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具,尤其涉及到一种防烫锅。
背景技术:
锅是人们在烹饪时常用的工具,锅具在使用过程中,火焰会同时加热锅把手,在进行端锅挪移的过程中有时会导致使用者被烫伤,存在安全隐患。
有中国专利公开了防烫耳炒锅,包括锅体,锅体的左右端分别设置有锅把手,锅把手顺着锅体边沿方向朝向上,锅把手的下方设置有隔热耳,隔热耳为瓦形结构,其中隔热耳的弧边处与锅体连接;该炒锅通过合理的结构改良,尤其是针对原有的防烫结构,避免被加热的防烫结构烫到手的机会。
但是上述专利防烫效果不是很明显,隔热耳的作用只是避免使锅把手过热,无其他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烫锅,其防烫效果好且能收集溢出的汤汁。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烫锅,包括锅体和设置在所述锅体上的锅把手,所述锅体的外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锅耳,每个所述锅耳上设置有提勾孔,所述锅体的外侧壁还环绕设置有隔热环,所述隔热环位于所述锅耳的下方,所述隔热环上表面向下设置有集液槽,所述锅把手上包括防烫胶木,所述防烫胶木上套装有硅胶套。
改进地,每个所述锅耳的外表面设置有多条防滑凸筋。防滑凸筋的设置可起到防滑作用,以防使用时不慎脱手。
优选地,所述锅体包括锅底,所述锅底的底端设置有呈涡状分布的凹槽。凹槽呈涡状分布设置在锅底,可使得火焰加热充分,使锅底受热均匀。
进一步地,所述锅底为三层复合结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陶晶层、铝合金层和铜合金层。锅底分为三层,最底下的铜合金层使热量传导更加迅速、铝合金层储热性能好,使热量不易散失,陶晶层使食物不易沾到锅底,且不易被刮擦,延长了本炒锅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对称设置两个锅耳,方便双手拿锅,不易翻锅;提勾孔的设置可在锅耳过烫使通过提勾等工具来进行端锅;隔热环设置在锅耳下方,可阻止火焰上窜,防止锅耳和锅把手过烫;在锅内汤汁溢出时,隔热环上的集液槽可收集溢出的汤汁,防止弄脏灶台;锅把手的防烫胶木进一步提高了锅具的隔热效果,使其不易烫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实施例一:如图所示,一种防烫锅,包括锅体1和设置在锅体1上的锅把手2,锅体1的外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锅耳3,每个锅耳3上设置有提勾孔31,锅体1的外侧壁还环绕设置有隔热环4,隔热环4位于锅耳3的下方,隔热环4上表面向下设置有集液槽41,锅把手2上包括防烫胶木21,防烫胶木21上套装有硅胶套22。
实施例二:如图所示,一种防烫锅,包括锅体1和设置在锅体1上的锅把手2,锅体1的外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锅耳3,每个锅耳3上设置有提勾孔31,锅体1的外侧壁还环绕设置有隔热环4,隔热环4位于锅耳3的下方,隔热环4上表面向下设置有集液槽41,锅把手2上包括防烫胶木21,防烫胶木21上套装有硅胶套22。
每个锅耳3的外表面设置有多条防滑凸筋32。
锅体1包括锅底11,锅底11的底端设置有呈涡状分布的凹槽12。
实施例三:如图所示,一种防烫锅,包括锅体1和设置在锅体1上的锅把手2,锅体1的外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锅耳3,每个锅耳3上设置有提勾孔31,锅体1的外侧壁还环绕设置有隔热环4,隔热环4位于锅耳3的下方,隔热环4上表面向下设置有集液槽41,锅把手2上包括防烫胶木21,防烫胶木21上套装有硅胶套22。
每个锅耳3的外表面设置有多条防滑凸筋32。
锅体1包括锅底11,锅底11的底端设置有呈涡状分布的凹槽12。
锅底11为三层复合结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陶晶层111、铝合金层112和铜合金层113。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