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枕头及其枕头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4600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枕头及其枕头模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枕头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合式枕头及其枕头模块。



背景技术:

每一使用者个体的身体构造、睡姿喜好、睡感要求均存在差异。传统概念的枕头,在高度、软硬度、材质等不可更换的情况下,难以满足个体之间千差万别的睡眠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用户不同的睡眠需求,提供一种组合式枕头及其枕头模块。

一种组合式枕头的枕头模块,包括主体部及设在所述主体部上的连接部件;所述主体部具有枕面、侧面和背面;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绑带和绳扣;所述绑带包括第一弹力带,所述第一弹力带的一端从所述枕面与所述侧面的交界处引出,另一端能够与所述背面扣接;所述绳扣有多个,其中至少有两个所述绳扣位于与所述第一弹力带连接的所述侧面的两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为长方体的软性包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填充有纤维、记忆棉与乳胶中的至少一种填充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绑带还包括第二弹力带,所述第二弹力带的一端也从所述枕面与所述侧面的交界处引出,另一端能够与所述背面扣接,与所述第二弹力带连接的侧面跟与所述第一弹力带连接的侧面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面设有纽扣,所述绑带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纽扣扣接的扣眼(又称扣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绑带设在所述主体部的较长的侧面与所述枕面的交界处且位于所述较长的侧面的中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绑带的宽度为所述较长的侧面的长度的1/3。

一种组合式枕头,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组合式枕头的枕头模块且该枕头模块作为第一枕头模块,所述组合式枕头还包括第二枕头模块;所述第二枕头模块通过所述第一弹力带绑在所述第一枕头模块的侧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枕头模块的两端设有纽扣,所述第二枕头模块的长度与设有所述第一弹力带的所述侧面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枕头模块的中部凹陷形成护颈部,所述第二枕头模块在两端通过所述纽扣与所述主体部的绳扣配合锁在所述主体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枕头模块的长度为设有所述第一弹力带的所述侧面的长度的1/3。

上述组合式枕头的枕头模块可主要用于头、脸部睡区,其整合了仰睡与侧睡的需求,保留了与传统枕头相似的睡感,柔软释压,均匀支撑头部。该枕头模块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在主体部上设置连接部件,连接部件包括第一弹力带和绳扣,其中,第一弹力带的一端从枕面与侧面的交界处引出,另一端能够与背面扣接,且至少有两个绳扣位于与第一弹力带连接的侧面的两端,从而可以在该侧面与其他枕头模块配合连接,如与第二枕头模块配合连接,构成组合式枕头,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睡眠需求。而在枕面与侧面的交界处引出第一弹力带,再在背面将第一弹力带扣接,在第一弹力带包裹住其他枕头模块时,第一弹力带在枕面侧与背面侧对其他枕头模块的施力平衡抵消,只有向侧面的挤压力,使其他枕头模块与设有第一弹力带的侧面紧密且完全贴合,不会形成间隙,并在侧面的两端设置绳扣,可以充分保证与该枕头模块相配合连接的其他枕头模块不会翻转滚动或移位,从而对其他枕头模块的连接稳定性好,可以充分保证使用者的睡眠体验,不会有因连接部位脱节形成间隙或与其他枕头模块之间发生相对移位有不舒服的体验。并且该枕头模块的连接部件设计巧妙,便于制作,无需对主体部进行繁杂的工序加工,也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组合式枕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组合式枕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组合式枕头中枕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枕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组合式枕头中第二枕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枕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结合图1、图2、图3和图5,一实施例的组合式枕头10包括第一枕头模块100和第二枕头模块200。该组合式枕头10关注头颈部睡感,并提供颈部支撑,适宜喜爱仰睡且颈部有承托的人群。

第一枕头模块100包括主体部110及设在主体部110上的连接部件120。

本实施例的主体部110大体为长方体形状的软性包体,具有枕面112、侧面 114和背面116。主体部110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其中,枕面112上优选具有折花面层。背面116优选为平整的平面结构,便于平稳的放置在床等睡眠场合。

主体部110中填充有纤维、记忆棉与乳胶中的至少一种填充物,以使主体部具有不同的软硬度。如填充纤维的主体部110柔软蓬松,具有良好的包裹感,极其亲肤;填充乳胶的主体部110中度柔软,具有弹性触感,可以全程托扶及贴合头部;填充纤维与记忆棉的复合枕的主体部110相对具有中性硬度,具有变形记忆效果,可吸收头部压力,缓解疲劳,并且纤维与记忆棉的搭配,可将包裹感与承托力互补,给予头部饱满支撑。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纤维可以为聚酯纤维与植物纤维的复合纤维中的至少一种。纤维质感柔软,富有弹性,自然蓬松,保暖舒适,包裹感佳,适合用于头部睡区,尤其是仰睡时睡感更佳。乳胶含有蜂巢式排气孔,具有良好的排湿和散热效果。记忆棉采用零压力与温感配方的记忆棉,以适应不同部位所需,如零压力配方能充分吸收压力,高密度均匀完整地支撑肩颈部,温感配方在稳固睡姿之余,能够充分感应人体重量及温度,自动调节受力状态,给予头部饱满支撑。

主体部110的长度和宽度优选但不限于69cm*31cm,厚度根据不同的填充物类型,有不同的尺寸。

连接部件120包括绑带和绳扣124。绑带包括第一弹力带122。第一弹力带 122的一端从枕面112与侧面114的交界处引出,另一端能够与背面116扣接。第一弹力带122采用弹性布料制作,柔软舒适,且具有弹性,可以根据第二枕头模块200的外形充分包裹第二枕头模块200。第一弹力带122的一端具有扣眼 126,相应地,背面116上设有与该扣眼126相适配的纽扣125。第一弹力带122 可通过该扣眼126与该纽扣125相配合扣在背面116。纽扣125与扣眼126的数量优选有多个。配合第一弹力带122的弹性,在包裹第二枕头模块200后,纽扣125扣接的稳定性好,不易松散,可以保证主体部110与第二枕头模块200 的稳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力带122的宽度为主体部110的较长的侧面114的长度的1/3。第一弹力带122设在主体部110的较长的侧面114与枕面112的交界处且位于较长的侧面114的中部。

此外,如图4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绑带还包括第二弹力带128。第二弹力带128的结构与第一弹力带122类似。第二弹力带128的一端也从枕面112 与侧面114的交界处引出,另一端能够与背面116扣接。与第二弹力带128连接的侧面114跟与第一弹力带122连接的侧面114相对设置。设置有第二弹力带128的第一枕头模块100优选在设有第一弹力带122的侧面与设有第二弹力带128的侧面具有不同的厚度,以与具有不同厚度的其他枕头模块直接配合连接,拼接方便,可选度高。

绳扣124有多个,其中至少有两个绳扣124位于与第一弹力带122连接的侧面114的两端。绳扣124可以为绳圈或绳带等结构。

第二枕头模块200为长条形的软性包体。第二枕头模块200通过第一弹力带122绑在主体部110的侧面114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枕头模块200的两端设有纽扣210。第二枕头模块200 的长度与设有第一弹力带122的侧面114的长度相等。第二枕头模块200在两端通过纽扣210与绳扣124锁在主体部110上。

第二枕头模块200主要用于肩颈部睡区。第二枕头模块200的枕面的中部凹陷形成护颈部202,能够同时护颈和护肩,具有良好的承托力和回弹力,使仰睡到侧睡肩颈部都能平稳过渡与承托。第二枕头模块200的背面平整,便于平稳放置。第二枕头模块200的最大厚度与第一枕头模块100的最大厚度相等。位于护颈部202的表面至第二枕头模块200的背面的距离从护颈部202的中部向第二枕头模块200的前侧面和后侧面逐渐减小,以形成平稳的流线型过渡,较之传统的在中部直接凹陷且凹陷部分与两侧具有较大的高度差,更符合人体颈肩部的工程学原理。该护颈部202具有柔缓的翻身弧线,能够充分吸收压力,减少压迫感,可以满足各种睡姿,尤其是适合喜爱仰侧睡且需要护颈肩的人群。

第二枕头模块200中填充有乳胶或记忆棉,以使具有不同的软硬度,如填充乳胶的第二枕头模块200中度柔软,具有弹性触感,可无缝贴合颈椎,有利于释放肩颈部压力;又如填充记忆棉的第二枕头模块200硬度相对较硬,采用零压力或温感配方,配合护颈部的颈椎生理曲度,可零间隙托扶肩颈。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具有良好透气性和稳固定的乳胶,承托力好,弹性佳。本实施例的乳胶含有蜂巢式排气孔,具有良好的排湿和散热效果。记忆棉采用零压力与温感配方的记忆棉,以适应肩颈部支撑所需,如零压力配方能充分吸收压力,高密度均匀完整地支撑肩颈部,温感配方在稳固睡姿之余,能够充分感应人体重量及温度,自动调节受力状态,给予肩颈饱满支撑。

第二枕头模块200的长度和宽度优选但不限于69cm*8cm,厚度根据不同的填充物类型,有不同的尺寸。

此外,如图6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枕头模块200也可以为迷你包,其长度为设有第一弹力带122的侧面114的长度的1/3。迷你包的厚度从用于与第一枕头模块100连接的侧面至与该侧面相对的侧面逐渐减小,以适应人体肩颈部的曲线。并且迷你包的最大厚度与第一枕头模块100的最大厚度相同,从而绑在第一枕头模块100的侧面上后,与第一枕头模块100之间可以达到无缝连接且无高度差,有利于保证睡眠质量,不会因悬空造成不适。

迷你包可填充记忆棉等填充物,具有不同的尺寸类型,如长度和宽度可以但不限于为23cm*8cm、23cm*8cm或23cm*8cm等。

上述组合式枕头10的第一枕头模块100可主要用于头、脸部睡区,其整合了仰睡与侧睡的需求,保留了与传统枕头相似的睡感,柔软释压,均匀支撑头部。该第一枕头模块100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在主体部110上设置连接部件 120,连接部件120包括第一弹力带122和绳扣124,其中,第一弹力带122的一端从枕面112与侧面114的交界处引出,另一端能够与背面116扣接,且至少有两个绳扣124位于与第一弹力带122连接的侧面114的两端,从而可以在该侧面114与其他枕头模块配合连接,如与第二枕头模块200配合连接,构成组合式枕头10,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睡眠需求。而在枕面112与侧面114的交界处引出第一弹力带122,再在背面126将第一弹力带122扣接,在第一弹力带 122包裹住其他枕头模块时,第一弹力带122在枕面侧与背面侧对其他枕头模块施力平衡抵消,只有向侧面114的挤压力,使其他枕头模块与设有第一弹力带 122的侧面114紧密且完全贴合,不会形成间隙,并在侧面的两端设置绳扣124,可以充分保证与该枕头模块相配合连接的其他枕头模块不会翻转滚动或移位,从而对其他枕头模块的连接稳定性好,可以充分保证使用者的睡眠体验,不会有因连接部位脱节形成间隙或与枕头模块之间发生相对移位有不舒服的体验。

该第一枕头模块100的连接部件120设计巧妙,便于制作,无需对主体部110进行繁杂的工序加工,也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