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墙环向施工缝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87878阅读:119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续墙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连续墙环向施工缝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地下连续墙是基础工程在地面上采用一种挖槽机械,沿着深开挖工程的周边轴线,在泥浆护壁条件下,开挖出一条狭长的深槽,清槽后,在槽内吊放钢筋笼,然后用导管法灌筑水下混凝土筑成一个单元槽段,如此逐段进行,在地下筑成一道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壁,作为截水、防渗、承重、挡水结构。施工缝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先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施工缝防水是连续墙防水处理的难点,也是结构自防水中的关键环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连续墙施工缝防水的问题,提供一种连续墙环向施工缝防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连续墙环向施工缝防水结构,包括钻孔灌注桩、混凝土垫层、混凝土结构侧墙和混凝土结构底板,钻孔灌注桩竖直设置在混凝土垫层的一侧,钻孔灌注桩内侧设有混凝土砂浆找平层I,混凝土垫层上侧设有混凝土砂浆找平层II,混凝土砂浆找平层I和混凝土砂浆找平层II的接口处设有水泥砂浆,沿混凝土砂浆找平层I和混凝土砂浆找平层II的内侧设有一层防水层,防水层内侧设有混凝土结构侧墙和混凝土结构底板,防水层与混凝土结构侧墙之间设有一层砂浆保护层,防水层与混凝土结构底板之间设有混凝土保护层,混凝土结构侧墙和混凝土结构底板连接处设有施工缝,施工缝与防水层连接的端部设有预埋在混凝土结构侧墙内的背贴式止水带,背贴式止水带与防水层之间设有一层中埋式止水带。

所述的防水层的拐角处分别与混凝土结构侧墙和混凝土结构底板连接处设有间隙,间隙内设有防水加强层。

所述的混凝土结构侧墙和混凝土结构底板中间部位设有一层中埋式止水带。

所述的施工缝外表面设有凹槽,凹槽内填充有嵌缝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新颖,对连续墙的侧墙和底板之间的施工缝进行防水处理,对连续墙各个部分的环向施工缝进行多层的防水处理,解决了施工缝防水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钻孔灌注桩,2-砂浆保护层,3-背贴式止水带,4-混凝土砂浆找平层I,5-混凝土结构侧墙,6-防水层,7-中埋式止水带,8-施工缝,9-混凝土结构底板,10-水泥砂浆,11-混凝土保护层,12-混凝土垫层,13-混凝土砂浆找平层II,14-防水加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连续墙环向施工缝防水结构,包括钻孔灌注桩1、混凝土垫层12、混凝土结构侧墙5和混凝土结构底板9,钻孔灌注桩1竖直设置在混凝土垫层12的一侧,钻孔灌注桩1内侧设有混凝土砂浆找平层I4,混凝土垫层12上侧设有混凝土砂浆找平层II13,混凝土砂浆找平层I4和混凝土砂浆找平层II13的接口处设有水泥砂浆10,沿混凝土砂浆找平层I4和混凝土砂浆找平层II13的内侧设有一层防水层6,防水层6内侧设有混凝土结构侧墙5和混凝土结构底板9,防水层6与混凝土结构侧墙5之间设有一层砂浆保护层2,防水层6与混凝土结构底板9之间设有混凝土保护层11,混凝土结构侧墙5和混凝土结构底板9连接处设有施工缝8,施工缝8与防水层连接的端部设有预埋在混凝土结构侧墙内的背贴式止水带3,背贴式止水带3与防水层6之间设有一层中埋式止水带7。

所述的防水层6的拐角处分别与混凝土结构侧墙5和混凝土结构底板9连接处设有间隙,间隙内设有防水加强层14。

所述的混凝土结构侧墙5和混凝土结构底板9中间部位设有一层中埋式止水带7。

所述的施工缝8外表面设有凹槽,凹槽内填充有嵌缝膏。

施工缝采用遇水膨胀止水条进行加强防水处理。遇水膨胀止水条应固定在施工缝表面预留凹槽内。遇水膨胀止水条安装前,需对施工缝表面除凹槽以外的部位进行凿毛清理,然后涂刷界面剂。遇水膨胀止水条应尽可能迟地安装在预留凹槽内。

背贴式止水带和中埋式止水带的两翼需现场粘贴遇水膨胀止水条,保证止水带与混凝土之间密实不透水。

在施工缝结构外表面设断面尺寸为20×10mm两端距结构侧墙外表面50mm的凹槽,用嵌缝膏填充密实。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