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式扶手坐靠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698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调节式扶手坐靠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扶手的靠背椅。靠背椅的靠背与坐的部分又分为靠背与坐的部分的角度不可调整,这是固定式的坐靠椅。另一种是靠背与坐的部分的角度可调节,称之为可调坐靠椅。现有可调坐靠椅调节角度的机构有几种,现在最通常使用且较为好的一种结构是采用“梯级式”,即在两扶手板的下方安装上带1~5个齿的齿条(见


图1),齿条与靠背相连,调整齿条上不同位置的齿卡在支承轴上,靠背与坐的部分之间夹角就不同了。由此方法或其它调整方式都存在调整不方便,不牢靠,调整易被齿条夹伤手,特别是儿童使用不容易和易伤害儿童。
为解决上述调整结构,做到调整时安全可靠,方便和不伤害人手,本实用新型实施了一种新的调整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是通过调整调节片和调节杆之间相互位置,使靠背得到不同的仰角。
现以实施例加以说明。
图2是扶手坐靠椅的侧视图。
图3是扶手坐靠椅的正视图。
图4是扶手坐靠椅的斜视图。
扶手与靠背用铰接(见图2)在两扶手上安装有调节盒(1),其结构见主视图(图5),俯视图(图6),左视图(图7)。在盒体(2)内两端有调节杆定位片(3)、园柱形调节杆(4)就支承在调节杆定位片的支承孔上,调节杆与盒体底部长槽平衡调节片(5)上的孔与调节杆活动配合,当孔心与调节杆中心线重合时可自由活动,调节片穿过盒体底部的长槽用铆钉(6)与坐靠椅支承脚(7)连接,并可在铆钉上转动。
调节片(5)外形像“L”形,“L”形较长部分有园孔与支承脚(7)通过铆钉(6)连接;“L”形较短部分的宽度大概只有“L”形较长部分的一半,“L”形较长部分的侧面(靠“L”较短部分)有与之垂直的园孔结构。该孔与调节杆(4)活动配合,调节杆用强度足够的材料加工而成,表面无需特别处理。
调整靠背角度的过程是,人体背部离开靠背,两手向前拉(或后推)扶手(10)(见图2)由于此时可调节杆可在调节片上自由活动,故扶手带动靠背靠前(或后仰)从而改变了与坐的部分的角度,当人体背部靠上靠背后,靠背所受的拉力把扶手往后拉,调节杆带动片绕铆钉顺时针(往靠背方向)转动直至调节片上孔的右端面上部及左端下部边缘与调节杆接触(即调节片孔的中心与调节杆轴心不重合),此时由于调节片与调节杆卡死在接触点(8)与(9)上,所以靠背位置是牢固的。
当用手将扶手向前拉时,调节杆的前进也会带动调节片绕铆钉(6)转(逆时针),但由于受到调节片顶部折角(与调节片本身成90度角)的限制,不会使调节杆卡死在调节片孔的左右端面边缘上,所以调节杆很容易往前进。
调节杆与调节片如何能达到调节作用?现以受力分析示意图(图8)加以说明。
当人背部压在靠背部件上时,设靠背部件受到正压力P,力P可分解为水平力P1和垂直力P2,在水平力P1作用下,调节杆(4)往右移动,并带动调节片绕支承点顺时针转动,使调节片上的孔与调节杆倾斜接触于点(8)和点(9)。垂直力P2使调节杆(4)对调节片上接触点(9)产生压力P2′,支承点对调节片产生一个反力P2″,力P2′和力P2″组成一对力偶,使调节片顺时针转动,从而使调节片上接触点(8)和下接触点(9)紧紧压在调节杆上,这样只要力P(人体背部对靠背压力)存在,调节杆和调节片就不能活动,相对位置固定,因而靠背倾角也就不变。当力P被撤离(人背部离开靠背),则P1、P2也没有了,随着P2消失,P2′、P2″也就不存在,此时接触点没有外加的压紧力,调节片处于不稳定状态,于是调节杆可在调节片的孔内自由活动,随着调节杆在调节片上位置不同,靠背倾斜角度就不一样,达到可任意调节靠背倾角的无级调节目的。
这种机构调节方便、牢靠、靠背与坐部分的夹角可在90~170度之间任意调节,保证不会伤害人手。
权利要求1.一种带扶手的坐靠椅,其特征在于与靠背连接的两扶手安装有调节盒,调节盒内支承有与盒体(2)底部长槽平衡的调节杆(4),调节片(5)上的孔与调杆是动配合,调节片穿过盒体底部长槽用铆钉(6)与支承脚(7)连接,并能在铆钉上转动。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的扶手坐靠椅,其特点是通过调节片和调节杆的位置变化,达到任意调整靠背仰角的作用,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A47C3/34GK2041527SQ88203990
公开日1989年7月26日 申请日期1988年4月7日 优先权日1988年4月7日
发明者范秀丰 申请人:广州市金属家具工业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