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3D类羽绒被芯填料的混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48126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型3D类羽绒被芯的填料混配方法。



背景技术: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睡眠,良好的睡眠质量是人们身体健康的首要保障,而作为生活必需品,目前,使用最多的被芯主要是羊毛被、羽绒被和蚕丝被等。羊毛被弹性好、重量轻,具有良好的保暖性,但是透气性差,易变形,也易被虫蛀。羽绒被钻绒现象严重,在冬季使用静电现象严重,舒适性差,极易霉变,且体积庞大,笨重,携带和储存极不方便。蚕丝被透气、吸湿性能佳,轻柔,抗静电,且不会被虫蛀,但是长时间使用后,被子会变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床上用品的被芯的质量和功能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被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更多层次的需求,而公知的羽绒被,其填充的羽绒柔软、保暖、轻盈,但价格昂贵,限制了消费者的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型3D类羽绒被芯的填料混配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型3D类羽绒被芯的填料混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纤维配比:

90%白鸭绒53-58份;

1d8mm涤纶仿羽丝12-17份;

3.6dtex30mm“∞”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18-26份;

(二)混配流程:

步骤一:将3.6dtex30mm“∞”型3D生物基纤维喂入家纺珍珠棉机中,进行搓揉,将纤维搓成球状或类球状,待用;

步骤二:在混棉机中,转入1/2羽绒及“∞”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混匀;在此基础上,再装入1/2羽绒及“∞”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混匀;

步骤三:以上基础上,加入1/2涤纶仿羽丝,混匀,在此基础上,再装入1/2的涤纶仿羽丝,混匀。

步骤四:填入枕芯或被芯壳内。

有益效果:本发明将羽绒与涤纶仿羽丝、“∞”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进行混配,选用1d8mm涤纶仿羽丝模仿了天然羽丝的功能,3.6dtex30mm“∞”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模仿天然绒朵结构,同时,选用细旦短、超短纤维,可以改善其缠绕结块的缺陷,兼具了羽绒柔软、保暖、轻盈、不结块的优点与涤纶纤维价格的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具体实施例一:

一种类羽绒被芯的填料混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纤维配比:

90%白鸭绒53份;

1d8mm涤纶仿羽丝12份;

3.6dtex30mm“∞”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18份;

(二)混配流程:

步骤一:将3.6dtex30mm“∞”型3D生物基纤维喂入家纺珍珠棉机中,进行搓揉,将纤维搓成球状或类球状,待用;

步骤二:在混棉机中,转入1/2羽绒及“∞”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混匀;在此基础上,再装入1/2羽绒及“∞”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混匀;

步骤三:以上基础上,加入1/2涤纶仿羽丝,混匀,在此基础上,再装入1/2的涤纶仿羽丝,混匀。

步骤四:填入枕芯或被芯壳内。

具体实施例二:

一种类羽绒被芯的填料混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纤维配比:

90%白鸭绒58份;

1d8mm涤纶仿羽丝17份;

3.6dtex30mm”∞”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26份;

(二)混配流程:

步骤一:将3.6dtex30mm“∞”型3D生物基纤维喂入家纺珍珠棉机中,进行搓揉,将纤维搓成球状或类球状,待用;

步骤二:在混棉机中,转入1/2羽绒及“∞”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混匀;在此基础上,再装入1/2羽绒及“∞”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混匀;

步骤三:以上基础上,加入1/2涤纶仿羽丝,混匀,在此基础上,再装入1/2的涤纶仿羽丝,混匀。

步骤四:填入枕芯或被芯壳内。

具体实施例三:

一种类羽绒被芯的填料混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纤维配比:

90%白鸭绒55份;

1d8mm涤纶仿羽丝15份;

3.6dtex30mm“∞”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20份;

(二)混配流程:

步骤一:将3.6dtex30mm“∞”型3D生物基纤维喂入家纺珍珠棉机中,进行搓揉,将纤维搓成球状或类球状,待用;

步骤二:在混棉机中,转入1/2羽绒及“∞”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混匀;在此基础上,再装入1/2羽绒及“∞”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混匀;

步骤三:以上基础上,加入1/2涤纶仿羽丝,混匀,在此基础上,再装入1/2的涤纶仿羽丝,混匀。

步骤四:填入枕芯或被芯壳内。

本发明将羽绒与涤纶仿羽丝、“∞”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进行混配,选用1d8mm涤纶仿羽丝模仿了天然羽丝的功能,3.6dtex30mm“∞”型3D生物基球状纤维模仿天然绒朵结构,同时,选用细旦短、超短纤维,可以改善其缠绕结块的缺陷,兼具了羽绒柔软、保暖、轻盈、不结块的优点与涤纶纤维价格的优势。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