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抗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7328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抗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围护结构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地下抗浮结构。



背景技术:

地下连续墙是一种基坑中常用的围护结构形式,当内部结构抗浮不满足要求时,工程中通常通过设置压顶梁构件使地下连续墙与内部结构共同参与结构的抗浮。压顶梁于结构顶板上方设置,这会影响管线重新改迁至车站顶板上方。压顶梁的设置通常也需要在地下连续墙内预埋钢筋接驳器,但由于诸多原因钢筋接驳器无法准确埋设,导致压顶梁设置困难。工程中也经常遇到无法设置压顶梁的情况,譬如地铁车站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接口位置,需要增设抗拔桩来满足抗浮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下抗浮结构,结构侧墙与地下连续墙连成整体共同参与抗浮,抗浮能力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下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并排设置的地下连续墙和结构侧墙,其中,

所述地下连续墙内设置有多个矩形槽及多个钢筋接驳器,每个所述钢筋接驳器的一端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钢筋,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钢筋位于所述地下连续墙内,每个所述钢筋接驳器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连接钢筋,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穿过所述矩形槽后伸入所述结构侧墙内;

所述结构侧墙内还设置有竖向箍筋和水平箍筋,并且它们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结构侧墙内,而另一端分别伸入所述矩形槽的内腔。

优选地,所述地下连续墙与所述结构侧墙之间设置有防水卷材,所述地下连续墙与所述矩形槽之间也设置有防水卷材。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钢筋包括U形筋和水平筋,所述U形筋开口朝向所述结构侧墙且竖直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钢筋包括L形筋,并且该L形筋在所述结构侧墙内折弯。

优选地,所有的矩形槽在所述地下连续墙内呈行列布置。

优选地,所述矩形槽内设置有加强钢筋。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地下连续墙中预埋矩形槽和钢筋接驳器,后期结构侧墙施工时可以将结构侧的墙混凝土浇筑于地下连续墙的矩形槽内,而且还通过钢筋接驳器和连接钢筋将地下连续墙与结构侧墙连接成一个整体共同参与抗浮,施工方便,抗浮能力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矩形槽处钢筋连接的立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沿B-B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地下连续墙在矩形槽处的配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图5,一种地下抗浮结构,包括并排设置的地下连续墙1和结构侧墙2,其中,

所述地下连续墙1内设置有多个矩形槽3及多个钢筋接驳器4,每个所述钢筋接驳器4的一端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钢筋5,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钢筋5位于所述地下连续墙1内,每个所述钢筋接驳器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连接钢筋6,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钢筋6穿过所述矩形槽3后伸入所述结构侧墙2内;

所述结构侧墙2内还设置有竖向箍筋7和水平箍筋8,并且它们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结构侧墙2内,而另一端分别伸入所述矩形槽3的内腔。

进一步,所述地下连续墙1与所述结构侧墙2之间设置有防水卷材9,所述地下连续墙1与所述矩形槽3之间也设置有防水卷材9。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钢筋5包括U形筋和水平筋,所述U形筋开口朝向所述结构侧墙2且竖直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钢筋6包括L形筋,并且该L形筋在所述结构侧墙2内折弯。

进一步,所有的矩形槽3在所述地下连续墙1内呈行列布置。

进一步,所述矩形槽3内设置有加强钢筋。

本实用新型在地下连续墙1内预埋矩形槽3与钢筋接驳器4,后期结构侧墙2施工时将结构侧墙2的混凝土浇筑于地下连续墙1的矩形槽3内,并通过钢筋接驳器4将结构侧墙2与地下连续墙1连成整体共同参与抗浮。

本实用新型预埋矩形槽3于地下连续墙1内,矩形槽3可通过与地下连续墙1钢筋笼整体下放于设计位置,该位置允许有一定偏差;

参照图5,在地下连续墙1内,其受力主筋101在矩形槽3内不断开,同时在靠近矩形槽3的位置设置加强筋102,保证地下连续墙1整体受力安全可靠;

矩形槽3平面位置与竖向埋深可灵活调整,矩形槽3尺寸、大小、布设个数以及钢筋尺寸与大小可通过计算确定;

此外,防水卷材9在矩形槽3内进行卷边构造处理,保证侧墙防水的整体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