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连续墙的止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4906阅读:1285来源:国知局
地下连续墙的止水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市政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连续墙的止水结构。



背景技术:

大型的地下建筑、管廊的施工等,这些建筑物在施工时,需对自身或四周建筑物的基础实施围护,有的地下建筑如管廊,其需要保证地下连续墙具有良好的止水效果。

目前常采用的作为维护的防护墙有二种形式,第一种是采用多个钢筋混凝土圆形桩结合水泥搅拌桩之后插入土壤形成围护墙,也有采用多个T形桩或采用SMW工法制成的水泥搅拌桩插入土壤形成围护墙。在有的场合需要桩与桩之间密封性好,然这种桩与桩之间存在间隙,形成的围护墙防渗水能力弱,不适合作为基坑维护及管廊施工用,或者需要在形成的围护墙表面做防渗水施工,施工成本高。

第二种是采用彼此通过筋槽插配结构依次相连的H型支护桩构成的岸堤防护墙,如一专利号为ZL201320461012.5(公告号为CN20355941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H型支护桩连接结构》就披露了这样一种防护墙形式,该防护墙形式采用多根H型支护桩通过拼接结构依次拼接在一起。故其成本相较于前面两种,其成本较低,且施工方便,这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包括两个翼缘及连接两个翼缘的腹板,所述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横截面为由两个翼缘及连接两个翼缘的腹板构成的H形,两个翼缘和腹板在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的两侧形成沿桩体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依旧有桩与桩之间存在间隙的缺陷,还是需要在形成的围护墙表面做防渗水施工,施工成本高。

如何解决采用混凝土桩拼接形成的地下连续墙的渗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的地下连续墙的止水结构,止水结构能使采用混凝土桩拼接形成的地下连续墙杜绝水从相邻两桩的间隙渗透过去,使地下连续墙达到良好的防渗水效果,适合作为管廊的侧壁使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由依次打入土壤内的混凝土桩拼接构建的地下连续墙,并设置在相邻两根混凝土桩之间的间隙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所述间隙左右两侧的混凝土桩上的固定板,固定板沿混凝土桩的长度方向设置;封堵板,所述封堵板与间隙左右两侧的固定板固定并将间隙封堵。固定板为长条状,为便于与封堵板的固定,固定板可以设于间隙左右两侧的混凝土桩侧壁上,也可设于混凝土桩的前端面上靠近间隙的部分。封堵板也设计为长条状,封堵板可以塞入间隙内并与间隙左右两侧的固定板固定从而将间隙封堵,此时的固定板最好位于间隙左右两侧的混凝土桩侧壁上;封堵板也可以是一块较宽的板件直接覆盖住间隙而不塞入间隙内,并与固定板固定从而实现间隙的封堵,此时的固定板最好位于混凝土桩的前端面上靠近间隙的部分。固定板与封堵板的结合能有效的封住桩与桩之间的间隙,起到防水效果,同时增加桩与桩之间连接的牢靠性和连续性。

进一步改进,上述间隙内还设有止水条,止水条位于封堵板的后方。设置止水条能进一步防止水从相邻两桩的间隙渗透过去,止水条一般采用遇水膨胀的橡胶材质制成,止水条至少在间隙的宽度方向上挤满,防水效果更佳。

更进一步优化,上述封堵板的后端抵靠在所述止水条上。这样封堵板对止水条施加一个顶持力,让止水条处于涨紧状态,这样在止水条遇水膨胀后更易充满间隙,进一步提升防水效果。

作为优选,上述固定板为横截面呈L形的角钢,固定板的竖直壁固定在间隙左右两侧的混凝土桩侧壁上,固定板的水平壁固定在混凝土桩的前端面上,所述封堵板可以为钢板并焊接固定在固定板上。首先,因固定板的横截面呈L形,故其与混凝土桩在侧面和前面两个方向接触,与混凝土桩结合更为牢靠,固定板作为嵌件与混凝土桩成型在一起。角钢便于定位在混凝土桩的模具,让角钢作为嵌件的方式与混凝土桩一体成型而成,不但两者结合牢靠,而且固定方式简单可靠。同时,保证封堵板与角钢的接触面积加大,利于封堵板与角钢的焊接。当然,上述固定板为可以为钢板或塑料板,固定板设于间隙左右两侧的混凝土桩侧壁上、或混凝土桩的前端面的紧邻间隙的部分。当固定板为塑料板时,封堵板也可以为塑料板,封堵板塞入间隙内或覆盖在间隙处,并用强力粘合剂或热处理的方式将固定板与封堵板固定,从而封堵住桩与桩之间的间隙,起到防水效果。

进一步优化,上述固定板固定有多根锚固筋,所述锚固筋嵌入混凝土桩内。固定板还通过锚固筋与混凝土桩结合在一起,使固定板与混凝土桩结合更为牢靠,从而使间隙的封堵更加牢靠,增加防水效果。

作为优选,上述混凝土桩为H型混凝土桩,该H型混凝土桩的横截面为由两个翼缘及连接两个翼缘的腹板构成的H形,两个翼缘和腹板在H型混凝土桩的两侧形成沿桩体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所述间隙设置在相邻两混凝土桩的翼缘之间;相邻的两根所述H型混凝土桩相对的两个凹槽部共同围成填充空间。H型混凝土桩因其横截面为H形状,与现有其它桩形相比具有良好的抗弯、抗剪等力学性能,极大提高了管廊的寿命和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改进,上述翼缘的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侧向凸起的用以搭接的台阶部,相邻的两根H型混凝土桩通过位于各自翼缘侧面的台阶部搭接在一起并形成间隙,搭接在一起的两翼缘的台阶部的搭接侧面相互对设。相邻的两根H型混凝土桩通过台阶部搭接在一起,便于搭建,相邻两H型混凝土桩的通过台阶部限位结合牢靠;另外台阶部的设置,确保相邻两混凝土桩之间的间隙在高度方向上宽度保持一致,利于封堵板塞入两固定板之间,也保证封堵板与两固定板之间尽可能接触在一起。另外采用本H型混凝土桩搭建的管廊防护墙,通过台阶部的相互抵靠,便完成搭建,施工更为方便;而且,上述结构的台阶部可以确保台阶部的强度,保证混凝土桩体拼接处的足够的力学性能,提高管廊的安全性。

作为另一种拼接方式,相邻的两根H型混凝土桩通过位于翼缘侧面的凸筋和插槽插配拼接在一起,所述凸筋位于间隙内的后部。相邻两混凝土桩通过凸筋和插槽插配拼接在一起也可以使得两桩连接更为牢靠,另外凸筋的存在,确保相邻两混凝土桩之间的间隙在高度方向上宽度保持一致,利于封堵板塞入两固定板之间,也保证封堵板与两固定板之间尽可能接触在一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地下连续墙的相邻两根混凝土桩之间的间隙处,在间隙左右两侧的混凝土桩上设有纵向长条状的固定板,从而为封堵板的固定提供了稳定的连接处,封堵板可以方便的固定在固定板上以稳定、牢靠地封堵住间隙,进而实现防水效果。固定板与封堵板共同配合实现对间隙的物理封堵,另外,相邻两混凝土桩之间还通过封堵板与固定板的焊接连接在一起,进一步提高桩与桩之间结合的连续性、牢靠性,提高了地下连续墙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图3的B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C处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为图8的D处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

一种地下连续墙的止水结构,用于由依次打入土壤内的混凝土桩1拼接构建的地下连续墙,并设置在相邻两根混凝土桩1之间的间隙2处。本实施例中的混凝土桩1为H型混凝土桩,该H型混凝土桩的横截面为由两个翼缘11及连接两个翼缘11的腹板12构成的H形,两个翼缘11和腹板12在H型混凝土桩1的两侧形成沿桩体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13,间隙2设置在相邻两混凝土桩1的翼缘11之间;相邻的两根所述H型混凝土桩相对的两个凹槽部13共同围成用以容纳填充物的填充空间6。

止水结构包括

固定在间隙2左右两侧的混凝土桩1上的固定板3。固定板3沿混凝土桩1的长度方向设置,为长条状。

封堵板4,其塞入并固定在位于间隙2左右两侧的固定板3之间并将间隙2封堵。当然,封堵板4也可以是一块较宽的板件直接覆盖住间隙2而不塞入间隙2内,并与固定板3固定从而实现对间隙2的封堵。

间隙内还插设有止水条5,止水条5位于封堵板4的后方。

固定板3为横截面呈L形的角钢,固定板3的竖直壁31固定在所述间隙2的内侧壁上,固定板3的水平壁32固定在混凝土桩1的前端面上,所述封堵板4为钢板并焊接固定在固定板3上。

固定板3作为嵌件与混凝土桩1成型在一起。为使固定板与混凝土桩1更牢靠结合在一起,固定板3的竖直壁31和水平壁32的内表面焊接固定有多根锚固筋33,锚固筋33嵌入混凝土桩1内。

本实施例中,翼缘11的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侧向凸起的用以搭接的台阶部14,相邻的两根H型混凝土桩1通过位于各自翼缘11侧面的台阶部14搭接在一起,搭接在一起的两翼缘11的台阶部14的搭接侧面141相互对设。

固定板3采用金属材质(钢板)的板材,金属材质的固定板3利于同样为金属材质的封堵板4在其上的固定。在间隙2左右两侧的混凝土桩1上设有纵向长条状的固定板3,从而为封堵板4的固定提供了稳定的连接处,封堵板4可以方便的固定在固定板3上以稳定、牢靠地封堵住间隙2,进而实现防水效果。固定板3与封堵板4共同配合实现对间隙2的物理封堵,另外,相邻两混凝土桩1之间还通过封堵板4与固定板3的焊接作用连接在一起,进一步提高桩与桩之间结合的连续性、牢靠性。

如图6~10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没有设置台阶部14,其在相邻的两根H型混凝土桩1通过位于翼缘11侧面的凸筋15和插槽16插配拼接在一起,凸筋15的高度大于插槽16的深度,以边形成间隙2,凸筋16位于间隙2内的后部。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