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54160发布日期:2019-12-20 19:36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型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市场上的烹饪器具(如电炖锅)在使用过程中用户会需要取出内锅,如果取出内锅时未能及时断开电源,则烹饪器具还会处于加热状态。这容易造成干烧,而引起烫伤,甚至发生安全隐患,如烹饪器具损坏、着火或火灾等问题。这种烹饪器具不仅影响用户对烹饪器具的体验效果,还给用户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性高的烹饪器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外壳组件、陶锅组件、测温组件和信号发生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具有容纳空间。所述陶锅组件部分地容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测温组件安装在所述外壳组件上,且所述测温组件设有导杆装置。所述信号发生组件安装在所述外壳组件上且靠近所述导杆装置。其中,当所述陶锅组件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时触压所述测温组件进而使得所述导杆装置移动,所述导杆装置的移动触发所述信号发生组件改变通断状态以控制所述烹饪器具的加热。

可选地,所述测温组件还包括弹性件和感温探头,所述导杆装置能够由所述感温探头驱动运动,所述弹性件用于对所述导杆装置施加作用力。

可选地,所述感温探头包括感温外壳,所述导杆装置与所述感温外壳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或分离的结构。

可选地,所述外壳组件包括控制模块和用于对所述陶锅组件的底部加热的发热盘,所述控制模块接收到所述信号发生组件改变通断状态的信号以控制所述发热盘的发热与否。

可选地,所述外壳组件还包括煲体和底座,所述煲体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煲体和所述底座围成所述容纳空间。

可选地,所述信号发生组件设置在所述煲体或所述底座上,所述信号发生组件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陶锅组件还包括手柄,所述外壳组件还设有与所述手柄配合的凹部,且所述测温组件的感温探头自所述凹部突出,以便抵靠接触所述陶锅组件。

可选地,所述陶锅组件包括陶锅和导热装置,所述导热装置具有伸入端和外露端;所述伸入端位于所述陶锅内部以便在烹饪过程中获取所述陶锅内部的温度信息,所述外露端位于所述陶锅外部用于触压所述测温组件。

可选地,所述信号发生组件为微动开关或干簧管。

可选地,所述微动开关包括按钮以及与按钮同侧设置的压片,所述压片与所述导杆装置相对设置;当所述导杆装置触压所述压片时,所述压片触压所述按钮以改变所述微动开关的通断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将所述信号发生组件安装在所述外壳组件上且所述导杆装置配合,使得所述陶锅组件触压所述测温组件的同时,所述导杆装置移动触发所述信号发生组件改变通断状态以控制所述烹饪器具的加热。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只有当陶锅组件被放入容纳空间内时才可触发信号发生组件改变通断状态来控制烹饪器具的加热,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有效地防止安全隐患发生。另外,将导杆装置设置在测温组件上,也使得产品的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烹饪器具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烹饪器具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的烹饪器具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烹饪器具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阅图1至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1主要包括陶锅组件10、测温组件20、外壳组件30和信号发生组件40。

该烹饪器具1可以是电炖锅、电饭煲或电压力锅。

该陶锅组件10可包括陶锅11、导热装置12。陶锅11可包括锅身111和锅盖112,锅盖112用于盖合锅身111。导热装置12可为导热杆,其具有伸入端121和外露端122。伸入端121用于直接接收锅身111内的热量,并将热量传递给外露端122。导热装置12穿过陶锅11而安装在陶锅11上,使得伸入端121位于陶锅11内部以便在烹过程中接触陶锅11内部的蒸汽或食材而获取陶锅11内部的温度信息,并且外露端122位于陶锅11外部用于触压测温组件20(即,外露端122自陶锅11向外延伸一定长度)。采用上述方式烹饪器具具有结构简单,且又可实现精准控温,从而达到理想的烹饪效果。另外,导热装置12的数量可为一个、两个或更多个。

该外壳组件30具有部分地容纳陶锅组件10的容纳空间311。外壳组件30可包括煲体31和底座32,煲体31固定在底座32上,容纳空间311可由煲体31和底座32围成。采用上述方式,使得结构简单、且方便安装和维护烹饪器具的各个部件。另外,外壳组件30还可采用煲体31和底座32一体成型,可使得外壳组件30整体更加牢固,也方便安装和维护烹饪器具的各个部件,同时也可降低制造成本。

该测温组件20可安装在外壳组件30上,且测温组件20可设有导杆装置23。信号发生组件40安装在外壳组件30上且靠近导杆装置23。当陶锅组件10放置在容纳空间311内时,陶锅组件10在重力作用下触压测温组件20进而使得导杆装置23移动,导杆装置23的移动触发信号发生组件40改变通断状态以控制烹饪器具的加热。采用上述方式,通过导热装置12触压测温组件20进而使得导杆装置23移动,导杆装置23的移动触发信号发生组件40改变通断状态以控制烹饪器具的加热,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设计,给用户使用带来便捷、安全、可靠的烹饪器具,进而有效地防止安全隐患发生。

该测温组件20可包括弹性件21和感温探头22(即,感温探头22又可称为感温杯35),导杆装置23能够由感温探头22驱动运动。弹性件21可采用弹簧、弹片等。例如,感温探头22可包括第一感温外壳221和第一温度传感器222。导杆装置23可由导杆(未标示)与第一感温外壳221一体成型,导杆可设置在第一感温外壳221的外沿。导杆装置23可包括用于与弹性件21抵靠接触的部分和朝信号发生组件40延伸的导杆。导杆的自由端用于在导杆装置23移动时按压信号发生组件40。这种一体成型的方式使得制造和组装都比较容易。第一温度传感器222可设置第一感温外壳221内,用于实时采集第一感温外壳221传递来的温度信息。弹性件21用于对导杆装置23施加作用力,进而导杆装置23在弹性件21弹力的作用下在竖直方向移动,以使得导杆装置23移动触发信号发生组件40改变通断状态。采用上方式,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触发动作灵敏度高;通过弹性件21与导杆装置23配合,使得测温组件20可在竖直方向移动进而触发信号发生组件40改变通断状态。

导杆装置23也可与第一感温外壳221采用分离设计。当导杆与第一感温外壳221采用分离设计时,可通过螺接或铆接方式将导杆固定在第一感温外壳221的外沿(可参阅图3)。也就是说,导杆和第一感温外壳221可各自单独制成,然后将它们固定在一起。另外,导杆与第一感温外壳221还可采用间接接触方式,将导杆设置在信号发生组件40与第一感温外壳221之间,此时导杆装置23可仅为一导杆。当自然状态下(未放置陶锅组件10)导杆的一端与第一感温外壳221间隔设置,导杆的另一端与信号发生组件40接触设置(可参阅图4),但不会触发信号发生组件40改变通断状态。当陶锅组件10放置在容纳空间311内时,陶锅组件10在重力作用下触压测温组件20,使得感温探头22的第一感温外壳221下移推动导杆装置23移动,进而导杆装置23的移动以触发信号发生组件40改变通断状态以控制烹饪器具的加热。采用上述分离设计,可将现有测温组件20与单独制成的导杆装置23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制造成本,且使得设计更灵活。

采用上述几种方式,感温探头22既可以用于检测陶锅内的温度信息实现精准控温,又可以在导杆装置23作用下间接触发信号发生组件40改变烹饪器具的加热状态,还可充当安全开关,给用户使用带来便捷、安全、可靠的烹饪器具,进而有效地防止安全隐患发生。

该陶锅组件10还可包括手柄13,外壳组件30还可设有与手柄13配合的凹部312。凹部312可形成于煲体31的上锅沿(即,煲体31的上部部分),且测温组件20的感温探头22自凹部312突出(即,从凹部312的最低处突出),以便抵靠接触陶锅组件10上的导热装置12的外露端122。采用上述方式,手柄13与凹部312可起到定位,有利于测温组件20与外露端122更好地接触,同时凹部312还可防止陶锅组件10在外壳组件30上转动。

该凹部312的数量可为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其中,当采用两个凹部312时,该测温组件20可仅设置在其中一个凹部312处。

该手柄13可通过与外露端122的定位配合而安装在锅身111上。作为示例,手柄13可具有通孔,导热装置12的外露端122在远离陶锅11的一侧可设有平行或重合于导热装置12的轴线的螺纹孔;其中,螺钉穿过通孔后与螺纹孔拧紧配合,以便将手柄13压紧在陶锅11上,同时将导热装置12固定在陶锅11上。采用上述方案,使得陶锅11受到均匀压紧力,也方便安装和维护。另外,手柄13与外露端122的配合既可方便用户取放陶锅组件10,又能防止用户不注意时触及外露端122而烫伤。此外,由于将导热装置12作为手柄13的固定件,因此避免了安装手柄13时额外引入其它固定件,并且还能增加陶锅组件10的整体美观性。

手柄13的数量可为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当采用两个手柄13时,它们可均采用上述的方式通过与导热装置12的外露端122的定位配合而安装在锅身111上,并且这两个手柄13在陶锅11上相对设置。

外壳组件30可包括控制模块33和用于对陶锅组件10的底部加热的发热盘34,控制模块33可接收到信号发生组件40改变通断状态的信号以控制发热盘34的发热与否。采用上述方式,通过控制模块33可精准控制发热盘34的发热,且采用模块化设计,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维护的便捷性。

另外,控制模块33还可接收到第一温度传感器222采集到的温度信息以控制发热盘34的发热功率,例如增大发热功率,减小发热功率,停止发热等,以达到精准控温和降低能耗的目的,从而实现比较理想的烹饪效果。

该煲体31还可包括与上锅沿连接的侧壁,该侧壁围绕陶锅11设置,测温组件20可设置于该煲体31的上锅沿上。信号发生组件40可设置在煲体31的侧壁内,且与导杆装置23相对设置。信号发生组件40与控制模块33电连接。

外壳组件30还可包括弹性设置在底座32上的感温杯35,控制模块33还可接收感温杯35采集的温度信息并且相应地控制发热盘34的发热功率。

参阅图5至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2与图1和图2所示的烹饪器具1大致相同,以下仅对它们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如图5至图6所示,信号发生组件40被设置在底座32上,并且外壳组件30包括弹性设置在底座32上的感温杯35。感温杯35具有第二感温外壳351与第二温度传感器352。第二温度传感器352可设置第二感温外壳351内,第二温度传感器352用于实时采集第二感温外壳351传递来的温度信息并发送给控制模块33。控制模块33还可接收第二温度传感器352采集的温度信息并且相应地控制发热盘34的发热功率。导杆装置23可由导杆与第二感温外壳351一体成型,导杆可设置在第二感温外壳351的外沿,也可采用分离设计。导杆装置23还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导杆装置23多种设置方式,此处不在赘述。信号发生组件40与感温杯35上的导杆相对设置,且信号发生组件40与控制模块33电连接。发热盘34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感温杯35的容置腔341,容置腔341中设置与感温杯35弹性连接的弹性件21,以使得当陶锅组件10未放置外壳组件30中时,感温杯35在弹性件21的弹力作用下从容置腔341中突出;当陶锅组件10放置与外壳组件30中时,感温杯35在陶锅组件10的重力作用下压缩弹性件21从容置腔341中下沉,并与锅身111的底部紧密贴合。弹性件21可为弹簧、弹片等。采用上述方式,控制模块33能够接收到由感温杯35采集到的温度信息,可更精确地得到陶锅11内蒸汽或食材的当前温度信息,进而更好地控制发热盘34工作,以此来达到精准控温和降低能耗的目的,从而实现比较理想的烹饪效果。

以上所述的信号发生组件40可为微动开关或干簧管。具体的,当信号发生组件40为微动开关时,微动开关可包括按钮41以及与按钮41同侧设置的压片42,压片42与导杆装置23相对设置;当导杆装置23触压压片42时,压片42触压按钮41接通电路以改变所述微动开关的通断状态。另外,当信号发生组件40为干簧管时,可将导杆装置23与干簧管靠近的端部设置成带有磁性或包括磁体,从而利用磁场的靠近与远离来改变干簧管的通断状态。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烹饪器具1时,陶锅11内装有适量食材,盖上锅盖112并放置在容纳空间311内,由于陶锅11在重力的作用下触压测温组件20而使得弹簧受压缩,进而使得导杆装置23移动触发微动开关接通电路以控制烹饪器具的开始加热。在烹饪过程中,陶锅11内加热的蒸汽或食材能够快速地将热量传递给导热装置12,通过导热装置12将热量传递给烹饪器具1的测温组件20,测温组件20实时采集导热装置12传递来的温度信息以控制发热盘34的发热功率。采用上述方式通过简单的结构设计,给用户使用带来便捷、安全、可靠的烹饪器具,进而有效地防止安全隐患发生。同时,也达到精准控温和降低能耗的目的,从而实现比较理想的烹饪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现通过陶锅组件10触压测温组件20进而使得导杆装置23移动,导杆装置23的移动触发信号发生组件40改变通断状态以控制烹饪器具的加热。可见,本实用新型只有当陶锅组件10被放入容纳空间311内时才可触发信号发生组件40改变通断状态来控制烹饪器具的加热,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有效地防止安全隐患发生。另外,将导杆装置设置在测温组件上,也使得产品的结构简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