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3378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导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潮汐河段排涝枢纽的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极端天气的出现频率日益增加,由此引发的城市内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珠江三角洲上承西江、北江、东江及三角洲诸河径流,经由八大口门(由东向西依次为: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入注南海,径流、潮汐动力在此交汇,二者相互作用此消彼长,最终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复杂而又典型的潮汐河网。珠三角流域暴雨往往会遭遇外江高潮位顶托,使得上游径流无法顺畅下泄,河道水位增长迅猛,因此珠江三角洲城市历来都是全国内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采用闸泵联合调度是有效解决潮汐河段排涝问题的手段之一,即:当外江水位低于行洪河道时,采用水闸自排,当外江水位高于行洪河道时,采用泵站电排。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建有大量的闸泵联合调度排涝枢纽,其在解决三角洲地区排涝、防洪潮问题,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珠江三角洲河网多数还兼顾着通航功能,目前已经建设有5条3000吨级以上海船航道、6条1000吨级海船航道和4条内河三级航道组成的高等级航道网,其为粤港澳和西南地区提供了畅通、高效的水运运输服务。然而,潮汐河段两岸排涝枢纽的运行,往往会对受纳河道主流形成顶冲,导致航道表面横向流速增大、航道内流态紊乱,对主河道的通航安全构成不利影响。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工程上常将排涝枢纽出水口设计为喇叭型,同时辅助以一定数量的导墙、导流墩等导流、消能构筑物,以对内涝洪水进行消能、引导,从而消除其对主河道的通航影响。

以上排涝枢纽出水口导流结构型式,在非感潮河道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在感潮河道以上布置型式尚有以下不足:

(1)内江洪水流态随外江涨落潮变化而变化,洪水主流集中、流速大,枢纽出水口的传统布置形式存在着导流构筑物利用不充分、洪水消能不彻底等问题。

(2)内江河床高程一般均高于外江河床,洪水经导墙、导流墩后直接排入外江表层水体,其对外江主航道表层流速影响大,不利于充分保障通航安全。

(3)传统布置型式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潮汐河段排涝枢纽的导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导流装置,包括横向设置在排涝枢纽出水口处并可上下移动的导流板、以及为所述导流板提供浮力的浮力单元;所述导流板在纵向上呈弧形延伸,所述浮力单元设置在所述导流板上。

优选地,所述导流板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出水口相对两侧配合的滑动部。

优选地,所述滑动部为垂直连接在所述导流板端部的滑杆,或者设置在所述导流板端部的凸出部。

优选地,所述导流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水口相对两侧上的滑槽;所述滑动部配合在所述滑槽中,并可沿所述滑槽上下滑动。

优选地,所述浮力单元包括数个浮球。

优选地,所述浮球分布在所述导流板的一侧或相背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导流板以弧形内凹的一面朝向所述排涝枢纽的外江侧。

优选地,所述导流板包括平板部以及连接在所述平板部下方的弧形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设置在排涝枢纽出水口处,可将内江洪水直接排入外江水体底层,基本不影响外江表面水体流态,可以充分保证外江主航道通航安全。当外江遭遇台风暴潮时,能有效隔绝内外江水体联系,有效预防因海水倒灌而引发的内涝问题。结构简单、工程量小、建设成本小。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导流装置在排涝枢纽处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立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导流装置,包括横向设置在排涝枢纽出水口1处的导流板10、以及设置在导流板10上的浮力单元20。导流板10在出水口1处可上下移动,浮力单元20为导流板10提供浮力。导流板10在纵向上呈弧形延伸,内江2洪水可沿导流板10从底部排入外江3水体底层。

其中,导流板10以弧形内凹的一面朝向排涝枢纽的外江侧。

本实施例中,如图2中所示,导流板10包括平板部11以及连接在平板部11下方的弧形部12;弧形部12的内凹面朝向外江3。在排涝枢纽出水口1处,平板部11对应在水体的上层,弧形部12对应在水体的下层。

导流板10的宽度可根据排涝枢纽出水口1的宽度确定,导流板10的高度可根据外江航道等级确定(设计船型吃水深度)。

导流板10为钢板,强度高,耐用且不易生锈。

浮力单元20在排涝枢纽出水口1处浮在水面上,可带动导流板10向上移动。

浮力单元20可包括但不限于数个浮球。浮球分布在导流板10的一侧或相背的两侧。浮球数量及尺寸可根据导流板10质量确定,以能够带动导流板10浮起为准。

进一步地,导流板1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与出水口1相对两侧配合的滑动部13,起导向作用,使得导流板10在出水口1沿水深方向上下移动。

作为选择,滑动部13可以为垂直连接在导流板10端部的滑杆;滑动部13也可以为设置在导流板10端部的凸出部,如球形、弧形凸出等。

对应地,导流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出水口1相对两侧上的滑槽30;滑动部13配合在滑槽30中,并可沿滑槽30上下滑动。滑槽30的设置对滑动部13起到导向作用,通过滑动部13在滑槽30中的上下滑动带动导流板10的上下移动。

当遭遇暴雨时,枢纽排涝,出水口1水位上升,导流板10在浮球作用下沿滑槽30上升,内江2洪水沿导流板10底部汇入外江3底层水体(如图2中箭头所示),而外江3表层水体流态基本保持不变,因此不会影响外江主航道的正常通航。随着暴雨结束,内江3水位降低,导流板10沿滑槽30缓慢下降,底部可抵接出水口1的底面,最终切断内外江水流联系,有效预防因外江遭遇台风暴潮而引发的海水倒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