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具及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5428发布日期:2018-07-13 16:3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复合底锅具存在包底片的边沿容易起翘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产品的外观体验,且使用时间久后容易进一步导致包底片分层、脱落等问题,降低了产品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锅具的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体;包底片,呈一端具有开口的凹形,所述锅体的底部伸入所述包底片围设出的空间中;收口结构,设于所述包底片的边沿,所述收口结构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凹形的开口尺寸,且所述收口结构箍紧在所述锅体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在包底片的边沿设置收口结构,收口结构的开口尺寸小于凹形的开口尺寸,以使凹形的包底片在其口部位置处形成向中心收敛的形式,通过利用收口结构箍紧在锅体上,以实现强化包底片与锅体的连接强度,降低包底片边沿起翘的风险,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收口结构由所述包底片的边沿部位经压制处理一体构造出。

在本方案中,设置收口结构由包底片的边沿部位经压制处理一体构造出,即使收口结构一体成型在包底片上,这样具有加工工艺简单、方便的优点,且更能保证收口结构与包底片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此外,该处通过对包底片的边沿部位压制处理(例如为滚压处理、冲压处理等)以构造成型出该收口结构,可以理解的是,这样通过局部压制处理构造出的结构具有刚度加强的效果,可以使本收口结构相对于制作包底片的板坯而言具有更高的刚度,这样更能保证收口结构对锅体箍紧的保持能力,降低收口结构松懈的风险,进一步实现强化包底片与锅体的连接强度,降低包底片边沿起翘的风险,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需求,也可设计收口结构为与包底片分体的收口环,并通过焊接等连接结构使收口结构固定在包底片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包底片的所述边沿部位与所述锅体的锅壁通过所述压制处理形成相互适配且贴合固定的结构。

在本方案中,设置包底片的边沿部位与锅体的锅壁通过压制处理形成相互适配且贴合固定的结构,即可将锅体底部装入包底片中后,采用压制工艺对包底片的边沿部位进行压制处理以一体构造出收口结构,并同时使该收口结构箍紧于锅体上,具有加工方便的优点,且这样更能保证收口结构与锅体受箍紧部位的适配性,且减小收口结构受到的扩张作用,降低收口结构松懈的风险,进一步实现强化包底片与锅体的连接强度,降低包底片边沿起翘的风险,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工艺需求,也可先通过压制处理在包底片上构造出收口结构后,再对设有收口结构的包底片与锅体进行组装配合,这时,收口结构与锅体接触的部位可为非适配结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体的锅壁包括底壁、围壁及过渡连接在所述围壁与所述底壁之间的弧形壁,所述收口结构箍紧在所述围壁或所述弧形壁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体的锅壁包括底壁、围壁及过渡连接在围壁与底壁之间的弧形壁,使收口结构箍紧在围壁或弧形壁上,这样更能保证收口结构与锅体配合的稳定性,使收口结构不易从锅体上滑脱,保证收口结构对包底片与锅体强化固定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收口结构的截面包括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所述第一壁段连接在所述包底片上并向内侧延伸,所述第二壁段设于所述第一壁段的内端,且与所述锅体的外表面贴合并抵靠。

在本方案中,设置收口结构的截面包底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使第一壁段连接在包底片上并向内侧延伸,以使凹形的口部与收口结构之间形成收口过渡,实现对凹形的开口部位收口,将第二壁段设于第一壁段的内端,且与锅体的外表面贴合并抵靠,利用该第二壁段可增大收口结构与锅体的配合面积,降低收口结构与锅体之间配合的峰值应力,这可实现降低收口结构松懈变形的风险,且实现降低锅体受箍紧部位内收变形的风险,降低两者松脱概率,提高收口结构与锅体配合的可靠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壁段与所述第二壁段连接以构造出L形;和/或所述第二壁段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90°;和/或所述第二壁段的长度为1mm~5mm。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壁段与第二壁段连接以构造出L形,该结构简单,便于通过压制工艺一次构造成型,具有加工方便的优点;设置第二壁段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90°,这样可以保证收口结构对锅体作用的箍紧应力与锅体表面的夹角相应控制在60°~90°,提高箍紧应力在箍紧效果方便的贡献,同时减小收口结构与锅体表面之间的切向应力,这样更能保证收口结构与锅体配合的稳定性,使收口结构不易从锅体上滑脱,保证收口结构对包底片与锅体强化固定的可靠性;设置第二壁段的长度为1mm~5mm,防止第二壁段的长度过短而导致一体压制构造成型该收口结构的工艺难以实现的问题,同时防止第二壁段的长度过长而导致收口结构上刚度加强的效果被削弱的问题,实现避免第二壁段起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收口结构包括呈外凹内凸状的凹入部,所述凹入部呈内凸的部位止抵于所述锅体的外表面。

在本方案中,设置收口结构包括呈外凹内凸状的凹入部,凹入部呈内凸的部位止抵于锅体的外表面,以使凹形的口部与收口结构之间形成收口过渡,实现对凹形的开口部位收口,此外,该呈外凹内凸状的凹入部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刚度加强的效果,可以使本收口结构相对于制作包底片的板坯而言具有更高的刚度,这样更能保证收口结构对锅体箍紧的保持能力,降低收口结构松懈的风险,进一步实现强化包底片与锅体的连接强度,降低包底片边沿起翘的风险,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且该呈外凹内凸状的凹入部具有结构简单,便于通过压制工艺一次构造成型的优点,可方便产品加工制造。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锅体的外表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入部呈内凸的部位嵌入所述凹槽中。

在本方案中,在锅体上外表面上设置凹槽,使凹入部呈内凸的部位嵌入凹槽中,以使收口结构在箍紧锅体的同时与锅体形成咬合,这样可以减小收口结构与锅体表面之间的切向应力,这样更能保证收口结构与锅体配合的稳定性,使收口结构不易从锅体上滑脱,保证收口结构对包底片与锅体强化固定的可靠性。

更优选地,包底片的边沿部位与锅体的锅壁通过压制处理形成相互适配且贴合固定的结构,具体地,在该压制处理的过程中构造成型该位于包底片上的该凹入部及该位于锅体上的凹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入部呈内凸的部位与所述凹槽为过盈配合;和/或所述凹入部的截面呈弧形、梯形或矩形,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凹入部的截面形状适配。

在本方案中,设置凹入部呈内凸的部位与凹槽为过盈配合,这样使得凹入部不易从凹槽中脱出,进一步强化收口结构与锅体的配合强度,降低包底片边沿起翘的风险,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更具体而言,凹入部呈内凹的部位具有凹口,通过该凹口使凹入部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弹性,更易于保证凹入部呈内凸的部位与凹槽的过盈配合稳定性,更优选地,凹槽槽口的部位设计为收口的结构形式,以进一步防止配合在其中的凹入部脱出;设置凹入部的截面呈弧形、梯形或矩形,凹槽的截面形状与凹入部的截面形状适配,该凹入部的截面呈弧形、梯形或矩形的结构具有加工方便的优点,便于构造成型,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需求也可设计凹入部的截面呈其他多边形状,例如五边形、六边形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设计的保护范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入部呈外凹的部位的凹入深度为1mm~6mm;和/或所述凹入部呈外凹的部位的凹口宽度为2mm~8mm。

在本方案中,设置凹入部呈外凹的部位的凹入深度为1mm~6mm,防止凹入深度过浅而使得收口结构对锅体的箍紧强度不足,同时,防止凹入深度过深而使得凹入部上的变形量过大导致对其刚度加强效果被削弱的问题;设置凹入部呈外凹的部位的凹口宽度为2mm~8mm,防止凹口宽度过窄而导致一体压制构造成型该收口结构的工艺难以实现的问题,同时防止凹口宽度过宽而导致收口结构上刚度加强的效果被削弱的问题,实现避免凹入部部位起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具还包括:中间层,所述包底片与所述锅体相间隔,所述中间层填充由所述包底片与所述锅体限定出的空间。

在本方案中,设置包底片与锅体相间隔,且其在边沿处通过收口结构与锅体形成连接,其中,设置锅具还包括中间层,使中间层填充由包底片与锅体限定出的空间,优选地,中间层为导热性良好的铝层或铜层或银层,以使位于中间的中间层起到储热和在包底片与锅体之间均化热量的作用,可以提高锅内受热均匀性,且可以利用中间层分别与包底片与锅体形成连接,以加强包底片非边沿部位与锅体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复合底结构的层间连接强度,防止包底片离层、脱落。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所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炖锅、电压力锅或电磁炉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锅具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锅具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锅体,11围壁,12底壁,13弧形壁,14凹槽,20包底片,30收口结构,311第一壁段,312第二壁段,32凹入部,40中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锅具。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包括:锅体10、包底片20和收口结构30。

具体地,包底片20呈一端具有开口的凹形,锅体10的底部伸入包底片20围设出的空间中;收口结构30设于包底片20的边沿,收口结构30的开口尺寸小于凹形的开口尺寸,且收口结构30箍紧在锅体10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在包底片20的边沿设置收口结构30,收口结构30的开口尺寸小于凹形的开口尺寸,以使凹形的包底片20在其口部位置处形成向中心收敛的形式,通过利用收口结构30箍紧在锅体10上,以实现强化包底片20与锅体10的连接强度,降低包底片20边沿起翘的风险,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更具体地,收口结构30在包底片20外周的方向上为连续结构或为间断结构,仅需保证能够箍紧锅体10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收口结构30由包底片20的边沿部位经压制处理一体构造出。

在本方案中,设置收口结构30由包底片20的边沿部位经压制处理一体构造出,即使收口结构30一体成型在包底片20上,这样具有加工工艺简单、方便的优点,且更能保证收口结构30与包底片2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此外,该处通过对包底片20的边沿部位压制处理(例如为滚压处理、冲压处理等)以构造成型出该收口结构30,可以理解的是,这样通过局部压制处理构造出的结构具有刚度加强的效果,可以使本收口结构30相对于制作包底片20的板坯而言具有更高的刚度,这样更能保证收口结构30对锅体10箍紧的保持能力,降低收口结构30松懈的风险,进一步实现强化包底片20与锅体10的连接强度,降低包底片20边沿起翘的风险,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需求,也可设计收口结构30为与包底片20分体的收口环,并通过焊接等连接结构使收口结构30固定在包底片2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包底片20的边沿部位与锅体10的锅壁通过压制处理形成相互适配且贴合固定的结构。

在本方案中,设置包底片20的边沿部位与锅体10的锅壁通过压制处理形成相互适配且贴合固定的结构,即可将锅体10底部装入包底片20中后,采用压制工艺对包底片20的边沿部位进行压制处理以一体构造出收口结构30,并同时使该收口结构30箍紧于锅体10上,具有加工方便的优点,且这样更能保证收口结构30与锅体10受箍紧部位的适配性,且减小收口结构30受到的扩张作用,降低收口结构30松懈的风险,进一步实现强化包底片20与锅体10的连接强度,降低包底片20边沿起翘的风险,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工艺需求,也可先通过压制处理在包底片20上构造出收口结构30后,再对设有收口结构30的包底片20与锅体10进行组装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锅体10的锅壁包括底壁12、围壁11及过渡连接在围壁11与底壁12之间的弧形壁13,如图1和图3所示,收口结构30箍紧在弧形壁13上,当然,也可设置收口结构30箍紧在围壁11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体10的锅壁包括底壁12、围壁11及过渡连接在围壁11与底壁12之间的弧形壁13,使收口结构30箍紧在围壁11或弧形壁13上,这样更能保证收口结构30与锅体10配合的稳定性,使收口结构30不易从锅体10上滑脱,保证收口结构30对包底片20与锅体10强化固定的可靠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锅具还包括中间层40,包底片20与锅体10相间隔,中间层40填充由包底片20与锅体10限定出的空间。

在本方案中,设置包底片20与锅体10相间隔,且其在边沿处通过收口结构30与锅体10形成连接,其中,设置锅具还包括中间层40,使中间层40填充由包底片20与锅体10限定出的空间,优选地,中间层40为导热性良好的铝层或铜层或银层,以使位于中间的中间层40起到储热和在包底片20与锅体10之间均化热量的作用,可以提高锅内受热均匀性,且可以利用中间层40分别与包底片20与锅体10形成连接,以加强包底片20非边沿部位与锅体1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复合底结构的层间连接强度,防止包底片20离层、脱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收口结构30的截面包括第一壁段311和第二壁段312,第一壁段311连接在包底片20上并向内侧延伸,第二壁段312设于第一壁段311的内端,且与锅体10的外表面贴合并抵靠。

在本方案中,设置收口结构30的截面包底第一壁段311和第二壁段312,使第一壁段311连接在包底片20上并向内侧延伸,以使凹形的口部与收口结构30之间形成收口过渡,实现对凹形的开口部位收口,将第二壁段312设于第一壁段311的内端,且与锅体10的外表面贴合并抵靠,利用该第二壁段312可增大收口结构30与锅体10的配合面积,降低收口结构30与锅体10之间配合的峰值应力,这可实现降低收口结构30松懈变形的风险,且实现降低锅体10受箍紧部位内收变形的风险,降低两者松脱概率,提高收口结构30与锅体10配合的可靠性。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优选设置第一壁段311与第二壁段312连接以构造出L形,该结构简单,便于通过压制工艺一次构造成型,具有加工方便的优点。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优选设置第二壁段312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60°~90°,这样可以保证收口结构30对锅体10作用的箍紧应力与锅体10表面的夹角相应控制在60°~90°,提高箍紧应力在箍紧效果方便的贡献,同时减小收口结构30与锅体10表面之间的切向应力,这样更能保证收口结构30与锅体10配合的稳定性,使收口结构30不易从锅体10上滑脱,保证收口结构30对包底片20与锅体10强化固定的可靠性,其中,更优选地,第一壁段311水平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优选设置第二壁段312的长度H1为1mm~5mm,防止第二壁段312的长度过短而导致一体压制构造成型该收口结构30的工艺难以实现的问题,同时防止第二壁段312的长度过长而导致收口结构30上刚度加强的效果被削弱的问题,实现避免第二壁段312起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锅具包括锅体10、包底片20及设于包底片20边沿的收口结构30,此处,对包底片20边沿进行特别设计以形成收口结构30与锅体10固定,可以防止包底片20边沿起翘、避免打底层结合不牢脱落的问题。

具体实现方式为:首先,先按常用拉伸工艺将304不锈钢材质的锅体10制作出来,再把锅体10、铝材质的中间层40及430不锈钢材质的包底片20定位点焊到一起,然后使用压力焊将锅体10、中间层40、包底片20复合到一起;另外,对包底片20的边沿进行处理,处理方案为:采用滚压工艺,将最外侧的430不锈钢包底片20的边沿与304不锈钢锅体10滚压到一起,压平,如图2所示,以构造出截面呈L形的收口结构30,该收口结构30的第二壁段312的长度H1为1mm~5mm,第二壁段312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60°~9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收口结构30包括呈外凹内凸状的凹入部32,凹入部32呈内凸的部位止抵于锅体10的外表面。

在本方案中,设置收口结构30包括呈外凹内凸状的凹入部32,凹入部32呈内凸的部位止抵于锅体10的外表面,以使凹形的口部与收口结构30之间形成收口过渡,实现对凹形的开口部位收口,此外,该呈外凹内凸状的凹入部32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刚度加强的效果,可以使本收口结构30相对于制作包底片20的板坯而言具有更高的刚度,这样更能保证收口结构30对锅体10箍紧的保持能力,降低收口结构30松懈的风险,进一步实现强化包底片20与锅体10的连接强度,降低包底片20边沿起翘的风险,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且该呈外凹内凸状的凹入部32具有结构简单,便于通过压制工艺一次构造成型的优点,可方便产品加工制造。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优选在锅体10的外表面上设有凹槽14,凹入部32呈内凸的部位嵌入凹槽14中。

在本方案中,在锅体10上外表面上设置凹槽14,使凹入部32呈内凸的部位嵌入凹槽14中,以使收口结构30在箍紧锅体10的同时与锅体10形成咬合,这样可以减小收口结构30与锅体10表面之间的切向应力,这样更能保证收口结构30与锅体10配合的稳定性,使收口结构30不易从锅体10上滑脱,保证收口结构30对包底片20与锅体10强化固定的可靠性。

更优选地,包底片20的边沿部位与锅体10的锅壁通过压制处理形成相互适配且贴合固定的结构,具体地,在该压制处理的过程中构造成型该位于包底片20上的该凹入部32及该位于锅体10上的凹槽14。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凹入部32呈内凸的部位与凹槽14为过盈配合,这样使得凹入部32不易从凹槽14中脱出,进一步强化收口结构30与锅体10的配合强度,降低包底片20边沿起翘的风险,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更具体而言,凹入部32呈内凹的部位具有凹口,通过该凹口使凹入部32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弹性,更易于保证凹入部32呈内凸的部位与凹槽14的过盈配合稳定性,更优选地,凹槽14槽口的部位设计为收口的结构形式,以进一步防止配合在其中的凹入部32脱出。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凹入部32的截面呈弧形,所述凹槽14的截面形状与凹入部32的截面形状适配,该凹入部32的截面呈弧形的结构具有加工方便的优点,便于构造成型,更具体地,凹入部32通过滚压处理构造成型,具体成型为一端具有开口的弧形,其从外侧看具有凹口向内凹入,其从内侧看呈向内凸出的弧形凸包。

当然,也可设置凹入部32的截面呈梯形或矩形,甚至可设计凹入部32的截面呈其他多边形状,例如五边形、六边形等,凹槽14的截面形状与凹入部32的截面形状适配。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凹入部32呈外凹的部位的凹入深度L为1mm~6mm,防止凹入深度过浅而使得收口结构30对锅体10的箍紧强度不足,同时,防止凹入深度过深而使得凹入部32上的变形量过大导致对其刚度加强效果被削弱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凹入部32呈外凹的部位的凹口宽度H2为2mm~8mm,防止凹口宽度过窄而导致一体压制构造成型该收口结构30的工艺难以实现的问题,同时防止凹口宽度过宽而导致收口结构30上刚度加强的效果被削弱的问题,实现避免凹入部32部位起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锅具包括锅体10、包底片20及设于包底片20边沿的收口结构30,此处,对包底片20边沿进行特别设计以形成收口结构30与锅体10固定,可以防止包底片20边沿起翘、避免打底层结合不牢脱落的问题。

具体实现方式为:首先,先按常用拉伸工艺将304不锈钢材质的锅体10制作出来,再把锅体10、铝材质的中间层40及430不锈钢材质的包底片20定位点焊到一起,然后使用压力焊将锅体10、中间层40、包底片20复合到一起;另外,对包底片20的边沿进行处理,处理方案为:采用滚压工艺,将最外侧的430不锈钢包底片20的边沿与304不锈钢锅体10滚压到一起,并滚出一圈凹筋,即滚出上述中呈外凹内凸状的凹入部32,且通过该滚压处理在锅体10上成型出凹槽14,凹筋呈内凸的部位配合固定在凹槽14中,如图4所示,凹筋呈外凹的部位的凹口宽度H2为2mm~8mm,凹筋呈外凹的部位的凹入深度L为1mm~6mm。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炖锅、电压力锅或电磁炉组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在包底片的边沿设置收口结构,收口结构的开口尺寸小于凹形的开口尺寸,以使凹形的包底片在其口部位置处形成向中心收敛的形式,通过利用收口结构箍紧在锅体上,以实现强化包底片与锅体的连接强度,降低包底片边沿起翘的风险,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