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航道用高效压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1023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工航道用高效压实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实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人工航道用高效压实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航道是指在陆上人工开发的航道,包括人工开辟或开凿的运河和其他通航渠道,如平原地区开挖的运河,山区、丘陵地区开凿的沟通水系的越岭运河,可供船舶航行的排、灌渠道或其他输水渠道等。

除了运河、通航渠道和某些水网地区的航道以外,航道宽度总是小于河槽的宽度,在天然河流、湖泊、水库内,航道的设定范围总是只占水面宽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用航标标示出的可供船舶航行利用的这一部分水域,受到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

现在修建人工航道时压实存在费时费力、压实效率低和成本高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一种省时省力、压实效率高和成本低的人工航道用高效压实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在修建人工航道时压实存在费时费力、压实效率低和成本高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省时省力、压实效率高和成本低的人工航道用高效压实装置。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人工航道用高效压实装置,包括有机动车和压实装置;机动车顶部中间设有压实装置,压实装置包括有第一电机、第一椭圆凸轮、接触轮、固定块、第一弹簧、导向板、升降杆、第一压块、第一支杆、第一支板、第二电机、齿轮、第二支杆、滑块、滑轨和齿条,机动车顶部设有滑轨和第二支杆,滑轨位于第二支杆的后方,第二支杆上端设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右端连接有齿轮,滑轨上设有滑块,滑块前端设有齿条,齿条与齿轮啮合,齿条上端设有第一支板,第一支板顶部前后两侧对称设有导向板,导向板上开有导向孔,第一支板顶部中间设有第一支杆,第一支杆上端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后侧连接有第一椭圆凸轮,导向板上连接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末端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上设有升降杆,升降杆的一端连接有接触轮,升降杆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压块。

优选地,还包括有第二弹簧、第二椭圆凸轮、第二压块、第三电机、第三支杆和第二支板,齿条左侧下方和左侧上方均设有第三支杆,第三支杆末端设有第二支板,第二支板上设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上连接有第二椭圆凸轮,第二支板上下两侧对称设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末端连接有第二压块,第二压块与第二椭圆凸轮相接触。

优选地,还包括有小压块和第三弹簧,第一压块上开有凹槽,凹槽内连接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末端连接有小压块。

优选地,小压块和凹槽的形状均为梯形。

优选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均为伺服电机。

优选地,第一支杆、第二支杆和第三支杆的材质均为Q235钢。

优选地,第一支板的厚度为5mm。

工作原理:使用本装置时,将机动车推至需要压实的地方,启动第一电机开始工作,第一电机带动第一椭圆凸轮开始转动,当第一椭圆凸轮的大头接触到后侧接触轮时,前侧的第一压块收回,后侧的第一压块伸出,当第一椭圆凸轮的小头接触到后侧接触轮时,后侧的第一压块伸出,前侧的第一压块收回,如此反复转动,使第一压块轮番进行压实,同时启动第二电机正转,第二电机带动齿轮顺时针,齿轮带动齿条向上移动,齿条带动第一支板向上移动,第一支板带动第一压块向上移动,对上方进行压实,当上方压实后,启动第二电机反转,第二电机带动齿轮逆时针,齿轮带动齿条向下移动,齿条带动第一支板向下移动,第一支板带动第一压块向下移动,对下方进行压实,当压实一段时间后,第二电机反转,带动第一支板复位,第一支板复位后,第二电机停止工作,第一电机转动到复位后停止工作,将机动车推至下一个需要压实的地方。

因为还包括有第二弹簧、第二椭圆凸轮、第二压块、第三电机、第三支杆和第二支板,齿条左侧下方和左侧上方均设有第三支杆,第三支杆末端设有第二支板,第二支板上设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上连接有第二椭圆凸轮,第二支板上下两侧对称设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末端连接有第二压块,第二压块与第二椭圆凸轮相接触,当第一电机在工作时,启动第三电机开始工作,第三电机带动第二椭圆凸轮转动,当第二椭圆凸轮的大头接触到第二压块时,第二压块收回,当第二椭圆凸轮的小头接触到第二压块时,第二压块伸出,辅助第一压板对下方进行压实,所以确保下方也可以充分压实。

因为还包括有小压块和第三弹簧,第一压块上开有凹槽,凹槽内连接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末端连接有小压块,所以在第一压块进行压实时,可以压实的更充分。

因为小压块和凹槽的形状为梯形,所以梯形压块压的面积更大。

因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第三电机均为伺服电机,所以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转速。

(3)有益效果

本发明达到了省时省力、压实效率高和成本低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压实装置的第一种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压实装置的第二种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压块的第一种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压块的第二种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机动车,2-压实装置,3-第一电机,4-第一椭圆凸轮,5-接触轮,6-固定块,7-第一弹簧,8-导向孔,9-导向板,10-升降杆,11-第一压块,12-第一支杆,13-第一支板,14-第二电机,15-齿轮,16-第二支杆,17-滑块,18-滑轨,19-齿条,20-第二弹簧,21-第二椭圆凸轮,22-第二压块,23-第三电机,24-第三支杆,25-第二支板,26-小压块,27-第三弹簧,28-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人工航道用高效压实装置,如图1-5所示,包括有机动车1和压实装置2;机动车1顶部中间设有压实装置2,压实装置2包括有第一电机3、第一椭圆凸轮4、接触轮5、固定块6、第一弹簧7、导向板9、升降杆10、第一压块11、第一支杆12、第一支板13、第二电机14、齿轮15、第二支杆16、滑块17、滑轨18和齿条19,机动车1顶部设有滑轨18和第二支杆16,滑轨18位于第二支杆16的后方,第二支杆16上端设有第二电机14,第二电机14右端连接有齿轮15,滑轨18上设有滑块17,滑块17前端设有齿条19,齿条19与齿轮15啮合,齿条19上端设有第一支板13,第一支板13顶部前后两侧对称设有导向板9,导向板9上开有导向孔8,第一支板13顶部中间设有第一支杆12,第一支杆12上端连接有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3后侧连接有第一椭圆凸轮4,导向板9上连接有第一弹簧7,第一弹簧7末端连接有固定块6,固定块6上设有升降杆10,升降杆10的一端连接有接触轮5,升降杆10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压块11。

还包括有第二弹簧20、第二椭圆凸轮21、第二压块22、第三电机23、第三支杆24和第二支板25,齿条19左侧下方和左侧上方均设有第三支杆24,第三支杆24末端设有第二支板25,第二支板25上设有第三电机23,第三电机23上连接有第二椭圆凸轮21,第二支板25上下两侧对称设有第二弹簧20,第二弹簧20末端连接有第二压块22,第二压块22与第二椭圆凸轮21相接触。

还包括有小压块26和第三弹簧27,第一压块11上开有凹槽28,凹槽28内连接有第三弹簧27,第三弹簧27末端连接有小压块26。

小压块26和凹槽28的形状均为梯形。

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14和第三电机23均为伺服电机。

第一支杆12、第二支杆16和第三支杆24的材质均为Q235钢。

第一支板13的厚度为5mm。

工作原理:使用本装置时,将机动车1推至需要压实的地方,启动第一电机3开始工作,第一电机3带动第一椭圆凸轮4开始转动,当第一椭圆凸轮4的大头接触到后侧接触轮5时,前侧的第一压块11收回,后侧的第一压块11伸出,当第一椭圆凸轮4的小头接触到后侧接触轮5时,后侧的第一压块11伸出,前侧的第一压块11收回,如此反复转动,使第一压块11轮番进行压实,同时启动第二电机14正转,第二电机14带动齿轮15顺时针,齿轮15带动齿条19向上移动,齿条19带动第一支板13向上移动,第一支板13带动第一压块11向上移动,对上方进行压实,当上方压实后,启动第二电机14反转,第二电机14带动齿轮15逆时针,齿轮15带动齿条19向下移动,齿条19带动第一支板13向下移动,第一支板13带动第一压块11向下移动,对下方进行压实,当压实一段时间后,第二电机14反转,带动第一支板13复位,第一支板13复位后,第二电机14停止工作,第一电机3转动到复位后停止工作,将机动车1推至下一个需要压实的地方。

因为还包括有第二弹簧20、第二椭圆凸轮21、第二压块22、第三电机23、第三支杆24和第二支板25,齿条19左侧下方和左侧上方均设有第三支杆24,第三支杆24末端设有第二支板25,第二支板25上设有第三电机23,第三电机23上连接有第二椭圆凸轮21,第二支板25上下两侧对称设有第二弹簧20,第二弹簧20末端连接有第二压块22,第二压块22与第二椭圆凸轮21相接触,当第一电机3在工作时,启动第三电机23开始工作,第三电机23带动第二椭圆凸轮21转动,当第二椭圆凸轮21的大头接触到第二压块22时,第二压块22收回,当第二椭圆凸轮21的小头接触到第二压块22时,第二压块22伸出,辅助第一压板对下方进行压实,所以确保下方也可以充分压实。

因为还包括有小压块26和第三弹簧27,第一压块11上开有凹槽28,凹槽28内连接有第三弹簧27,第三弹簧27末端连接有小压块26,所以在第一压块11进行压实时,可以压实的更充分。

因为小压块26和凹槽28的形状为梯形,所以梯形压块压的面积更大。

因为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14和第三电机23均为伺服电机,所以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转速。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