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9218阅读:911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水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废水回收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节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纯水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会产生废水。产生废水的主要原因在于RO膜过滤过程。反渗透膜的膜网将一些大于0.01纳米的细小分子,无机盐等杂质阻隔在外面,在纯水机净化自来水的过程中,一部分自来水会对反渗透膜外侧进行冲洗,也就产生了废水,一般家用机的纯废水比例是1:3。废水的产生是因为水中的杂质被过滤出来了,从而使我们饮用的纯水是清洁的,所以废水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在纯水机的实际使用中,产生的废水会直接排入下水道,对水资源产生了极大的浪费。按照每人每天需要生活用纯水6L计算(按照美国膳食营养供给量标准估算,成年人每消耗1千卡能量需水1毫升,婴儿则为1.5毫升。成年人每天平均大约需要消耗2000千卡的热量,因此按这个计算方法,成年人每天需水量也在2000~2500毫升之间。),一个三口之家一年将产生废水6570L,这些大量的废水会直接排入下水道。

随着大众消费能力的升级以及对厨房健康和便捷的要求,国内的新装居民厨房开始大量的安装和使用厨房食物垃圾粉碎机。食物垃圾粉碎机是由研磨腔、全不锈钢研磨锤等组成。它利用高速旋转的永磁电机带动研磨腔中的转盘,食物垃圾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相互撞击,在极端的时间内,约十秒左右,将食物垃圾研磨成极小的颗粒顺水流排除管道。有效的将厨房中的食物垃圾粉碎研磨成浆状液体,通过管道随水流自然排出,从而达到清洁厨房环境,排除异味,减少害虫滋生危害等效果。在实际使用厨房食物垃圾粉碎机时,需要先打开自来水龙头,使水池产生足够的水流,才能将食物垃圾放进垃圾粉碎机,从而使粉碎后的食物垃圾顺利的排出管道,每次使用食物垃圾粉碎机大约会消耗1-1.5L的自来水,按照一个家庭一日三餐的饮食方式,每天大约至少直接消耗3L自来水,那么每年至少消耗自来水1095L。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纯水机产生的废水被浪费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对纯水机产生的废水进行回收利用的节水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集水箱、液位开关、增压泵、单向阀和自来水管电磁阀,液位开关与集水箱连接,集水箱的顶部设有废水进口和废水溢流口,集水箱的底部设有废水出口,增压泵的输入端与集水箱底部的废水出口连接,增压泵的输出端通过单向阀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连接有食物垃圾粉碎机入水接口,自来水管电磁阀与出水管连接,自来水管电磁阀连接有自来水入口。

优选地,还包括纯水器和食物垃圾粉碎机,废水进口与纯水器的废水出水管连接,食物垃圾粉碎机入水接口与食物垃圾粉碎机连接,废水溢流口与下水道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对纯水机在水净化过程中清洗滤膜产生的废水进行收集,利用在厨房其它用具,极大的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2)利用纯水机废水供厨房垃圾粉碎器粉碎食物垃圾使用,减少了对自来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

(3)培养和通过技术革新方式,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双重降低了自来水管网和城市用水资源的供给压力。

本发明进一步的特征,将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得以清楚地记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

1.集水箱,2.液位开关,3.废水进口,4.废水溢流口,5.增压泵,6.单向阀,7.自来水入口,8.自来水管电磁阀,9.食物垃圾粉碎机入水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节水装置包括集水箱1、液位开关2、增压泵5、单向阀6、自来水管电磁阀8,液位开关2与集水箱1连接,集水箱1的顶部设有废水进口3和废水溢流口4,集水箱1的底部设有废水出口,增压泵5的输入端与集水箱1底部的废水出口连接,增压泵5的输出端通过单向阀6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的末端连接有食物垃圾粉碎机入水接口9。自来水管电磁阀8与出水管连接,自来水入口7与自来水管电磁阀8连接。

废水进口3用于连接纯水器的废水出水管,食物垃圾粉碎机入水接口9用于连接食物垃圾粉碎机,自来水入口7用于连接自来水管。

自来水管电磁阀8、增压泵5由控制器来控制,液位开关2的信号输出端与该控制器连接。

将纯水器的废水出水管连接至集水箱1的废水进口3,废水溢流口4连接至下水道,食物垃圾粉碎机入水接口9连接到食物垃圾粉碎机,食物垃圾粉碎机的开关与增压泵5同时启动或同时停止。此时纯水器产生的废水将流入集水箱1,当集水箱满后,多余的废水从废水溢流口4流进下水道。液位开关2可以判断集水箱1的水位是否过低,在集水箱1有水的情况下(水位高于液位开关2的检测水位高度),此时打开食物垃圾粉碎机,同时增压泵5启动,废水进入食物垃圾粉碎机,如果集水箱1水位过低(水位低于液位开关2的检测水位高度),则自来水管电磁阀8启动,自来水通过食物垃圾粉碎机入水接口9进入水池对食物垃圾粉碎机进行冲洗。

以上所述仅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