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0715阅读:3591来源:国知局
雨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水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水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水资源匮乏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500立方米,世界排名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再加上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很多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我国又是雨水资源丰富、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如何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雨水未被有效利用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系统,该系统包括收集管道、第一过滤单元、蓄水管道、弃流管道、供水管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浓度检测单元、第一净化单元、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储水箱、控制单元以及埋设在地下且相互连通的处理装置和供水单元,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设于屋檐边缘的下方,所述收集管道设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下方,所述收集管道通过所述第一净化单元分别与所述弃流管道的进口和所述蓄水管道的进口连通,所述蓄水管道的出口通过所述储水箱与所述处理装置连通,所述储水箱的底部设有所述第三阀门,所述供水单元通过所述供水管道与所述第四阀门连通,所述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蓄水管道的进口,所述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弃流管道的进口,所述浓度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净化单元的出口上、用于检测雨水中指定成分的浓度,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所述浓度检测单元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浓度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启闭。

其中,还包括凹槽,所述凹槽的侧壁边缘与屋檐边缘连接,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设于所述凹槽的底部。

其中,所述第一过滤单元为过滤网。

其中,所述收集管道由远离所述第一净化单元的一端至临近所述第一净化单元的一端向下倾斜。

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供水单元中的水泵,所述供水单元通过所述水泵与所述供水管道连通。

其中,所述处理装置包括第二过滤单元和第二净化单元,所述储水箱、所述第二过滤单元、所述第二净化单元和所述供水单元依次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内由上至下依次铺设有碎石、无烟煤和石英砂的混合物、中砂和细砂。

其中,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顶部由透水混凝土构成。

其中,还包括积水管,所述积水管的一端与室外地表区域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顶部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和所述第二净化单元之间的连接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下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净化单元的上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维护,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第一阀门的启闭,既实现了对第一净化单元净化后雨水的筛选,还提高了初期雨水的利用率。另外通过在储水箱上设置第一阀门和供水管道上设置第二阀门,实现了对雨水的充分利用,而且处理装置和供水单元埋设在地下极大的节省了地上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雨水收集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雨水收集系统中第二过滤单元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1、第一过滤单元;2、收集管道;3、第一净化单元;

4、第一阀门;5、第二阀门;6、弃流管道;7、蓄水管道;

8、储水箱;9、第三阀门;10、第二过滤单元;

11、第二净化单元;12、供水单元;13、供水管道;

14、第四阀门;15、凹槽;16、积水管;10-1、碎石;

10-2无烟煤和石英砂的混合物;10-3、中砂;10-4、细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系统,该系统包括收集管道2、第一过滤单元1、蓄水管道7、弃流管道6、供水管道13,还包括浓度检测单元、第一净化单元3、第一阀门4、第二阀门5、第三阀门9、第四阀门14、储水箱8、控制单元以及埋设在地下且相互连通的处理装置和供水单元12,第一过滤单元1设于屋檐边缘的下方,收集管道2设于第一过滤单元1的下方,收集管道2通过第一净化单元3分别与弃流管道6的进口和蓄水管道7的进口连通,蓄水管道7的出口通过储水箱8与处理装置连通,储水箱8的底部设有第三阀门9,供水单元12通过供水管道13与第四阀门14连通,第一阀门4设置在蓄水管道7的进口,第二阀门5设置在弃流管道6的进口,浓度检测单元设置在第一净化单元3的出口上、用于检测雨水中指定成分的浓度,控制单元分别与第一阀门4、第二阀门5和浓度检测单元电连接、用于根据浓度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阀门4和第二阀门5的启闭。

由此,在雨天时,雨水经屋檐边缘流向第一过滤单元1,掺杂在雨水中的树枝、落叶等较大的杂质会被第一过滤单元1拦截,而雨水则可通过第一过滤单元1上的过滤孔流入收集管道2中。由于,降雨初期雨水中溶解了空气中大量的酸性气体、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而且这些气体中含有影响植物生长的毒素,因此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为了使初期雨水也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可将收集管道2中收集的雨水先送入第一净化单元3进行净化处理,经过净化处理后的雨水中的污染物质的含量得到大大降低。当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很高时,虽经第一净化单元3净化处理,但浓度检测单元检测到雨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或磷等的含量可能仍大于设定值,此时控制单元控制第一阀门4关闭、第二阀门5开启,雨水直接流入弃流管道6;当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不是太高时,浓度检测单元检测到雨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或磷等的含量小于设定值,此时控制单元控制第一阀门4打开、第二阀门5关闭,使雨水直接流入蓄水管道7中并在储水箱8中储存起来。当储水箱8中的雨水达到一定高度后,雨水便流入处理装置进行净化处理并储存在供水单元12中。当用户需要用水时:如果对水质要求不高,例如浇花、道路清洗时,可打开第三阀门9;如果对水质要求较高时,可打开第四阀门14,从而可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充分的利用。

另外,还包括凹槽15,凹槽15的侧壁边缘与屋檐边缘连接,第一过滤单元1设于凹槽15的底部。由此,雨水可从屋檐边缘经凹槽15的侧壁边缘流入凹槽15的底部,凹槽15的侧壁则可遮挡雨水,以避免雨水四处飞溅。

其中,第一过滤单元1为过滤网。第一过滤单元1除了可以是过滤网以外,还可以是凹槽15本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可以在凹槽15的底部直接开设过滤孔作为第一过滤单元1。

优选地,收集管道2由远离第一净化单元3的一端至临近第一净化单元3的一端向下倾斜。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使雨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快速流入第一净化单元3中;另一方面,可避免收集管道2表面不够光滑时,雨水沉积在管道里而造成浪费。

另外,还包括设置在供水单元12中的水泵,供水单元12通过水泵与供水管道13连通。

优选地,处理装置包括第二过滤单元10和第二净化单元11,储水箱8、第二过滤单元10、第二净化单元11和供水单元12依次连通。多余的雨水依次通过第二过滤单元10和第二净化单元11后,雨水中的悬浮物、较小颗粒的杂质、重金属、有机物和磷等的含量明显降低。其中,第二净化单元11中设有用于吸收雨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磷等污染物的化学试剂。

再结合图2可知,第二过滤单元10内由上至下依次铺设有碎石10-1、无烟煤和石英砂的混合物10-2、中砂10-3和细砂10-4。通过采用这种物理过滤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对雨水中悬浮物、较小颗粒的杂质的拦截筛除,而且这些碎石10-1、中砂10-3等过滤介质自身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单元10的顶部由透水混凝土构成。当下暴雨时,地面土壤中的含水量已饱和,雨水可通过第二过滤单元10的顶部渗入第二过滤单元10内。

另外,还包括积水管16,积水管16的一端与室外地表区域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过滤单元10的顶部连通,以将地面的积水引入第二过滤单元10内,进一步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其中,第二过滤单元10和净化单元之间的连接管道的一端与第二过滤单元10的下部连接、另一端与净化单元的上部连接,以保证雨水被充分过滤和净化。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