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局部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4042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人体局部清洗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体局部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经由柔性齿条将作为驱动源的电机的动力传递到清洗喷嘴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固定于电机的输出轴的驱动齿轮在清洗喷嘴的后方与柔性齿条啮合。柔性齿条的与驱动齿轮啮合的部分利用齿条引导件成为直线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4-2219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类型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中,在清洗喷嘴的后方,驱动齿轮或电机呈向上方突出的形状,因此若用没有凹凸的罩覆盖装置,则在驱动齿轮或电机的前方且清洗喷嘴的上方形成无用的空间(死角)。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实现经由柔性齿条传递驱动源的动力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的紧凑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具备:清洗喷嘴,其进行进退动作;驱动齿轮和柔性齿条,其将驱动源的动力传递到上述清洗喷嘴,上述柔性齿条与上述清洗喷嘴一起移位;以及齿条引导件,其引导上述柔性齿条,上述齿条引导件包括弯曲形状的第一弯曲部,上述第一弯曲部具有:顶部、从上述清洗喷嘴的后端侧向上述顶部朝向上方延伸的第1部分、和从上述顶部朝向下方延伸的第2部分,在比上述第一弯曲部的上述顶部靠后方的位置,上述驱动齿轮与上述柔性齿条啮合。

可以是,上述齿条引导件包括:直状部,其从上述第一弯曲部的朝向下方延伸的上述第2部分以直线状延伸;以及第二弯曲部,其从上述直状部的与上述第一弯曲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延伸,上述柔性齿条与上述驱动齿轮在上述柔性齿条的与上述直状部相对的部分啮合。

可以是,具备调整上述驱动齿轮的位置的调整单元。

可以是,上述直状部具有:使上述柔性齿条的齿部露出的露出部分;以及覆盖上述柔性齿条的齿部的第1被覆部分和第2被覆部分,在上述第1被覆部分与上述第2被覆部分之间设有上述露出部分。

可以是,上述清洗喷嘴具有第一清洗喷嘴和第二清洗喷嘴,上述第一清洗喷嘴和第二清洗喷嘴在上述清洗喷嘴的上述宽度方向上排列配设而构成喷嘴单元,上述驱动源具有使上述第一清洗喷嘴驱动的第一驱动源和使上述第二清洗喷嘴驱动的第二驱动源,上述第一驱动源和上述第二驱动源中的至少任一方设于上述喷嘴单元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一侧端部与上述喷嘴单元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端部之间。

可以是,上述第一驱动源的输出轴与上述第二驱动源的输出轴为同轴且突出方向相同,上述第一驱动源和上述第二驱动源中的一方在上述宽度方向上设于上述喷嘴单元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一侧端部与上述喷嘴单元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另一侧端部之间。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中,驱动齿轮与柔性齿条在比齿条引导件的第一弯曲部的顶部靠后方的位置啮合,因此能防止在清洗喷嘴的上方形成无用的空间,实现装置的紧凑化。

在齿条引导件设置第一弯曲部或第二弯曲部,整体上成为使柔性齿条(齿条引导件)弯曲的形状,由此能实现装置的紧凑化。另外,将一部分齿条引导件设为直线状的直状部,驱动齿轮与柔性齿条的与该直状部相对的部位啮合,由此能使从驱动齿轮到柔性齿条的动力的传递变得顺畅。

柔性齿条从齿条引导件的第一弯曲部或第二弯曲部移动到直状部,因此在移动到直状部的部分有可能残存变形。该变形有可能使柔性齿条与驱动齿轮的啮合产生缺陷(例如两者咬合而无法移动),因此可以预先调整驱动齿轮的位置,从而能避免该缺陷的发生。

若齿条引导件的直状部具有为了与驱动齿轮啮合而使柔性齿条的齿部露出的露出部分和设于露出部分的两侧的覆盖齿部的被覆部分的构成,则柔性齿条从被覆部分移动到露出部分,因此在第一弯曲部或第二弯曲部弯曲的部分在被覆部分被矫正为直线状后到达露出部分。即,由于弯曲部而产生的变形中的至少一部分由被覆部分除去后到达露出部分。因而,能降低使柔性齿条与驱动齿轮的啮合产生缺陷(例如两者咬合而无法移动)的可能性。

若在包括第一清洗喷嘴和第二清洗喷嘴的喷嘴单元的宽度方向两端之间收纳第一驱动源和第二驱动源中的至少一方,则实现装置的紧凑化。

通过在相同向排列第一驱动源和第二驱动源从而使仅一方驱动源收纳在喷嘴单元的宽度方向两端之间,由此可以实现装置的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收纳在马桶座的后方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的外观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的侧视图(拆下了按压构件的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齿条引导件的直状部附近的图,(a)是从外侧(驱动源侧)观看的图,(b)是从侧方观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变形例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的图。

图7的(a)和(b)是用于说明第二变形例的人体局部清洗装 置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一驱动源和第二驱动源这两者以收纳于清洗 喷嘴单元的宽度方向两端内的方式配置的例子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9:长孔;20:清洗喷嘴(21:第一 清洗喷嘴、22:第二清洗喷嘴);20u:喷嘴单元;30:柔性齿条(31: 第一柔性齿条、32:第二柔性齿条);301:基部;302:齿部;40: 驱动源(41:第一驱动源、42:第二驱动源);40g:驱动齿轮(41g: 第一驱动齿轮、42g:第二驱动齿轮);49:紧固构件;50:齿条引 导件;501:外侧壁;501a:开口部;502:内侧壁;51:第一弯曲 部;51t:顶部;52:第二弯曲部;53:直状部;531:露出部分; 532:被覆部分;911: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人体局部清洗装 置1。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宽度方向是指沿着清洗喷嘴20的 宽度方向的方向(图示的X方向),所谓上下方向是指沿着重力方向 的方向(图示的Z方向。将重力方向上侧设为上),所谓前后方向是 指沿着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方向(图示的Y方向。将位于原始位 置的清洗喷嘴20在清洗时移动的一侧设为前)。本实施方式的清洗 喷嘴20相对于与上下方向(重力方向)正交的水平面倾斜配置。但 并不是否定设为以沿着水平面的方式配置清洗喷嘴20的结构。

图1~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具备基座构件 10、清洗喷嘴20、柔性齿条30和驱动源40。以下,详细地说明各构成。 此外,除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外,各构件的形状等是指清洗喷嘴20位于 原始位置(没有利用清洗喷嘴20的清洗功能的状态)时的形状等。

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如图1所示设于在马桶座90的后方设置的主体部91内。主体部91是收纳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的罩911(壳体)部分。在利用清洗功能时,清洗喷嘴20从原始位置前进,使水从未图示的喷出口朝向上方喷出从而清洗使用者的局部。在马桶的后方固定有安装板,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的基座构件10固定于该安装板。

清洗喷嘴20是支撑于基座构件10(参照图2和图3)并相对于基座构件10能进退动作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肛门用清洗喷嘴(以下有时也称为第一清洗喷嘴21)和女用清洗喷嘴(以下有时也称为第二清洗喷嘴22)在宽度方向排列设置。以下,有时也将两清洗喷嘴20一并称为喷嘴单元20u。此外,肛门用清洗喷嘴与女用清洗喷嘴的基本差异在于清洗水的喷出结构、所连接的软管29的数量,因此以下除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外,不区分两清洗喷嘴20而将其简称为“清洗喷嘴20”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

清洗喷嘴20在位于原始位置时处于其顶端侧的一部分收纳于喷嘴收纳壳体部11的状态。在清洗时,经过形成于喷嘴收纳壳体的前端的开口前进,到达清洗位置。在到达清洗位置后,从设于清洗喷嘴20的前端侧上部的清洗水喷出口喷出清洗水。本实施方式的清洗喷嘴20设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规定角度,前端侧位于比基端侧靠下方的位置。

清洗喷嘴20连接有用于供应清洗水的软管29(参照图3)。软管29由能变形的材料(例如橡胶材料)形成。软管29的一端连接到清洗喷嘴的后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肛门用清洗喷嘴连接着两根软管29,女用清洗喷嘴连接着一根软管29。在肛门用清洗喷嘴内形成有两个流路,各自连接着软管29。由此,能实现肛门用清洗喷嘴的富于变化的清洗方式。

软管29的另一端连接到固定于基座构件10的连接部12。连接部12位于清洗喷嘴20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沿着水平面且朝向后方的方式设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12是设于流量调整阀13的接口(供水口)。

粗略地看,软管29的一端连接到清洗喷嘴20,直接从清洗喷嘴20的后方引出,进而在其后方以U形转弯的方式向下方弯曲而朝向前方,作为该朝向前方的部分的端部的另一端被引绕为连接到连接部12。这样,软管29以如下方式配置:在从清洗喷嘴20侧延出时,向后方延伸,向下方进行U形转弯,向前方延伸而连接到连接部12,沿着与宽度方向正交的平面(YZ平面)存在。在软管29成为弯曲得最厉害的状态时,该软管29中的至少一部分与后述的齿条引导件50(后述的内侧壁502)接触。由此,可防止软管29进一步向外侧扩展。

流量调节阀调节是否对各软管29(各清洗喷嘴20)供应清洗水,并在供应清洗水的情况下调节其流量。该流量调节阀连接着与连接到清洗喷嘴20的软管29不同的软管(未图示),从水源通过该不同的软管向流量调节阀输送水。

柔性齿条30(参照图3)构成将驱动源40的动力传递到清洗喷嘴20的动力传递机构之一。柔性齿条30的一端侧连接到清洗喷嘴20。详细后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连接到第一清洗喷嘴21的第一柔性齿条31和连接到第二清洗喷嘴22的第二柔性齿条32(在表示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的整体的图中,虽然没有直接图示,但是第二柔性齿条32关于位于第一清洗喷嘴21与第二清洗喷嘴22的正中间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面,与第一柔性齿条31面对称)。

该柔性齿条30与设于基座构件10的齿条引导件50卡合(设有对第一柔性齿条31和第二柔性齿条32分别进行引导的齿条引导件50(参照图3)。两齿条引导件关于位于第一清洗喷嘴21与第二清洗喷嘴22的正中间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面相互面对称)。换句话说,柔性齿条30配设于齿条引导件50内。传递了驱动源40的动力的柔性齿条30沿着齿条引导件50变形、移动(被引导)。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也将齿条引导件50的清洗喷嘴20侧(表示沿柔性齿条30的移动方向观看时的清洗喷嘴20侧)端部称为前端部50f,将相反侧端部称为后端部50b。

本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50是形成有向宽度方向外侧开放的细长的引导槽的部分,包括第一弯曲部51、第二弯曲部52、直状部53(参照图3)。若对齿条引导件50的整体形状笼统说明的话,则在从清洗喷嘴20侧观看时呈向后方延伸并向下方进行U形转弯并向前方延伸的形状。此外,在齿条引导件50的宽度方向外侧固定有板状的按压构件14(参照图2。图3表示将按压构件14拆下的状态),可通过该按压构件14来防止柔性齿条30和软管29向宽度方向外侧移位。

第一弯曲部51是(引导槽)以规定的曲率弯曲的部分,是比第二弯曲部52或直状部53靠前端部50f侧设置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部51包括齿条引导件50的前端部50f。即,从齿条引导件50的前端部50f朝向后端部50b侧的一部分成为第一弯曲部51。但是,第一弯曲部51也可以设为不包括齿条引导件50的前端部50f的构成(例如在第一弯曲部51与前端部50f之间存在直线状部分的构成)。

更具体地说,第一弯曲部51是在从清洗喷嘴20侧延出时具有从清洗喷嘴20的后端侧向上方延伸的部分和从该处向下方延伸的部分的弯曲形状。换句话说,可以说第1弯曲部51是上方成为凸起的弯曲形状,并且包括该凸起的顶点(以下称为顶部51t)、从清洗喷嘴20的后端侧向顶部51t朝向上方延伸的第1部分51a以及从顶点51t朝向下方延伸的第2部分51b。顶部51t也是齿条引导件50(引导槽)整体上位于最上方的部分。

第二弯曲部52是经由后述详细的直状部53连接到第一弯曲部51的部分。即,直状部53位于第一弯曲部51与第二弯曲部52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弯曲部52在从前端部50f侧观看时呈包括向后方延伸的部分和从该处向前方延伸的部分的弯曲形状。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弯曲部52的曲率与第一弯曲部51的曲率相同,但直状部53介于两弯曲部之间,因此各弯曲部的中心的位置不同。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50具有从第二弯曲部52进一步向前方延伸的部分(直线状的部分)。

直状部53是设于第一弯曲部51与第二弯曲部52之间的以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并且位于比第一弯曲部51的顶部51t靠后方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直状部53在从第一弯曲部51侧观看时呈随着朝向后方而以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形状。设有这种直状部53,由此柔性齿条30的与直状部53卡合的部分成为直线状。

如上所述,可以说引导件50包括:第一弯曲部51;直状部53,其从第一弯曲部51的第2部分51b以直线状延伸;以及第二弯曲部52,其从直状部53的与第一弯曲部51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延伸。

被具有这种形状的齿条引导件50引导的柔性齿条30具有板状的基部301和以从该基部301的一面突出的方式形成的齿部302(参照图3和图5)。齿条引导件50具有构成引导槽的外侧壁501和内侧壁502(参照图3和图5)。外侧壁501位于柔性齿条30的齿部302侧,内侧壁502位于柔性齿条30的基部301侧。齿条引导件50的外侧壁501的与直状部53相当的部分的一部分被切掉(以下,将被切掉而形成的部分称为开口部501a)(参照图3和图5)。柔性齿条30的与直状部53卡合的部分的齿部302通过该开口部501a露出。或者,柔性齿条30的与直状部53相对的部分的齿部302通过开口501a露出。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柔性齿条30的基部301的宽度设定为比齿部302的宽度长,形成于直状部53的开口部501a形成为使齿部302和基部301的宽度方向一侧露出。即,柔性齿条30的与直状部53卡合的部分由于该部分的基部301的宽度方向另一侧与直状部53卡合(参照图5(a)),因此该柔性齿条30的与直状部53卡合的部分设为直线状。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源40是电机。该驱动源40固定于基座构件10。在作为该驱动源40的电机的输出轴(旋转轴)固定有作为正齿轮的驱动齿轮40g。包括驱动源40和驱动齿轮40g的驱动单元以从装置后方向斜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清洗喷嘴21和第二清洗喷嘴22分别各设有1个驱动源40和驱动齿轮40g(参照图2和图4)。后述两个驱动源40的详细配置。

驱动齿轮40g啮合于柔性齿条30的与直状部53卡合或者相对的部分(参照图3和图5(b))。即,驱动齿轮40g与通过形成于直状部53的开口部501a露出的柔性齿条30的齿部302的一部分啮合。进一步描述的话,驱动齿轮40g与柔性齿条30啮合的部分比第一弯曲部51的顶部51t靠后方(比与经过顶部51t的前后方向正交的面靠后方)(参照图3)。

在通过对驱动源40进行驱动而使驱动齿轮40g旋转时,与驱动齿轮40g啮合的柔性齿条30一边被齿条引导件50引导一边移位。由此,连接着柔性齿条30的清洗喷嘴20进退动作。在使驱动齿轮40g向一方旋转时,柔性齿条30向齿条引导件50的前端部50f侧移位,清洗喷嘴20前进。在使驱动齿轮40g向另一方旋转时,柔性齿条30向齿条引导件50的后端部50b侧移位,清洗喷嘴20后退。

如以上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中,由于驱动齿轮40g在比齿条引导件50的第一弯曲部51的顶部51t靠后方与柔性齿条30啮合,因此能防止在清洗喷嘴20的上方形成无用的空间。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若作成具有沿着清洗喷嘴20的上侧的面的部分的罩911,则在该罩911与清洗喷嘴20之间不会产生无用的空间。关于该点,与现有类型的装置不同。即,现有类型的装置由于该柔性齿条在比齿条引导件的顶部靠前方的位置与驱动齿轮啮合,因此在与其相应地作成了无凹凸的罩的情况下,会在清洗喷嘴与罩之间产生无用的空间(死角),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会产生这种空间。即,本实施方式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的装置整体变得紧凑。

以下,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人体局部清洗装置1的变形例。第一变形例具备调整驱动齿轮40g的位置的调整单元。该调整单元只要是能使驱动齿轮40g与柔性齿条30(齿部302露出的部分)的距离变化的构件即可。若驱动齿轮40g固定于驱动源40(电机)的输出轴,则上述调整单元也可以是能通过改变驱动源40自身的安装位置来改变驱动齿轮40g的位置的构件。例如如图6所示,在驱动源40是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49固定于基座构件10的结构的情况下,可考虑将紧固构件49所通过的孔设为长孔19的结构。即,能以该长孔19的尺寸使驱动源40和固定于驱动源40的驱动齿轮40g的位置变化。

设为这种结构的优点如下所示。在使清洗喷嘴20进退动作时,柔性齿条30从齿条引导件50的第一弯曲部51或第二弯曲部52移动到直状部53。因此,在移动到直状部53的部分有可能残存由于弯曲部而处于弯曲的状态所致的变形。该变形有可能使柔性齿条30与驱动齿轮40g的啮合产生缺陷(例如两者咬合而无法移动),因此可以预先设为能调整驱动齿轮40g的位置的结构,从而能避免该缺陷的发生。

说明第二变形例。为了确保直状部53与驱动齿轮40g的啮合,需要使柔性齿条30的齿部302的一部分露出。如图7所示,本例的直状部53包括使柔性齿条30的齿部302露出的部分(以下有时也称为露出部分531)和覆盖柔性齿条30的齿部302的部分(以下有时也称为被覆部分532)。被覆部分532具有第1被覆部分532a和第2被覆部分532b,露出部分531设为被夹在第1被覆部分532a和第2被覆部分532b之间。

柔性齿条30在被覆部分532中被构成引导槽的壁面夹着。即,从齿部302侧和基部301侧这两方限制柔性齿条30移位。另一方面,在露出部分531不存在从外侧按压柔性齿条30的齿部302的部分(基部301的宽度方向一侧被按压)。柔性齿条30在向任意的方向移位的情况下均从弯曲部(第一弯曲部51或者第二弯曲部52)经过被覆部分532位于露出部分531。即,在第一弯曲部51或第二弯曲部52弯曲的部分在被覆部分532被矫正为直线状后到达露出部分531。即,由于弯曲部而产生的变形中的至少一部分由被覆部分532除去后到达露出部分531。因而,能降低使柔性齿条30与驱动齿轮40g的啮合产生缺陷(例如两者咬合而无法移动)的可能性。

以下,说明对第一清洗喷嘴21和第二清洗喷嘴22分别进行驱动的驱动源40的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产生用于使第一清洗喷嘴21动作的动力的第一驱动源41和产生用于使第二清洗喷嘴22动作的动力的第二驱动源42。在第一驱动源41的输出轴固定有第一驱动齿轮41g,在第二驱动源42的输出轴固定有第二驱动齿轮42g。第一驱动齿轮41g与连接到第一清洗喷嘴21的第一柔性齿条31啮合。第二驱动齿轮42g与连接到第二清洗喷嘴22的第二柔性齿条32啮合。

如图4所示,该第一驱动源41和第二驱动源42同轴且同向地配置。即,第一驱动源41的输出轴(旋转轴)与第二驱动源42的输出轴(旋转轴)为同轴,且从主体部分突出的方向相同。换句话说,驱动源的相对于主体部分的驱动齿轮40g的位置(方向)相同。

当第一清洗喷嘴21和第二清洗喷嘴22在进退动作方向的位置相同时,从宽度方向观看时,第一驱动齿轮41g与第一柔性齿条31啮合的位置和第二驱动齿轮42g与第二柔性齿条32啮合的位置相同(该啮合位置相对于各清洗喷嘴20是相同的)。即,当第一清洗喷嘴21和第二清洗喷嘴22在进退动作方向的位置相同时,各驱动齿轮40g与柔性齿条30关于位于两个柔性齿条30的中间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面成面对称。

这样配置的第一驱动源41和第二驱动源42中的一方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包括第一清洗喷嘴21和第二清洗喷嘴22的喷嘴单元20u的宽度方向一侧端部与宽度方向另一侧端部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源42配置为收纳在喷嘴单元20u的宽度方向两端内(图4所示的宽度W内)。因而,作为影响装置整体的宽度方向的大小的要素,第二驱动源42不会影响上述大小。此外,第一驱动源41的主体部分位于比喷嘴单元20u的宽度方向一侧端部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这样,即使一个驱动源40和驱动齿轮40g在宽度方向所占的大小超过喷嘴单元20u的宽度W的1/2,通过在喷嘴单元20u的宽度方向两端(宽度W)之间至少收纳一驱动源40,也能实现装置的紧凑化(宽度方向的紧凑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清洗喷嘴21和第二清洗喷嘴22在进退动作方向的位置相同时,在从宽度方向观看时,第一驱动齿轮41g与第一柔性齿条31啮合的位置和第二驱动齿轮42g与第二柔性齿条32啮合的位置相同,但是通过使该啮合位置不同也可以使第一驱动源41和第二驱动源42这两者收纳在喷嘴单元20u的宽度方向两端内。即,如图8所示,即使一个驱动源40和驱动齿轮40g在宽度方向所占的大小超过喷嘴单元20u的宽度W的1/2,通过使第一驱动源41的输出轴和第二驱动源42的输出轴配置成非同轴,也能不使两个驱动源40都向喷嘴单元20u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由此,作为影响装置整体的宽度方向的大小的要素,成为第一驱动源41和第二驱动源42这两者不会影响上述大小的结构,能将装置设为更紧凑的装置。

但是,在从宽度方向观看时,若设为第一驱动齿轮41g与第一柔性齿条31啮合的位置和第二驱动齿轮42g与第二柔性齿条32啮合的位置相同(该啮合位置相对于各清洗喷嘴20相同)(若设为图4所示的位置关系),则存在如下优点:从驱动齿轮40g经由柔性齿条30直至清洗喷嘴20的动力传递结构在各个清洗喷嘴20中完全相同。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