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机的翻炒装置及烹饪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5431发布日期:2018-07-13 16:35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设计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烹饪机的翻炒装置以及设置有该翻炒装置的烹饪机。



背景技术:

烹饪机,又称作“自动炒菜机”,它是一种采用模拟人工烹饪的机器,在进行烹饪时,只需将预先准备好的主料、配料、酌料等全部一次性投入,设定程序后,即可实现自动热油、自动翻炒、自动控制火候,具有无需人工看管且无需经验即可自动烹饪的优点。并且,自动炒菜机不仅实现了炒菜过程中的自动化,还能够做到烹饪过程无油烟且不粘、不糊,既保持了材料的传统工艺及色泽,又使炒制的才要鲜嫩味美且营养丰富。

现有的炒菜机在进行烹饪时,需要通过电机带动锅铲沿着锅底转动,实现对烹饪材料的翻炒。而由于锅体的锅底为水平时,无法进行翻炒,使得炒菜不够均匀且炒出的菜肴味道不够好,所以现有的炒菜机的锅体的锅底大部分为弧形设计。而由于在对烹饪材料进行翻炒时,锅铲需要沿着弧形锅底转动,一般是绕电机的驱动轴进行转动。并且,目前市面上的炒菜机的驱动方式大部分是通过电机的驱动轴直接与锅铲固定连接并驱动锅铲转动来实现对材料的翻炒,但是,这种驱动方式存在的缺点是:由于电机的驱动轴直接与锅铲固定连接,而锅铲需要实现来回翻炒动作,使得电机需要通过频繁的正反转来实现,并且,锅铲会对电机驱动轴产生不同的扭矩,不仅对电机的驱动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还降低了电机的使用寿命,同时还降低了菜肴的制作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好且可避免驱动电机进行频繁正反转的烹饪机翻炒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好且可避免驱动电机进行频繁正反转的烹饪机。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机的翻炒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其中,翻炒装置还包括曲柄构件、主动轮、连杆和锅铲,曲柄构件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轴固定连接,曲柄构件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铰接部,主动轮的旋转中心处设置有第二连接部,且主动轮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铰接部,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铰接,锅铲具有铲体和与铲体连接的转轴,转轴的周向上设置有从动轮,主动轮带动从动轮转动,驱动轴、第二连接部和转轴相对固定,第二铰接部从第一极限位置转动到第二极限位置的转动角度小于180度,铲体从第一极限位置转动到第二极限位置的转动角度小于270度。

由上可见,驱动电机通过曲柄构件、主动轮和连杆对锅铲进行驱动,使得曲柄构件、主动轮和连杆之间形成一个曲柄摇杆机构,并通过主动轮带动锅铲上的从动轮进行转动,使得对锅铲的驱动。可见,通过对翻炒装置的设置和结构设计,使得锅铲在进行翻炒动作时,驱动电机只需沿一个方向持续转动即可满足锅铲进行反复翻炒的需求,而无需通过驱动电机的频繁的正反转来控制锅铲进行反复翻炒,提高了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并且,由于锅铲并非直接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连接,使得作用在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上的力矩减小,进而保证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该翻炒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好且可避免驱动电机进行频繁正反转的优点。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连接部的旋转轴线与驱动轴的轴线分别位于两个竖直面内。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主动轮为扇形齿轮,从动轮为齿轮,扇形齿轮与齿轮啮合,第二铰接部位于扇形齿轮的角平分线上。

由上可见,将第二连接部的轴线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轴的轴线分别设置在两个竖直面内,既提高驱动电机驱动锅铲转动的可靠性,又能够消除扇形齿轮在充当曲柄摇杆机构中的摇杆时的急回特性,使得锅铲在进行翻炒过程中能够保持一个匀速的翻炒速度。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机,包括主机和锅体,主机具有第一容纳腔,锅体与主机可拆卸地连接,锅体位于第一容纳腔内,锅体的中部具有第二容纳腔,其中,主机还具有第三容纳腔,烹饪机还包括翻炒装置,翻炒装置设置在第三容纳腔内,翻炒装置包括驱动电机、曲柄构件、主动轮、连杆和锅铲,驱动电机与主机固定连接,曲柄构件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轴固定连接,曲柄构件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铰接部,主动轮的旋转中心处设置有第二连接部,主动轮通过第二连接部与主机可转动地连接,主动轮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铰接部,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铰接,锅铲具有铲体和与铲体连接的转轴,锅铲通过转轴与主机可转动地连接,铲体位于第二容纳腔内,转轴的周向上设置有从动轮,主动轮带动从动轮转动,第二铰接部从第一极限位置转动到第二极限位置的转动角度小于180度,铲体从第一极限位置转动到第二极限位置的转动角度小于270度。

由上可见,驱动电机通过曲柄构件、主动轮和连杆对锅铲进行驱动,使得曲柄构件、主动和连杆之间形成一个曲柄摇杆机构,并通过主动轮带动锅铲上的从动轮进行转动,使得对锅铲的驱动。可见,通过对烹饪机的翻炒装置的设置和结构设计,使得锅铲在进行翻炒动作时,驱动电机只需沿一个方向持续转动即可满足锅铲进行反复翻炒的需求,而无需通过驱动电机的频繁的正反转来控制锅铲进行反复翻炒,提高了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并且,由于锅铲并非直接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连接,使得作用在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上的力矩减小,进而保证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该烹饪机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好且可避免驱动电机进行频繁正反转的优点。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连接部的旋转轴线与驱动轴的轴线分别位于两个竖直面内。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主动轮为扇形齿轮,从动轮为齿轮,扇形齿轮与齿轮啮合,第二铰接部位于扇形齿轮的角平分线上。

由上可见,将第二连接部的轴线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轴的轴线分别设置在两个竖直面内,既提高驱动电机驱动锅铲转动的可靠性,又能够消除扇形齿轮在充当曲柄摇杆机构中的摇杆时的急回特性,使得锅铲在进行翻炒过程中能够保持一个匀速的翻炒速度。当然,主动轮和从动轮均还可以是普通齿轮、摩擦轮或同步齿形带轮。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烹饪机还包括主控电路板,主控电路板安装在第三容纳腔内,且主控电路板与驱动电机电连接。

由上可见,主控电路板用于对驱动电机的转动速度、转动时间、转动加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进而实现对锅铲的转动速度、转动时间、转动加速度等、转动角度参数的调节,使得烹饪机满足各种不同菜肴的翻炒要求。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烹饪机还包括控制面板,控制面板设置在主机的上表面,控制面板与主控电路板电连接。

由上可见,控制面板用于为用户提供参数设定,使得用户能够通过控制面板对不同菜肴的烹饪要求进行设定,提高菜肴的制作质量和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烹饪机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烹饪机实施例的省略部分组件后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烹饪机实施例的翻炒装置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烹饪机实施例的翻炒装置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烹饪机实施例的翻炒装置的第三视角下的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烹饪机10包括主机101、翻炒装置1、锅体7、主控电路板8和控制面板9。

其中,主机101具有第一容纳腔1011和第三容纳腔1012,且第一容纳腔1011和第二容纳腔1012相独立地设置。锅体7与主机101可拆卸地连接,且锅体7位于第一容纳腔1011内。锅体7和主机101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使得锅体7和主机101更加便于清洁,并且,锅体7的中部具有用于容纳烹饪材料的第二容纳腔71。

参照图3至图5,翻炒装置1设置在第三容纳腔1012内,且翻炒装置1包括驱动电机2、曲柄构件3、主动轮4、连杆5和锅铲6。其中,驱动电机2与主机101固定连接。

曲柄构件3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1,并且,曲柄构件3通过第一连接部31与驱动电机2的驱动轴固定连接,此外,曲柄构件3在远离第一连接部3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铰接部32。

主动轮4的旋转中心处设置有第二连接部41,主动轮4通过第二连接部41与主机101可转动地连接。优选地,主动轮4为扇形齿轮,当然,主动轮4还可以使普通齿轮、摩擦轮或带轮。此外,主动轮4在远离第二连接部4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铰接部42,并且,第二铰接部42的圆心位于扇形齿轮的角平分线上。连杆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铰接部42和第二铰接部41铰接,并且,曲柄构件3、主动轮4和连杆5之间形成一个曲柄摇杆机构。

此外,在对驱动电机2和主动轮4进行安装时,优选的安装方式是使驱动电机2的驱动轴的轴线与主动轮4的第二连接部41的轴线分别位于两个竖直面内,而通过将驱动轴的轴线与第二连接部41的轴线分别设置在两个竖直面内,既能够保证驱动电机2驱动锅铲6转动时的转动的可靠性,又能够消主动轮4在充当曲柄摇杆机构中的摇杆时的急回特性,使得锅铲6在进行翻炒过程中能够保持一个匀速的翻炒速度,提高烹饪机10对烹饪材料的烹饪质量。

锅铲6具有铲体61和与铲体61连接的转轴62,锅铲6通过转轴62与主机101可转动地连接,且铲体61位于锅体7的第二容纳腔71内。转轴62的周向上设置有从动轮621,主动轮4带动从动轮621转动。优选地,从动轮621为齿轮,且主动轮4与从动轮621啮合。当然,从动轮621还可以是摩擦轮,与同为摩擦轮的主动轮4进行摩擦连接;或者,从动轮621还可以是带轮,与同为带轮的主动轮4通过传动带进行连接。驱动电机2的驱动轴、主动轮4的第二连接部41和锅铲6转轴62相对固定,并且,在驱动电机2驱动主动轮4转动的过程中,主动轮4上的第二铰接部42从第一极限位置转动到第二极限位置的转动角度小于180度,锅铲6的铲体61在第二容纳腔71内从第一极限位置转动到第二极限位置的转动角度小于270度。

可见,驱动电机2通过曲柄构件3、主动轮4和连杆5对锅铲6进行驱动,即通过曲柄构件3、主动轮4和连杆5之间形成的曲柄摇杆机构来对锅铲6的转动进行控制,进而实现锅铲6的翻炒动作。具体地,当驱动电机2的驱动轴沿着一个方向进行持续转动时,驱动轴驱动曲柄构件3绕驱动轴进行整圈转动,此时,曲柄构件3通过连杆带动主动轮4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摆动,并通过主动轮4的摆动特性带动锅铲6在相应的角度范围内往复摆动,进而实现锅铲6的翻炒动作,以满足烹饪过程中对烹饪材料的翻炒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对翻炒装置1的设置和结构设计,使得锅铲6在进行翻炒时,驱动电机2无需通过频繁的正反转来控制锅铲进行反复翻炒,提高了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并且,由于锅铲并非直接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连接,使得作用在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上的力矩减小,进而保证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

此外,主控电路板8安装在第三容纳腔1012内,且主控电路板8与驱动电机2电连接。主控电路板8用于对驱动电机2的转动速度、转动时间、转动加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进而实现对锅铲6的转动速度、转动时间、转动加速度、转动角度等参数的调节,使得烹饪机10满足各种不同菜肴的翻炒要求。控制面板9设置在主机101的上表面,控制面板9与主控电路板8电连接,并且,控制面板9上设置有显示屏和按钮,显示屏可以对烹饪机10的当前工作状态进行显示,并且,用户可以通过控制面板9的按钮不同菜肴的烹饪要求进行设定,例如,对每个翻炒阶段的火候、时间、翻炒速度等参数进行设置,或者对烹饪材料的烹饪熟度进行控制等,提高菜肴的制作质量和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炒装置及烹饪机均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好且可避免驱动电机进行频繁正反转的优点。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