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感应失重并能自封口的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4612阅读:97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感应失重并能自封口的杯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感应失重并能自封口的杯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感应失重并能自封口的杯子。



背景技术:

水杯是我们日常用来盛装的液体的容器,通常都采用高度大于宽度的圆柱体造型,以便于手拿取并保留液体的温度,也有方形等形状的水杯。有的水杯还会带有握柄、把手,或带有额外的防烫、保温等功能结构。水杯一般体积较小,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单手拿起,杯底较宽大,可以稳定放在桌子上。水杯体采用玻璃、陶瓷、塑料、金属等坚固、不溶于水的材料制作,并可以安全容纳多种可食用液体(如饮料、酒水等)。

在日常生活中,没盖盖子的水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倾倒,然而,有水杯的桌面往往会有一些文件资料之类的,水洒在资料上容易造成资料缺失,所以,人们就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避免水杯倾倒时将水洒出来,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动感应失重并能自封口的杯子,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自动感应失重并能自封口的杯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感应失重并能自封口的杯子,包括杯体,所述杯体的杯口处设有杯盖,所述杯盖内靠近杯体的一侧设有出水孔,所述杯盖内安装有水用电磁阀,所述水用电磁阀内设有阀管,所述阀管的进水端与出水孔匹配连接,所述阀管远离出水孔的一端连接有出水口,所述水用电磁阀的顶部设有电池,所述电池的侧面设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微控制器和加速度传感器;

当微控制器接收到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处于杯体失重时,微控制器控制杯体内的水用电磁阀开启运行预设时间,当微控制器没有接收到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处于杯体失重时,微控制器控制杯体内的水用电磁阀停止运行。

优选的,所述杯盖顶部设有控制水用电磁阀电源的开关按钮。

优选的,所述杯盖与杯体相接触的部分设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出水口的侧面设有出水口盖,且出水口盖通过塑料材质的连接带连接在杯盖上。

优选的,所述杯体的表面设有橡胶材料,且橡胶材料的表面设有防滑纹。

本实用新型中,当微控制器接收到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杯体处于失重时,微控制器控制杯体内的水用电磁阀开启运行预设时间,当微控制器没有接收到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杯体处于失重时,微控制器控制杯体内的水用电磁阀停止运行,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和水用电磁阀的使用,避免杯体倾倒时液体洒在桌上,实用有效,简单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自动感应失重并能自封口的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自动感应失重并能自封口的杯子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自动感应失重并能自封口的杯子杯盖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自动感应失重并能自封口的杯子的原理框图。

图中:1杯体、2杯盖、3出水口、4电池、5微控制器、6电路板、7加速度传感器、8水用电磁阀、9出水孔、10密封圈、11出水口盖、12阀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自动感应失重并能自封口的杯子,包括杯体1,杯体1的杯口处设有杯盖2,杯盖2内靠近杯体1的一侧设有出水孔9,杯盖2内安装有水用电磁阀8,水用电磁阀8内设有阀管12,阀管12的进水端与出水孔9匹配连接,阀管12为水用电磁阀8内液体流通的管道,阀管12远离出水孔9的一端连接有出水口3,水用电磁阀8的顶部设有电池4,电池4的侧面设有电路板6,电路板6上设有微控制器5和加速度传感器7;

当微控制器5接收到加速度传感器7检测到杯体1处于失重时,微控制器5控制杯体1内的水用电磁阀8开启运行预设时间,当微控制器没有接收到加速度传感器7检测到杯体1处于失重时,微控制器5控制杯体1内的水用电磁阀8停止运行。

本实用新型中,杯盖2顶部设有控制水用电磁阀8电源的开关按钮。杯盖2与杯体1相接触的部分设有密封圈10。出水口3的侧面设有出水口盖11,且出水口盖11通过塑料材质的连接带连接在杯盖2上。杯体1的表面设有橡胶材料,且橡胶材料的表面设有防滑纹。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杯体1装上水,然后盖上杯盖2,就可以了,出水口盖11忘了关也没事,喝水时直接从出水口3这一端喝水就行了,简单方便,杯体1倾倒时,加速度传感器7自动感应杯体1的失重情况,从而微控制器5控制水用电磁阀8接通电源,进而控制水用电磁阀8关闭阀管12的阀门,做到自封口的作用,简单有效,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