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搅拌装置的养生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5603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搅拌装置的养生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带搅拌装置的养生壶。



背景技术:

目前,养生壶已经成为居家生活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种家用电器,人们喜欢用养生壶来煮养生茶、煲粥或者烹煮药膳等。市场上现有的养生壶绝大部分都没有设置搅拌装置,因此当用养生壶来煮养生茶、煲粥或者烹煮药膳时,尤其是烹煮较粘稠的食物时,养生壶的壶底容易出现糊底现象,影响养生壶中烹煮物的口味,而且在养生壶使用后也很难清洗壶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带搅拌装置的养生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有效避免养生壶烹煮过程中的糊底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搅拌装置的养生壶,包括壶身、底座、把手和壶盖,所述壶身设在所述底座上,壶身的顶部设有顶部开口,所述壶盖盖合在所述顶部开口上,所述把手设在所述壶身的外侧面,其中,所述壶盖包括外盖和内盖,所述外盖中间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内盖盖合在所述第一通孔上,该养生壶还包括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与养生壶分体设置,当养生壶中的烹煮物需要搅拌时,所述搅拌装置能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上,并对养生壶中的烹煮物进行搅拌。搅拌装置与养生壶分体设置可以适应多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养生壶中的烹煮物不需要搅拌时,就不需要将搅拌装置固定在第一通孔上,直接将内盖盖合在第一通孔上就可以进行烹煮了;第二种情况,当养生壶中的烹煮物只需要在烹煮过程中偶尔搅拌几次时,先将内盖盖合在第一通孔上进行烹煮,当需要搅拌时,取下内盖,将搅拌装置固定在第一通孔上对养生壶中的烹煮物进行搅拌,搅拌完毕后,取下搅拌装置,并盖上内盖继续烹煮;第三种情况,当养生壶中的烹煮物在烹煮过程中需要连续搅拌时,直接将搅拌装置固定在第一通孔上,边烹煮边搅拌,搅拌装置既起到了搅拌作用又起到了内盖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器主体、搅拌杆和搅拌圈,所述搅拌器主体内部设有搅拌电机,所述搅拌杆一端连接所述搅拌电机的输出轴,另一端连接所述搅拌圈,所述搅拌圈为一弹簧圈。当搅拌装置固定在第一通孔上时,所述搅拌杆和搅拌圈伸入到壶身内部,搅拌圈距离壶身底部的底面只有很小间隙,这样可以保证在搅拌过程中,壶身底部底面附近的烹煮物被完全搅动,有效避免烹煮物长时间接触壶身底部的底面而发生糊底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器主体呈球形,所述第一通孔呈圆形,搅拌器主体的直径稍大于第一通孔的直径。这样,直接将搅拌器主体放置在第一通孔上就可以将搅拌装置很好的固定在了第一通孔上。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搅拌装置包括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纯手动搅拌装置,所述纯手动搅拌装置的搅拌器主体的顶部设有手动搅拌按钮,所述手动搅拌按钮与所述搅拌电机连接,按下手动搅拌按钮即可启动搅拌电机。这种形式的搅拌装置比较适合在养生壶中的烹煮物只需要在烹煮过程中偶尔搅拌几次的情况下使用。

第二种形式为纯自动搅拌装置,所述纯自动搅拌装置的搅拌器主体内部设有第一无线模块,所述第一无线模块与所述搅拌电机连接,所述底座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无线模块配对的第二无线模块,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一无线模块与第二无线模块之间通讯的自动搅拌按钮。所述底座内设有时间控制模块,所述时间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无线模块连接,所述底座外侧面上设有定时旋钮,所述定时旋钮与所述时间控制模块连接。将该形式的搅拌装置固定在第一通孔上,然后按下自动搅拌按钮,所述第一无线模块与第二无线模块之间即完成配对,可以进行无线通讯,也就开启了搅拌装置,再通过调节定时旋钮,则可以选择搅拌装置的工作模式,搅拌装置的工作模式包括常开,也就是整个烹煮过程中一直搅拌,还包括间隔式搅拌,也就是在烹煮过程中,每间隔一段固定时间搅拌一次。这种形式的搅拌装置比较适合在养生壶中的烹煮物在烹煮过程中需要连续搅拌的情况下使用。

第三种形式为第一种形式和第二种形式的结合,既具有手动模式又具有自动模式,也就是在第二种形式的基础上又在搅拌器主体上设置了一个手动搅拌按钮。其手动模式和自动模式的工作原理分别与上述第一种形式和第二种形式的工作原理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壶身底部设有加热盘,所述加热盘通过芯电连接器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底座内设有用于控制加热盘加热的加热控制模块。加热控制模块控制加热盘加热来对养生壶壶身内的食物进行烹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与养生壶分体设置的搅拌装置,而且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多种形式,纯手动形式,纯自动形式以及手动和自动结合形式,可以供人们根据不用的情况选择适当形式的搅拌装置使用,有效的避免养生壶烹煮过程中的糊底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养生壶不使用搅拌装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壶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纯手动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纯自动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手动和自动结合的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到图3所示,一种带搅拌装置的养生壶,包括壶身1、底座2、把手3和壶盖4,所述壶身1设在所述底座2上,壶身1的顶部设有顶部开口101,所述壶盖4盖合在所述顶部开口101上,所述把手3设在所述壶身1的外侧面,其中,所述壶盖4包括外盖41和内盖42,所述外盖41中间设有第一通孔411,所述内盖42盖合在所述第一通孔411上,该养生壶还包括搅拌装置5,所述搅拌装置5与养生壶分体设置,当养生壶中的烹煮物需要搅拌时,所述搅拌装置5能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411上,并对养生壶中的烹煮物进行搅拌。搅拌装置5与养生壶分体设置可以适应多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养生壶中的烹煮物不需要搅拌时,就不需要将搅拌装置5固定在第一通孔411上,直接将内盖42盖合在第一通孔411上就可以进行烹煮了;第二种情况,当养生壶中的烹煮物只需要在烹煮过程中偶尔搅拌几次时,先将内盖42盖合在第一通孔411上进行烹煮,当需要搅拌时,取下内盖42,将搅拌装置5固定在第一通孔411上对养生壶中的烹煮物进行搅拌,搅拌完毕后,取下搅拌装置5,并盖上内盖42继续烹煮;第三种情况,当养生壶中的烹煮物在烹煮过程中需要连续搅拌时,直接将搅拌装置5固定在第一通孔411上,边烹煮边搅拌,搅拌装置5既起到了搅拌作用又起到了内盖42的作用。

如图6到图8所示,所述搅拌装置5包括搅拌器主体51、搅拌杆52和搅拌圈53,所述搅拌器主体51内部设有搅拌电机512,所述搅拌杆52一端连接所述搅拌电机512的输出轴,另一端连接所述搅拌圈53,所述搅拌圈53为一弹簧圈。当搅拌装置5固定在第一通孔411上时,所述搅拌杆52和搅拌圈53伸入到壶身1内部,搅拌圈53距离壶身1底部的底面只有很小间隙,这样可以保证在搅拌过程中,壶身1底部底面附近的烹煮物被完全搅动,有效避免烹煮物长时间接触壶身1底部的底面而发生糊底现象。

如图1、图3、图6到图8所示,所述搅拌器主体51呈球形,所述第一通孔411呈圆形,搅拌器主体51的直径稍大于第一通孔411的直径。这样,直接将搅拌器主体51放置在第一通孔411上就可以将搅拌装置5很好的固定在了第一通孔411上。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搅拌装置5为纯手动搅拌装置,所述纯手动搅拌装置的搅拌器主体51的顶部设有手动搅拌按钮511,所述手动搅拌按钮511与所述搅拌电机512连接,按下手动搅拌按钮511即可启动搅拌电机512。这种形式的搅拌装置5比较适合在养生壶中的烹煮物只需要在烹煮过程中偶尔搅拌几次的情况下使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其区别在于,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搅拌装置5为纯自动搅拌装置,所述纯自动搅拌装置的搅拌器主体51内部设有第一无线模块513,所述第一无线模块513与所述搅拌电机512连接,所述底座2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无线模块513配对的第二无线模块,所述底座2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一无线模块513与第二无线模块之间通讯的自动搅拌按钮21。如图5所示,所述底座2内设有时间控制模块,所述时间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无线模块连接,所述底座2外侧面上设有定时旋钮22,所述定时旋钮22与所述时间控制模块连接。将该形式的搅拌装置5固定在第一通孔411上,然后按下自动搅拌按钮21,所述第一无线模块513与第二无线模块之间即完成配对,可以进行无线通讯,再通过调节定时旋钮22,则可以选择搅拌装置5的工作模式,搅拌装置5的工作模式包括常开,也就是整个烹煮过程中一直搅拌,还包括间隔式搅拌,也就是在烹煮过程中,每间隔一段固定时间搅拌一次。这种形式的搅拌装置5比较适合在养生壶中的烹煮物在烹煮过程中需要连续搅拌的情况下使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结合,即本实施例中的搅拌装置5既具有手动模式又具有自动模式,如图8所示,也就是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又在搅拌器主体51上设置了一个手动搅拌按钮511。其手动模式和自动模式的工作原理分别与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工作原理相同。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