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清洗装置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0256发布日期:2018-11-20 19:2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物料清洗装置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物料清洗装置和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智能化的烹饪器具而言,在执行烹饪程序前,执行自动化净米操作,净米的方案可选为水洗,采用水洗方式洗米时,通过进水管与水源(水龙头)直接连接,采用自来水进行洗米,在洗米的水温不同时,洗米的效果也不同。

(1)比如在天气非常寒冷的情况下,水温非常低,低温水洗米易导致无法洗去米中的杂质。

(2)为了提升洗米质量,需要延长洗米时间,而长时间的洗米影响了净米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料清洗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物料清洗装置,包括:清洗液体容纳部;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清洗液体容纳部的指定位置;调温部,与清洗液体容纳部对应设置,调温部用于将清洗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的温度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清洗液体容纳部的指定位置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以检测清洗液体容纳部内的温度,在检测到清洗液体容纳部内的温度未处于预设温度区间时,通过调温部执行加热或冷却操作,以使处于清洗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物料在处于该温度区间内的液体内执行清洗操作,一方面,有利于杂质从物料中分离,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物料清洗效率、提升物料清洗效果,从而缩短清洗周期,进而提升整个烹饪器具的工作效率。

其中,预设温度区间为利于物料清洗的温度区间,可以为大于或等于 30℃,并小于或等于60℃。

以煮饭为例,在液温设定为50℃至60℃度温度区间时,煮饭的吸水时间与原程序预设值相比可以减少15%至20%,在液温设定为℃至50℃温度区间时,煮饭的吸水时间与原程序预设值相比可以减少8%至15%,在液温设定为 30℃至℃度温度区间时,煮饭的吸水时间与原程序预设值相比可以减少5%至 8%,从而缩短烹饪时的洗料时间。

其中,清洗液体容纳部,可以直接采用已有的物料清洗装置上的容纳部,比如进液管或洗料盒,也可以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容纳部,用于容纳待调温的液体。

在液源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区间的上限阈值时,调温部是降温功能器件,在液源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区间的下限阈值时,调温部是加热功能器件。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物料清洗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将清洗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的温度调加热至预设温度区间时,调温部包括:加热件,加热件为电阻加热件或、电磁加热件;加热件驱动器,连接至加热件,加热件驱动器用于驱动加热件发热;绝缘隔热件,设置于加热件的外周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液源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区间的下限阈值时,调温部为加热件,以通过加热操作,使清洗液体升温至预设温度区间,其中,加热件可以为电阻加热件或、电磁加热件,以根据不同的结构与环境,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

另外,通过在加热件的外周设置绝缘隔热件,一方面,能够降低加热件对烹饪器具内其它装置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够防止加热件的热量扩散,从而提升加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清洗液体容纳部为进液管上的区间段进液管;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区间段进液管的尾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直接将进液管的一个区间段设置为清洗液体容纳部,并将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指定区间段的尾部,以检测流经指定区间段后的液体的温度是否达到预设温度区间,在未达到预设温度区间时,可以提升加热件的加热功率,在超过预设温度区间的最大值时,可以降低加热件的加热功率,加热件周向分布于指定区间段的外壁上,通过形成导热通道,实现对流经指定区间段的液体均匀加热,将进液管上的指定区间段作为清洗液体容纳部,与现有结构相比,占用空间最小,制备成本低。

具体地,区间段进液管,可以直接采用现有结构,通过更改进液管材质实现,也可以通过设置多个折弯管,增加管内的容量空间。

第一温度传感器也可以设置在进液管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加热件为电阻加热件时,区间段进液管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直管,任一相邻的两个直管的端部通过U形管连接;电阻加热件为电阻加热丝,电阻加热丝绕设于多个并排设置的直管和/或U形管上,以形成导热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加热件为电阻加热件时,可以将区间段进液管设置为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直管,并且任一相邻的两个直管的端部通过U形管连接,与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在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多个直管,以增加区间段进液管的容量。

其中,也可以采用多个并排设置的弯曲管代替多个并排设置的直管,或采用弯曲管与直管混合设置。

具体地,在进液管设置导热的金属通道,包括由多个并排的U形管形成的蛇形管、电阻丝与电阻丝加热控制装置,通过将金属通道产生的加热传递到流经的液体中,从而实现进液加热,根据需要设定的温度值,控制加热功率,同时可以根据流速,进液的初始温度,为了进水保证达到预设温度区间,对加热功率进行调控,比如针对电阻加热设置多个发热丝,通过控制发热丝的数量,实现不同功率加热。

另外,电阻加热件也可以设置在进液管内,以直接对液体进行加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加热件为电磁加热件时,区间段进液管为铁质导管,电磁绕组绕设在铁质导管上,以在电磁绕组通电时,对铁质导管加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加热件为电磁加热件时,区间段进液管为铁质导管,在对电磁绕组通电时,通过将电能转化为磁能,再通过磁能转化为热能,以对铁质导管内的液体加热,与直接采用电阻加热的方式相比,安全性更高。

电池感应包括电生磁过程与磁生热过程,在电生磁过程中,通过电磁加热装置的转换,将50Hz或60Hz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压,再经过控制电路京直流电压转换为频率15KHz至100KHz的高频电压输出,快速运动的高压电流在线缆内产生高速变化的磁场,在磁生热过程中,电缆与铁质导管接触后,铁质导管表面聚集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铁质导管的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铁原子做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通过互相碰撞、摩擦产生热能。

针对电磁加热,通过产生不同的加热谐振频率,实现采用不同的功率加热。

其中,指定区间段,可以是部分进液管,也可以是整个进液管。

指定区间段结构可以是多个并排的U形管形成的规则结构,也可以是由多个不规则的折弯结构形成。

第一温度传感器具体为热敏电阻。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清洗液体容纳部为储液槽,储液槽设置在进液管与洗料盒之间,并分别与进液管以及洗料盒连通;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储液槽内;加热件设置于储液槽的底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进液管与洗料盒之间增加互相连通的储液槽,以将储液槽作为清洗液体容纳部,液体从液源通过第一进液管进入储液槽后,通过对储液槽加热,实现对清洗液体加热,以在清洗液体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区间后,通过第二进液管排入洗料盒内,与将清洗液体容纳部直接设置在进液管上的方式相比,由于液体处于静止状态,只要液体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区间就可以停止加热,加热控制过程更简单。

其中,储液槽可以为金属槽,也可以为耐高温的非金属槽。

具体地,通过设置专门进液的缓冲槽(储液槽),为了保证清洗液体的温度,在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下,采用加热件对液体加热,当达到预设温度区间后,再将清洗液体导入洗料盒进行下一步物料清洗操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控制阀,相对于第一温度传感器靠近出口设置,控制阀用于控制向洗料盒进液。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控制阀,可以在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液温达到预设温度区间时,触发开启控制阀,以使加热后的清洗液体从指定区间段或储液槽中导入洗料盒,一方面,实现了清洗液体的自动导入,另一方面,降低了不满足温度要求的液体导入洗料盒的概率,从而能够提升清洗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清洗液体容纳部为洗料盒;加热件设置于洗料盒的盒底上;绝缘隔热件为设置在加热件下方的防水绝缘盘,防水绝缘盘安装在盒底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直接将洗料盒设置为清洗液体容纳部,将加热件设置在洗料盒的盒底上,以在将清洗液体导入清洗液体容纳部内后,触发加热件对洗料盒内的液体加热,通过将防水绝缘盘安装在盒底上,实现对加热件的密封设置,与清洗液体容纳部为指定区间段相比,加热控制更加简单,与清洗液体容纳部为新增的储液槽相比,节省了设置空间与设置成本。

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可以为温度探针,洗料盒的盒底为金属件或耐高温非金属件。

具体地,可以在洗料盒中集成电发热丝或电磁线圈,在洗料前先加热清洗液体,然后控制进料,然后在洗料过程中,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实时检测液体温度,以在液温下降时启动加热,从而保证整个洗料的过程液温恒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流量计,设置于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控制阀之间的进液管内,流量计用于检测液流。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流量计,并将流量计设置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控制阀之间,通过检测液体流速,一方面,能够根据液体流速确定控制阀的开度,另一方面,对于清洗液体容纳部为进液管上的指定区间段的设置结构,还可以通过检测流速调节加热效率,在流速较大时,提升加热效率,在流速较小时,可以降低加热效率,再一方面,在洗料盒为清洗液体容纳部时,通过流量计检测液流,在检测到清洗液体全部导入洗料盒内后,触发加热件对洗料盒内的液体加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进液管上,并相对清洗液体容纳部靠近入口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液源的温度;处理器,分别连接至第二温度传感器与加热驱动器,处理器用于在检测到液源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阈值时,通过控制加热驱动器驱动加热件对清洗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加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进液管上靠近清洗液体容纳部的位置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以检测从液源导出的清洗液体的原始温度,以在检测到原始温度低于预设温度阈值时,通过处理器控制加热件启动加热,实现了自动加热功能,一方面,能够提升物料清洗效率,另一方面,缩短烹饪时的洗料时间。

其中,预设温度阈值为预设温度区间的下限值。

具体地,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入口处的液温,在液温小于用户设定的预设温度阈值时(比如20℃时),启动加热件加热,并开启进水控制阀,预设温度阈值可以是程序功能预设的固定值,用户设定值或程序预设值范围。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物料清洗装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或电蒸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物料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物料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物料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物料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物料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物料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物料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物料清洗装置。

如图1至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物料清洗装置,包括:清洗液体容纳部;第一温度传感器106,设置于清洗液体容纳部的指定位置;调温部,与清洗液体容纳部对应设置,调温部用于将清洗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的温度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清洗液体容纳部的指定位置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 106,以检测清洗液体容纳部内的温度,在检测到清洗液体容纳部内的温度未处于预设温度区间时,通过调温部执行加热或冷却操作,以使处于清洗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调节至预设温度区间内,物料在处于该温度区间内的液体内执行清洗操作,一方面,有利于杂质从物料中分离,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物料清洗效率、提升物料清洗效果,从而缩短清洗周期,进而提升整个烹饪器具的工作效率。

其中,预设温度区间为利于物料清洗的温度区间,可以为大于或等于 30℃,并小于或等于60℃。

以煮饭为例,在液温设定为50℃至60℃度温度区间时,煮饭的吸水时间与原程序预设值相比可以减少15%至20%,在液温设定为℃至50℃温度区间时,煮饭的吸水时间与原程序预设值相比可以减少8%至15%,在液温设定为 30℃至℃度温度区间时,煮饭的吸水时间与原程序预设值相比可以减少5%至 8%,从而缩短烹饪时的洗料时间。

其中,清洗液体容纳部,可以直接采用已有的物料清洗装置上的容纳部,比如进液管102或洗料盒104,也可以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容纳部,用于容纳待调温的液体。

在液源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区间的上限阈值时,调温部是降温功能器件,在液源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区间的下限阈值时,调温部是加热功能器件。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物料清洗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将清洗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的温度调加热至预设温度区间时,调温部包括:加热件20,加热件20为电阻加热件电磁加热件;加热件驱动器30,连接至加热件20,加热件驱动器30用于驱动加热件 20发热;绝缘隔热件,设置于加热件20的外周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液源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区间的下限阈值时,调温部为加热件20,以通过加热操作,使清洗液体升温至预设温度区间,其中,加热件20可以为电阻加热件、电磁加热件,以根据不同的结构与环境,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

另外,通过在加热件20的外周设置绝缘隔热件,一方面,能够降低加热件20对烹饪器具内其它装置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够防止加热件20的热量扩散,从而提升加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清洗液体容纳部为进液管102上的区间段进液管1022;第一温度传感器106设置于区间段进液管1022的尾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直接将进液管102的一个区间段设置为清洗液体容纳部,并将第一温度传感器106设置于指定区间段的尾部,以检测流经指定区间段后的液体的温度是否达到预设温度区间,在未达到预设温度区间时,可以提升加热件20的加热功率,在超过预设温度区间的最大值时,可以降低加热件20的加热功率,加热件20周向分布于指定区间段的外壁上,通过形成导热通道,实现对流经指定区间段的液体均匀加热,将进液管102上的指定区间段作为清洗液体容纳部,与现有结构相比,占用空间最小,制备成本低。

具体地,区间段进液管1022,可以直接采用现有结构,通过更改进液管 102材质实现,也可以通过设置多个折弯管,增加管内的容量空间。

第一温度传感器106也可以设置在进液管102内。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加热件20为电阻加热件时,区间段进液管1022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直管,任一相邻的两个直管的端部通过U形管连接;电阻加热件为电阻加热丝202,电阻加热丝绕设于多个并排设置的直管和/或U形管上,以形成导热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加热件20为电阻加热件时,通过加热驱动器30驱动电阻加热丝202加热,可以将区间段进液管1022设置为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直管,并且任一相邻的两个直管的端部通过U形管连接,与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在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多个直管,以增加区间段进液管1022的容量。

其中,也可以采用多个并排设置的弯曲管代替多个并排设置的直管,或采用弯曲管与直管混合设置。

具体地,在进液管102设置导热的金属通道,包括由多个并排的U形管形成的蛇形管、电阻丝与电阻丝加热控制装置,通过将金属通道产生的加热传递到流经的液体中,从而实现进液加热,根据需要设定的温度值,控制加热功率,同时可以根据流速,进液的初始温度,为了进水保证达到预设温度区间,对加热功率进行调控,比如针对电阻加热设置多个发热丝,通过控制发热丝的数量,实现不同功率加热。

另外,电阻加热件也可以设置在进液管102内,以直接对液体进行加热。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加热件20为电磁加热件时,区间段进液管1022为铁质导管204,电磁绕组206绕设在铁质导管204 上,以在电磁绕组206通电时,对铁质导管204加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加热件20为电磁加热件时,通过加热驱动器30给电磁绕组206通电,以驱动铁质导管204加热,区间段进液管1022为铁质导管 204,在对电磁绕组206通电时,通过将电能转化为磁能,再通过磁能转化为热能,以对铁质导管内的液体加热,与直接采用电阻加热的方式相比,安全性更高。

电池感应包括电生磁过程与磁生热过程,在电生磁过程中,通过电磁加热装置的转换,将50Hz或60Hz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压,再经过控制电路京直流电压转换为频率15KHz至100KHz的高频电压输出,快速运动的高压电流在线缆内产生高速变化的磁场,在磁生热过程中,电缆与铁质导管接触后,铁质导管表面聚集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铁质导管的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铁原子做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通过互相碰撞、摩擦产生热能。

针对电磁加热,通过产生不同的加热谐振频率,实现采用不同的功率加热。

其中,指定区间段,可以是部分进液管102,也可以是整个进液管102。

指定区间段结构可以是多个并排的U形管形成的规则结构,也可以是由多个不规则的折弯结构形成。

第一温度传感器106具体为热敏电阻。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清洗液体容纳部为储液槽 108,储液槽108设置在进液管102与洗料盒104之间,并分别与进液管102 以及洗料盒104连通;第一温度传感器106设置在储液槽108内;电阻加热件设置于储液槽108的底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进液管102与洗料盒104之间增加互相连通的储液槽108,以将储液槽108作为清洗液体容纳部,液体从液源通过第一进液管 102进入储液槽108后,通过对储液槽108加热,实现对清洗液体加热,以在清洗液体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区间后,通过第二进液管102排入洗料盒104 内,与将清洗液体容纳部直接设置在进液管102上的方式相比,由于液体处于静止状态,只要液体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区间就可以停止加热,加热控制过程更简单。

其中,储液槽108可以为金属槽,也可以为耐高温的非金属槽。

具体地,通过设置专门进液的缓冲槽(储液槽),为了保证清洗液体的温度,在第一温度传感器106的检测下,通过加热驱动器30驱动加热件20(电阻丝)对液体加热,当达到预设温度区间后,再将清洗液体导入洗料盒104 进行下一步物料清洗操作。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清洗液体容纳部为储液槽 108,储液槽108设置在进液管102与洗料盒104之间,并分别与进液管102 以及洗料盒104连通;第一温度传感器106设置在储液槽108内;通过加热驱动器30驱动电磁加热件20加热,电磁加热件设置于储液槽108的底部。

其中,储液槽108可以直接与洗料盒104相邻设置,也可以在储液槽108 与洗料盒104之间设置一段进液管102。

如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控制阀110,相对于第一温度传感器106靠近出口设置,控制阀110用于控制向洗料盒104 进液。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控制阀110,可以在第一温度传感器106检测到液温达到预设温度区间时,触发开启控制阀110,以使加热后的清洗液体从指定区间段或储液槽108中导入洗料盒104,一方面,实现了清洗液体的自动导入,另一方面,降低了不满足温度要求的液体导入洗料盒104的概率,从而能够提升清洗效率。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清洗液体容纳部为洗料盒 104;电阻加热件设置于洗料盒104的盒底上;绝缘隔热件为设置在加热件20 下方的防水绝缘盘402,防水绝缘盘402安装在盒底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直接将洗料盒104设置为清洗液体容纳部,将加热件20设置在洗料盒104的盒底上,以在将清洗液体导入清洗液体容纳部内后,加热驱动器30驱动加热件20对洗料盒104内的液体加热,通过将防水绝缘盘 402安装在盒底上,实现对加热件20的密封设置,与清洗液体容纳部为指定区间段相比,加热控制更加简单,与清洗液体容纳部为新增的储液槽108相比,节省了设置空间与设置成本。

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106可以为温度探针,洗料盒104的盒底为金属件或耐高温非金属件。

具体地,可以在洗料盒104中集成电发热丝或电磁线圈,在洗料前先加热清洗液体,然后控制进料,然后在洗料过程中,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06的实时检测液体温度,以在液温下降时启动加热,从而保证整个洗料的过程液温恒定。

实施例六:

如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清洗液体容纳部为洗料盒 104;电磁加热件设置于洗料盒104的盒底上;绝缘隔热件为设置在加热件20 下方的防水绝缘盘402,防水绝缘盘402安装在盒底上。

其中,加热件包括电磁加热线圈210与电磁加热盘208。

如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流量计112,设置于第一温度传感器106与控制阀110之间的进液管102内,流量计112用于检测液流。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流量计112,并将流量计112设置在第一温度传感器106与控制阀110之间,通过检测液体流速,一方面,能够根据液体流速确定控制阀110的开度,另一方面,对于清洗液体容纳部为进液管102上的指定区间段的设置结构,还可以通过检测流速调节加热效率,在流速较大时,提升加热效率,在流速较小时,可以降低加热效率,再一方面,在洗料盒104 为清洗液体容纳部时,通过流量计112检测液流,在检测到清洗液体全部导入洗料盒104内后,触发加热件20对洗料盒104内的液体加热。

如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114,设置于进液管102上,并相对清洗液体容纳部靠近入口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114用于采集液源的温度;处理器,分别连接至第二温度传感器114 与加热驱动器30,处理器用于在检测到液源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阈值时,通过控制加热驱动器30驱动加热件20对清洗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加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进液管102上靠近清洗液体容纳部的位置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114,以检测从液源导出的清洗液体的原始温度,以在检测到原始温度低于预设温度阈值时,通过处理器控制加热件20启动加热,实现了自动加热功能,一方面,能够提升物料清洗效率,另一方面,缩短烹饪时的洗料时间。

其中,预设温度阈值为预设温度区间的下限值。

具体地,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114采集入口处的液温,在液温小于用户设定的预设温度阈值时(比如20℃时),启动加热件20加热,并开启进水控制阀110,预设温度阈值可以是程序功能预设的固定值,用户设定值或程序预设值范围。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物料清洗装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或电蒸锅。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