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隐形合页的节能折叠门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9153发布日期:2018-11-13 20:16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具有隐形合页的节能折叠门窗。



背景技术:

窗户是人们居住的房屋里不可缺少的设施,它能够透光,通风,并且是居民与外界沟通的视角,人们居住的很多房子由于楼之间的间距不够,或面积小,导致窗户不够大,通风不畅,并且视野不够广阔,很多窗户采用的是滑动式,或推拉式,这些设计尤其是滑动式窗户,将窗户全部打开,仍然通风面积不够大,视野不够宽阔。另外,现有技术中的还具有易进水、隔音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隐形合页的节能折叠门窗。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具有隐形合页的节能折叠门窗包括:门窗框架以及安装于门窗框架中并可相对门窗框架关闭或打开的第一门窗扇体组件和第二门窗扇体组件,该第一门窗扇体组件和第二门窗扇体组件之间设置有锁具,并通过该锁具锁定;所述第一门窗扇体组件包括有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门窗扇体、第二门窗扇体、第三门窗扇体,其中,该第二门窗扇体与第三门窗扇体之间通过第一常规合页连接,该第三门窗扇体通过第二常规合页与门窗框架连接,该第一门窗扇体与第二门窗扇体上端及下端之间均通过第一隐形合页连接,该第一隐形合页包括有呈半方框状的支撑合页座、安装于支撑合页座上的转轴、套设于转轴上并可相对转轴进行360度转动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以及水平安装于支撑合页座下端的轴承,该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分别与第一门窗扇体和第二门窗扇体固定连接,该轴承安装于所述门窗框架内设置的滑槽中;所述第一门窗扇体和第二门窗扇体相对的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容槽,该第一、第二容槽对接后形成用于容置该支撑合页座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二门窗扇体组件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门窗扇体组件的结构相同,其对称安装于门窗框架中;所述门窗框架内侧设置有向上凸起的挡水凸缘,该挡水凸缘内壁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门窗扇体组件和第二门窗扇体组件接触的隔音隔热胶条。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合页座内侧形成有用于收容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容纳槽。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隔音隔热胶条中空设置,该隔音隔热胶条外侧成型有第一卡扣,该第一卡扣卡嵌固定于所述挡水凸缘内壁设置的第一卡槽中。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门窗扇体上下两端与门窗框架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定位弹簧插销;所述第三门窗扇体上下两端与门窗框架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定位弹簧插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门窗扇体组件相对所述门窗框架进行折叠时,该第二门窗扇体与第三门窗扇体之间通过第一常规合页进行折叠,并可相对门窗框架向外伸出,且该第二常规合页及第一隐形合页作为轴心,使第一门窗扇体、第二门窗扇体、第三门窗扇体全部折叠在一起,并靠在门窗框架内壁处,第二门窗扇体组件同样重要打开,以此可使整个节能折叠门窗以最大面积的方式打开,通风面积足够大,视野足够宽阔,以满足消费者的使用要求。另外,在该第一门窗扇体与第二门窗扇体通过第一隐形合页关闭对接后,该第一隐形合页被收藏于该第一门窗扇体和第二门窗扇体相对的面形成的收容空间中,使第一门窗扇体与第二门窗扇体关闭对接后形成的间隙极小,以此不仅有利于提高隔热隔音功效,同样可以保证产品的外形美观,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再者,所述门窗框架内侧设置有向上凸起的挡水凸缘,该挡水凸缘内壁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门窗扇体组件和第二门窗扇体组件接触的隔音隔热胶条,该挡水凸缘相对门窗框架端面凸起,且通过隔音隔热胶条与第一门窗扇体组件和第二门窗扇体组件接触,以此达到密封功效,即可达到挡水功效,防止外界雨水进入室内,还可提升隔音效果,临汾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第二门窗扇体与第一隐形合页的装配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隐形合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3所示,为一种具有隐形合页的节能折叠门窗,其包括:门窗框架1以及安装于门窗框架1中并可相对门窗框架1关闭或打开的第一门窗扇体组件200和第二门窗扇体组件300,该第一门窗扇体组件200和第二门窗扇体组件300之间设置有锁具400,并通过该锁具400锁定。

所述第一门窗扇体组件200包括有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门窗扇体2、第二门窗扇体3、第三门窗扇体4,其中,该第二门窗扇体3与第三门窗扇体4之间通过第一常规合页5连接,该第三门窗扇体4通过第二常规合页6与门窗框架1连接,该第一门窗扇体2与第二门窗扇体3上端及下端之间均通过第一隐形合页7连接,该第一隐形合页7包括有呈半方框状的支撑合页座71、安装于支撑合页座71上的转轴72、套设于转轴72上并可相对转轴72进行360度转动的第一叶片73和第二叶片74以及水平安装于支撑合页座71下端的轴承75,该第一叶片73和第二叶片74分别与第一门窗扇体2和第二门窗扇体3固定连接,该轴承75安装于所述门窗框架1内设置的滑槽11中;所述第一隐形合页7可作为一个承载支座,并可通过轴承75在所述门窗框架1内的滑槽11中滑动。所述第一门窗扇体2和第二门窗扇体3相对的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容槽21、31,该第一、第二容槽21、31对接后形成用于容置该支撑合页座71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二门窗扇体组件300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门窗扇体组件200的结构相同,其对称安装于门窗框架1中。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门窗扇体组件200相对所述门窗框架1进行折叠时,该第二门窗扇体3与第三门窗扇体4之间通过第一常规合页5进行折叠,并可相对门窗框架1向外伸出,且该第二常规合页6及第一隐形合页7作为轴心,使第一门窗扇体2、第二门窗扇体3、第三门窗扇体4全部折叠在一起,并靠在门窗框架1内壁处,第二门窗扇体组件300同样重要打开,以此可使整个节能折叠门窗以最大面积的方式打开,通风面积足够大,视野足够宽阔,以满足消费者的使用要求。另外,在该第一门窗扇体2与第二门窗扇体3通过第一隐形合页7关闭对接后,该第一隐形合页7被收藏于该第一门窗扇体2和第二门窗扇体3相对的面形成的收容空间中,使第一门窗扇体2与第二门窗扇体3关闭对接后形成的间隙极小,以此不仅有利于提高隔热隔音功效,同样可以保证产品的外形美观,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再者,所述门窗框架1内侧设置有向上凸起的挡水凸缘12,该挡水凸缘12内壁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门窗扇体组件200和第二门窗扇体组件300接触的隔音隔热胶条13,该挡水凸缘12相对门窗框架1端面凸起,且通过隔音隔热胶条13与第一门窗扇体组件200和第二门窗扇体组件300接触,以此达到密封功效,即可达到挡水功效,防止外界雨水进入室内,还可提升隔音效果,临汾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所述支撑合页座71内侧形成有用于收容所述第一叶片73和第二叶片74的容纳槽711,以此可使相对第一门窗扇体2和第二门窗扇体3凸出的第一叶片73和第二叶片74在第一门窗扇体2和第二门窗扇体3相对关闭后可容置于容纳槽711中,进一步使第一门窗扇体2与第二门窗扇体3关闭对接后形成的间隙更加小。

所述隔音隔热胶条13中空设置,该隔音隔热胶条13外侧成型有第一卡扣131,该第一卡扣131卡嵌固定于所述挡水凸缘12内壁设置的第一卡槽121中。

所述门窗框架1设置有双层玻璃,该双层玻璃之间形成密闭空腔,且该门窗框架1内壁设置有干燥铝条,该干燥铝条内部填充有复数干燥剂,且该干燥铝条上端面及左右侧面均设置有复数连通其内部与所述密闭空腔的穿孔,该穿孔直径小于干燥剂外径,使密闭空腔内部干燥。

所述第一门窗扇体2上下两端与门窗框架1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定位弹簧插销81;所述第三门窗扇体4上下两端与门窗框架1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定位弹簧插销82,以致使该第一门窗扇体2、第二门窗扇体3、第三门窗扇体4相对关闭后,通过第一定位弹簧插销81、第二定位弹簧插销82可将该第一门窗扇体2、第二门窗扇体3、第三门窗扇体4稳定定位于门窗框架1中,保证关闭后的密封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门窗扇体组件200相对所述门窗框架1进行折叠时,该第二门窗扇体3与第三门窗扇体4之间通过第一常规合页5进行折叠,并可相对门窗框架1向外伸出,且该第二常规合页6及第一隐形合页7作为轴心,使第一门窗扇体2、第二门窗扇体3、第三门窗扇体4全部折叠在一起,并靠在门窗框架1内壁处,第二门窗扇体组件300同样重要打开,以此可使整个节能折叠门窗以最大面积的方式打开,通风面积足够大,视野足够宽阔,以满足消费者的使用要求。另外,在该第一门窗扇体2与第二门窗扇体3通过第一隐形合页7关闭对接后,该第一隐形合页7被收藏于该第一门窗扇体2和第二门窗扇体3相对的面形成的收容空间中,使第一门窗扇体2与第二门窗扇体3关闭对接后形成的间隙极小,以此不仅有利于提高隔热隔音功效,同样可以保证产品的外形美观,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再者,所述门窗框架1内侧设置有向上凸起的挡水凸缘12,该挡水凸缘12内壁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门窗扇体组件200和第二门窗扇体组件300接触的隔音隔热胶条13,该挡水凸缘12相对门窗框架1端面凸起,且通过隔音隔热胶条13与第一门窗扇体组件200和第二门窗扇体组件300接触,以此达到密封功效,即可达到挡水功效,防止外界雨水进入室内,还可提升隔音效果,临汾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