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田灌溉渠引流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36985发布日期:2019-01-08 19:59阅读:7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田灌溉渠引流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灌溉工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农田灌溉渠引流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农田灌溉渠是联接灌溉水源和灌溉土地的水道,把从水源引取的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灌区的各个部分,现有的灌溉渠不能很好的分配水流,导致灌溉效率低和水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田灌溉渠引流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结构简单巧妙,操作便捷,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农田灌溉渠引流装置,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引流机构;所述外壳的前侧壳壁上开设有用于与水源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左侧壳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第一引水渠的第一出水口,右侧壳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第二引水渠的第二出水口;所述引流机构可将第一进水口中流入的水引流至第一出水口或引流至第二出水口或切断水源与任一引水渠的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流机构的设置,便于将水引入各引水渠,且方便操作,便于提高引水效率。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引流机构包括内壳、挡板和连杆,所述挡板活动设置于所述内壳内,所述连杆的一端铰接于外壳的内壁,另一端铰接于挡板,所述内壳上开设有供连杆活动的通孔;所述内壳的前侧壳壁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左侧壳壁上开设有第三出水口,右侧壳壁上开设有第四出水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流机构的具体结构,内壳内设置挡板,挡板通过连杆铰接于外壳上,便于通过内壳及挡板的移动,实现在各引水渠之间切换连通,结构简单巧妙,合理紧凑,且容易操控。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沿外壳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出水口和第四出水口沿内壳的中心线对称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使得内壳在无论向左或向右移动时,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相对于第三出水口、第四出水口的前后位置不发生改变,有利于实现各引水渠之间的切换。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出水口的位置处于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后侧;所述第四出水口的位置处于所述第二出水口的后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壳的左侧壳壁可封堵住第一出水口,右侧壳壁可封堵住第二出水口,从而有利于实现在各水渠间进行切换。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内壳的左侧壳壁抵靠于外壳的左侧壳壁时,挡板的位置处于所述第三出水口及第四出水口的后侧;内壳处于外壳的中部位置时,挡板的位置处于所述第三出水口及第四出水口的前侧;内壳的右侧壳壁抵靠于外壳的右侧壳壁时,挡板的位置处于所述第四出水口及第三出水口的后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出水口的关闭及开启情况,随着内壳在外壳内的移动而变换,可巧妙地实现各水渠的关闭和开启。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进水口的尺寸。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壳在外壳内移动时,使得第二进水口不被外壳的前侧壳壁封住,便于水的进入及引流。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挡板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出水口及第四出水口的尺寸。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壳在移动过程中,挡板由于连杆的作用,会左右移动,同时也会上下移动,挡板的尺寸大于两出水口的尺寸,可保证挡板不从两出口移出,安全可靠。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内壳的上端固定有用于推动内壳移动的把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手的设置有利于对内壳进行移动操控。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杆的个数为至少两个,各连杆之间相互平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互平行的连杆可保证挡板移动平稳,且可经受住水流的冲击而不发生偏转。

一种农田灌溉渠引流装置的使用方法,采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农田灌溉渠引流装置,包括如下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一:需将水引入第一引水渠时,将内壳向右侧移动,挡板在内壳和连杆的作用下,向后侧移动,内壳的右侧壳壁抵靠于外壳的右侧壳壁时,内壳的右侧壳壁封住第二出水口,挡板的位置处于第三出水口及第四出水口的后侧,水从第一进水口流入,流经第二进水口,从第三出水口流出内壳,再从第一出水口流出外壳,以进入第一引水渠;

使用方法二:需将水源与各引水渠切断时,将内壳向中间位置移动,挡板在内壳和连杆的作用下,向前侧移动,当挡板的位置处于第三出水口及第四出水口的前侧时,即切断了水源与各引水渠的连通;

使用方法三:需将水引入第二引水渠时,将内壳向左侧移动,挡板在内壳和连杆的作用下,向后侧移动,内壳的左侧壳壁抵靠于外壳的左侧壳壁时,内壳的左侧壳壁封住第一出水口,挡板的位置处于第三出水口及第四出水口的后侧,水从第一进水口流入,流经第二进水口,从第四出水口流出内壳,再从第二出水口流出外壳,以进入第二引水渠。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方法简便易操控,水的引流高效快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新颖,外壳及引流机构的设置,可实现在各引水渠之间切换连通,简单巧妙,合理紧凑,且容易操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a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内壳位于外壳中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内壳位于外壳右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第一进水口,3-第一出水口,4-第二出水口,5-内壳,6-第三出水口,7-挡板,8-连杆,9-第二进水口,10-第四出水口,11-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工作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前”、“后”、“左”、“右”仅是为了更清楚地表明各特征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表示对各特征的唯一限定,也不表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唯一限定。具体的,本发明,所述的“前”侧指的如图1所示靠近观察者的一侧,“后”指的如图1所示远离观察者的一侧,或者如图2所示,所述的“前”指的是如图2中的下,“后”指的是如图2中的上,“左”指的是如图2中的左,“右”指的是如图2中的右。

请参阅图1至图4,一种农田灌溉渠引流装置,包括:外壳1和设置于外壳1内的引流机构;外壳1的前侧壳壁上开设有用于与水源连通的第一进水口2,左侧壳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第一引水渠的第一出水口3,右侧壳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第二引水渠的第二出水口4;引流机构可将第一进水口2中流入的水引流至第一出水口3或引流至第二出水口4或切断水源与任一引水渠的连通。请参阅图1,内壳5的上端固定有用于推动内壳5移动的把手11。

请参阅图2,引流机构包括内壳5、挡板7和连杆8,挡板7活动设置于内壳5内,连杆8的一端铰接于外壳1的内壁,另一端铰接于挡板7,内壳5上开设有供连杆8活动的通孔;内壳5的前侧壳壁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9,左侧壳壁上开设有第三出水口6,右侧壳壁上开设有第四出水口10。

第一出水口3和第二出水口4处于同一前后位置上,第三出水口6和第四出水口10处于同一前后位置上。所述第一出水口3和第二出水口4沿外壳1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该竖直中心线以图2的观察方向表示。所述第三出水口(6)和第四出水口(10)沿内壳(5)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该竖直中心线以图2的观察方向表示。第三出水口6的位置处于第一出水口3的后侧;第四出水口10的位置处于第二出水口4的后侧。内壳5的左侧壳壁抵靠于外壳1的左侧壳壁时,挡板7的位置处于第三出水口6及第四出水口10的后侧;内壳5处于外壳1的中部位置时,挡板7的位置处于第三出水口6及第四出水口10的前侧;内壳5的右侧壳壁抵靠于外壳1的右侧壳壁时,挡板7的位置处于第四出水口10及第三出水口6的后侧。

第二进水口9的尺寸大于第一进水口2的尺寸。挡板7的尺寸大于第三出水口6及第四出水口10的尺寸。第一进水口2的形状可为圆形或矩形等。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杆8的个数为至少两个,各连杆8之间相互平行。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安装所述引流装置时,将外壳1埋于灌溉渠内侧的土壤中,将第一进水口2对准水源流入位置,即第一进水口2与灌溉水源连通,将第一出水口3对准第一引水渠位置,将第二出水口4对准第二引水渠位置;通过水泥将外壳边缘处进行密封固定。

请参阅图4,需将水引入第一引水渠时,通过把手11将内壳5向右侧移动,挡板7在内壳5和连杆8的作用下,向后侧移动,内壳5的右侧壳壁抵靠于外壳1的右侧壳壁时,内壳5的右侧壳壁封住第二出水口4,同时外壳的侧壁也封住了第四出水口10,挡板7的位置处于第三出水口6及第四出水口10的后侧,水从第一进水口2流入,流经第二进水口9,从第三出水口6流出内壳5,再从第一出水口3流出外壳1,以进入第一引水渠;

请参阅图3,需将水源与各引水渠切断时,通过把手11将内壳5向中间位置移动,挡板7在内壳5和连杆8的作用下,向前侧移动,当挡板7的位置处于第三出水口6及第四出水口10的前侧时,挡板7封住了第三出水口6及第四出水口10,即切断了水源与各引水渠的连通;

请参阅图2,需将水引入第二引水渠时,通过把手11将内壳5向左侧移动,挡板7在内壳5和连杆8的作用下,向后侧移动,内壳5的左侧壳壁抵靠于外壳1的左侧壳壁时,内壳5的左侧壳壁封住第一出水口3,同时外壳的侧壁也封住了第三出水口6,挡板7的位置处于第三出水口6及第四出水口10的后侧,水从第一进水口2流入,流经第二进水口9,从第四出水口10流出内壳5,再从第二出水口4流出外壳1,以进入第二引水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