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射水箱溢流水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4531发布日期:2019-08-07 01:06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射水箱溢流水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射水箱溢流水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中小型发电厂汽轮发电机组的射水箱溢流系统因受结构限制,溢流水回流速度慢,且经常会出现溢流水回收不畅,这使得射水箱的补水量一旦因特殊需要突然增大时,大量的溢流水会因无法回收而跑冒至地面进入排水沟的现象,这样不但造成水源的浪费,而且系统长期运行带来安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射水箱溢流水回收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射水箱溢流水回收系统,包括:射水箱、集水箱、中转池和循环池,其中:

射水箱上设有补水口和溢流口,且补水口位于溢流口的下方;中转池上设有进水口;集水箱位于溢流口的下方,集水箱的底部设有主排水口,集水箱的侧壁且位于靠近其顶部的一端设有副排水口,所述主排水口通过第一主输送管道与中转池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副排水口通过第二主输送管道与中转池的进水口连接,且第一主输送管道和第二主输送管道的输送路径高于中转池的进水口;

中转池与循环池之间设有用于将中转池内的水泵送至循环池的泵送机构;

循环池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通过副输送管道与射水箱的补水口连接,且副输送管道的输送路径与射流箱的补水口位于同一平面内。

优选地,集水箱的底部设为锥形结构,且集水箱的主排水口位于其底部的最低端。

优选地,中转池内设有用于根据水位变化控制泵送机构执行开关动作的浮球液位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对射水箱、集水箱、中转池和循环池的结构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设置,以使射水箱内水位过大产生溢流时,溢流水可以自动进入集水箱并由第一主输送管道输无动力送至中转池内,而当溢流量过大时还可以通过第二主输送管道进行泄流,以加快集水箱的排水速度,避免溢流水跑冒至地面进入排水沟的现象;同时,当射水箱内水位过低时,循环池内的水可以通过副输送管道自动回流至射水箱内,而当射水箱内水位过高时,而集水箱内水位较低时,还可以辅助溢流口进行分流,以使射流箱内的水通过副输送管道直接进入循环池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射水箱溢流水回收系统,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溢流效果,还实现溢流水的循环利用,且所需动力设备少,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射水箱溢流水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射水箱溢流水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射水箱溢流水回收系统,包括:射水箱1、集水箱2、中转池3和循环池7,其中:

射水箱1上设有补水口和溢流口,且补水口位于溢流口的下方;中转池3上设有进水口;集水箱2位于溢流口的下方,集水箱2的底部设有主排水口,集水箱2的侧壁且位于靠近其顶部的一端设有副排水口,所述主排水口通过第一主输送管道4与中转池3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副排水口通过第二主输送管道5与中转池3的进水口连接,且第一主输送管道4和第二主输送管道5的输送路径高于中转池3的进水口,以利用中转池3对溢流水进行收集。

中转池3与循环池7之间设有用于将中转池3内的水泵送至循环池7的泵送机构8;循环池7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通过副输送管道6与射水箱1的补水口连接,且副输送管道6的输送路径与射流箱1的补水口位于同一平面内,以使射流箱1水位过低时,循环池7内的水可以在无动力的情况下自动回流至射流箱1,且当射水箱1内水位过高时,而集水箱2内水位较低时,射流箱1内的谁可以通过副输送管道6直接流入循环池7内,以辅助溢流口分流。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射水箱1、集水箱2、中转池3和循环池7的结构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设置,使得射水箱1内水位过大产生溢流时,溢流水可以自动进入集水箱2并由第一主输送管道4输无动力送至中转池3内,而当溢流量过大时还可以通过第二主输送管道5进行泄流,以加快集水箱2的排水速度,避免溢流水跑冒至地面进入排水沟的现象;当射水箱1内水位过低时,循环池7内的水可以通过副输送管道6自动回流至射水箱1内,而当射水箱1内水位过高时,而集水箱2内水位较低时,还可以辅助溢流口进行分流,以使射流箱内的水通过副输送管道6直接进入循环池7内。因此,使得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射水箱1溢流水回收系统,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溢流效果,还实现溢流水的循环利用,且所需动力设备少,节能环保。

此外,本实施例中,集水箱2的底部设为锥形结构,且集水箱2的主排水口位于其底部的最低端,以增强主排水口处的压力,提高第一主输送管道4的送水速度。

本实施例中,中转池3内设有用于根据水位变化控制泵送机构8执行开关动作的浮球液位控制器,以实现泵送机构8的自动控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