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防污染供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1660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新型防污染供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水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防污染供水装置。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按水箱与无负压机组的组合关系供水装置大体分三种:

①无负压变频恒压机组与水箱组合。

②无负压变频恒压机组与水箱加压机组组合。

③电子模拟流量机组与水箱组合。

前两种组合,除去大家已知的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设备的缺点外,再就是在供水叠、加压过程中,完全依靠压力电信号传递,进行设备技术中,机电一体自动切换,结构控制复杂。故设备大量增加,故障概率高,造价高昂。

第三种组合,则市政管网安全得不到彻底保障。

2、传统的自来水箱式供水系统,其水箱普遍存在二次污染现象:

①,由于水箱是矩形结构,水箱的四角易生死水区。

②,加导流漕的二次污染措施因用水量与过流面积不成比例,形不成流速,也容易产生死水区。

③,利用改变箱板表面结构来防治二次污染,利用改变箱板表面结构仍出现以上现象。

④,利用紫外线消毒,一是复杂不易掌控,二是易损坏

⑤,密闭式加定期定时排空水箱水,实践证明是排空不了,且自来水滞留仍较长,易产生二次污染。

⑥,无水箱水质消毒设施的,必须配置水质检测余氯设备及专用饮水消毒剂,每日按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水箱水质游离余氯含量不低于0.05mg/l测定。由于自来水用于消毒游离氯易挥发,超过24小时。水中余氯小于0.05mg/l或余氯不存在,容易引起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以及其他致病菌、病毒等超标,饮用对人体造成伤害。

3,现有箱式无负压变频恒压设备节能效果较差

现有箱式无负压变频恒压设备配置复杂,增设了抑制器、多台电动阀门、管道及二次消音设施等,运行耗能高,节能效果差,性价比低。

4,现有箱式无负压变频设备在用水高峰期供水时,易出现大片供水低压区

在高峰供水时,由于箱体结构原因,水泵供水与水箱进水同时进行,故使供水网超负荷运行造成大片低压区。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防污染供水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防污染供水装置,包括:新型防污染水箱、供水泵组和控制柜;其中,所述新型防污染水箱包括:

水箱,通过隔板分割为左右两室,分别为配水室和出水室;

配水管道,设置于所述水箱的配水室的上部,包括配水主管和若干配水支管;所述配水主管的一端用于与供水管路相连接,且设置进水阀门;所述各配水支管相互平行,且与所述配水主管垂直相连通,每个配水支管的管壁上设置若干配水孔;

布水管道,设置于所述水箱的配水室的下部、所述配水管道的下方,包括布水主管和若干布水支管;所述布水主管一端为封闭式结构,另一端即出水端从配水室经出水室从所述水箱侧壁穿出,用于向外供水;所述布水主管的出水端设置控制阀门a、控制阀门b;所述各布水支管相互平行,且与所述布水主管相连通,每个布水支管的管壁上设置若干布水孔;所述各布水支管均处于所述配水室内;

出水室进水管路,与所述布水主管相连接,其出水口与出水室相连通,其上设置进水控制阀门;

反冲洗管路,包括连接管道;所述连接管道与所述布水主管相连接,其连接点在控制阀门a、控制阀门b之间;所述供水泵组的出水口与所述连接管道相连接,所述供水泵组的进水口与供水管路相连接,用于向所述布水主管供水;

泄水管路,设置于所述水箱的底板上,位于所述出水室的的下方,用于泄空所述出水室;所述泄水管路包括泄水管和泄水控制阀门;

出水管路,包括出水管和出水阀门;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室相连通,所述出水阀门设置于所述出水管上;

所述控制阀门a、控制阀门b、进水控制阀门以及所述供水泵组通过控制线路与所述控制柜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配水孔相对配水支管中心线呈放射状分布;所述布水孔相对布水支管中心线呈放射状分布。

优选的,所述配水主管的进水端设置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控制柜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出水室的侧壁上设置液位传感器,用于控制出水室的进水量;所述液位传感器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控制柜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水箱的顶板上设置人孔。

优选的,所述布水主管的出水端设置稳流罐。

优选的,所述供水管路上设置防倒流器。

优选的,所述水泵机组由若干水泵支路并联而成,每个水泵支路均由水泵、蝶阀、消声止回阀依次串联而成。

本发明的新型防污染供水装置具有如下特点:

1、新型防污染水箱,可实现均匀配水,水箱无沉积死区。

2、且水置换彻底,防二次污染效果显著。

3、可实现智能化自动供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水箱的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水箱的的俯视图;

图4为a-a剖面图;

图5为b-b剖视图;

图6为c-c剖视图;

图7为d-d剖视图;

图中:1新型防污染水箱、2供水泵组、3控制柜、4稳流罐、5防倒流器;101水箱、102配水主管、103流量传感器、104进水阀门、105配水支管、106人孔、107连接管道、108控制阀门a、109泄水控制阀门、110泄水管、111隔板、112供水泵组、113布水主管、114布水支管、115液位传感器、116进水控制阀门、117出水室进水管路、118出水阀门、119出水管、120配水孔、121布水孔、122配水室、123出水室、124控制阀门b、125连接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7。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防污染供水装置,包括:新型防污染水箱1、供水泵组2和控制柜3;其中,所述新型防污染水箱1包括:

水箱101,通过隔板111分割为左右两室,分别为配水室122和出水室123;

配水管道,设置于所述水箱101的配水室122的上部,包括配水主管102和若干配水支管105;所述配水主管102的一端用于与供水管路相连接,且设置进水阀门104;所述各配水支管105相互平行,且与所述配水主管102垂直相连通,每个配水支管102的管壁上设置若干配水孔120;

布水管道,设置于所述水箱101的配水室122的下部、所述配水管道的下方,包括布水主管113和若干布水支管114;所述布水主管113一端为封闭式结构,另一端即出水端从配水室122经出水室123从所述水箱101侧壁穿出,用于向外供水;所述布水主管113的出水端设置控制阀门a108、控制阀门b124;所述各布水支管114相互平行,且与所述布水主管113相连通,每个布水支管114的管壁上设置若干布水孔121;所述各布水支管114均处于所述配水室122内;

出水室进水管路117,与所述布水主管113相连接,其出水口与出水室123相连通,其上设置进水控制阀门116;

反冲洗管路,包括连接管道125;所述连接管道125与所述布水主管相连接,其连接点在控制阀门a、控制阀门b之间;所述供水泵组2的出水口与所述连接管道125相连接,所述供水泵组2的进水口与供水管路相连接,用于向所述布水主管113供水;

泄水管路,设置于所述水箱101的底板上,位于所述出水室123的的下方,用于泄空所述出水室123;所述泄水管路包括泄水管110和泄水控制阀门109;

出水管路,包括出水管119和出水阀门118;所述出水管119与所述出水室123相连通,所述出水阀门118设置于所述出水管119上;

所述控制阀门a108、控制阀门b124、进水控制阀门116以及所述供水泵组2通过控制线路与所述控制柜3相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配水孔120相对配水支管105中心线呈放射状分布;所述布水孔121相对布水支管114中心线呈放射状分布。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配水主管102的进水端设置流量传感器103,所述流量传感器103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控制柜3相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室123的侧壁上设置液位传感器115,用于控制出水室123的进水量;所述液位传感器115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控制柜3相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水箱101的顶板上设置人孔106。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布水主管113的出水端设置稳流罐4。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供水管路上设置防倒流器5。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水泵机组2由若干水泵支路并联而成,每个水泵支路均由水泵、蝶阀、消声止回阀依次串联而成。

使用时,打开进水阀门104,供水管道向配水主管102供水,配水主管102内的水通过各配水支管105上各配水孔120均匀流入到配水室122内;配水室122内的水经各布水孔123进入各布水支管114和布水主管113;当打开进水控制阀门116时,配水室122内水经布水主管113和出水室进水管路117流入到出水室123;当打开出水阀门118时,出水室123向外供水;打开泄水控制阀109,泄水管110可将水排空;反冲洗管路工作时,将控进水制阀门116关闭、控制阀门b125关闭,打开控制阀门a108并启动供水泵组2,供水泵组2经连接管道107向配水室反向送水,将水箱101冲洗干净。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