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锅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30336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内锅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锅及烹饪器具,其中,内锅的底壁与侧壁通过圆弧段连接,圆弧段的外壁面的半径在30mm至100mm的范围内,内锅的外底壁面为向内锅内凸起的弧形面,弧形面的半径在500mm至800mm的范围内,弧形面的截面的弦长在60mm至180mm的范围内,弧形面的矢高在0.2mm至3mm的范围内,圆弧段的高度在5mm至100mm的范围内。该技术方案提供的内锅在与发热盘相配合时能够增大内锅与发热盘的传热面积以提高发热盘的加热效率。同时该内锅能够使内锅的内的食物从底部到侧面循环沸腾以促进内锅内的热量流动,从而可使内锅内的食物受热更均匀。此外该内锅能将内锅内的压力均匀分布到发热盘的侧面及底部,从而相对降低了发热盘单位面积内的压力,进而可防止发热盘长久使用后变形。
【专利说明】
内锅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普通发热盘式压力锅,一般采用平状式发热盘,使用该种发热盘时内锅底部必须有较大的与发热盘接触的弧度面,否则会传热不均匀,但该种发热盘设置使得与其相适配的内锅的侧面弧度较小,从而使得内锅的外观不够美观,同时该种发热盘由于不能够和内锅的侧面接触,从而极易造成内锅的侧面与底部受热不均匀,进而在蒸煮米饭等食物时容易出现底部米饭等食物过熟焦黄而上层米饭等食物夹生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产品使用效果。
[0003]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外观美观且受热均匀的内锅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技术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外观美观且受热均匀的内锅。
[0006]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内锅的烹饪器具。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锅,所述内锅的底壁与侧壁通过圆弧段连接,所述圆弧段的外壁面的半径在30_至10mm的范围内。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内锅,内锅的底壁和侧壁之间通过大圆弧段连接,从而在将该内锅与发热盘相配合时,能够增大内锅受热的面积,从而能够提高发热盘与内锅之间的传热效率,以提高发热盘的加热效率。同时,内锅的底壁和侧壁之间通过大圆弧段连接,从而在内锅受热时,内锅的底部和侧壁之间可形成温度差,从而能够在内锅内形成额外的热对流循环,以使内锅的内的食物从底部到侧面循环沸腾,进而可增加整体沸腾面积,以促进内锅内的热量流动,进而便可使内锅内的食物受热更均匀,因而也就能够有效的解决目前平状发热盘存在的侧面加热不足,底部热量过于集中而造成底部米饭过熟而上层米饭夹生的问题。此外,在将该内锅应用到带有压力的电压力锅产品上时,该内锅的圆弧段与发热盘配合,能有效将内锅内的压力均匀分布到发热盘的侧面及底部,从而增加了发热盘的承压面积,即相对降低了发热盘单位面积内的压力,从而即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平状发热盘受压耐久后底部变形,造成底部贴合不好、传热不好及煮饭夹生的问题。
[0009]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内锅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内锅的外底壁面为向所述内锅内凸起的弧形面,所述弧形面的半径在500mm至800mm的范围内。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弧形面的截面的弦长在60mm至180mm的范围内。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弧形面的矢高(即弧形面的最高点与弧形面的最低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在0.2mm至3mm的范围内。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圆弧段的高度在5mm至10mm的范围内。
[0014]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地设置弧形面的截面的弦长、矢高以及圆弧段的高度能够进一步地增加内锅与发热盘之间的配合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发热盘与内锅之间的传热效率,以提高发热盘的加热效率。同时,将弧形面的截面的弦长、矢高以及圆弧段的高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内锅内的热量循环以促进内锅内的热量流动,从而能够使内锅内的食物受热更加均匀。
[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及外锅和发热盘,所述发热盘包括与内锅的底壁配合的第一盘体和与所述第一盘体连接,并向所述内锅的侧壁延伸的延伸部;其中,所述发热盘安装在所述外锅内,所述内锅装配在所述外锅内,并与所述外锅内的所述发热盘接触。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内锅,因此该烹饪器具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内锅的全部有益效果。同时,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能够利用第一盘体加热内锅的底壁,同时利用延伸部加热内锅的侧壁,从而能够将发热盘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内锅的侧壁上,进而一方面能够使内锅的侧壁和底壁均匀受热,另一方面还能够对内锅进行立体加热,因而在蒸煮米饭等食物时便可避免出现底部热量过于集中而使米饭等食物过熟而上层米饭等食物夹生的问题,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烹饪效果及提高了用户体验。
[00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延伸部的内表面包括有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在20mm至10mm的范围内;和/或所述第一盘体的上表面为向所述内锅的底壁凸起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二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大于等于500mm。
[0018]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延伸部的内表面上的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在20mm至10mm的范围内,从而能够增大发热盘的传热面积,进而能够将发热盘产生的热量大量地传递到内锅的侧壁上,以提高发热盘的传热效率及加热效率,因而能够有效的解决平状发热盘存在的侧面加热不足,底部温度过高造成米饭过熟焦黄的问题。此外,延伸部的内表面上的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在20mm至10mm的范围内,因而在加热状态时延伸部会产生一定量的外扩,因而在将该发热盘应用于电压力锅等产品中时,发热盘的延伸部可为电压力的内锅预留出内锅加热承压后变形所需的空间,即能够预留给内锅加热承压后变形的余量,从而可防止电压力锅等产品在加热变形后出现发热盘与内锅相干涉的情况发生。同时,第一盘体的上表面为向内锅的底壁方向凸起的曲面,因此,可对应将内锅的底壁也设置成相对应的曲面,从而便可提高第一盘体与内锅的底壁相配合的面积,进而便可提高第一盘体的传热效率,以提高发热盘的加热效率。
[00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曲面为圆弧面。
[00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曲面为圆弧面。
[00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面,所述圆面的直径在50mm至200mm的范围内。
[0022]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二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和圆面的直径即可准确地限定出第二曲面的大小,其中,在第二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一定时,圆面的直径越大,第一盘体的上表面的面积就越大,因而与内锅的配合面积就越大,从而能够相对提高发热盘的传热效率,但同时圆面的直径越大,则第一盘体向内锅的底壁拱起的高度也就越大,因而延伸部又更容易折断,因此,优选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面,所述圆面的直径在50mm至200mm的范围内。
[00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曲面在竖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值在2mm至15mm的范围内。其中,第一曲面在竖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即为延伸部的内表面的上端面与延伸部的内表面的下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即整个发热盘的内表面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002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发热盘的第一盘体与所述发热盘的延伸部的连接处与所述内锅的外壁面相接触,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内锅的外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内锅的外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
[0025]在该技术方案中,内锅底壁的两端与发热盘充分接触,而内锅底壁的中间区域却与第一盘体保留着第一间隙,内锅的侧壁与延伸部保留着第二间隙,从而在带有压力的电压力锅产品上,采用此种配合关系的内锅和发热盘,能够有效地将内锅底部的受压均匀分布到发热盘的侧面及底部,从而增加了发热盘的承压面积,进而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平状发热盘受压耐久后底部贴合不好、传热不好及煮饭夹生的问题。同时,该间隙的设置为第一盘体、延伸部受热变形预留了一定的变形空间,从而可防止发热盘受热变形后与内锅相干涉的情况发生。
[002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在0.2mm至0.6mm的范围内,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大于Omm小于0.6mm。
[00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从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延伸部的连接处至所述内锅的中心处依次增大。
[002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从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延伸部的连接处至所述延伸部的上端点依次增大。
[00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发热盘为多管发热盘(即在发热盘的盘体上设置多个加热管),优选地,所述多管发热盘为双管发热盘。
[0030]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发热盘的盘体上设置有多个加热管,从而可实现多功率烹饪,具体地,比如多管发热盘为双管发热盘时,即双管发热盘的盘体上设置有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时,若假设第一加热管的功率为Wl,第二加热管的功率为W2,因此,在只使用第一加热管加热时,发热盘的加热功率为Wl,在只使用第二加热管加热时,发热盘的加热功率为W2,而在同时使用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加热时,发热盘的加热功率为W1+W2,因此通过选择不同的加热管加热,即可实现发热盘的多功率加热,从而使得用户可根据烹饪食物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加热功率,从而一方面能够降低发热盘的加热成本,另一方面使得烹饪出的食物具有更好的口感。同时,利用多段功率加热内锅时,还可使内锅的侧壁与底壁之间形成热对流,从而可使内锅内的食物充分翻腾混合,进而能够更均匀地加热内锅内的食物。
[00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双管发热盘中的一加热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盘体上,所述双管发热盘中的另一加热管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上。
[0032]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两个加热管分别设置在两个盘体上,从而使得发热盘的热源分布地更加均匀,进而能够更均匀地加热内锅。同时,还可通过设置程序来使第一盘体上的加热管和延伸部上的加热管交替工作,从而便能够对内锅的侧面和底壁进行交替加热,进而可实现更多产品功能。
[0033]当然,在另一技术方案中,发热盘也可为单管发热盘。
[003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温控器,所述温控器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外锅上;其中,所述发热盘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温控器的第二端伸出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内锅接触。
[0035]在该技术方案中,温控器用于检测内锅的温度,并根据内锅的温度控制发热盘的加热功率。
[003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或电饭煲。
[003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3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3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发热盘的受力示意图;
[004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发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发热盘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44]图6是根据图3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45]图7是根据图6提供的烹饪器具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46]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47]I发热盘,11第一盘体,12延伸部,131第一加热管,132第二加热管,14通孔,2内锅,3外锅,41第一间隙,42第二间隙,5温控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50]下面参照图1至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内锅及烹饪器具。
[005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锅2,内锅2的底壁与侧壁通过圆弧段连接,圆弧段的外壁面的半径Rl在30mm至10mm的范围内。
[005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内锅2,内锅2的底壁和侧壁之间通过大圆弧段连接,从而在将该内锅2与碗型等发热盘I相配合时,能够增大内锅2与发热盘I相配合的面积,从而能够提高发热盘I与内锅2之间的传热效率,以提高发热盘I的加热效率。同时,内锅2的底壁和侧壁之间通过大圆弧段连接,从而在内锅2受热时,内锅2的底部和侧壁之间可形成温度差,从而能够在内锅2内形成额外的热对流循环,以使内锅2的内的食物从底部到侧面循环沸腾,进而可增加整体沸腾面积,以促进内锅2内的热量流动,进而便可使内锅2内的食物受热更均匀,因而也就能够有效的解决目前平状发热盘存在的侧面加热不足,底部热量过于集中而造成底部米饭过熟而上层米饭夹生的问题。此外,在将该内锅2应用到带有压力的电压力锅产品上时,如图2所示,该内锅2的圆弧段与发热盘配合能有效将内锅2的压力F均匀分布到发热盘I的侧面及底部,从而增加了发热盘I的承压面积,即相对降低了发热盘I单位面积内的压力,从而即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平状发热盘受压耐久后底部变形,造成底部贴合不好、传热不好及煮饭夹生的问题。
[0053]其中,图1中的箭头表示蒸汽的循环方向。
[005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内锅2的外底壁面为向内锅2内凸起的弧形面,弧形面的半径R2在500mm至800mm的范围内。
[005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面的截面的弦长L在60mm至180mm的范围内。
[005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面的矢高h在0.2mm至3mm的范围内。
[005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圆弧段的高度Hl在5mm至10mm的范围内。
[0058]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地设置弧形面的截面的弦长、矢高以及圆弧段的高度能够进一步地增加内锅2与发热盘I之间的配合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发热盘I与内锅2之间的传热效率,以提高发热盘I的加热效率。同时,将弧形面的截面的弦长、矢高以及圆弧段的高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内锅2内的热量循环以促进内锅2内的热量流动,从而能够使内锅2内的食物受热更加均匀。
[0059]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如图3所示,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2;及外锅3和发热盘1,发热盘I包括与内锅2的底壁配合的第一盘体11和与第一盘体11连接,并向内锅2的侧壁延伸的延伸部12;其中,发热盘I安装在外锅3内,内锅2装配在外锅3内,并与外锅3内的发热盘I接触。
[006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内锅2,因此该烹饪器具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内锅2的全部有益效果。同时,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能够利用第一盘体11加热内锅2的底壁,同时利用延伸部12加热内锅2的侧壁,从而能够将发热盘I产生的热量分散到内锅2的侧壁上,进而一方面能够使内锅2的侧壁和底壁均匀受热,另一方面还能够对内锅2进行立体加热,因而在蒸煮米饭等食物时便可避免出现底部米饭等食物过熟而上层米饭等食物夹生的问题,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烹饪效果及提高了用户体验。
[006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延伸部12的内表面包括有第一曲面,第一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R3在20mm至10mm的范围内;和/或第一盘体11的上表面为向内锅2的底壁凸起的第二曲面,第二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R4大于等于500mm。
[0062]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延伸部12的内表面上的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在20mm至10mm的范围内,从而能够使内锅2底部和侧面都能够很好的贴合发热盘I,进而提高了发热盘I的传热效率,因而能够有效的解决平状发热盘I存在的侧面加热不足,底部热量过于集中而造成底部米饭过熟而上层米饭夹生的问题。此外,延伸部12的内表面上的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在20mm至10mm的范围内,因而在加热状态时延伸部12会产生一定量的外扩,从而可预留给内锅2加热承压后变形的余量,以防止延伸部12在变形后与内锅2相干涉的情况发生,进而即能够更好地使内锅2的底部和侧壁均匀受热,又能够更好地对内锅2进行保温传热。同时,第一盘体11的上表面为向内锅2的底壁方向凸起的曲面,因此,可对应将内锅2的底壁也设置成相对应的曲面,从而便可提高第一盘体11与内锅2的底壁相配合的面积,进而便可提高第一盘体11的传热效率,以提高发热盘I的加热效率。
[0063]其中,优选地,第一曲面为圆弧面。
[0064]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曲面为圆弧面。
[006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面,所述圆面的直径在50mm至200mm的范围内。
[0066]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二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和圆面的直径即可准确地限定出第二曲面的大小,其中,在第二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一定时,圆面的直径越大,第一盘体11的上表面的面积就越大,因而与内锅2的配合面积就越大,从而能够相对提高发热盘I的传热效率,但同时圆面的直径越大,则第一盘体11向内锅2的底壁拱起的高度也就越大,因而延伸部12又更容易折断,因此,优选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面,所述圆面的直径在50mm至200mm的范围内。
[006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曲面在竖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值H2在2mm至15mm的范围内。其中,第一曲面在竖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即为延伸部的内表面的上端面与延伸部的内表面的下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即整个发热盘的内表面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006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发热盘I的第一盘体11与发热盘I的延伸部12的连接处与内锅2的外壁面相接触,第一盘体11与内锅2的外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41,延伸部12与内锅2的外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42。
[0069]在该技术方案中,内锅2底壁的两端与发热盘I充分接触,而内锅2底壁的中间区域却与第一盘体11保留着第一间隙41,内锅2的侧壁与延伸部12保留着第一间隙41,从而在带有压力的电压力锅产品上,采用此种配合关系的内锅2和发热盘1,能够有效地将内锅2底部的受压均匀分布到发热盘I的侧面及底部,从而增加了发热盘I的承压面积,进而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平状发热盘I受压耐久后底部变形,造成底部贴合不好、传热不好及煮饭夹生的问题。同时,该间隙的设置为第一盘体11、延伸部12受热变形预留了一定的变形空间,从而可防止发热盘I受热变形后与内锅2相干涉的情况发生。
[007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间隙41的宽度在0.2mm至0.6mm的范围内,第二间隙42的宽度大于Omm小于0.6mm。
[007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间隙41的宽度从第一盘体11与延伸部12的连接处至内锅2的中心处依次增大。
[007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间隙42的宽度从第一盘体11与延伸部12的连接处至延伸部12的上端点依次增大。
[007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发热盘I为多管发热盘,(即发热盘的盘体上设置多个加热管),优选地,所述多管发热盘为双管发热盘。
[0074]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发热盘的盘体上设置有多个加热管,从而可实现多功率烹饪,具体地,比如多管发热盘为双管发热盘,即发热盘的盘体上设置有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时,比如第一加热管131的功率为Wl,第二加热管132的功率为W2,因此,在只使用第一加热管131加热时,发热盘I的加热功率为Wl,在只使用第二加热管132加热时,发热盘I的加热功率为W2,而在同时使用第一加热管131和第二加热管132加热时,发热盘I的加热功率为W1+W2,因此通过选择不同的加热管加热,即可实现发热盘I的多功率加热,从而使得用户可根据烹饪食物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加热功率,从而一方面能够降低发热盘I的加热成本,另一方面使得烹饪出的食物具有更好的口感。
[007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双管发热盘中的一加热管,比如第一加热管131设置在第一盘体11上,双管发热盘I中的另一加热管,比如第二加热管132设置在延伸部12上。
[0076]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两个加热管分别设置在两个盘体上,从而使得发热盘I的热源分布地更加均匀,进而能够更均匀地加热内锅2。同时,还可通过设置程序来使第一盘体11上的加热管和延伸部12上的加热管交替工作,从而便能够对内锅2的侧面和底壁进行交替加热,进而可实现更多产品功能。
[0077]当然,在另一技术方案中,如图4所示,发热盘I也可为单管发热盘。
[007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温控器5,温控器5的第一端安装在外锅3上;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发热盘I上设置有通孔14,温控器的第二端伸出通孔14,并与内锅2接触。
[0079]在该技术方案中,温控器5用于检测内锅2的温度,并根据内锅2的温度控制发热盘I的加热功率。
[008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或电饭煲。
[0081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8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8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8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底壁与侧壁通过圆弧段连接,所述圆弧段的外壁面的半径在30mm至10mm的范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外底壁面为向所述内锅内凸起的弧形面,所述弧形面的半径在500mm至800mm的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面的截面的弦长在60mm至180mm的范围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面的矢高在0.2mm至3mm的范围内。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段的高度在5mm至10mm的范围内。6.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及 外锅和发热盘,所述发热盘包括与内锅的底壁配合的第一盘体和与所述第一盘体连接,并向所述内锅的侧壁延伸的延伸部; 其中,所述发热盘安装在所述外锅内,所述内锅装配在所述外锅内,并与所述外锅内的所述发热盘接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的内表面包括有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在20mm至10mm的范围内;和/或 所述第一盘体的上表面为向所述内锅的底壁凸起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二曲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大于等于500mm。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面,所述圆面的直径在50mm至200mm的范围内;和/或 所述第一曲面在竖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值在2mm至15mm的范围内。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延伸部的连接处与所述内锅的外壁面相接触,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内锅的外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内锅的外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在0.2mm至0.6mm的范围内,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大于Omm小于0.6mmο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盘为多管发热盘或单管发热盘。
【文档编号】A47J27/00GK205514049SQ201620246679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5日
【发明人】吕伟刚
【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