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托兜覆土及根灌生态护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22565发布日期:2018-11-23 18:33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托兜覆土及根灌生态护坡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岩质边坡工程领域,具体为一体化托兜覆土及根灌生态护坡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土坡工程中,目前主要通过撒草种、铺草皮、液压喷播植草、三维网植草、格构梁骨架植草等方法进行生态防护。在岩质边坡工程中,多采用挂网客土喷播、挂网厚层基材喷播、挂网植被混凝土喷播等方法进行生态防护。这些现有方法均存在立地条件难以建立、持水保土难度大、养护模式难以持久、滴灌养护系统复杂且短耐久性差、坡度不能很陡、施工费用高、生态效应耐久性差、一般只能用草而不能用灌木覆植等问题。因此现有技术难以改变目前岩质边坡生态防护的设计施工管理中重建设轻养护、难养护、推广起来难以为继的局面。尤其是在我国大面积的碦斯特地貌的山区和干热河谷地区,生态护坡和种植极其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边坡工程生态防护特别是岩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一体化托兜覆土及根灌进行生态护坡的方法,以同时实现生态护坡立地建立容易、根灌养护系统持久简单、适用坡度广、生态效应耐持久性好。

针对本发明上述发明目的,提供一体化托兜覆土及根灌生态护坡方法:

在岩质边坡上沿坡向成列、沿横向成排地埋设若干列锚杆,每根锚杆露出坡面的上部和靠近坡面处各设置一个向上的与锚杆呈小于90°夹角枝杈,枝杈与锚杆构成支撑结构,在同一排锚杆同一位置的支撑结构处放置横梁,将与锚杆列间距等宽的整幅柔性兜布或兜网沿坡向迂回式地绕过相邻两列锚杆之间的每根横梁,且将其上下端边缘分别固定在坡顶和坡脚处的横梁上,形成多排托兜,在每排托兜中横向通长放置一根蓄水管,所述蓄水管上设置有供吸水带插入的孔洞,所述吸水带一端插入蓄水管,另一端分布在托兜中,托兜中填充种植植物的土体,在土体中种植灌木和/或草本植物或进行容器苗移植。

在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蓄水管为两端封闭、长度与横梁匹配的硬质蓄水管,蓄水管的管身上设置与植灌木和/或草本植物或容器苗对应的供吸水带插入的通孔。所述蓄水管通长放置在兜体中。蓄水管的一端裸露在种植土体外,并设置有注水口,注水口处设置有用于观测蓄水管中的水位的浮子。所述浮子是由密度比水小的材料制成,如小泡沫球。所述蓄水管也可选用一端封闭,长度与横梁匹配的硬质蓄水管,每排托兜中的蓄水管的另一端与一根顺坡向的注水管连通。蓄水管的直径可选为10至20厘米。

在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吸水带成束地插入蓄水管的孔洞中,吸水带束分布在托兜中的一端均匀分散于种植植物土体中。为了避免在向托兜中覆土的过程中吸水带被蜷缩成团导致水分分布不均匀或被拔出蓄水管,在覆土前在保证吸水条带不被拉动带出蓄水管的前提下,用细绳将每条吸水带在托兜中分散开后固定在上一道横梁上。

在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锚杆外裹塑料(过塑)或沥青防锈蚀的钢筋的小锚杆。

在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兜布为无纺布,兜网为尼龙网、塑料网或柔性铁丝网。

在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吸水带为用尼龙、涤纶、丙纶或棉布织带制作的1~2cm左右宽的致密条带。

在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钢筋锚杆的列间距最好为2~3m,每列相邻两个锚杆之间的间距为2~3m。

在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钢筋锚埋入硬质边坡的深度最好不小于0.5m。

本发明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51579167)的资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方法利用一体化托兜覆土形成种植槽,利用吸水带的毛细力负压根灌,使得养护系统结构简单易建立、且利于节水,养护水分供给持久,生态效应耐持久性好。

2.本发明所述方法利用一体化托兜覆土形成种植槽,无需艰难地开挖岩体成槽,使得立地条件建立简单容易,因而能适应陡坡的生态防护。

3.本发明所述方法设计合理、工艺简单、易于施工、操作方便、成本低、养护容易、易于推广,可以用于岩质边坡的生态防护和绿化,特别适用于碦斯特地貌的山区和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护坡和种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方法中锚杆和横梁的构架俯视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方法中托兜的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方法中托兜覆土中蓄水管、吸水带和植物的布置示意。

图中,1—锚杆,2—枝杈,3—横梁,4—托兜,5—蓄水管,6—吸水带,7—种植植物的土体,8—灌木和/或草本植物或容器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述一体化托兜覆土及根灌生态护坡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在岩质边坡上沿坡向成列、沿水平方向成排地埋设若干列外裹塑料或沥青防锈蚀的钢筋锚杆1,列间距为2~3m,每列相邻两个锚杆之间的间距为2~3m,钢筋锚杆埋入硬质边坡的深度不小于0.5m(见图1、图2)。每根锚杆露出坡面的上部和靠近坡面处各设置一个向上的与锚杆呈45°夹角枝杈2,枝杈与锚杆构成支撑结构,在同一排锚杆同一位置的支撑结构处放置横梁3,将与锚杆列间距等宽的整幅柔性兜布或兜网沿坡向迂回式地绕过相邻两列锚杆之间的每根横梁,且将其上下端边缘分别固定在坡顶和坡脚处的横梁上,形成多排托兜4(见图3),在每排托兜中横向通长放置一根蓄水管5,所述蓄水管为两端封闭,长度与横梁匹配的硬质蓄水管,蓄水管的管身上设置与容器苗对应的供该容器苗的吸水带6插入的通孔,所述蓄水管通长放置在兜体中。蓄水管的一端裸露在种植土体外,并设置有注水口,注水口处设置有用于观测蓄水管中的水位的浮子。所述吸水带成束地插入蓄水管的孔洞中,另一端固定在横梁上,均匀分布在托兜中。所述吸水带为用尼龙织带制作的1~2cm左右宽的致密条带。然后向托兜中填土形成种植植物的土体7,并在种植土体中进行容器苗移植(见图4)。

实施例2

在岩质边坡上沿坡向成列、沿水平方向成排的埋设若干列外裹塑料或沥青防锈蚀的钢筋的锚杆1,列间距为2~3m,每列相邻两个锚杆之间的间距为2~3m,钢筋锚杆埋入硬质边坡的深度不小于0.5m(见图1、图2)。每根锚杆露出坡面的上部和靠近坡面处各设置一个向上的与锚杆呈45°夹角枝杈2,枝杈与锚杆构成支撑结构,在同一排锚杆同一位置的支撑结构处放置横杆3,将与锚杆列间距等宽的整幅柔性兜布或兜网沿坡向迂回式地绕过相邻两列锚杆之间的每根横梁,且将其上下端边缘分别固定在坡顶和坡脚处的横梁上,形成多排托兜4(见图3),在每排托兜中横向通长放置一根蓄水管5,所述蓄水管为一端封闭、长度与植物墙长度匹配的硬质蓄水管段,所述蓄水管通长放置在兜体中,每排托兜中的蓄水管的另一端与一根顺坡向的注水管连通。蓄水管的管身上设置与容器苗对应的供该容器苗的吸水带6插入的通孔。所述吸水带成束地插入蓄水管的孔洞中,另一端固定在横梁上,均匀分布在托兜中。所述吸水带为棉布织带制作的1~2cm左右宽的致密条带。然后向托兜中填土形成种植植物的土体7,并在土体中进行容器苗移植(见图4)。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