时,粘合纱断裂吸能。两个撕开的、 独立的承重网支撑施加于织带上的载荷。本发明进一步地涉及制造吸能织带的 方法和使用吸能织带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吸能并支撑载荷的改进的织 带。本发明被描述为吸能以及减震。术语"吸能"和"减震"的使用并不限制 本发明。因此,在被称作"减震"的实施例中,在本发明中也被认为涉及"吸 能",反之亦然。在某些实施例中,本发明涉及减震系索、制造减震系索的方法和利用减震 系索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吸能并支撑载荷的改进的系索。在地面或其它相对更低表面之上的提升位置的人可能处于坠落并受伤的 危险中。比如,从事需要处于升高位置(比如在脚手架上)职业的工人和其它 人员会面临坠落并受伤的危险。穿戴安全带能阻止人员的落下并防止或减少伤 害。安全带一般地具有使用者穿戴的背带部分和从该背带部分延伸的系绳或 系索。该系索将背带部分连接到固定结构上。如果人员从升高的位置落下,则 当系索拉直时安全带阻止人员的下落。该人员的下落非常突然地被停止并使人 员受到突然停止时的沖击力。因此,存在改善当下落停止时用于减少安全带的 使用者所受到的冲击的系索的需要。吸收人员下落时的冲击的撕裂式系索是已知的。但是,存在改进用于减少 阻止人员下落的冲击的撕裂式系索的需要。现有的撕裂式系索由组装在一起的 两个独立织带制成。该织带包括加强的织带和单独的撕裂式织带。该撕裂式织带缝制到加强的织带上。在系索的使用过程中,撕裂式织带在坠落使用者的载 荷作用下撕开。撕裂式织带撕开后,加强的织带支撑使用者。这些现有的撕裂式系索存在缺点,并能被加以改进。比如,该撕裂式系索 由必须组装在一起的两个独立的织带(加强的织带和撕裂式织带)构成。两个 独立的织带增加了系索的成本。还有,两个独立的织带组装的工序增加了系索 的成本。将撕裂式织带连接到加强的织带上的组装步骤(比如通过缝制)是必 需的。现有的具有撕裂式织带和独立的加强织带的撕裂式系索是高成本且制造 繁瑣。另一现有的撕裂式系索在织带上具有预切的裂缝。织带在该预切裂缝处开 始纵向撕开。另一撕裂式系索在织带上具有刺透或切割构件。该刺透或切割构 件将织带沿纵向撕开。这些现有系索也存在缺点并能被改进。比如,织带的纵 向撕裂或切开不一致且难以控制。该撕裂或切割作用更是不可预测的。因此, 激活系索所需要的作用力的大小是不一致且不可预料的。基于上述理由和其它原因,可以改进系索和减震系索。此外,制造系索的 方法也可以改进。吸能织带和制造吸能织带的方法也可以改进。 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吸能织带。本发明特别地提供一种新型的撕裂式减 震系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造系索的新方法。该新型系索可用于阻止人员的 下落并减少下落停止时使用者所感觉到的冲击力。在一实施例中, 一个织带具有第一承重网、第二承重网和粘合构件,其由 第 一和第二承重网 一体地形成为 一整片织带。所述粘合构件在吸能部分将第一 和第二承重网连接在一起。当有足够大的载荷施加于所述织带上时,由于粘合 构件的断裂,第一和第二承重网在所述吸能部分彼此分离。该粘合构件可以是与第 一和第二承重网交织在一起的粘合纱。粘合构件断裂之后,第 一和第二承重网会彼此分离以使第 一和第二承重网 两者都支撑施加于织带上的载荷。在织带中,第一承重网具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第二承重网具有左 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第 一承重网的左侧网末端与第二承重网的右侧网末端连接;第 一承重网的右侧网末端与第二承重网的左侧网末端连接。吸能部分从织带的中心向织带的相对端延伸。 粘合构件的断裂从吸能部分的相对端开始,并从两个相对端向吸能部分的 中心延续。第 一和第二承重网可相互换位以使第 一承重网从所述织带的顶侧变化到 所述织带的底侧,并且第二承重网从所述织带的底侧变化到所述织带的顶侧。 上和下承重网可以在吸能部分内或吸能部分之外互换。在具有网互换的织带中,织带的顶侧具有左网末端和右网末端,并且织带 的底侧具有左网末端和右网末端。顶侧的左右网末端连接在一起,底侧的左右 网末端连接在一起。第一和第二承重网具有底纱。第一承重网的底纱与第二承重网的底纱互 换。织带的顶侧具有左网末端和右网末端,并且织带的底侧具有左网末端和右 网末端。顶侧的左、右网末端连接在一起,底侧的左、右网末端连接在一起。连接到第一和第二承重网上的粘合构件的数量沿吸能部分变化。吸能部分具有断裂开始位置和断裂终止位置,且连接到第一和第二承重网 上靠近所述断裂开始位置的粘合构件少于连接到第一和第二承重网上靠近断 裂结束位置的粘合构件。第 一和第二承重网可以是纺织材料、编织材料和其组合。在另 一 实施例中织带具有含有纱线的顶层承重网、含有纱线的底层承重 网、在织带的吸能部分将顶层和底层承重网连接在一起的粘合纱。顶层和底层 承重网在吸能部分通过粘合纱的释放是可互相分离的。顶层和底层承重网和粘 合纱作为 一整片织带形成在一起。顶层和底层承重网可以是编织材料、针织材料及其组合。 粘合纱与顶层和底层承重网的纱线一体地连锁在一起。 当有足够的载荷施加于织带上时,由于粘合纱构件的断裂使得顶层和底层 承重网在吸能部分彼此分离,以使顶层和底层承重网两者都支撑施加于织带上的载荷。顶层和底层承重网可相互换位以使顶层承重网的纱线从织带的顶侧变化 到织带的底侧,并且底层承重网的纱线从所述织带的底侧变化到所述织带的顶侧。顶层和底层承重网在吸能部分内互换。在另 一实施例中,撕裂式织带具有含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的第 一承 重网,含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的第二承重网,和在撕裂式织带的吸能部 分将第 一和第二承重网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的粘合构件。第 一承重网的左侧网 末端与第二承重网的右侧网末端连接,第 一承重网的右侧网末端与第二承重网的左侧网末端连接。第 一和第二承重网和粘合构件一体地形成为 一整片织带。该粘合构件可为可断裂的粘合纱。粘合构件可以是与第 一和第二承重网的纱线连锁在一起的粘合纱。 在另一实施例中,撕裂式织带具有含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的顶侧承 重网,含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的底侧承重网,顶侧承重网的部分与所述 底侧承重网的部分在此互换的互换部分,以及在撕裂式织带的吸能部分将顶侧 和底侧承重网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的粘合构件。顶侧承重网的左侧网末端连接 到顶侧承重网的右侧网末端,底侧承重网的左侧网末端连接到底侧承重网的右 侧网末端。该互换部分可以在吸能部分内。顶侧和底侧承重网互换的部分可以是顶侧和底侧承重网的纱线。 顶侧和底侧承重网和所述粘合构件可以 一体地形成为 一整片织带。 该粘合构件可以为可断裂的粘合纱。粘合构件可以是与顶侧和底侧承重网的纱线连锁在一起的粘合纱。 本发明的一个优势是提供改进的织带,比如,改进的吸能或减震织带和改 进的撕裂式减震织带。本发明的优势在于提供一整片撕裂式吸能织带。本发明的另 一个优点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撕裂式吸能织带,其使得顶层和底 层承重网以及减震粘合纱编织在一起形成一整片织带。本发明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带,其能在减小对人员的冲击力的同时阻止人 员的下落。本发明的进一 步的优势是改进织带的生产工艺并降低织带的成本。本发明的另 一个优势是提供由 一整片织带制成的吸能织带,所述一整片织 带在作用期间被撕裂成两个承重网。本发明的更进一步的优势在于控制吸能织带的驱动力。 本发明的另 一个优势是提供载荷限制器。 本发明的又一个优势是提供改进的安全带系统。本发明的其它的特点和优势将在以下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和附图部 分作以描述,并将更加清楚。这些特征和优势对于实施本发明可以是需要的但 不是必要的。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原理的撕裂式吸能织带的示意图。图2是一个备用的撕裂式减震系索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撕裂式吸能织带在制造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4示出图1中撕裂式吸能织带的编织模式。 图5是图2中撕裂式减震系索在作用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撕裂式减震系索在使用后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原理的另 一 撕裂式吸能织带的示意图。 图8是备用的另一个撕裂式减震系索的示意图。 图9示出图7中撕裂式吸能织带的编织模式。 图IO是图8中撕裂式减震系索在作用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ll是图8中撕裂式减震系索在使用后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粘合纱模式的示意图。 图13是载荷限制器和安全带系统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载荷限制器在作用过程中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式的织带。本发明特别地提供一种新式的吸能织带和一 种当有作用力施加于该织带时能够吸能的新式撕裂式减震织带。当突然有作用 力施加于织带上时,本发明能够减少该作用力的冲击。 一种根据本发明的新式 撕裂式减震织带是具有由粘合纱连接在一起的顶层承重网和底层承重网的一 整片织带。顶层和底层承重网以及粘合纱可以作为 一整片织带同时进行编织。该顶层和底层承重网在织带作用的过程中由于粘合纱的断裂而被撕开以吸能 或减震。该两个撕开的承重网承担施加于织带上的载荷。比如,该撕开的网能 阻止一个人的下落并承担该最终载荷。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很多不同的实 施例。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其示出了撕裂式减震织带10。该撕裂式 减震织带IO具有顶层承重网12,其具有粘合段14和从该粘合段14延伸的臂 段16和18。臂段16具有网末端20且臂段18具有网末端22。该撕裂式减震 织带10还具有底层承重网24,其具有粘合段26以及从粘合段26延伸的臂段 28和30。臂段28具有网末端32且臂段30具有网末端34。该顶层承重网12 和底层承重网24由粘合纱36沿织带10的一部分连接在一起。具有将顶层和 底层承重网12、 24沿粘合段14、 26连接在一起的粘合纱36的织带10的这部 分为织带10的减震部分38。此外参考图2,织带10的一个实施例为撕裂式减震系索11。顶层承重网 12的臂段16的网末端20与底层承重网24的臂段30的网末端34连接。类似 地,顶层承重网12的臂段18的网末端22与底层承重网24的臂段28的网末 端32连接。连接在一起的网末端20和34形成系索端40,且连接在一起的网 末端22和32形成系索端42。可以在系索端40、 42设置硬体连接器44、 46, 比如金属扣环,用于将相应的网末端20、 34和22、 32连接在一起和/或用于 将撕裂式减震系索11附接到其它装置或结构上。图3示出制造过程中的撕裂式减震织带10。连续织带48由织机织出并具 有连续的若干撕裂式减震系索10。连续织带48在剪切位置50、 52切断形成 单体的撕裂式减震织带10。连续织带48和撕裂式减震织带10形成一整片织 带。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和粘合纱36同时编织在一起形成一整片织带, 比如单体的撕裂式减震织带10或连续织带48。然而,单体的织带IO和连续 织带48可以由具有任何所需结构的材料制成,比如编织材料、针织材料和其 组合材料。此外,织带IO可以由零散部件组装而成,而不是作为一整片织带 编织而成。图2中的系索11也可以如图3所示制成。顶层承重网12和底层承重网24沿粘合段14、 26连接在一起。例如,粘 合纱36可以与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体地编织或交织在一起。在撕裂式减震织带IO的作用或使用过程中,当有足够的作用力施加于织带IO上时,粘 合纱36倾向于断裂,这将以下做进一步解释。连接到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上的粘合纱36的结构的另一例子是将承重网12、 24与粘合纱36缝合在一 起。粘合纱36是适用于本发明的粘合构件或吸能构件的一个例子。其它合适 的粘合构件或吸能构件的例子包括钩与环紧固件、胶合剂等等。粘合构件或吸 能构件可以与顶层和底层承重网 一体地形成,以使顶层和底层承重网和粘合构 件形成一整片织带。可选择地,粘合构件可以独立于顶层和底层承重网形成并 附接于顶层和底层承重网上。在织带的作用过程中,粘合构件或吸能构件用来 吸收施加于织带上的能量或作用力。此外,粘合构件或吸能构件允许将接合的 两个承重网分离成两个独立的承担施加于织带上的载荷的织带。换句话说,如 果施加于织带10上的能量足以撕裂粘合纱36的整个撕裂部分,则两个承重网 12、 24阻止载荷的动作并承载该最终载荷。图4示出撕裂式减震织带10的编织模式54。该编织模式54具有形成撕 裂式減震织带10的顶层承重网12的底纱56、 58和绵纱60。该编织模式54 还具有形成底层承重网24的底纱62、 64和绵纱66。粘合纱68、 70与底纱56、 58、 62、 64和绋纱60、 66交错编织,并将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连接在 一起。该编织型式、经纱密度、经纱材料尺寸和式样、绵纱密度、炜纱材料尺 寸和式样、以及粘合纱材料的尺寸和式样可以选择或依照要求变化。具有编织 模式54的织带也可以包括其它纱线或部件。图4所示的编织模式54的例子具有两种主要类型的段、编织段A和B。 图4中左侧的编织段A形成图1所示的臂段16、 28。同样地,图4中右侧的 编织段A形成臂段18、 30。在编织段A中,粘合纱68与底纱56、 58编织在 一起,且粘合纱70与底纱62、 64编织在一起。编织段B形成图1所示的减 震部分38。在编织I爻B中,粘合纱68、 70与底纱56、 58、 62、 64编织在一 起以将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连锁在一起。参照图2,该撕裂式减震系索11以备用状态示出,并能用作,比如,下 落保护装置。减震部分38折叠或整齐地收集在包裹内。系索端40或42中的 一个牢固地附接到使用者所系的安全带上。系索端40或42的另 一端牢固地附 接在固定结构或其它承重结构上。如果使用者落下,撕裂式减震系索11阻止人的下落并在使用者快速停止时减少人感受到的冲击。再参照图5,当人下落时,在下落使用者的负荷作用力的作用下,减震部分38中的粘合纱36开始断裂。所有的粘合纱36不同时断裂。相反地,当减 震部分38伸直并撕开时,粘合纱36沿减震部分38的长度方向连续地断裂。 随着减震部分38伸直,织带IO和系索11由于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沿粘 合段14、 26的长度方向彼此撕开而撕开。在图5的例子中,粘合纱36在减震 部分38的两个相对端开始断裂。减震部分38从两个相对端朝减震部分38的 中间撕开。粘合纱36的撕裂动作吸能、降低了人下落的速度并减小了阻止使 用者下落的冲击。参照图6,撕裂式减震系索11和织带IO以完全撕裂状态示出。所有粘合 纱36均已断裂。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阻止人的继续下落并承载该人的负 荷。当系索ll撕开时,该一整片系索11实质上变成了两个承重网。该阻止下 落的冲击被系索11的吸能、减震部分38减小或緩冲,否则这一冲击会被下落 的人感觉到。才艮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撕裂式减震织带72示意性地示出在图7中。撕裂式 减震织带72除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在粘合段14、 26的大约中点74处互 换之外,与图1撕裂式減震织带IO相似。织带72的编织是将顶层承重网12 在中点74处编织到最后。同样,底层承重网24在中点74编织到顶部。因此, 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相互换位。该撕裂式减震织带72的一个特点是避免了出现在由织带10 (图1 )制成 系索11 (图2 )中的扭转。当网末端20和34连接在一起且网末端22和32连 接在一起时(图2),系索ll中的扭转会出现。图8示出了由织带72制成的 系索73并不存在扭转。在该系索73中,臂段16、 18、 28、 30的网末端20、 22、 32、 34以与系索11相比不同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系索73将网末端20和 22连接在一起并将网末端32和34连接在一起。图9示出了撕裂式减震织带72和撕裂式减震系索73的编织模式76。该 编织模式76具有形成撕裂式减震织带72的顶层承重网12的底纱78、 80和纬 纱82。编织模式76还具有形成底层承重网24的底纱84、 86和绵纱88。顶层 和底层承重网12、 24在编织才莫式76中互换。更具体地说,底纱78、 80从顶层承重网12编织到底层承重网24,底纱84、 86从底层承重网24编织到顶层 承重网12。粘合纱90、 92与底纱78、 80、 84、 86和绵纱82、 88交织,并将 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联编在一起。该编织模式、经纱密度、经纱材料尺 寸和式样、绵纱密度、炜线材料尺寸和式样、以及粘合纱材料的尺寸和式样可 以选择或依照要求变化。具有编织模式76的织带也可以包括其它纱线或部件。图9所示的编织模式76的例子具有五个主要类型的段编织段A1、 Bl、 C、 B2和A2。图9中的编织段A1、 A2形成图7所示的臂段16、 28和18、 30,这与图4中的编织段A、 A相似。图9中的编织段B1、 C、 B2形成图7 所示的减震部分38。在编织段B1、 C、 B2中,粘合纱卯、92与底纱78、 80、 84、 86编织在一起以将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按照图4中编织段B所示连 锁在一起。图9的编织段C是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互换的互换段,见图 7的中点74。在编织段C中,底纱78、 80从顶层承重网12编织到底层承重 网24,底纱84、 86从底层承重网24编织到顶层承重网12。编织段A1和A2 除纱线互换之外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结构。这也适用于编织段B1和B2。因此, 在撕裂式减震织带72的该例子中,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互相换位。参照图8和10,由具有互换的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的撕裂式减震织 带72制成的系索73类似于如上所述的织带10和系索11工作。系索73可以 类似于图8所示折叠或聚集在紧缩包装内。当有足够大的载荷作用力施加于系 索73上时,系索73撕开以吸能和吸收阻止人下落的冲击。图10示出作用期 间,也就是部分撕开的系索73。图11示出了完全撕开后并支撑载荷的撕裂式 减震系索73。粘合纱卯、92断裂,系索73支撑阻止其继续下落的载荷。图9所示的编织模式76是用于撕裂式减震织带的穿越(cross-over)或互 换编织模式的例子。底纱78、 80与底纱84、 86另外的互换可以位于沿织带的 除编织段C外的其它地方。比如,该另外的互换可以位于编织段A的部分上。 在该实施例中,编织模式包括,比如,从左至右为段Al-另外的互换段-段 A1-段B1-段C,等等。根据本发明的撕裂式减震织带可以设计成具有所需要的驱动作用力,也就 是所需要的驱动并撕开织带的减震部分38 (图1和7)的作用力。减震部分 38可以具有提供不同的驱动力的各种结构。用于特殊的织带的不同驱动力的例子是常力和变力。撕裂式减震织带的各个特征能变化以获得特殊的驱动力或 作用力曲线。比如,减震部分38的各个特征可以变化以提供所需要的驱动力。粘合纱的类型、粘合纱的强度、粘合纱的数量、粘合纱的编织模式、以及其它粘合纱 的参数都可以按需要进行选择以提供想要的驱动力。图12示出了一种粘合纱模式96的平面示意图(图12中的阴影部分)。图 12是从撕裂式减震织带98的上方向下看织带98的幅宽或表面00的平面图。 实际上,图12仅示出了织带98的从中心102朝织带的一端延伸到左侧的一部 分。图12中图例的镜象从中心102朝织带的相对端延伸到右侧。粘合纱模式 96为粘合纱与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连锁在一起的地方。图12的非阴影 部分104为粘合纱不与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连锁在一起的地方。相反地, 粘合纱与其相应的顶层或底层网12、 24编织在一起,而顶层和底层网不连锁 在一起。粘合纱模式96形成如图12中例子所示的楔形。然而,也能采用其它 所需要的形状或模式。图12中粘合纱模式的一个特点是织带98具有所需要的将顶层和底层承重 网12、 24撕开的可变驱动力。在驱动织带98的过程中,粘合纱在粘合纱模式 96的相对端106开始断裂(图12中仅示出一端106)。当织带98被驱动(被 撕开)时,粘合纱从末端106沿粘合纱模式96断裂到中心102。连锁顶层和 底层承重网
12、 24的粘合纱的数量从末端106向中心102增加。换句话说, 连接到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上并置于断裂开始位置(末端106)的粘合 纱比连接到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上并置于断裂结束位置(中心102)的 粘合纱少。连锁粘合纱的数量的增加使得必须断裂的粘合纱的数量增加,从而 增加了所需要的将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撕开的驱动力。织带98所吸收的 能量的量随撕裂动作的进行而增加。当织带98阻止使用者下落时,由织带98 制成的系索的使用者将受到更加緩慢增加的止动力。这进一步地减小了使用者 感觉到的冲击。织带98的驱动力的改变(比如驱动力的增长率)可以被设定或设计来提 供所需要的驱动力曲线。驱动力曲线可以设计为特殊应用,比如重量轻的使用 者、 一般重量的使用者、或特别重的使用者。具有粘合纱模式96的织带98的驱动力曲线从末端106的最小驱动力向区域108处的最大驱动力增加的驱动 力渐变的比率,在区域108所有的粘合纱与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 24连锁在 一起。当然,本发明提供其它驱动力曲线。本发明的织带可以由适用于织带的任何材料(包括适用于系索的材料)制 成。例如,织带可由合成材料制成,比如编织合成材料纱线形成织带。同样, 如果需要,织带可以包括延长构件,比如POY织带或POY纱线(partially oriented yarns:子贞耳又向丝)。本发明的织带可用于各种各样的应用中。比如,织带用作安全带的减震系 索。根据本发明的减震系索可以阻止人的下落,并吸收由于阻止下落而产生的 冲击力的至少一部分,否则该冲击力能被人所感觉。图13示出了具有图7所示吸能织带72的载荷限制器110的例子。载荷限 制器110用于乘客座114的安全带系统112。依照需要可将一个或多个载荷限 制器110应用于安全带系统112,比如载荷限制器110a也可与安全带系统112 一起使用。载荷限制器110具有与图8的系索73类似的结构。载荷限制器110具有连接到肩负安全带116的部分上的网末端20、 22(也 可参见图7)。在载荷限制器110的相对端,网末端32、 34 (也可参见图7) 连接到固定的锚定点118。类似地,载荷限制器110a具有连接到安全带扣120 的网末端20、 22。载荷限制器110a具有连接到固定锚定点122的网末端32、 34。尽管载荷限制器110、 110a显示为连接到固定锚定点118、 122,但是载荷 限制器也可以按照需要以其它布置连接到安全带系统112上。载荷限制器110、 110a与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一样工作以吸能。 比如,图14示出了作用期间的载荷限制器110。当有足够大小的力施加于载 荷限制器110上时,撕开部分中的粘合材料破裂并吸能。载荷限制器110、 110a 和安全带系统112能在车辆突然减速或停止时减少施加于坐在乘客座114的乘 客上的冲击。载荷限制器110、 110a被描述成具有如上所述的吸能织带72。 然而,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也适用于载荷限制器。吸能的其它吸能结构同样适 用于安全带系统110或载荷限制器。举例来说,在此结合作为参考的2004年 3月1日提交的no.l0/790,394美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也适用于栽荷限制器。 根据no.10/790,394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制成的一个可选择的载荷限制器为载荷限制器124。应该理解,对在此描述的优选实施例的各种变化和改进对于本领域技术人 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以及不减少其预定优势的 情况下,能实现这种变化和改进。因此,这些变化和改进被所附加的权利要求 所覆盖。
权利要求
1.一种织带,包括第一承重网;第二承重网;和与所述第一承重网和第二承重网形成为一整片织带的粘合构件,所述粘合构件在吸能部分将所述第一承重网和第二承重网连接在一起,当有足够的载荷施加于所述织带上时,通过所述粘合构件的断裂,所述第一承重网和第二承重网在所述吸能部分彼此分离。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带,其中,所述粘合构件是与所述第一承重网 和第二承重网交织在一起的粘合纱。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带,其中,当所述第一承重网和第二承重网在 所述粘合构件断裂后而彼此分离时,所述第一承重网和第二承重网两者都支撑 施加于所述织带上的载荷。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织带,其中所述第 一承重网具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所述第二承重网具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第 一承重网的左侧网末端与第二承重网的右侧网末端连接;且第 一承重网的右侧网末端与第二承重网的左侧网末端连接。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带,其中,所述吸能部分从所述织带的中心向 织带的相对端延伸。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织带,其中,所述粘合构件的断裂在所述吸能部 分的相对端开始并从两个相对端向所述吸能部分的中心延续。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带,其中,所述第一承重网和第二承重网相互 交换以使第 一承重网从所述织带的顶侧变化到所述织带的底侧,并且第二承重 网从所述织带的底侧变化到所述织带的顶侧。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带,其中,所述顶和底的承重网在所述吸能部 分内交换。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带,其中,所述顶和底的承重网在所述吸能部分之外交换。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带,其中, 所述织带的顶侧具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 所述织带的底侧具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 所述顶侧的左、右侧网末端连接在一起;且 所述底侧的左、右侧网末端连接在一起。
11.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织带,其中,所述第一承重网和第二承重网具有 底纱,且第一承重网的底纱与第二承重网的底纱交换。
12.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织带,其中, 所述织带的顶侧具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 所述织带的底侧具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 所述顶侧的左、右侧网末端连接在一起;且 所述底侧的左、右侧网末端连接在一起。
1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织带,其中,连接到所述第一承重网和第二承重 网上的所述粘合构件的数量沿所述吸能部分变化。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织带,其中,所述吸能部分具有开始断裂位置 和结束断裂位置,且其中,连接到所述第一承重网和第二承重网上并且并置于 所述开始断裂位置的粘合构件少于连接到所述第 一承重网和第二承重网上并 且并置于所述结束断裂位置的粘合构件。
1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织带,其中,所述第一承重网和第二承重网是从 纺织材料、编织材料及其组合构成的组中选出来的。
16. —种织带,包括 具有纱线的顶层承重网; 具有纱线的底层承重网;以及在所述织带的吸能部分将顶层承重网和底层承重网连接在一起的粘合纱, 通过所述粘合纱的释放,所述顶层承重网和底层承重网在所述吸能部分彼此分开;所述顶层承重网和底层承重网和所述粘合纱作为 一整片织带形成在一起。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织带,其中,顶层承重网和底层承重网是从由纺织材料、编织材料及其组合构成的组中选出来的。
18.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织带,其中,所述粘合纱与所述顶层承重网和 底层承重网的纱线一体地连锁。
19.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织带,其中,当有足够的载荷施加于所述织带 上时,通过所述粘合纱构件的断裂,所述顶层承重网和底层承重网在所述吸能 部分彼此分离,所述顶层承重网和底层承重网两者都支撑施加于所述织带的载 荷。
20.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织带,其中,所述顶层承重网和底层承重网相 互交换以使顶层承重网的纱线从所述织带的顶侧变化到所述织带的底侧,并且 底层承重网的纱线从所述织带的底侧变化到所述织带的顶侧。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织带,其中,所述顶层承重网和底层承重网在 所述吸能部分内交换。
22. —种撕裂式织带,包括具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的第 一承重网; 具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的第二承重网;以及 在所述撕裂式织带的吸能部分将所述第 一承重网和第二承重网可松开地 连接在一起的粘合构件;所述第一承重网的左侧网末端与第二承重网的右侧网末端连接;且 所述第 一承重网的右侧网末端与第二承重网的左侧网末端连接。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撕裂式织带,其中,所述第一承重网和第二承 重网和所述粘合构件一体地形成为 一整片织带。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撕裂式织带,其中,所述粘合构件是可断裂的 粘合纱。
24.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撕裂式织带,其中,所述粘合构件是与所述第 一承重网和第二承重网的纱线连锁在一起的粘合纱。
25. —种撕裂式织带,包括具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的顶侧承重网; 具有左侧网末端和右侧网末端的底侧承重网;所述顶侧承重网的 一部分与所述底侧承重网的 一部分在此交换的交换部分;以及在所述撕裂式织带的吸能部分将所述顶侧承重网和底侧承重网可释放地 连接在一起的粘合构件;所述顶侧承重网的左侧网末端连接到所述顶侧承重网的右侧网末端;且 所述底侧承重网的左侧网末端连接到所述底侧承重网的右侧网末端。
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撕裂式织带,其中,所述交换部分在所述吸能 部分内。
27.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撕裂式织带,其中,所述顶侧承重网和底侧承 重网的交换的部分是所述顶侧承重网和底侧承重网的纱线。
28.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撕裂式织带,其中,所述顶侧承重网和底侧承 重网和所述粘合构件一体地形成为 一整片织带。
29.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撕裂式织带,其中,所述粘合构件是可断裂的 粘合纱。
30.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撕裂式织带,其中,所述粘合构件是与所述顶 侧承重网和底侧承重网的纱线连锁的粘合纱。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撕裂式吸能织带(10)为整片织带。该撕裂式吸能织带(10)具有顶层承重网(12)和底层承重网(24)。织带的吸能部分(38)具有与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14)交织在一起的粘合纱(36)。施加于织带的足够高的载荷作用力使粘合纱(36)断裂并将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14)撕开。当吸能部分(38)撕开时,它吸收能量。当减震部分被撕开时,顶层和底层承重网(12、14)支撑该载荷作用力。
文档编号E06C7/18GK101268295SQ200580051602
公开日2008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6日
发明者约翰·詹宁斯, 蒂姆·罗素 申请人:美国Ykk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