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0467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盗锁,尤指一种设置用于提高防盗锁防盗效果的一种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
背景技术
为了增强锁具的安全性,各种关于加强锁具被破坏时防盗安全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如各种电子防盗报警、复合锁具等多种结构的防盗锁已经出现,各种电子防盗报警、复合锁具等多种结构的防盗锁已经出现,经过研究表明防盗锁在被破坏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安全性失效是锁芯被破解或破坏,造成锁芯相对于锁芯孔自由旋转从能导致防盗锁失效,对于现有技术的单锁芯结构来说,锁芯极易被破坏造成失效,特别是一些万能钥匙,能够轻易打开目前的防盗锁,于是为了增强锁具的安全性,市场上已经有了许多的双面钥匙、十字形钥匙防止锁芯被解码破解开,但是仍然存在着被破解开的可能性,安全性仍然有待提高;对于暴力的破解目前的这些锁芯往往很容易被撬开,因此人们开始使用钥匙孔偏置于锁芯·的边缘的月牙锁,可以有效地防止暴力的破解,由于这种月牙偏心锁仍然是采用铜弹子锁固的方式,因此,这也仅仅是增加了暴力破解的难度,月牙形偏心孔锁依然存在着被打开的安全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设有易拆卸的结构从而便于运输搬运以便在现场进行组装的一种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包括有相互依次嵌套的内锁芯、外锁芯和非导磁性材质的隔磁套、包覆于隔磁套外的防撬套、以及相配合的钥匙,防撬套中心设有圆形的锁芯孔供内锁芯外端配合穿出,内锁芯外端面上设有钥匙孔,内锁芯和外锁芯、外锁芯和隔磁套分别通过卡环相互轴向定位,隔磁套与防撬套之间相互固定连接,内锁芯和外锁芯之间设有相互对应配合的第一组弹子孔,并通过现有锁结构弹簧和弹子安装方式配合安装,内锁芯的末端固定连接有挡片,外锁芯末端面凸设有挡块,该挡块具有用于阻止挡片旋转的阻挡面,阻挡面内设置有弹性体槽,弹性体槽内设有回位弹性体,内锁芯与外锁芯处于锁合位置处时,挡片沿钥匙开锁转动方向旋转一预设偏心角Θ后与阻挡面接触,所述的回位弹性体与挡片和外锁芯配合,并沿与钥匙旋转方向相反方向弹压内锁芯相对外锁芯旋转,所述的钥匙面内设有至少2个的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钥匙磁性柱,该至少2个的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钥匙磁性柱的磁极方向相反,在外锁芯和隔磁套上与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钥匙磁性柱对应的位置处,沿钥匙开锁转动方向转动与上述偏心角Θ相同的角度处,自外锁芯和隔磁套相接触表面分别向外锁芯和隔磁套内凹陷形成有与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钥匙磁性柱对应的磁性弹子孔,该磁性弹子孔与完全插入内锁芯的钥匙上的第一磁性柱轴向对齐,上述磁性弹子孔内分别设置磁性弹子,在隔磁套外表面上与所述的磁性弹子孔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隔磁套磁性柱和第二隔磁套磁性柱,上述的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一隔磁套磁性柱对应,第二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隔磁套磁性柱对应,且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一隔磁套磁性柱、第二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隔磁套磁性柱的轴线对齐时,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一隔磁套磁性柱、第二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隔磁套磁性柱的磁极方向保持一致,钥匙上所设的第一钥匙磁性柱磁场强度高于隔磁套内第一隔磁套磁性柱的强度,第二钥匙磁性柱的磁场强度高于隔磁套内的第二隔磁套磁性柱的强度,外锁芯上设置有开锁头与防盗锁的锁舌相互连接,该磁性弹子的设置方式至少包括如下两种设置状况之一若所述的磁性弹子与隔磁套内隔磁套磁性柱相对端的磁极极性相同,则夕卜锁芯内的磁性弹子孔的深度小于磁性弹子的高度,隔磁套内的磁性弹子孔的深度不小于磁性弹子的高度;之二 若所述的磁性弹子与隔磁套内隔磁套磁性弹子相对端磁极性不相同,则夕卜锁芯内的磁性弹子孔的深度不小于磁性弹子的高度,隔磁套内的磁性弹子孔的深度小于磁性弹子的高度。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中,钥匙上所设的磁性柱为稀土强磁体。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中,所述的·磁性柱为经过磁化的钢芯。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中,所述的回位弹性体为螺旋式弹簧。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中,所述的回位弹性体为卡簧。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中,所述的隔磁套的材质为非磁性陶瓷材料。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中,所述的隔磁套的材质为铜套。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中,所述的预设偏心角Θ的值为0-360°之间的任意值。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再开锁的时候首先,钥匙插入后可以带动内锁芯相对于外锁芯旋转,当旋转角度达到偏转角后,钥匙上所设的磁性柱,与磁性弹子之间的排斥力或者吸引力最大,从而吸引磁性弹子运动,进而消除外锁芯和隔磁套之间限制干涉,是外锁芯可以与钥匙一起旋转,防盗锁的所设直接与外锁芯联动,已实现开锁的目的,此种结构的锁芯安全性更高,且成本不高。

图I、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平面零件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图;[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结构剖视图;图6、为图5的放大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结构剖视图;图8、为图2的A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请参照图I、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与防盗锁的锁舌相互连接相配合,包括有相互依次嵌套的内锁芯、外锁芯5和非导磁性材质的隔磁套4、包覆于隔磁套外的防撬套2、以及相配合的钥匙1,防撬套中心设有圆形的锁芯孔30供内锁芯外端配合穿出,内锁芯外端面上设有钥匙孔63,内锁芯和外锁芯在、外锁芯和隔磁套分别通过卡环3、7和卡槽53、61相互轴向定位,隔磁套与防撬套之间相互固定连接,内锁芯和外锁芯之间设有相互对应配合的第一组弹子孔62,并通过现有技术的锁结构弹簧和弹子安装方式配合安装,内锁芯的末端固定连接有挡片8,外锁芯末端面51凸设有挡块55,该挡块具有用于阻止挡片旋转的阻挡面,阻挡面内设置有弹性体槽58,弹性体槽内设有回位弹性体,内锁芯与外锁芯处于锁合位置处时,挡片沿钥匙开锁转动方向旋转一预设偏心角Θ后与阻挡面接触,所述的回位弹性体与挡片和外锁芯配合,并沿与钥匙旋转方向相反方向弹压内锁芯相对外锁芯旋转,所述的钥匙面内设有至少2个的第一钥匙磁性柱11和第二钥匙磁性柱10,该至少2个的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钥匙磁性柱的磁极方向相反,在外锁芯和隔磁套上与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钥匙磁性柱对应的位置处,沿钥匙开锁转动方向转动与上述偏心角Θ相同的角度,自外锁芯和隔磁套相接触表面分别向外锁芯和隔磁套内凹陷形成有与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钥匙磁性柱对应的磁性弹子孔,该磁性弹子孔与完全插入内锁芯的钥匙上的第一磁性柱轴向对齐,上述磁性弹子孔内分别设置磁性弹子31、30,在隔磁套外表面上与所述的磁性弹子孔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隔磁套磁性柱13和第二隔磁套磁性柱12,上述的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一隔磁套磁性柱对应,第二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隔磁套磁性柱对应,且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一隔磁套磁性柱、第二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隔磁套磁性柱的轴线对齐时,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一隔磁套磁性柱、第二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隔磁套磁性柱的磁极方向保持一致,钥匙上所设的第一钥匙磁性柱磁场强度高于隔磁套内第一隔磁套磁性柱的强度,第二钥匙磁性柱的磁场强度高于隔磁套内的第二隔磁套磁性柱的强度,外锁芯上设置有开锁头与防盗锁的锁舌相互连接,该磁性弹子的设置方式至少包括如下两种组合状况如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至少存在的第一种组合状况如下,若所述的磁性弹子与隔磁套内隔磁套磁性柱相对端的磁极极性相同,如本实施例的示意图所示,则外锁芯内的磁性弹子孔50的深度小于磁性弹子30的高度,所对应隔磁套内的磁性弹子孔51的深度不小于磁性弹子30的高度;如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至少存在的第二种组合状况如下,若所述的磁性弹子与隔磁套内隔磁套磁性弹子相对端磁极性不相同,则外锁芯内的磁性弹子孔40深度不小于磁性弹子31的高度,所对应隔磁套内的磁性弹子孔48的深度小于磁性弹子31的高度。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所述的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钥匙磁性柱对应根据不同的状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以增强锁芯的防盗性能,但是至少需要具备上述的第一种状况组合和第二种状况组合,才能达到预期的防盗效果,针对“一”字形钥匙和“十”字形的钥匙可以设置不同的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钥匙磁性柱组合,以提高钥匙编码的数目,防止钥匙相同的概率;另外,预设偏心角Θ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的状况来设置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够具有更好的防盗的效果;另外,所述的隔磁套与防撬套之间通过固定螺钉21相互固定并牢固连接。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中,钥匙上所设的磁性柱为稀土强磁体,通常所述的磁性柱为经过磁化的钢芯,回位弹性体 为螺旋式弹簧或者卡簧9。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隔磁套的材质为非磁性材料,通常为铜套,也可以采用具有良好的刚性的陶瓷材料。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预设偏心角Θ的值为0-360°之间的任意值,具体使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状况来进行设置不同的夹角,每个不同钥匙的预设偏心角Θ可以设置为不同,从而大大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被破解难度,通常,这个预设的偏心角Θ值根据钥匙的形式有一定的范围,限于钥匙的结构有不同的角度选择范围,例如对于“一”字形钥匙,为防止旋转角度过大形成相互的干涉,通常设置的角度范围在0-360°或0-180°之间,而对于“十”字形的钥匙,通常设置的角度范围在0-90°之间。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与防盗锁的锁舌相互连接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有相互依次嵌套的内锁芯、外锁芯和非导磁性材质的隔磁套、包覆于隔磁套外的防撬套、以及相配合的钥匙,防撬套中心设有圆形的锁芯孔供内锁芯外端配合穿出,内锁芯外端面上设有钥匙孔,内锁芯和外锁芯、外锁芯和隔磁套分别通过卡环相互轴向定位,隔磁套与防撬套之间相互固定连接,内锁芯和外锁芯之间设有相互对应配合的第一组弹子孔,并通过现有技术的锁结构弹簧和弹子安装方式配合安装,内锁芯的末端固定连接有挡片,外锁芯末端面凸设有挡块,该挡块具有用于阻止挡片旋转的阻挡面,阻挡面内设置有弹性体槽,弹性体槽内设有回位弹性体,内锁芯与外锁芯处于锁合位置处时,挡片沿钥匙开锁转动方向旋转一预设偏心角Θ后与阻挡面接触,所述的回位弹性体与挡片和外锁芯配合,并沿与钥匙旋转方向相反方向弹压内锁芯相对外锁芯旋转,所述的钥匙面内设有至少2个的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钥匙磁性柱,该至少2个的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钥匙磁性柱的磁极方向相反,在外锁芯和隔磁套上与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钥匙磁性柱对应的位置处,沿钥匙开锁转动方向转动与上述偏心角Θ相同的角度处,自外锁芯和隔磁套相接触表面分别向外锁芯和隔磁套内凹陷形成有与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钥匙磁性柱对应的磁性弹子孔,该磁性弹子孔与完全插入内锁芯的钥匙上的第一磁性柱轴向对齐,上述磁性弹子孔内分别设置磁性弹子,在隔磁套外表面上与所述的磁性弹子孔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隔磁套磁性柱和第二隔磁套磁性柱,上述的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一隔磁套磁性柱对应,第二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隔磁套磁性柱对应,且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一隔磁套磁性柱、第二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隔磁套磁性柱的轴线对齐时,第一钥匙磁性柱和第一隔磁套磁性柱、第二钥匙磁性柱和第二隔磁套磁性柱的磁极方向保持一致,钥匙上所设的第一钥匙磁性柱磁场强度高于隔磁套内第一隔磁套磁性柱的强度,第二钥匙磁性柱的磁场强度高于隔磁套内的第二隔磁套磁性柱的强度,外锁芯上设置有开锁头与防盗锁的锁舌相互连接,该磁性弹子的设置方式至少包括如下两种设置状况 之一若所述的磁性弹子与隔磁套内隔磁套磁性柱相对端的磁极极性相同,则外锁芯内的磁性弹子孔的深度小于磁性弹子的高度,隔磁套内的磁性弹子孔的深度不小于磁性弹子的高度; 之二若所述的磁性弹子与隔磁套内隔磁套磁性弹子相对端磁极性不相同,则外锁芯内的磁性弹子孔的深度不小于磁性弹子的高度,隔磁套内的磁性弹子孔的深度小于磁性弹子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其特征在于钥匙上所设的磁性柱为稀土强磁体。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性柱为经过磁化的钢芯。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位弹性体为螺旋式弹簧。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位弹性体为卡簧。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磁套的材质为非磁性材料。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磁套的材质为非磁性陶瓷材料。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磁套的材质为铜套。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设偏心角Θ的值为0-360°之间的任意值。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良好防盗效果的双锁芯结构锁及其相配合的钥匙,包括有相互依次嵌套的内锁芯、外锁芯和非导磁性材质的隔磁套、包覆于隔磁套外的防撬套、以及相配合的钥匙,防撬套中心设有圆形的锁芯孔供内锁芯外端配合穿出,内锁芯外端面上设有钥匙孔,内锁芯和外锁芯、外锁芯和隔磁套分别通过卡环相互轴向定位,隔磁套与防撬套之间相互固定连接,内锁芯和外锁芯之间设有相互对应配合的第一弹子孔,并通过现有技术的锁结构弹簧和弹子安装方式配合安装,内锁芯的末端固定连接有挡片,外锁芯末端凸设有挡块,该挡块具有用于阻止挡片旋转的阻挡面。
文档编号E05B63/14GK202706703SQ20122042279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4日
发明者熊泽军, 熊俊彪 申请人:熊泽军, 熊俊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