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及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3108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及体系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及体系。



背景技术:

后浇带是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在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等结构中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高层建筑、公共建筑及超长结构的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通常设置后浇带,使大体积混凝土可以分块施工,加快施工进度及缩短工期。

现阶段后浇带施工方法是后浇带梁板随主体结构梁板一起施工,待现浇结构梁板混凝土达到规范要求时,拆除梁板的模板及支撑体系,保留后浇带梁板部分的模板及支撑体系,待满足设计要求时,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以及凿毛操作中会产生较多的碎石、混凝土碎块、灰尘等杂物,这些杂物都需要及时从后续混凝土浇筑区域内清除,对于在不拆模的特殊施工作业中,清渣和清洗就会变得非常不方便,费时费力,常常造成清除不彻底的情况,导致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工程质量不佳。

另一种方法是:先拆除后浇带处的钢管排架及模板支撑,再搭设钢管排架来回顶后浇带两侧的梁板构件。但就在这拆除和回顶过程的这段时间内,大跨度的后浇带两侧梁板处于悬臂状态,而后浇带处的梁板配筋一般都不是按悬挑结构进行设计,故极易导致梁板出现裂缝;同时回顶处理很难控制回顶力度,最终导致后浇带两侧梁板出现较多质量问题。

不同类型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是不同的,伸缩后浇带应根据在先浇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情况而定,一般为施工后60d;沉降后浇带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进行。后浇带支撑体系保留时间非常长,影响后续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及体系,要解决现有后浇带部位建筑垃圾清除不便、不彻底以及后浇带施工过程中脚手架对后续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包括水平设置在后浇带处的模板;还包括有模板支架和连接在模板和模板支架之间的丝杠;所述模板支架位于模板的下方,沿后浇带长轴方向平行间隔布置;所述模板支架通过丝杠与模板可调连接。

优选的,所述模板支架的主体呈U形,其两端水平向外延伸形成水平翼杆;所述主体的横杆上间隔开有竖向螺纹孔。

优选的,所述模板包括模板面板、沿模板面板底面、平行间隔设置的一组纵向次背楞和沿纵向、平行间隔连接在一组次背楞底面的一组横向主背楞;所述主背楞上、对应竖向螺纹孔的位置处设有竖向通孔一;所述模板面板水平设置在主体的两根竖杆之间,模板面板上、对应竖向通孔一的位置处设有竖向通孔二。

优选的,所述主背楞的两端均设有竖向移动的U形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相互平行的对边夹在主体的竖杆两侧。

优选的,所述丝杠穿插在竖向螺纹孔和竖向通孔一中,并且丝杠上端的轴承外圈固定在竖向通孔一中。

一种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体系,包括有待浇后浇带两侧的先浇楼板、安装在待浇后浇带下方的后浇带模板结构以及支撑在后浇带模板结构下方的模板结构支架;所述后浇带模板结构为上述的后浇带模板结构;所述模板支架的主体的开口正对待浇后浇带,两根水平翼杆分别设置在两侧的先浇楼板下方;所述模板支设在待浇后浇带正下方、主体的两根竖杆与横杆围成的槽中。

优选的,所述模板结构支架包括有立柱、斜杆和横拉杆;所述立柱有两组,分别沿后浇带长度方向支设在待浇后浇带两侧的先浇楼板下方;所述横拉杆水平拉结在两组立柱之间;所述斜杆的一端支撑在横拉杆与立柱交点处,另一端支撑在模板支架的主体底部转角处。

优选的,每组立柱中相邻两根立柱之间的间距为1000mm~1500mm;所述次背楞以100mm~200mm的间距安装在模板面板的底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及体系,在无需撤除后浇带部位的支撑体系的情况下,通过调节丝杠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体系,解决后浇带部位建筑垃圾清除不便、不彻底的问题;并解决后浇带施工过程中脚手架对后续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

2、所实用新型的后浇带模板结构,通过由工人使用摇扳在结构上部旋转丝杠可升降整体模板体系,在浇筑后浇带部位混凝土前,将底模调节下降,彻底的清除后浇带内在施工过程中以及凿毛操作中产生的较多的碎石、混凝土碎块、灰尘等杂物。

3、采用立柱支撑装置占用空间较小,且独立于其他先浇部位脚手架体系,在拆除先浇部位脚手架体系时无需拆除后浇带部位的立柱支撑装置,在整个过程中先浇部位没有处于悬臂时刻,从而避免施工荷载及自重作用下先浇部位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

4、采用立柱支撑装置,为后续该部位的施工作业提供充足的施工作业空间,解决传统脚手架对后续施工不便的不利影响。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可升降模板装置,可以方便的实现对后浇带部位的堆积的建筑垃圾,在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进行彻底的清除;所采用的支撑装置制作简便同时可以,施工使用是占地小,为后续施工作业提供了充分的作业空间。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示意图。

图3 为图1中Ⅰ结构中丝杠放大示意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体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体、2―水平翼杆、3―立柱、4―先浇楼板、5―斜杆、6―丝杠;61―轴承外圈、62―轴承内圈、 7―嵌槽双向套筒、8―主背楞、9―导向板、10―摇扳、11―竖向螺纹孔、12―竖向通孔一、13―竖向通孔二、14―次背楞、15―模板面板、16―横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己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及体系,在无需撤除后浇带部位的支撑体系的情况下,通过调节丝杠6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解决后浇带部位建筑垃圾清除不便、不彻底的问题;并解决后浇带施工过程中脚手架对后续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

如图1和图2所示,这种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包括水平设置在后浇带处的模板;还包括有模板支架和连接在模板和模板支架之间的丝杠6;所述模板支架位于模板的下方,沿后浇带长轴方向平行间隔布置;所述模板支架通过丝杠6与模板可调连接;所述丝杠6带动模板在竖指方向上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模板支架的主体1呈U形,其两端水平向外延伸形成水平翼杆2;所述主体1底部的横杆上间隔开有两个竖向螺纹孔11,所述竖向螺纹孔11供丝杠6沿其中心轴线穿过,通过切削丝杠6体上的螺纹与竖向螺纹孔11中的螺纹来传递竖向荷载;所述主体1由方钢管制作而成,安装时主体1的开口向上正对后浇带未浇筑部位,其两端水平翼杆2部位贴紧先浇楼板4。

本实施例中,所述模板包括模板面板15、沿模板面板15底面、平行间隔设置的一组纵向次背楞14和沿纵向、平行间隔连接在一组次背楞14底面的一组横向主背楞8;所述主背楞8上、对应竖向螺纹孔11的位置处设有竖向通孔一12;所述模板面板15水平设置在主体1的两根竖杆之间,模板面板15上、对应竖向通孔一12的位置处设有竖向通孔二13。

本实施例中,所述模板面板15为双层胶合板制作而成;所述模板面板15上的竖向通孔二13与轴承内圈62外径相同,其圆心在丝杠6的轴线上;所述模板面板15上层胶合板沿宽度方向两端各比下层胶合板沿宽度方向短10mm。

所述次背楞14截面尺寸为80mm×50mm,相邻两根次背楞14间距为100mm~200mm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背楞8的两端均设有竖向移动的U形导向板9;所述导向板9相互平行的对边夹在主体1的竖杆两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丝杠6穿插在竖向螺纹孔11和竖向通孔一12中,并且丝杠6上端的轴承外圈61固定在竖向通孔一12中;所述轴承外圈61内设有轴承内圈62,所述轴承内圈62与丝杠6顶端连接制作为一个整体,轴承外圈61嵌入竖向通孔一12且与主背楞8连接为一个整体。

所述丝杠6的顶端,与轴承内圈62接触的部位在套丝制作时不进行套丝加工;在丝杠6顶端上部焊接直径与轴承内圈62直径相同的嵌槽双向套筒7,并与轴承内圈62和丝杠6顶端局部形成一个整体。所述嵌槽双向套筒7的中心轴线与丝杠6及轴承内圈62中心轴线重合,与摇扳10配合使用可以使丝杠6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实现主背楞8的上下移动。

如图4所示,一种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体系,包括有待浇后浇带两侧的先浇楼板4、安装在待浇后浇带下方的后浇带模板结构以及支撑在后浇带模板结构下方的模板结构支架;所述后浇带模板结构为上述的后浇带模板结构;所述模板支架的主体1的开口正对待浇后浇带,两根水平翼杆2分别设置在两侧的先浇楼板4下方;所述模板支设在待浇后浇带正下方、主体1的两根竖杆与横杆围成的槽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模板通过主体1将荷载传递至模板结构支架。

本实施例中,所述模板结构支架包括有立柱3、斜杆5和横拉杆16;所述立柱3有两组,分别沿后浇带长度方向支设在待浇后浇带两侧的先浇楼板4下方;所述横拉杆16水平拉结在两组立柱3之间;所述斜杆5的一端支撑在横拉杆16与立柱3交点处,另一端支撑在模板支架的主体1底部转角处。所述立柱3由冷弯薄壁型钢通过螺栓连接制作而成,支撑于所述主体1水平翼杆2的下方;所述斜杆5为圆钢管,一端固定于主体1底部角点,另一端固定于立柱3上;所述横拉杆16两端分别与左右固定于立柱3上的斜杆5端头进行连接,形成横向约束,从而构成稳固的下部支架。

这种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后浇带模板结构体系安装准备;后浇带模板结构体系安装准备工作主要从人员、材料及机械三个方面进行准备。

步骤二:组装立柱3及制作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的模板支架和模板,并将丝杠6穿在竖向通孔一12中,丝杠6上端的轴承外圈61与竖向通孔一12固定。

步骤三:将模板支架安装至立柱3的顶部;

步骤四:调节立柱3的高度,通过立柱3柱顶与先浇楼板4的挤压作用固定夹在它们中间的水平翼杆2。

步骤五:安装斜杆5及横拉杆16;将丝杠6安装在主背楞8中,再将其组合体安装至主体1中:通过丝杠6与主体1的螺纹连接将主背楞8与丝杠6一体构件安装于主体1中。

步骤六:将模板及丝杠6可调连接在模板支架上、待浇后浇带的底部。

步骤七:利用摇扳10旋转丝杠6以调节模板高度,模板面板15顶升至待浇后浇带底部标高处停止。

步骤八:对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体系进行检查。

步骤九:制作后浇带混凝土并浇筑后浇带。

步骤十:后浇带混凝土养护。

步骤十一:拆除可升降后浇带模板结构体系。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将冷弯薄壁型钢构件通过螺栓连接制作成为立柱3或者所述立柱3即为成型构件,每组立柱中相邻两根立柱3之间的间距为1000mm~1500mm,立柱3沿后浇带长度方向布置在后浇带两侧的先浇楼板4下方;将单层胶合板按照模板面板15的尺寸要求制作为双层模板;所述模板装置中次背楞14以100mm~200mm的间距安装在模板面板15的底面。

本实施例中,步骤四中的步骤具体为调节立柱3高度,通过立柱3柱顶与先浇楼板4之间的挤压作用,将水平翼杆2夹在它们中间以固定模板支架的水平翼杆2;步骤五中安装斜杆5及横拉杆16具体为,先将斜杆5的一端固定在模板支架的主体1底部转角处,另一端固定于立柱3的柱身上;然后再安装横拉杆16,横拉杆16的拉两端分别与固定于立柱3上的斜杆5的端头相连接并固定;步骤六具体为,将丝杠6下端旋入竖向螺纹孔11中,并将导向板9相互平行的对边夹在主体1的竖杆两侧。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涵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