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磁铁驱动式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968151阅读:来源:国知局
包括盒体41、盒盖42、同步带轮43、同步带44和升降牵引绳驱动轮45,盒体41在对应于前述上横管右转角接头112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前述的中空腔17内并且通过盒体固定螺钉与窗体右纵管14朝向窗体左纵管13的一侧固定,同步带轮43设置于盒体41的盒体腔411内并且位于盒体腔411的上部,该同步带轮43直接构成于同步带轮轴431的中部(长度方向的中部),同步带轮轴431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盒盖42上(下面还要描述),而同步带轮轴43的另一端转动地支承在盒体腔411的腔底壁上,在对应于同步带轮43的两侧的位置各构成有一直径大于同步带轮43的直径的同步带轮齿轮432,同步带44的一端套置在前述帘片翻转机构2上,即与帘片翻转机构2传动连接,另一端套置在同步带轮43上,升降牵引绳驱动轮45设置于盒体41的盒体腔411内并且位于盒体腔411的下部,该升降牵引绳驱动轮45的升降牵引绳驱动轮轴451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盒盖42上(下面还要说明),而升降牵引绳驱动轮轴451的另一端转动地支承在盒体腔411的腔底壁上,在对应于升降牵引绳驱动轮45的两侧的位置各构成有一直径大于升降牵引绳驱动轮45的直径的驱动轮齿轮452,该驱动轮齿轮452与前述的同步带轮齿轮432相啮合,盒盖42在对应于盒体腔411的腔口的位置与盒体41固定,具体是:在盒盖42的高度方向的一侧的边缘部位配设有盒盖固定螺钉423 (—对),而在另一侧的高度方向的边缘部位构成有嵌脚424 (—对),与此相适应地,在盒体41的高度方向的一侧的边缘部位并且在对应于盒盖固定螺钉423的位置开设有螺钉孔417 (—对),而在高度方向的另一侧的边缘部位并且在对应于嵌脚424的位置开设有嵌脚孔418,藉由嵌脚424嵌入嵌脚孔418以及藉由盒盖固定螺钉423旋入螺钉孔417而将盒盖42与盒体41固定,由盒盖42对盒体腔411盖护。
[0030]继续见图3,前述的外操控机构5包括护罩51、摩擦盘52、珠链轮轴53、珠链轮轴毂54、珠链55和珠链轮轴座56,护罩51构成有一护罩腔511,该护罩腔511的护罩腔腔口朝向前述的内玻璃15,摩擦盘52设置于护罩腔511内并且位于护罩腔511的底部,该摩擦盘52朝向护罩腔511的腔底壁的一侧表面构成为摩擦盘摩擦面523,而护罩腔511的腔底壁构成为腔底壁摩擦面5113,该腔底壁摩擦面5113与摩擦盘摩擦面523相接触,并且该摩擦盘52朝向珠链轮轴毂54的一侧构成有一轴毂腔521,珠链轮轴毂54转动地支承在轴毂腔521上,珠链轮轴53构成于珠链轮轴毂54的中央位置,该珠链轮轴53朝向珠链轮轴座56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珠链轮轴座56上,并且在探出珠链轮轴座56后进而穿过内玻璃15与前述同步带轮轴431传动连接,无端点的并且呈环状的珠链55构成有一珠链环形腔551,该珠链55的一端套置在珠链轮轴毂54上,另一端构成为向下伸展的悬坠端,珠链轮轴座56在对应于所述护罩腔511的腔口的位置与护罩51相配合,并且该珠链轮轴座56朝向前述内玻璃15的一侧表面与内玻璃15贴触;前述百叶帘升降牵引绳6的一端与前述升降牵引绳驱动轮45固定连接。
[0031]见图1,在前述窗体上横管11上并且位于窗体上横管11朝向下的一侧插嵌连接有一蔽护框113,该蔽护框113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蔽护框腔1131。
[0032]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前述帘片翻转机构2包括同步带轮支承座21、帘片翻转轴22、帘片翻转轴同步带轮23、升降牵引绳改向导轮24和一对帘片翻转鼓支承座25,同步带轮支承座21与前述上横管右转角接头112插嵌固定,在该同步带轮支承座21上构成有一改向导轮支承腔211,并且还构成有一对轴槽212,帘片翻转轴同步带轮23构成于同步带轮支承轴231的长度方向的中部,而同步带轮支承轴231的两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述的一对轴槽212上,并且在同步带轮支承轴231的轴向中央位置开设有一翻转轴插嵌固定孔2311,前述同步带44的一端(图1所示的上端)套置在帘片翻转轴同步带轮23上,从而使内操控机构4实现与帘片翻转机构2的传动连接,帘片翻转轴22的右端(图1状态为例)在对应于改向导轮支承腔211的上部(上方)的位置探入同步带轮支承座21内并且与翻转轴插嵌固定孔2311插嵌固定,帘片翻转轴22的左端(以图1所示位置状态为例)以水平状态伸展到蔽护框腔1131内,并且与一对帘片翻转鼓支承座25连接,升降牵引绳改向导轮24通过改向导轮轴241转动地支承在所述改向导轮支承腔211内,一对帘片翻转绳驱动导座25在彼此保持间隔的状态下位于蔽护框腔1311内并且与蔽护框腔1311的腔底壁插嵌固定。具体是:在一对帘片翻转鼓支承座25的底部各构成有一固定插脚254 (也可称插片),而在蔽护框腔1311的腔底壁上开设有蔽护框腔底壁插槽13111,固定插脚254与蔽护框腔底壁插槽13111插嵌配合(即插嵌固定),在一对帘片翻转鼓支承座25的上部各以水平卧置状态转动地支承有一帘片翻转鼓251,在帘片翻转鼓251上构成有一帘片翻转绳固定夹2511,并且在帘片翻转鼓25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自帘片翻转鼓251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帘片翻转轴配合孔,该帘片翻转轴配合孔的横截面形状与前述帘片翻转轴22的横截面形状相同,而帘片翻转轴22的前述右端插入该帘片翻转轴配合孔与帘片翻转鼓251固定,藉由帘片翻转轴22的转动而带动帘片翻转鼓251相应转动。前述的百叶帘3的帘片翻转绳31 (有一对)自一对帘片翻转鼓支承座25的底部(底部开设有绳孔)向上引至帘片翻转鼓251并且与帘片翻转绳固定夹2511固定(在帘片翻转绳固定夹2511上绕两圈或以上)。前述的百叶帘升降牵引绳6途经前述升降牵引绳改向轮24以及帘片翻转鼓支承座25。
[0033]重点见图2,前述的上横管右转角接头112由横插脚1121和纵插脚1122共同构成并且呈L字形的形状,在横插脚1121朝向下的一侧的表面构成有第一插座11211,在纵插脚1122上并且朝向左(以图1所示位置状态为例)的一侧的表面构成有第二插座11221,在同步带轮支承座21的顶面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一插座11211的位置构成有第一插脚213,该第一插脚213与第一插座11211插嵌配合,在同步带轮支承座21朝向纵插脚1122的一侧的表面并且在对应于第二插座11221的位置构成有第二插脚214,该第二插脚214与第二插座11221插嵌配合。图2中示意于横插脚1121上的横插脚齿11212用于增强其与窗体上横管11的管腔(右端管腔)之间的结合力,同样,示意于纵插脚1122上的纵插脚齿11222用于与窗体右纵管14的管腔(上端管腔)之间的结合力。前述上横管左转角接头111、下横管左转角接头121以及下横管右转角接头122同例。
[0034]前述翻转轴插嵌固定孔2311以及帘片翻转轴22的横截面形状是相同的。
[0035]在本实施例中,申请人虽然提及了帘片翻转鼓支承座25的数量为一对,但是,如果百叶帘3的幅面较宽,那么可以适应性增加,百叶帘升降牵引绳6和帘片翻转绳31同例。由于帘片翻转鼓支承座25以及帘片翻转鼓251的结构属于已有技术,例如可以参见中国专利申请CN104747054A的说明书第0027段,因而申请人在上面仅作了简要说明。
[0036]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翻转轴插嵌固定孔2311以及帘片翻转轴22的横截面形状呈D字形,这里所称的D字形即为半圆形,但是也可以均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0037]请参见图4,图4示出了上面提及的帘片翻转轴同步带轮23与同步带轮支承轴231的配合情形,具体如下:在同步带轮支承轴231上并且在对应于帘片翻转轴同步带轮23的同步带轮中心孔232的长度方向的区域以并行于前述翻转轴插嵌固定孔2311的状态即并行于同步带轮支承轴231的状态构成有一第一滚针移动槽2312和一第二滚针移动槽2313,该第一、第二滚针移动槽2312、2313围绕同步带轮支承轴231的圆周方向彼此相隔180°而形成相互面对面的位置关系,即形成对称的位置关系;在第一滚针移动槽2312的第一滚针移动槽底壁23121上并且位于第一滚针移动槽底壁2312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图4所示位置状态的左侧)的位置沿着第一滚针移动槽2312的长度方向以垂直于第一滚针移动槽底壁23121的状态延伸有第一弹性挡翼23122,在位于第一滚针移动槽底壁2312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图4所示位置状态的右侧)的位置同样沿着第一滚针移动槽2312的长度方向以垂直于第一滚针移动槽底壁23121的状态延伸有一第二弹性挡翼23123,而在第一滚针移动槽底壁23121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沿着第一滚针移动槽2312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凸起于第一滚针移动槽底壁23121的表面的第一弧状过渡凸缘23124,在第一滚针移动槽2312内并且位于第一、第二弹性挡翼23122、23123之间设置有一第一滚针2314,该第一滚针2314同时与同步带轮中心孔232的孔壁以及第一滚针移动槽底壁23121接触或者仅与第一滚针移动槽底壁23121接触。在第二滚针移动槽2313的第二滚针移动槽底壁23131上并且位于第二滚针移动槽底壁2313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图4所示位置状态的左侧)的位置沿着第二滚针移动槽2313长度方向以垂直于第二滚针移动槽底壁23131的状态延伸有一第三弹性挡翼23132,在位于第二滚针移动槽底壁2313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图
4所示位置状态的右侧)的位置并且同样沿着第二滚针移动槽2313的长度方向以垂直于第二滚针移动槽底壁23131的状态延伸有一第四弹性挡翼23133,而在第二滚针移动槽底壁23131的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沿着第二滚针移动槽2313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凸起于第二滚针移动槽底壁23131的表面的第二弧状过渡凸缘23134,在第二滚针移动槽2313内并且位于第三、第四弹性挡翼23132、23133之间设置有一第二滚针2315,该第二滚针2315同时与同步带轮中心孔232的孔壁以及第二滚针移动槽底壁23131接触或者仅与第二滚针移动槽底壁23131接触。
[0038]由上述对图4的说明可知,不论是帘片翻转轴同步带轮23还是同步带轮支承轴231均采用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