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3539发布日期:2019-10-19 02:59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厨房电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尤其是烹饪时压力较高的烹饪器具(例如电压力煲等),主要通过以下这些方式来使得烹饪器具在烹饪时能够承受较高的压力。第一种方式是通过锅盖与内胆相扣合而形成封闭的压力空间;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将内胆支撑在烹饪器具的底部来形成压力的支撑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对于上述第一种方式,内胆为了保证可靠的扣合,需要较厚的内胆壁,由此相应地增加了材料的成本和加工时的能耗。对于上述第二种方式,需要在烹饪器具的底部设置弹性元件。由于长期承受烹饪时的较高的压力,该弹性元件容易老化,导致压力控制不稳定甚至失效,产品故障率较高。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或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烹饪器具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或者其他潜在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主体,该主体包括形成于其中的腔体以及形成于腔体边缘的环形部;以及内胆,在内胆的外侧壁的顶端形成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适于被环形部支撑,从而在无需内胆的底部被主体支撑的情况下,将内胆固定在主体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内胆在外侧壁的顶端处被支撑在主体的环形部上。通过该支撑方式,内胆与烹饪器具主体之间的压力支撑部位由现有的烹饪器具的底部改变为外侧壁的顶端处。由此,烹饪时的压力能够被均匀地传递并且分布到外侧壁顶端的周边以及环形部,具有可承受的压力高,受力均匀等优势。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压力支撑部位与设置在烹饪器具底部的内胆加热装置相分离。由此,烹饪器具的装配结构更为简单,简化了生产工序。特别是对于采用感应加热的电压力煲等烹饪时压力较高的烹饪器具,由于感应加热装置的表面无法承受较高的压力,采用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使得内胆的底部与感应加热装置的表面分离,从而避免烹饪时压力对于感应加热装置的表面的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包括形成在外侧壁的顶端的凸缘。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内胆通过外侧壁的顶端的凸缘而被环形部支撑,避免了内胆底部与主体之间形成实质性的支撑力。同时,该支撑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结构还包括支撑架,支撑架包括:第一部分,在外侧壁的外侧,并且与外侧壁相平行地延伸;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一端连接,并且与凸缘相接触地远离外侧壁延伸;以及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的另一端连接,并且远离外侧壁延伸,第三部分适于被环形部支撑。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内胆通过外侧壁的顶端的凸缘以及支撑架而被环形部支撑。在这样的支撑方式中,支撑力由凸缘传递到支撑架,并且进一步传递到环形部,实现了稳定可靠的支撑。而且,用户的手或者工具能够进入被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围绕的空间,从而能够通过提起支撑架而十分方便地将内胆从主体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结构还包括罩体,至少包围凸缘的端部以及第二部分的端部。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凸缘的端部以及第二部分的端部通过包覆罩体,能够防止端部的氧化。此外,罩体还具有美观以及防止用户在操作时被端部划伤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通过点焊和/或过盈配合而被耦接于内胆。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外侧壁上形成有膨胀部或突起部,支撑架被耦接于凸缘与膨胀部或突起部之间。在这些实施例中,支撑架能够通过上述的各种方式或者结构而被可靠的固定在内胆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与内胆一体形成。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架与内胆一体形成,减少了烹饪器具整体的零部件数量,简化了组装工艺,同时提高了支撑架与内胆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环绕外侧壁的顶端的至少一部分。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支撑架环绕外侧壁的顶端而设置,增大了支撑面积,提高了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包括环绕外侧壁的顶端的多个独立的支撑架分段。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支撑架分段设置,有利于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胆的底部远离外侧壁的顶端而突出。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内胆的底部通过向外侧突出而形成了预变形结构,提高了内胆承受烹饪时压力的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烹饪器具还包括感应加热装置,设置在主体中并且适于对内胆内放置的食物进行加热,其中在内胆的底部与感应加热装置之间存在间隙。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内胆的底部与感应加热装置的表面分离,从而避免烹饪时压力对于感应加热装置的表面的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烹饪器具还包括电阻发热盘,设置在主体中并且适于对内胆内放置的食物进行加热,电阻发热盘通过至少一个弹性元件与主体连接,并且电阻发热盘与内胆的底部接触但无需为内胆提供支撑。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电阻发热盘由弹性元件的压力而被压靠在内胆的底部。电阻发热盘与内胆的底部仅需接触以形成热传导而加热食物,但无需为内胆提供支撑,由此避免了弹性元件长期承受烹饪压力而导致的老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烹饪器具为电压力煲、电饭煲或者多功能煲。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尤其对于电压力煲,由于烹饪时压力较高,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内胆支撑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支撑稳定可靠的优点。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本公开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应当理解,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旨在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绘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通常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种烹饪器具的正向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种支撑结构;

图3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支撑架与内胆的一种耦接方式;

图3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支撑架与内胆的另一种耦接方式;

图3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支撑架与内胆的又一种耦接方式;

图3D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支撑架与内胆的一种结构形式;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另一种支撑结构;以及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另一种烹饪器具的正向剖视图。

贯穿附图,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中所示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原理进行说明。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描述仅仅为了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进一步实现本公开,而并不意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应当注意的是,在可行情况下可以在图中使用类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类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类似或相同的功能。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容易地认识到,从下面的描述中,本文中所说明的结构和方法的替代实施例可以被采用而不脱离通过本文描述的本公开的原理。

如上文已经简述的,发明人注意到,现有的烹饪器具,尤其是烹饪时压力较高的烹饪器具(例如电压力煲等),其内胆的支撑结构存在缺陷。对于通过锅盖与内胆相扣合的结构而言,内胆为了保证可靠的扣合,需要较厚的内胆壁,由此相应地增加了材料的成本和加工时的能耗。对于将内胆支撑在烹饪器具的底部的结构而言,烹饪器具底部设置的弹性元件由于长期承受烹饪时的压力容易老化,导致压力控制不稳定甚至失效,产品故障率较高。此外,对于采用感应加热装置的烹饪器具,由于感应加热装置的表面无法承受较高的压力,这也限制了感应加热装置的烹饪器具的适用范围。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总体而言,该烹饪器具通过特定的支撑结构,在内胆外侧壁的顶端对内胆进行支撑,从而能够解决或至少部分地克服上述现有烹饪器具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现在将参考图1至图5来描述一些示例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种烹饪器具100。烹饪器具100包括主体1以及锅盖7。主体1包括形成于其中的腔体2以及形成于腔体2边缘的环形部3。

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内胆4。内胆4适于被容纳在腔体2中而进行烹饪。内胆4包括沿主体1的纵向轴线X的方向延伸的外侧壁41、底部42以及形成于外侧壁41的顶端的支撑结构40。在内胆4被容纳在腔体2中的状态下,支撑结构40适于被环形部3支撑,从而在无需内胆4的底部42被主体1支撑的情况下,将内胆4固定在主体1内。

注意,这里所说的“无需支撑”并不排除接触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某些实施例中,内胆4的底部42与主体1可以发生接触和力的作用。但是,内胆4并不主要由底部42而被支撑。这样的实施例将在下文详细讨论,其当然也落入本公开的范围之内。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提出的这种布置,烹饪时的压力能够被均匀地传递并且分布到外侧壁41顶端的周边以及环形部3,从而为内胆4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支撑。此外,由于内胆4以及主体1的底部均不需承受较高的压力,延长了烹饪器具100底部的内胆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烹饪器具100的可靠性。

在各种实施例中,支撑结构40可以通过各种适当的形式来实现。下面将描述若干示例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对于支撑结构40的具体形式的示例性的说明并不构成对于支撑结构40的组成和结构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公开的教导可以构思其他形式的支撑结构40。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参见图4,支撑结构40可以包括形成在外侧壁41的顶端的凸缘43。由此,内胆4可以通过凸缘43而被支撑在环形部3上。在外侧壁41的顶端形成凸缘43的工艺简单易行,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支撑结构40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

除了凸缘43,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参见图1、图2以及图3A至图3D,支撑结构40还可以包括支撑架5。支撑架5总体上可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53在外侧壁41的外侧,并且与外侧壁41相平行地延伸,即基本上沿纵向轴线X的方向延伸。在图3A至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支撑架5与外侧壁41之间的可靠连接,第一部分53均与外侧壁41相接触。然而,应当理解的是,第一部分53也可以与外侧壁41相分离,只要支撑架5的其他部分能够将支撑架5可靠的固定在内胆4上即可。

第二部分51与第一部分53的一端连接,在图3A至图3D所示为第一部分53靠近凸缘43的一端。而且,第二部分51与凸缘43相接触地远离外侧壁41延伸。由于在该实施例中,支撑力由凸缘43传递到第二部分51,因此,需要保证第二部分51与凸缘43之间足够的接触面积。在图3A至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部分51延伸的长度与凸缘43延伸的长度基本上相等。第二部分51的端部54和凸缘43的端部44基本上平齐。然而,应当理解的是,第二部分51延伸的长度与凸缘43延伸的长度也可以不相等,只要两者的接触面积足以提供可靠稳定的支撑即可。

第三部分52与第一部分53的另一端连接,在图3A至图3D所示为第一部分53远离凸缘43的一端。而且,第三部分52远离外侧壁41延伸。在内胆4被容纳在腔体2中的状态下,第三部分52适于被环形部3支撑。由于在该实施例中,支撑力由第三部分52传递到环形部3,因此,需要保证第三部分52与环形部3之间足够的接触面积。

在图3A至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部分52延伸的长度与第二部分51延伸的长度基本上相等。然而,应当理解的是,第三部分52延伸的长度与第二部分51延伸的长度也可以不相等,只要第三部分52与环形部3之间的接触面积足以提供可靠稳定的支撑即可。

采用上述的支撑架5,支撑力依次通过凸缘43、第二部分51、第一部分53、第三部分52,最终传递到环形部3。由此,为内胆4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支撑。而且,支撑架5的各个部分形成了一个空间50。用户的手或者工具可以进入该空间50,并且能够通过提起第二部分51而方便地将内胆4从主体1分离,更加方便了用户的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参见图2以及图3A至图3C,支撑结构40还可以包括罩体6,罩体6至少包围凸缘43的端部44以及第二部分51的端部54。由此,罩体6将凸缘43的端部44以及第二部分51的端部54与外界环境隔离开,可以避免烹饪时的高温、高压蒸汽对凸缘43和第二部分51之间的侵蚀,从而防止端部44和54的氧化。此外,罩体6还具有美观以及防止用户在操作时被端部44和54划伤的作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支撑架5可以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或结构被固定在内胆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参见图3A,支撑架5可以通过点焊和/或过盈配合的方式而被固定于内胆4。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参见图3B,在外侧壁41上可以形成有膨胀部45。相应地,支撑架5被夹持固定在膨胀部45和凸缘43之间。

备选地,在又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参见图3C,在外侧壁41上可以形成有突起部46。相应地,支撑架5被夹持固定在突起部46和凸缘43之间。通过上述各种方式或结构,支撑架5均能够被可靠地固定在内胆4上。应当理解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采用上述各种方式或结构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固定支撑架5,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或结构。

备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参见图3D,支撑架5可以与内胆4一体形成。由此,通过将支撑架5与内胆4一体形成,减少了烹饪器具100整体的零部件数量,简化了组装工艺,同时提高了支撑架5与内胆4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5可以环绕外侧壁41的顶端的至少一部分。特别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5可以连续环绕外侧壁41的顶端一周而构成完整的环状。由此,增大了支撑面积,提高了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5可以包括环绕外侧壁41的顶端的多个独立的支撑架分段。通过此种分段设置的支撑架5,有利于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胆4的底部42远离外侧壁41的顶端而突出。由此,内胆4的底部42通过向外侧突出而形成了预变形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内胆4承受烹饪时压力的能力。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由主体1的底部为内胆4提供支撑,特别适合于感应加热的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参见图1,烹饪器具100的加热装置可以为感应加热装置11,感应加热装置11包括隔热盘12。感应加热装置11设置在主体1中并且适于对内胆4内放置的食物进行加热。而且,在内胆4的底部42与感应加热装置11之间存在间隙15。通过该间隙15,内胆4的底部42与感应加热装置11的表面分离,从而避免烹饪时压力对于感应加热装置11的表面的损坏。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特别适用于采用感应加热的方式的各种烹饪器具100,尤其是烹饪时压力较高的烹饪器具100。

当然,电子发热也可与本公开的实施例结合使用。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参见图5,还可以采用电阻发热盘13来对内胆4内放置的食物进行加热。电阻发热盘13通过至少一个弹性元件14与主体1连接,并且电阻发热盘13与内胆4的底部42接触但无需为内胆4提供支撑力。由此,避免了弹性元件14长期承受烹饪压力而导致的老化。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烹饪器具100,如电压力煲、电饭煲或者多功能煲等。尤其对于电压力煲,由于烹饪时压力较高,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内胆支撑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支撑稳定可靠的优点。

本公开的以上部分以示例性的方式描述了烹饪器具100的多种实施例。下面将结合图1和图2对烹饪器具100,特别是支撑结构40的工作方式进行介绍。

在烹饪时,首先将内胆4放置在主体1的腔体2中。在此状态下,支撑架5的第三部分52被支撑在环形部3上。同时,内胆4的底部42与主体1上的感应加热装置11的表面分离。

之后将锅盖7扣合在主体1上。在此状态下,锅盖7的内盖9与主体1的环形部3相扣合。同时,凸缘43与内盖9之间的间隙由密封部件8密封,以防止烹饪时的蒸汽和压力外泄。

通过这样的结构,一方面,烹饪时的压力通过内胆4的凸缘43和支撑架5传递到环形部3而由环形部3支撑;另一方面,由内盖9与环形部3之间的扣合结构保证锅盖7不会由于烹饪时的压力而打开。

因此,通过本公开的烹饪器具,可以在内胆的外侧壁的顶端对内胆进行稳定可靠的支撑,避免了烹饪时压力对内胆的底部的加热装置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感应加热装置,可以将内胆的底部与感应加热装置的表面分离,从而防止烹饪时压力对于感应加热装置的表面的损坏。此外,由于不再需要内胆与锅盖相扣合而形成封闭的压力空间,内胆壁的厚度可以适当减薄,由此降低了材料的成本并且能够更方便地加工内胆。

应该理解的是,本公开的以上详细实施例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或解释本公开的原理,而不是限制本公开。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代、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同时,本公开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覆盖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和边界或范围和边界的等同物内的所有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