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锅和电压力锅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303354阅读:来源:国知局
10部分的碎渣也随着 汤液上升,且随着汤液的沸腾,碎渣朝沉积区103运动。由于沉积区103是位于对流区102的 周缘,并与快速升温区101错开,因此该沉积区103内的对流现象较弱,同时加上快速升温区 101汤液的上升作用,使得碎渣沉积在沉积区103内。由于对流区102内碎渣明显减少,使得 对流区102内的汤液的对流更加顺畅。
[0031] 请参照图2,进一步地,在汤锅100外表面包覆有复合层,该复合层包括导热层130 和包底板140。其中,导热层130包覆于锅底110的底面,并延伸至锅壁120,而部分或全部包 覆锅壁120,如导热层130可延伸至锅壁120顶面,以使得汤锅100的整个外表面均包覆一层 导热层130,或者,导热层130只延伸至包覆锅壁120的部分区域,或者,导热层130只延伸至 圆弧。导热层130与汤锅100热压成型,其导热系数大于汤锅100的导热系数,如该导热层130 可采用铝或铜等导热系数较高的材质,如此可迅速将热量传递至锅底110和锅壁120上,使 得锅底110和锅壁120都快速受热。因导热层130的材质与汤锅100材质不同,通常汤锅100采 用食品级的不锈钢制成,导热层130采用铝制成,直接在汤锅100表面包覆一层铝层的方式, 使得汤锅100与铝层对比明显,不利于美观,因此,本实施例中,在导热层130的外表面还包 覆有包底板140,包底板140包括位于所述锅底110底面的底壁及位于所述锅壁120外周的周 壁。该包底板140与汤锅100采用颜色接近的材质,优选为不锈钢材质,包底板140的型号优 选为SUS201。通过不锈钢材质的包底板140遮盖导热层130,使得汤锅100各处颜色较为接 近,且该包底板140还能够起到进一步加固汤锅100的效果。
[0032] 因包底板140与导热层130在压合成一体时,包底板140与导热层130的压合为两个 水平面接触压合,两者之间的气体在水平面上的流动完全依靠压合力挤出,同时因压合的 过程较为迅速,这使得部分气体来不及排出,从而容易产生困气现象,且汤锅100被加热时, 气体受热膨胀而产生胀气,使得包底板140脱落。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在包底板140底壁的与 导热层130贴合的一侧设置若干凸起141,若干凸起141间隔分布,并以汤锅100的轴线为中 心排列形成若干同心环。相邻的两凸起141之间形成排气通道,对气体具有导向作用,因此 在将包底板140与导热层130压合时,凸起141在与导热层130接触过程中,逐渐将气体导出 至外部,从而解决困气现象。
[0033] 为了更好解决困气现象,凸起141的高度优选为自汤锅100的轴线朝锅壁120方向 逐渐减小。如此,靠近轴线处的凸起141先与导热层130接触,有利于将气体从轴心处逐渐挤 出至周边,因此具有更好的排气效果。此外,由于导热层130与包底板140之间紧密贴合,两 者之间无缝隙产生,有利于包底板140将热量快速传递给导热层130,因此具有更好的导热 效果。
[0034] 本实施例中,当导热层130、包底板140与汤锅100热压成型后,再在包底板140的底 面热压凹槽,当包底板140底面凹槽朝汤锅100内部方向凹陷时,与底面相对的另一面对应 凹槽的位置即形成凸起141。
[0035] 请参照图1和图2,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汤锅100-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本 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为导流段121,所述导流段121相对所述锅底110竖直设置;所述第二 段为沉积段123,所述沉积段123的直径从下到上逐渐增大。具体地,导流段121的内表面为 平面,并竖直设置,使得汤锅100在导流段121处的直径保持不变,且导流段121所围成的区 域形成快速升温区101,该区域因与锅底110直接接触,热量传递快,使得汤液温度迅速升 高。同时由于导流段121竖直设置,因此导流段121的内表面对汤液具有导流作用,使得汤液 顺着导流段121的内表面向上运动。
[0036]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沉积段123沿汤锅100的径向朝汤锅100外凸出,使得汤锅100 在沉积段123处的直径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当然,沉积段123的内表面还可以是平面,并倾斜 设置。沉积段123所围成的区域形成对流区102和沉积区103,其中,对流区102位于汤锅100 的中央,并呈圆柱形,且对流区102的直径等于快速升温区101的直径,沉积区103则环设于 对流区102的周缘。
[0037] 具体地,快速升温区101内的汤液温度迅速升高,并与对流区102内的汤液发生垂 直对流。沉积在锅底110部分的汤料的碎渣也随着汤液上升,且随着汤液的沸腾,当碎渣到 达对流区102的顶端时,碎渣会朝四周扩散,而朝沉积区103运动。由于沉积区103是位于对 流区102的周缘,并与快速升温区101错开,因此该沉积区103内的对流现象较弱,即汤液流 动较为缓慢。同时加上快速升温区101汤液的上升作用,该上升的汤液的力作用在沉积区 103与对流区102的交界处,而将碎渣挤压在沉积区103内,使得碎渣沉积在沉积区103内。由 于对流区102内碎渣明显减少,因此使得对流区102内的汤液的对流更加顺畅。
[0038] 导流段121的顶端距离锅底110的垂直距离为D,该D的值优选为5mm至40mm。若D值 过大,则导流段121所围成的区域的高度过高,使得该区域内的上方部分温度上升过慢,即 上方与下方发生明显对流,该对流处的碎渣无法到达沉积区103内,而阻碍汤液其它部位的 对流。若D值过小,即真正的快速升温区101的高度要超出导流段121的顶端,也即在沉积区 103内也存在快速升温区101,使得朝两侧扩散堆积在沉积区103内的碎渣,又随着沉积区 103内的快速升温的汤液而不断向上运动,从而阻碍对流。因此本实施例中将D值优选设置 在5_至40_之间,有利于碎渣沉积在沉积区103内,保证对流的顺畅。
[0039] 请参照图3,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汤锅10 0另一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 中,所述第一段包括由下至上一体设置的导流段121和阻挡段122,所述导流段121与所述锅 底110连接,所述阻挡段122与所述第二段连接,且所述阻挡段122的直径小于所述导流段 121的直径,所述第二段为沉积段123,所述沉积段123的直径从下到上逐渐增大。由于阻挡 段122的直径小于导流段121的直径,而沉积段123的直径从下到上逐渐增大,即阻挡段122 处相当于形成一颈部,而对碎渣起到阻挡作用。
[0040]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阻挡段122沿汤锅100的径向朝所述汤锅100内凸出,所述 导流段121沿汤锅100的径向朝所述汤锅100外凸出,因此汤锅100的形状即类似于形成腰 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流段121也可为竖直设置。具体地,第一段所围成的区域形成 快速升温区101,由于与锅底110连接的导流段121处的汤液并不与锅底110直接接触,为间 接受热,因此与锅底110接触的汤液温度升高后,部分汤液会朝四周运动,并沿着导流段121 的圆弧面流动,且在阻挡段122的凸起141部位的阻挡作用下,而环流回锅底110,此时,部分 碎渣随着环流的汤液回落到锅底110。因此阻挡段122对碎渣具有阻挡作用,能够减少碎渣 的上升。本实施例中,靠近导流段121的区域形成环流区104。沉积段123的具体结构,以及沉 积区103和对流区102的具体位置与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