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变换机构及多用途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76466发布日期:2019-12-10 23:55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变换机构及多用途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坐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座椅变换机构及多用途座椅。



背景技术:

座椅在现代人学习和工作中广泛使用,对于大多数办公椅或学习椅而言,只具备坐的功能;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站久了腿部负荷过重使人易感到劳累;而坐久了人也会感到难受或疲劳,同时还会因为脑供血不足、全身重量压在脊椎底端等引发诸如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腰椎颈椎等各种疾病,对身体不利。久坐对身体不利已有许多研究和报道,一个人站久了就希望能坐坐,而坐久了又希望能够站站。

在久坐的人中间,似乎办公室白领和在校学习的学生坐的时间最长,他们几乎整小时整天地坐着工作或者学习,很难进行姿势的调节,不仅人很容易产生疲劳,而且身体容易受到影响。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最好让人的“坐”和“站”能够交替进行。

现有技术中已存在同时具备坐站功能的椅子,比如上海电机学院在2014年3月21日提出的申请号为:“cn201410106815.8”、发明名称为:“一种可坐可站的椅子”的中国发明专利,该专利的使用方法如下:

(1)想采用“坐态”形式时,可将所述左翻板10和所述右翻板11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1201、第一滑动销1401和第一紧定螺栓1301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杆1202、第二滑动销1402和第二紧定螺栓1302调整为水平状态,使所述左翻板10和所述右翻板11成为“座椅”,人可坐在座椅上靠着靠背6双脚踏在踏脚板15上,还可以将活动扶手8放下供使用。

(2)想采用“立姿”形式时,可将所述左翻板10和所述右翻板11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1201、第一滑动销1401和第一紧定螺栓1301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杆1202、第二滑动销1402和第二紧定螺栓1302垂直放下,人就可以“跨”着横梁9靠在靠背6上呈站立状态,可将活动扶手8放下供站稳使用。

(3)想采用“单边立姿”形式时,可将所述左翻板10和所述右翻板11中的其中一个翻板单独放下,另一个保持水平状态。具体可将所述左翻板10或者所述右翻板11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1201、第一滑动销1401和第一紧定螺栓1301或者所述第二支撑杆1202、第二滑动销1402和第二紧定螺栓1302垂直放下,人就可以靠在靠背6上一半坐着,另一半的脚可以伸直直接踩在地上,还可以将活动扶手8放下供使用。

该椅子是通过左翻板10、右翻板11和横梁9的配合来实现坐站之间的转换,但该结构不适合带扶手与升降气杆的办公椅,且结构较为复杂,操作较为麻烦,应用条件具有局限性。

cn203914098u公开了一种坐立结合椅,包括椅面30、用于支撑椅面30的支撑部20,所述支撑部20具有支撑杆23,所述支撑杆23与所述椅面30活动相连,还包括摆动件40、与所述支撑部20相连的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沿垂直于所述椅面30方向伸缩,所述摆动件40一端与椅面30活动相连,所述摆动件40的另一端与所述伸缩机构相连。

该坐立结合椅是通过调整伸缩机构控制椅面30倾斜或恢复水平,以此来实现坐站的转换,但该椅子无法安装椅背,导致使用者背部无法倚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其在实际应用中也难以满足办公室站立办公的要求。

美国专利us5536067提供了一种座椅,该座椅通过三个气杆分别为:与座椅的座框32中部连接的气杆46,与支撑座框的支撑杆32的中部相连的气杆52及54的相互配合,来实现坐站之间的转换的,成本较高,且气杆均暴露于椅座的下方,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座椅变换机构,该变换机构更为灵活、更为美观,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节:或坐或站,从而为“坐”、“站”姿的交替变换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本发明适用于带有椅背的座椅,满足使用者站立办公的要求。

再进一步说,本发明同时又提供了一种多用途座椅,该装置与座椅变换机构配合使用,简化了坐站工作椅的结构,还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坐、站要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座椅变换机构,包括:

底座,配置为连接椅座支撑组件;

滑轨组件,竖直设置在底座上,并且具有相互滑动配合的动轨与静轨,其中,静轨与底座固定连接;

座支撑件,设置在滑轨组件的前侧,且座支撑件分为前后设置的第一座与第二座,第二座被配置为连接动轨且总是保持在大致水平状态,第一座相对于第二座铰接;

背支撑件,其与动轨相连并随动轨一起上下移动;

连杆,连杆的一端与底座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座铰接。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座椅变换机构,其具有两个状态,即平坐状态与站姿状态;在平坐状态时,第一座与第二座均保持大致水平状态,两者基本处在同一面上,此时第一座与第二座构成完整的座支撑件,像普通座椅一样,供人就坐办公;在需要由平坐状态向站姿状态转换时,外力驱动动轨上移,使座支撑件的第二座与背支撑件均随动轨上移抬高,而第一座由于连杆的作用,使得第一座后端抬高,而第一座前端向下翻折保持下垂,此时只有第二座呈现支撑人体臀部的状态;两个状态自由转换间,只需靠滑轨组件滑动配合即可实现;再进一步说,滑轨组件设置在背支撑件后方,不额外占用空间。

作为优选,底座通过椅座支撑组件支撑于地面上方,且底座距离地面的高度为360-550cm。这样可以使底座具有一个基准高度,保证在平坐状态下,使用者可以正常就座办公。

作为优选,所述的椅座支撑组件包括升降气杆、支撑脚,升降气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底座、支撑脚插接配合。通过对升降气杆进行控制,可以调节底座的高度,进而调节平坐状态下,座支撑件的高度,以适应不同身高人群的使用要求;再进一步说,在动轨向上滑移时,带动第二座上移,如果此时第二座的高度仍然不满足使用需要,可以辅助控制升降气杆来调节底座的高度,以满足支撑高度的要求。

作为优选,所述的椅座支撑组件包括升降气杆、支撑脚以及底盘,所述的底盘具有座体与托板,托板连接于座体上端,升降气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座体、支撑脚插接配合,底座连接于托板上。作为另外一种形式,该椅座支撑组件还配备了底盘,该底盘可以为可倾仰底盘,从而使得不仅可以正常调节底座的初始高度,还使得在平坐状态时,具有了倾仰功能,使就坐更为舒适。

作为优选,支撑脚的底部带有滚轮。以方便移动至任意位置。

作为优选,背支撑件设置在滑轨组件前侧,且背支撑件与滑轨组件为平行设置。滑轨组件由背支撑件所遮挡,对外观几乎没有影响。

作为优选,背支撑件设置在滑轨组件前侧,在背支撑件背面还设有一遮挡物,所述的遮挡物与背支撑件相对固定,滑轨组件设置在遮挡物与背支撑件之间,遮挡物全部或部分遮挡滑轨组件。采用这种方式,尤其是在平坐状态下,滑轨组件几乎完全收纳于遮挡物与背支撑件之间,滑轨组件与背支撑件融为一体,整体更美观;而在站姿状态下,动轨与遮挡物、背支撑件上移,滑轨部件下半部分也可以被遮挡。

作为优选,静轨与底座固定连接是指:静轨下端与底座通过紧固件相连,或者是静轨下端与底座焊接固定。静轨可以与底座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又可以是通过焊接方式连为一体。

作为优选,还包括有使动轨与静轨保持相对固定的锁定装置,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带有螺杆的手柄、螺孔以及纵向设置的多个定位孔,所述的螺孔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一个上,螺杆穿设在螺孔内并且两者螺纹连接,定位孔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另一个上。当采用人力等外力驱动动轨沿静轨向上滑动时,转换为站姿状态,此时,如升高到适合使用者的高度时,需将滑轨组件锁定,方能使第二座发挥正常的支撑作用;此时,通过启动锁定装置,即旋转手柄,使螺杆插入到相应的定位孔内即可实现。

作为优选,还包括有使动轨与静轨保持相对固定的锁定装置,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插销、支耳以及纵向设置的多个定位孔,所述的插销通过支耳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一个上,并且插销穿设在动轨或静轨上预设的插接孔内,定位孔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另一个上。作为另外一种实现方式,当第二座升高到适合使用者的高度时,需将滑轨组件锁定,方能使第二座发挥正常的支撑作用;此时,通过启动锁定装置,即拨动插销,使插销沿支耳移动,从插接孔再插入到相应的定位孔内,即可实现滑轨组件的锁定。

一种多用途座椅,包括所述的座椅变换机构以及驱动组件,所述的驱动组件被配置为驱动动轨沿静轨滑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驱动组件为气杆、液压杆或电机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的驱动组件采用气杆或液压杆,且驱动组件的一端连接背支撑件或动轨,驱动组件的另一端连接底座或静轨。气杆或液压杆可采用拉线或者控制杆来控制开关开启或者关闭,进而使气杆或液压杆伸展打开或缩回。

作为优选,所述的驱动组件采用电机,且该电机为推杆电机或直线电机。采用电机控制动轨升降,运动平缓可靠,可以方便控制停留在任意想要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的动轨与静轨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的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这样使得驱动组件利于藏匿收纳,节省外部空间。

一种座椅变换机构,包括:

底座,配置为连接椅座支撑组件;

滑轨组件,立放于底座上,并且具有相互滑动配合的动轨与静轨,其中,静轨与底座固定连接;

座支撑件,设置在滑轨组件的前侧,且座支撑件分为第一座与第二座,第二座被配置为连接动轨且总是保持在大致水平状态,第一座上开设有避让空间,且第二座选择性的嵌入至所述避让空间内并被第一座所包围,第一座相对于动轨铰接;

背支撑件,其与动轨相连并随动轨一起上下移动;

连杆,连杆的一端与底座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座铰接。本发明又提供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座椅变换机构,其同样具有两个状态,即平坐状态与站姿状态;在平坐状态时,第一座与第二座均保持大致水平状态,两者基本处在同一面上,第二座嵌入在第一座内并被第一座所包围,此时第一座与第二座构成完整的座支撑件,像普通座椅一样,供人就坐办公;在需要由平坐状态向站姿状态转换时,外力驱动动轨上移,使座支撑件的第二座与背支撑件均随动轨上移抬高,而第一座由于连杆的作用,使得第一座后端抬高,而第一座前端向下翻折保持下垂,此时只有第二座呈现支撑人体臀部的状态;两个状态自由转换间,只需靠滑轨组件滑动配合即可实现;再进一步说,滑轨组件设置在背支撑件后方,不额外占用空间;并且,第二座被第一座所包围,是指在周向方向的包围,但并不一定指全包围,也可以采用半包围的呃方式,即第二座的前侧及左右两侧被第一座所包围;这样可以利于第二座配置不同的造型,更多的是利于骑坐的细长造型,比如细长的梯形或自行车座等形状。

作为优选,第二座被配置为连接动轨是指:在动轨上固定设置有一向前方伸展的支架,所述的第二座连接于支架上。第二座固定连接于动轨上,随动轨上下移动。

作为优选,第一座的后侧与动轨或支架铰接。这样使得第一座后侧与第二座的后侧基本齐平,也就使得第一座相对于动轨在翻转时,前侧可以下翻较大角度,使用者在两腿跨在第二座上进行骑坐时,不会受到第一座的妨碍。

作为优选,至少第二座的前半部分被配置为利于使用者骑跨的细长形状。使得第二座在升高后,利于使用者像骑坐在马鞍上一样骑跨在第二座上。

作为优选,第一座为框架式结构,在第一座的中部留出所述避让空间。第一座采用框架式结构利于减轻重量,并方便配置坐垫,同时又利于留出避让空间。

作为优选,第二座嵌入至所述避让空间内时,第二座与第一座处于利于平坐的同一平面上,并且两者构成完成的座支撑件。在平坐状态下,两者嵌合为一体,形成平整的座面,利于使用者就坐办公。

作为优选,底座通过椅座支撑组件支撑于地面上方,且底座距离地面的高度为360-550cm。这样可以使底座具有一个基准高度,保证在平坐状态下,使用者可以正常就座办公。

作为优选,所述的椅座支撑组件包括升降气杆、支撑脚,升降气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底座、支撑脚插接配合。通过对升降气杆进行控制,可以调节底座的高度,进而调节平坐状态下,座支撑件的高度,以适应不同身高人群的使用要求;再进一步说,在动轨向上滑移时,带动第二座上移,如果此时第二座的高度仍然不满足使用需要,可以辅助控制升降气杆来调节底座的高度,以满足支撑高度的要求。

作为优选,所述的椅座支撑组件包括升降气杆、支撑脚以及底盘,所述的底盘具有座体与托板,托板连接于座体上端,升降气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座体、支撑脚插接配合,底座连接于托板上。作为另外一种形式,该椅座支撑组件还配备了底盘,该底盘可以为可倾仰底盘,从而使得不仅可以正常调节底座的初始高度,还使得在平坐状态时,具有了倾仰功能,使就坐更为舒适。

作为优选,背支撑件设置在滑轨组件前侧,背支撑件与滑轨组件为平行设置或者是滑轨组件嵌入至背支撑件中。滑轨组件由背支撑件所遮挡,对外观几乎没有影响。

作为优选,背支撑件设置在滑轨组件前侧,在背支撑件背面还设有一遮挡物,所述的遮挡物与背支撑件相对固定,滑轨组件设置在遮挡物与背支撑件之间,遮挡物全部或部分遮挡滑轨组件。采用这种方式,尤其是在平坐状态下,滑轨组件几乎完全收纳于遮挡物与背支撑件之间,滑轨组件与背支撑件融为一体,整体更美观;而在站姿状态下,动轨与遮挡物、背支撑件上移,滑轨部件下半部分也可以被遮挡。

作为优选,所述的遮挡物为罩壳,且罩壳与背支撑件连接固定。

作为优选,还包括有使动轨与静轨保持相对固定的锁定装置,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带有螺杆的手柄、螺孔以及纵向设置的多个定位孔,所述的螺孔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一个上,螺杆穿设在螺孔内并且两者螺纹连接,定位孔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另一个上。当采用人力等外力驱动动轨沿静轨向上滑动时,转换为站姿状态,此时,如升高到适合使用者的高度时,需将滑轨组件锁定,方能使第二座发挥正常的支撑作用;此时,通过启动锁定装置,即旋转手柄,使螺杆插入到相应的定位孔内即可实现。

作为优选,还包括有使动轨与静轨保持相对固定的锁定装置,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插销、支耳以及纵向设置的多个定位孔,所述的插销通过支耳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一个上,并且插销穿设在动轨或静轨上预设的插接孔内,定位孔设置在动轨或静轨中的另一个上。作为另外一种实现方式,当第二座升高到适合使用者的高度时,需将滑轨组件锁定,方能使第二座发挥正常的支撑作用;此时,通过启动锁定装置,即拨动插销,使插销沿支耳移动,从插接孔再插入到相应的定位孔内,即可实现滑轨组件的锁定。

一种多用途座椅,包括所述的座椅变换机构以及驱动组件,所述的驱动组件被配置为驱动动轨沿静轨滑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驱动组件为气杆、液压杆或电机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的驱动组件采用气杆或液压杆,且驱动组件的一端连接背支撑件或动轨,驱动组件的另一端连接底座或静轨。

作为优选,所述的驱动组件采用电机,且该电机为推杆电机或直线电机。

作为优选,所述的动轨与静轨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的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这样使得驱动组件利于藏匿收纳,节省外部空间。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一,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座椅变换机构,其具有两个状态:

(1)平坐状态:在平坐状态时,第一座与第二座均保持大致水平状态,两者基本处在同一面上,此时第一座与第二座构成完整的座支撑件,像普通座椅一样,供人就坐办公。

(2)站姿状态;在需要由平坐状态向站姿状态转换时,外力驱动动轨上移,使座支撑件的第二座与背支撑件均随动轨上移抬高,而第一座后端抬高,第一座前端向下翻折保持下垂,此时只有第二座呈现支撑人体臀部的状态;使用者可以呈站立状态倚靠在椅座最上方或呈跨越式骑在椅座最上方;从生理学和健康学的角度来说,更符合人们的生理健康。

二,本发明的座椅变换机构可以在两个状态自由转换间,只需靠滑轨组件滑动配合即可实现;相比现有技术来说,结构较为简单,操作较为简便,且成本较低。

三,本发明的结构,可广泛用于传统办公椅,而无需对办公椅结构做大的修改或调整,不仅满足使用者坐站工作使用的要求,还大大降低了应用成本。

四,本发明继而提供了一种多用途座椅,与上述座椅变换机构配合使用,操作简便,坐站转换方便迅速,可广泛应用于办公室、家庭、会议室等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多用途座椅在平坐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多用途座椅在平坐状态且隐藏座支撑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多用途座椅在平坐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多用途座椅在平坐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5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多用途座椅在站姿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多用途座椅在站姿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多用途座椅在站姿状态且隐藏座支撑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第二座为自行车座椅形的多用途座椅在平坐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第二座为自行车座椅形的多用途座椅在平坐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第二座为自行车座椅形的多用途座椅在站姿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第二座为自行车座椅形的多用途座椅在站姿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2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第二座为椭圆形的多用途座椅在平坐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3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第二座为椭圆形的多用途座椅在平坐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4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第二座为椭圆形的多用途座椅在平坐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15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第二座为椭圆形的多用途座椅在站姿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6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第二座为椭圆形的多用途座椅在站姿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7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第二座为细长梯形的多用途座椅在平坐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8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第二座为细长梯形的多用途座椅在平坐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9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第二座为细长梯形的多用途座椅在站姿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0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2、3、4中的座椅变换机构在平坐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21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2、3、4中的座椅变换机构在站姿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22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2、3、4中的座椅变换机构在平坐状态与站姿状态之间转换的侧视图;

图23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座椅变换机构在平坐状态且椅座支撑组件1增加了底盘后的侧视图;

图24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遮挡物在平坐状态时全部遮挡滑轨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在实施例3中推杆电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形状为燕尾形的动轨与静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形状为t形的动轨与静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滑块与导轨组合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发明在实施例1中滑块与导轨分别设置在动轨、静轨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发明在实施例2中的采用手柄控制的锁定装置的立体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在实施例4中的采用插销控制的锁定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32为本发明在实施例4中的采用插销控制的锁定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二。

各附图标记为:

椅座支撑组件1;升降气杆2;支撑脚3;滚轮4;底座5;滑轨组件6;动轨7;滑块71;翻边78;静轨8;导轨81;座支撑件9;第一座10;第二座11;背支撑件12;遮挡物13;连杆14;驱动组件15;容纳空间16;避让空间20;支架21;底盘30;座体31;托板32;螺杆33;手柄34;螺孔35;定位孔36;拉杆37;横杆37a;弹簧38;转轴39;电机40;滑移轨41;滑移块42;电机座43;插销50;支耳51;插接孔5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至少一个”指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或者本发明的具体解释来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1:首先定义本发明各部件的参考方位,本发明将座椅在正常安装使用时,座椅的前方为前端、前侧,而座椅的后方包括椅背所在的位置为后端、后侧。

本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座椅变换机构,如图1-7,20-22所示,包括:

椅座支撑组件1,所述的椅座支撑组件1包括升降气杆2,升降气杆2的下端插接配合有底部带有滚轮4的支撑脚3。

通过椅座支撑组件1支撑于地面上方的底座5,所述的底座5与升降气杆2的上端插接配合,且底座5距离地面的高度可通过升降气杆2来控制,本实施例中高度设置为360-550cm;其中400cm为大多数人适宜的高度。

竖直设置在底座5上的滑轨组件6,所述的滑轨组件6具有相互滑动配合的动轨7与静轨8,其中静轨8与底座5焊接固定,或是通过紧固件连接。

设置在滑轨组件6的前侧的座支撑件9;座支撑件9分为前后设置的第一座10与第二座11,第二座11被配置为连接动轨7且总是保持在大致水平状态,第一座10相对于第二座11铰接;在动轨7向上滑移时,带动第二座11上移,如果此时第二座11的高度仍然不满足使用需要,可以辅助控制升降气杆2来调节底座5的高度,以满足第二座11支撑高度的要求。

设置在滑轨组件6的前侧、座支撑件9的上方且与滑轨组件6为平行设置的背支撑件12;所述背支撑件12与动轨7相连并随动轨7一起上下移动;在背支撑件12背面还设有一与背支撑件12相对固定的遮挡物13,所述的遮挡物13为罩壳,且罩壳与背支撑件12固定连接,滑轨组件6设置在遮挡物13与背支撑件12之间,遮挡物13全部或部分遮挡滑轨组件6。

连杆14,所述连杆14的后端与底座5铰接,前端与第一座10铰接;在第二座11与背支撑件12均随动轨7上移抬高时,第一座10由于连杆14的作用,使得第一座10的后端抬高,第一座10的前端向下翻折保持下垂。

具体的说:如图26、27所示,其中图26中动轨7与静轨8为燕尾形,图27为t形,使得动、静轨7、8在竖直方向滑动配合,而在横向方向卡接以防止两者脱开。理论上通过动轨7与静轨8的相互滑动即可以控制座椅的变换,但由于动、静轨7、8二者之间的接触面较大,所以在滑动的过程中声音较大,顺滑程度一般,使用者体验感受不理想。

为了使得二者之间滑动的更加顺畅,且降低滑动时带来的噪音,给使用者一个更好的体验,如图28、29所示,本实施例在动轨7内固定设有一滑块71,在静轨8内对应固定设有一导轨81;通过滑块71与导轨81滑动并卡接配合,而动、静轨7、8无需进行卡接,因此两者均设计成u形,动、静轨7、8两者相对并互相扣合;所述滑块71与导轨81可以采用任意竖直滑动并横向卡接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导轨81截面为燕尾形,而滑块71也设置了与之匹配的槽形,通过滑块71与导轨81的配合使得动轨7沿着静轨8上、下滑动,从而完成座椅的变换。

理论上滑块71与导轨81之间配合就可以完成座椅的变换,但是由于滑块71与导轨81分别与背支撑件12、底座5的接触面较小,从而导致支撑力不够,所以设置了带翻边78的板状壳体即动、静轨7、8来分别增大与背支撑件12、底座5的接触面,使得相互之间的支撑更加稳固。

再具体的说,所述座椅变换机构具有两个状态,即平坐状态与站姿状态;如图1、24所示,在平坐状态时,第一座10与第二座11均保持大致水平状态,两者基本处在同一面上,此时第一座10与第二座11构成完整的座支撑件9,遮挡物13将滑轨组件6全部遮挡住,座椅像普通座椅一样,供人就坐办公;图5-7为站姿状态,在需要由平坐状态向站姿状态转换时,外力驱动动轨7上移,动轨7内的滑块71沿着静轨8上的导轨81滑动,使座支撑件9的第二座11与背支撑件12均随动轨7上移抬高,而第一座10由于连杆14的作用,使得第一座10后端抬高,而第一座10前端向下翻折保持下垂,此时只有第二座11呈现支撑人体臀部的状态,遮挡物13部分遮挡着滑轨组件6;平坐及站姿这两个状态自由转换,只需靠滑轨组件6滑动配合即可实现;且滑轨组件6设置在背支撑件12后方,不额外占用空间。

本实施例进而提供了一种多用途座椅,包括上述的座椅变换机构以及驱动组件15,所述的驱动组件15具有驱动动轨7沿静轨8滑动的功能;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组件15采用气杆,气杆应用比较普遍,反应速度快;本实施例中,气杆的上端即气杆的活塞杆头部与动轨7铰接设置,气杆的下端即气杆座的底部与静轨8铰接设置;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方式是:气杆的上端与静轨8铰接,而气杆的下端与动轨7铰接,也同样可以实现动轨升降。

气杆采用拉线来控制开关开启或者关闭,进而使气杆伸展打开或缩回;当开关开启时,气杆可以驱动动轨7上移,使座支撑件9的第二座11与背支撑件12均随动轨7上移抬高,第二座11呈现支撑人体臀部的状态;此时,拉动拉线,气杆开关关闭,将动轨7位置固定住,使用者可以骑跨或者半倚在第二座11上。

当然,所述的气杆也可以使用液压杆代替。

此外,如图5、7所示,所述的动轨7与静轨8之间形成容纳空间16,所述的驱动组件15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6内,节省外部空间。

实施例2:如图8-19,20-22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座10为框架式结构,在第一座10的中部开设有避让空间20;且第二座11选择性的嵌入至所述避让空间20内并被第一座10在周向方向包围,第一座10相对于动轨7铰接;在动轨7上固定设置有一向前方伸展的支架21,所述的第二座11连接于支架21上,且第二座11随动轨7上下移动。第一座10的后侧与支架21铰接,当第二座11嵌入至所述避让空间20内时,第二座11与第一座10处于利于平坐的同一平面上,并且两者构成完成的座支撑件9。在平坐状态下,两者嵌合为一体,形成平整的座面,利于使用者就坐办公。

进一步说,第二座11的前半部分被配置为利于使用者骑跨的细长形状,使得第二座11在升高后,利于使用者像骑坐在马鞍上一样骑跨在第二座11上。具体的说,如图8-19所示,第二座11分别设置为自行车座椅形、椭圆形、细长梯形,再具体的说,图8、9为自行车座椅形的平坐状态,图10、11为自行车座椅形的站姿状态;图12-14为椭圆形的平坐状态,图15、16为椭圆形的站姿状态;图17、18为细长梯形的平坐状态,图19为细长梯形的站姿状态。

再进一步说,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椅座支撑组件1除了升降气杆2、支撑脚3以外,为使使用者在平坐状态下就座更舒适,还包括底盘30,底盘30可以采用可倾仰底盘,此底盘30可以由市场上购买得到,并非本发明的发明要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底盘30具有座体31与托板32,托板32连接于座体31上端并通过转轴39绕座体31向后转动,升降气杆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座体31、支撑脚3插接配合,底座5连接于托板32上。从而使得不仅可以正常调节底座5的初始高度,还使得在平坐状态时,具有了倾仰功能,使就坐更为舒适。

具体来说,在使用者向后仰时,带动托板32的后端向下转动,托板32前端连接有与之联动的拉杆37,此时托板32前端带动拉杆37上移,拉杆37下端通过横杆37a向上挤压弹簧38,弹簧38受力压缩产生复位弹力,当使用者恢复正常坐姿即背部向前时,弹簧38释放弹力,在弹力的作用下托板32恢复至初始状态。

此外,与实施例1不同点还有,本实施例是通过人力即使用者手动的方式驱动动轨7沿静轨8向上滑动;当动轨7滑动到站姿状态对应的位置时,为了将动轨7与静轨8保持相对固定,使动轨7不会向下滑,本实施例设置了锁定装置,如图30所示,所述的锁定装置包括带有螺杆33的手柄34、设置在静轨8上螺孔35以及纵向设置在动轨7上的多个定位孔36,螺杆33穿设在螺孔35内并且二者螺纹连接。

当采用人力等外力驱动动轨7沿静轨8向上滑动时,即由平坐状态转换为站姿状态,当第二座11升高到适合使用者的高度时,旋转手柄34,使螺杆33从静轨8的螺孔35内插入到动轨7的定位孔36内,将动轨7与静轨8固定住,使得动轨7不向下滑,进而使第二座11发挥正常的支撑作用。

实施例3:如图25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本多用途座椅的驱动组件15采用电机40,且该电机40为直线电机,电机40的滑移轨41上设置的滑移块42与动轨7相连,电机座43与底座5相连,通过控制电机40的开关来控制滑移块42移动,从而控制动轨7沿静轨8的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采用电机40控制动轨7升降,运动平缓可靠,可以方便控制停留在任意想要的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方式是:电机40还可采用推杆电机。

实施例4:如图31、32所示,与实施例2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中的锁定装置包括插销50、设置在静轨8上的支耳51以及纵向设置在动轨7上的多个定位孔36,所述的插销50通过支耳51穿设在静轨8上预设的插接孔52内;当第二座11升高到适合使用者的高度时,拨动插销50,使插销50沿支耳51移动,从静轨8的插接孔52内穿设到动轨7的定位孔36上,从而将动轨7的位置固定住,因而将第二座11的位置固定,使第二座11发挥正常的支撑作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