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9574发布日期:2019-03-22 19:31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健康电炒锅,特别是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



背景技术:

电炒锅就是利用电流加热的炒锅,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烹饪工具,适用于在天气较为寒冷的时候。

现有的电炒锅一般包括底座,嵌装于底座中的内胆,以及一端连接于底座上,另一端与市电插座相连的电源线,使用时,通过电源线使得底座上的加热部发热,从而通过热传导,实现内胆的受热,进而实现炖煮食材。

但是,现有的电炒锅内如果汤汁过多时,则会发生溢满现象,此时需要将锅盖移除,而后降低加热温度,才能阻止汤汁的持续溢出,而上述操作(移除锅盖,关小加热温度)为两个步骤,无法同步完成,导致在操作上述步骤的过程中,已经发生溢出现象,导致污染健康电炒锅所在位置,另外,汤汁属于油脂类,难以清洗。

综上所述,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快速降温,避免汤汁溢出,解决清洗难题的智能健康电炒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快速降温,避免汤汁溢出,解决清洗难题的智能健康电炒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包括:锅体,和与锅体配合使用的锅盖,以及一端与加热模块电连接,另一端与市电插座电连接的控制模块,其中,加热模块安装于锅体的底部。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通过锅盖与锅体之间的开合实现控制模块与加热模块之间的断开和导通。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锅体与锅盖之间通过磁吸的方式实现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在锅体上设置有磁感区域,且锅盖上设置有与磁感区域相配合的磁石。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在锅体上设置有一个与锅盖上的磁石相配合的凹腔,实现锅体与锅盖之间的嵌装配合。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控制模块上设置有一个用以实现自动模式与手动模式之间来回切换的旋钮。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加热模块通过电流的方式使其自身发热,实现锅体的加热。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加热模块为金属铜管,且金属铜管呈开放式结构设置,其中,金属铜管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一个接头,与控制模块的插接部相连。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控制模块向外延伸一个温控部,且温控部与锅体的底部相贴合,用以实时检测锅体的温度。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温控部包括一根呈长杆状结构设置的温控杆件,且在温控杆件的端部设置有温控探头。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当控制模块与加热模块相连时,温控杆件位于两个接头之间,形成交叉式分布。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在锅体底部和温控杆件之间设置有一个弹性部,通过弹性部的弹性形变实现温控杆件与锅体底部的紧密贴合。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弹性部为一个呈拱形结构设置的弹性片,其中,弹性片位于金属导管的两个接头之间,且弹性片的隆起位置靠近锅体的底部。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插接部包括一个受电头,且该受电头设置于温控杆件处。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受电头与插接部呈一体式结构设置。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在锅体的底部还设置有一个与温控杆件插接配合的温控探测块。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控制模块包括基座,其中,插接部和温控部安装于基座的一侧,基座的另一侧设置有一个显示部。

在上述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中,基座内设置有一个通信部,与用户移动设备中的通信部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通过锅盖与锅体之间的开合实现控制模块与加热模块之间的断开和导通,从而实现智能健康电炒锅的断开降温与导通加热,进而实现智能健康电炒锅的联动效果,另外,直接将加热模块集成于锅体的底部,实现加热模块与锅体一体化结构设置,当智能健康电炒锅清洗时,只需将控制模块与加热模块相分离即可,即将一体式结构设置的锅体与加热模块直接用水冲刷清洗即可,而无需考虑是否会损伤健康电炒锅,也不会影响智能健康电炒锅的再次使用,使得健康电炒锅的清洗较为方便、可靠,并且清洗得较为干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的局部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另一视角的局部爆炸图。

图中,100、锅体;110、凹腔;200、锅盖;210、手柄;300、加热模块;310、接头;400、控制模块;410、旋钮;420、温控部;421、温控杆件;422、弹性片;423、温控探测块;430、插接部;431、受电头;440基座;450、显示部;460、语音提示部;500、壳体;510、隔离脚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包括:锅体100,和与锅体100配合使用的锅盖200,以及一端与加热模块300电连接,另一端与市电插座电连接的控制模块400,其中,加热模块300安装于锅体100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联动式智能健康电炒锅,通过锅盖200与锅体100之间的开合实现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之间的断开和导通,从而实现智能健康电炒锅的断开降温与导通加热,进而实现智能健康电炒锅的联动效果,另外,直接将加热模块300集成于锅体100的底部,实现加热模块300与锅体100一体化结构设置,当智能健康电炒锅清洗时,只需将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相分离即可,即将一体式结构设置的锅体100与加热模块300直接用水冲刷清洗即可,而无需考虑是否会损伤健康电炒锅,也不会影响智能健康电炒锅的再次使用,使得健康电炒锅的清洗较为方便、可靠,并且清洗得较为干净。

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锅体100与锅盖200之间通过磁吸的方式实现连接,从而连通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之间的电连,实现智能健康电炒锅的加热处理。进一步优选地,在锅体100上设置有磁感区域,锅盖200上设置有磁石(该磁石设置与锅盖200手柄210的内部),当磁石与磁感区域相接触时,即可完成锅体100与锅盖200之间的导通。本实施例中,将锅体100与锅盖200之间的导通与否作为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之间导通的开关键,当锅盖200盖于锅体100上时,则导通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之间的电连接,实现健康电炒锅的加热处理,当锅盖200从锅体100上取下时,则断开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之间的连接,从而停止加热模块300对于锅体100的加热处理,即实现一步到位的降温操作,避免锅体100内的汤汁溢出,提高健康电炒锅放置位置的卫生与整洁。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锅体100上设置有一个与锅盖200上的磁石相配合的凹腔110,当锅盖200上的磁石嵌入该凹腔110内时,即可实现锅体100与锅盖200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之间的电连接。另外,通过磁石与凹腔110之间的嵌套配合连接,避免健康电炒锅在炖煮食材时,锅盖200与锅体100之间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保证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之间的可靠连接,进而提高智能健康电炒锅的可靠性。

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控制模块400上设置有一个用以实现自动模式与手动模式之间来回切换的旋钮410,通过旋转旋钮410的位置,即可实现自动调温模式和手动调温模式,提高智能健康电炒锅使用的灵活性。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旋钮410的环形边缘上设置有若干个温度值,当旋钮410旋转至手动模式时,通过旋转旋钮410,即可实现手动的温度调节,方便、可靠;当旋钮410旋转至自动模式时,健康电炒锅即可实现自动调温。

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加热模块300通过电流的方式使其自身发热,实现锅体100的加热。进一步优选地,加热模块300选用金属铜管,由于金属铜管的导热性较佳,而且成本较低,另外,金属铜管上未设置线圈或者导电结构,从而实现锅体100与加热模块300能够同步清洗,而无需在清洗时进行拆卸处理,进而提高健康电炒锅清洗的速率以及清洗的方便性。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金属铜管呈开放式结构设置,其中,金属铜管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一个接头310,与控制模块400的插接部430相连,从而实现加热模块300与控制模块400之间的导通,进而实现锅体100的加热,另外,优选地,金属铜管平铺于锅体100的底部,使得锅体100底部各个部位受热均匀。进一步优选地,金属导管与控制模块400之间选用插接的方式连接,方便、可靠。

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控制模块400向外延伸一个温控部420,且温控部420与锅体100的底部相贴合,用以实时检测锅体100的温度,当温控部420检测到锅体100的温度较高时,通过控制模块400降低电流的输出,从而降低加热模块300的温度,进而实现锅体100的降温;当温控部420检测到锅体100的温度较低时,通过控制模块400升高电流的输出,从而升高加热模块300的温度,进而实现锅体100的升温,本实施例中通过温控部420实现智能健康电炒锅的自动调温功能,较为方便、可靠。

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当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相连时,温控部420位于金属导管的两个接头310之间,实现温控部420更为有效的实时检测锅体100的温度。进一步优选地,温控部420包括一根呈长杆状结构设置的温控杆件421,且在温控杆件421的端部设置有温控探头,实时检测锅体100底部的温度。另外,当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相连时,温控杆件421恰好位于两个接头310之间,形成交叉式分布,相互独立且相互影响,通过温控探头同时可以检测两个接头310之间的温度,提高智能健康电炒锅使用的可靠性。

优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在锅体100底部和温控杆件421之间设置有一个弹性部,当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相连时,温控杆件421的一侧与锅体100底部相抵,温控杆件421的另一侧与弹性部相抵,通过弹性部其自身的弹性形变实现对于温控杆件421的支撑,使得温控杆件421始终与锅体100底部相抵靠,提高温控部420对于锅体100温度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另外,通过弹性部的弹性形变,使得金属导管的两个接头310与控制模块400的插接部430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当控制模块400未与加热模块300相连时,即控制模块400上的插接部430未与金属导管中的两个接头310相连时,控制模块400上插接部430所在的位置与温控杆件421所在的位置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当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相连时,由于温控杆件421受弹性部的弹性形变的支撑,略微向上翘起,使得控制模块400插接部430所在的位置略微向下,从而使得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弹性部为一个呈拱形结构设置的弹性片422,其中,弹性片422位于金属导管的两个接头310之间,且弹性片422的隆起位置(拱形位置)靠近锅体100的底部,当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相连时,控制模块400中的插接部430与金属导管中的接头310相连,控制模块400中的温控杆件421插入弹性片422与锅体100底部之间的缝隙中,且温控杆件421的两侧分别与弹性片422的隆起位置和锅体100底部相碰触,从而实现温控杆件421的精确测量,此时弹性片422受到温控杆件421的挤压而发生弹性形变,当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相分离时,弹性片422则可自动恢复至初始状态。

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插接部430包括一个受电头431,且该受电头431设置于温控杆件421处,其中,该受电头431一方面作为控制模块400插接部430以及温控杆件421的保护套,另一方面作为与金属导管的两个接头310的连接部位,第三方面,通过受电头431恒定金属导管中两个接头310之间的相对距离,实现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之间的可靠连接,进一步优选地,受电头431与插接部430呈一体式结构设置。

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锅体100的底部还设置有一个温控探测块423,与温控杆件421插接配合,实现温控杆件421的精确测量,另一方面温控探测块423作为受电头431与金属导管的两个接头310相连时的导向部位,提高控制模块400与加热模块30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控制模块400包括基座440,其中,插接部430和温控部420安装于基座440的一侧,基座440的另一侧设置有一个显示部450,将温控部420检测到的锅体100温度反馈至显示部450,并在显示部450上显示,并与显示部450中原先设定的温度进行比较,当温控部420检测到的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则减弱电流的输出,从而降低加热模块300的加热功率,进而降低锅体100温度;当温控部420检测到的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则增强电流的输出,从而增大加热模块300的加热功率,进而升高锅体100温度,实现自动调整锅体100温度。

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基座440内设置有一个通信部,与用户移动设备中的通信部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连接,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将选定的烹饪方式(用户的移动设备中设置有智能菜谱)和加热温度曲线数据传输至显示部450,通过显示部450与温控部420之间的配合,实现锅体100的温度始终按照该种烹饪方式中的加热温度曲线进行,另外,在基座440上设置有一个语音提示部460,由于烹饪方式中含有烹饪步骤,告知用户何时放置配菜,何时放置调料,所以通过温控部420、显示部450以及语音提示部460,使得用户能够轻松驾驭任何一种食材的烹饪。

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智能健康电炒锅还包括连接于锅体100底部的壳体500,其中,金属导管内置于壳体500内,使得智能健康电炒锅的发热部位隔离于健康电炒锅的放置位置,提高健康电炒锅使用时的安全性。进一步优选地,在壳体500上设置有若干个隔离脚垫510,优选地,隔离脚垫510采用橡胶材质制成,进一步增加智能健康电炒锅的发热部位与其安放位置的距离,提高智能健康电炒锅使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减弱健康电炒锅使用的产生的振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