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污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71655发布日期:2020-09-29 09:27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污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治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道污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河道黑臭水体以及河道污泥处理这一难题越来越显著;结合当前污泥处理的现状以及先进的污泥处理工艺,本着“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污泥处理的这一原则对河道污泥的处理,设计出了各式各样的污泥处理设备,然而目前所使用的污泥处理设备处理污泥时间周期长,且污泥处理时须排尽河道中的水,由此造成处理污泥效率低,且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污泥治理不彻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提高污泥处理效率,避免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发生的河道污泥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河道污泥处理装置,包括船体、布设于船体顶端泥舱,所述泥舱的左侧布设输泥装置,所述输泥装置的尾部布设绞吸装置,输泥装置包括污泥抽取泵、输泥外管道、内软管和液压升降柱,所述污泥抽取泵布设于泥舱的左侧且连接内软管,输泥外管道为两个以上分段分节活动连接的波折状结构,上下相邻的两段输泥外管道之间布设液压升降柱,输泥外管道内布设内软管,所述内软管的中部布设主搅拌桨,主搅拌桨连接第一电机,输泥外管道的尾部连接绞吸装置,所述绞吸装置包括第一挡板外罩、第二挡板外罩、第一搅拌桨、第二搅拌桨和绞吸头,第一挡板外罩呈倾斜状分别活动连接至输泥外管道的尾端两侧,第二挡板外罩分别固定连接至输泥外管道的尾端两侧,第一挡板外罩内从上至下依次布设两个以上外径逐渐增大的第一搅拌桨,第二挡板外罩内布设第二搅拌桨,每个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均连接第二电机,所述绞吸头位于绞吸装置的中部且连接于主搅拌桨的末端;泥舱的右侧连接接力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均包括转动轴和搅拌叶片,转动轴上布设呈倒三角形的搅拌叶片,转动轴的底部为尖角状,搅拌叶片由四个以上沿转动轴外壁周向阵列的三角形板组成。

进一步的,上下相邻的两段输泥外管道中位于下端的输泥外管道的前端呈u形,位于上端的输泥外管道的尾端嵌入下端的输泥外管道的前端且通过销轴和其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外罩的上端连接液压升降柱,液压升降柱的一端固定至输泥外管道的尾端上,第一挡板外罩和输泥外管道之间布设第二挡板外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外罩为斗状结构,第二挡板外罩由钣金折弯成型,第二挡板外罩的正面呈梯形。

进一步的,所述泥舱为半凹形的中空结构,泥舱的内部布设有防粘涂层。

进一步的,所述接力泵连接排泥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布设绞吸装置,在治理河道污泥时无需排尽河道中的水,绞吸头随着输泥外管道下潜到河底污泥处,下潜深度由液压升降柱控制,并且在治理河道污泥过程中,可根据河道的宽度,通过液压升降柱调整第一挡板外罩,继而调整绞吸装置幅宽,实用性佳,使污泥治理更加彻底,河道污泥储蓄到泥舱后,通过排泥管和接力泵的配合吹填到河道两岸,河岸上污泥经处理可堆积成岸,本装置使用时无需在处理污泥前期排尽河道中的水,可有效缩短处理污泥的周期,提高处理污泥的效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污泥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污泥处理装置的绞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污泥处理装置的第一挡板外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污泥处理装置的第二挡板外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污泥处理装置的第一搅拌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污泥处理装置的输泥外管道和内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污泥处理装置的两段输泥外管道输泥外管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序号:1为船体,2为搅拌叶片,3为主搅拌桨,4为输泥外管道,5为液压升降柱,6为污泥抽取泵,7为转动轴,8为泥舱,9为排泥管,10为第一电机,11为接力泵,12为绞吸头,13为第一搅拌桨,14为第一挡板外罩,15为第二挡板外罩,16为第二电机,17为第二搅拌桨,18为内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7所示,一种河道污泥处理装置,包括船体1、布设于船体1顶端泥舱8,所述泥舱8的左侧布设输泥装置,所述输泥装置的尾部布设绞吸装置,输泥装置包括污泥抽取泵6、输泥外管道4、内软管18和液压升降柱5,所述污泥抽取泵6布设于泥舱8的左侧且连接内软管18,输泥外管道4为两个以上分段分节活动连接的波折状结构,上下相邻的两段输泥外管道4之间布设液压升降柱5,输泥外管道4内布设内软管18,所述内软管18的中部布设主搅拌桨3,主搅拌桨3连接第一电机10,输泥外管道4的尾部连接绞吸装置,所述绞吸装置包括第一挡板外罩14、第二挡板外罩15、第一搅拌桨13、第二搅拌桨17和绞吸头12,第一挡板外罩14呈倾斜状分别活动连接至输泥外管道4的尾端两侧,第二挡板外罩15分别固定连接至输泥外管道4的尾端两侧,第一挡板外罩14内从上至下依次布设两个以上外径逐渐增大的第一搅拌桨13,第二挡板外罩15内布设第二搅拌桨17,每个第一搅拌桨13和第二搅拌桨17均连接第二电机16,所述绞吸头12位于绞吸装置的中部且连接于主搅拌桨3的末端;泥舱8的右侧连接接力泵11,所述接力泵11连接排泥管9。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主搅拌桨3包括搅拌软轴和搅拌叶片,搅拌叶片螺旋缠绕布设在搅拌软轴上。

所述第一搅拌桨13和第二搅拌桨17均包括转动轴7和搅拌叶片2,转动轴7上布设呈倒三角形的搅拌叶片2,转动轴7的底部为尖角状,搅拌叶片2由四个以上沿转动轴7外壁周向阵列的三角形板组成。

上下相邻的两段输泥外管道4中位于下端的输泥外管道4的前端呈u形,位于上端的输泥外管道4的尾端嵌入下端的输泥外管道4的前端且通过销轴和其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挡板外罩14的上端连接液压升降柱5,液压升降柱5的一端固定至输泥外管道4的尾端上,第一挡板外罩14和输泥外管道4之间布设第二挡板外罩15。

所述第一挡板外罩14为斗状结构,第二挡板外罩15由钣金折弯成型,第二挡板外罩15的正面呈梯形。

所述泥舱8为半凹形的中空结构,泥舱8的内部布设有防粘涂层,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防粘涂层为防粘涂料,避免污泥过多的残留在泥舱8内部,在后期吹填过程中,使泥舱8内部的污泥被清理的更加彻底。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为:进行污泥治理时,下放河道污泥处理装置,下潜绞吸装置,绞吸装置的幅宽可根据河道的宽度调节,即根据液压升降柱5调整两个第一挡板外罩14,使其向外扩张,继而改变绞吸装置的幅宽,在污泥治理时,船体1航行,绞吸装置开始工作,在污泥抽取泵6的作用下,污泥和水进入内软管18中并通过主搅拌桨3将污泥和水变为泥浆送入泥舱8内进行储蓄,储蓄后接力泵11开始工作,通过接力泵11和排泥管9的配合,把泥浆吹填到河岸上。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即公开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变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