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臭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4502发布日期:2019-08-07 01:06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臭地漏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漏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防臭地漏。



背景技术:

地漏,作为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现有地漏虽然能起到排水作用,但由于与下水道相通,下水道内的异味易从下水管道经过地漏到达室内。

此外,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虽然地漏盖能够对一些易堵塞管道的杂物进行阻挡,但是还是会有毛发、碎屑等杂物冲至地漏内,从而易造成地漏的堵塞,一旦地漏发生堵塞后,仅能通过打开地漏盖进行简易清理,不仅无法彻底清理地漏内部,而且用户在清理时需要长时间下蹲,清理过程十分不便,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臭地漏,在确保防止反味的同时有效解决现有地漏清理不便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防臭地漏,包括外管、内管以及地漏盖:所述外管的上端向外延伸有第一搭边,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内管的上端向外延伸有搭接所述第一搭边的第二搭边,其与所述外管之间形成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地漏盖盖设于所述内管上端,其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有水封防臭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外管的内壁一体成型有所述第一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搭边形成有环绕抵接所述第二搭边的外框。

进一步的,所述外框形成有导水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水封防臭结构包括水封槽、第一导水圈以及弹性封堵件:所述水封槽形成于所述内管内,其中部形成有通水口,所述第一导水圈形成于所述地漏盖的底端,其延伸至所述水封槽内形成水封,所述弹性封堵件形成于所述通水口下方,用于封堵通水口。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的内壁形成有环形的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上支撑有与所述内管的内壁组成所述水封槽的第二导水圈,所述第二导水圈包括环形的底板、导水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内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密封圈,所述导水板形成于所述底板的内端。

进一步的,所述地漏盖包括漏水板、堵盖:所述漏水板形成有与所述通水口相对设置的排水口以及位于所述排水口四周的漏水孔,所述堵盖盖设于排水口并形成有手持部。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的底部形成有横撑,所述横撑形成有与所述弹性封堵件导向配合的导杆。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封堵件包括轻质球壳、螺旋弹簧:所述轻质球壳用于封堵所述通水口,所述螺旋弹簧连接于所述轻质球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防臭地漏中内管与地漏盖之间形成有水封防臭结构,有效避免下水道内的异味上返至室内,实现良好的防臭效果;

2、本实用新型防臭地漏中在内管外侧套装有外管,利用外管连通地漏下方的下水管,在实际安装时可将外管预埋在地面中,当内管中积存有毛发、碎屑等影响排水的异物,用户可单独拆卸带有地漏盖的内管进行单独处理,因而本实用新型结构既利于对内管实施清理,还方便实现内管的快速更换,避免了用户长时间蹲着清理地漏所产生的各种不便;

3、本实用新型在在内管的上端形成有搭接第一搭边的第二搭边,既确保了外管、内管之间组装到位,还便于成型承托地漏盖的环台,

4、为了杜绝下水道内的异味由外管、内管之间的间隙进入室内,本实用新型在外管、内管之间形成有阻隔异味扩散的第一密封圈,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可有效避免复杂的密封结构所带来的外管、内管之间拆装不便的问题。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防臭地漏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外管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内管中水封防臭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解决现有地漏不便清理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臭地漏,如图1所示,其包括有外管10、内管20以及地漏盖30。其中,外管10可采用粘合剂、水泥等预埋在地面中,用来与连通下水道的下水管道密封连接。内管20套装在外管10内,以便于用户拆卸内管实施清理或更换,在内管的上端盖设有地漏盖30,在内管20与地漏盖30之间形成有水封防臭结构,以实现防臭、隔离杂物的作用。在外管10上端向外延伸有第一搭边11,在内管20上端向外延伸有第二搭边21,通过将第二搭边21搭靠在第一搭边11上便可将内管20快速、可靠地悬置在外管10内。为了避免下水道内的异味由外管10、内管20之间的间隙上返至室内,本实施例在内管20、外管10之间形成隔离间隙的第一密封圈12。地面上的流向防臭地漏的水流通过地漏盖30流入内管20中,并最终通过下水管道流向下水道内。

为了方便内管20的拆卸或安装,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外管10的内壁上一体成型有第一密封圈12,内管20、外管10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12实现过盈装配,以确保密封效果。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12可一体成型在内管20的外壁上,或为橡胶材质的单独部件,并通过卡装固定在内管20、外管10之间。

为了实现定位安装,本实施例在第一搭边11形成有环绕抵接第二搭边21的外框13,外框13与第一搭边11构成适配容置第二搭边21的容置槽。为了将地面流水引至内管20中,本实施例还在外框13的上端形成引导水流流向的导向斜面13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第一搭边11、第二搭边21均为矩形板状结构,对应地,外框13为矩形外框13,导向斜面131为由外框13的外端至内端斜向下的倾斜面。

对于水封防臭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封防臭结构可根据内管20的结构、尺寸采用不同的水封方案。为了实现多重防臭,本实施例水封防臭结构包括水封槽、第一导水圈40以及弹性封堵件70,如图3所示。

其中,水封槽形成在内管20内,其为中部留有通水口的环状结构,第一导水圈40形成于地漏盖30的底端,可与地漏盖30粘贴或一体成型,其具体呈碗状,在地漏盖30盖设在内管20上端时,第一导水圈40延伸至水封槽内形成截面呈U形排水通道的水封,从而实现第一层臭氧的作用。同时弹性封堵件70安装于内管20中通水口下方,并用于封堵通水口,从而实现了第二层防臭的作用,具体来说,由于弹性封堵件70可发生弹性变形,当水流穿过水封槽、第一挡水圈形成的水封,并由通水口向下排出时,在水流的冲击下弹性封堵件70下移打开通水口,并在水流流淌完毕后再次复位封堵通水口。

为了简化内管20制成的同时简化弹性封堵件70的装配,本实施例水封槽采用单独部件与内管20的内壁组合形成,为此,在内管20内形成有环形的支撑台,并在支撑台上放置有第二导水圈50,第二导水圈50由支撑台止挡限位并与内管20的内壁组成截面呈U形的水封槽,其包括底板51、导水板52,其中,底板51作为水封槽的底部,导水板52和内管20的内壁作为水封槽的侧壁,底板51、导水板52均呈圆环形,即底板51的内端为圆形的通水孔,导水板52形成于底板51的内端,可沿底板51的轴向延伸,为了确保密封效果、避免底板51与内管20的内壁之间渗水,本实施例在底板51与内管20的内壁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圈60,本实施例中具体在底板51的外端粘贴有第二密封圈60,在第二导水圈50坐落在内管20内的支撑台22上时便可实现第二密封圈60的同步装配。

为了实现弹性封堵件70快速拆装的同时确保弹性封堵件70的弹性变形方向对应通水口,本实施例在内管20的底部形成有径向延伸的横撑23,并横撑23上形成有轴向延伸至内管20内部的导杆24,利用导杆24与弹性封堵件70之间的导向配合,可有效引导弹性封堵件70的弹性变形方向,确保在弹性封堵件70复位时能够有效封堵通水口。

为了确保有效封堵的同时简化弹性封堵件70的结构,本实施例弹性封堵件70包括轻质球壳71以及连接轻质球壳71底部的弹簧72,轻质球壳71的直径渐变可有效封堵多种尺寸的通水孔,弹簧72的弹性变形效果优良且不忌泥污,其套装在导杆24上,实现导向配合。为了减小更好地导向,本实施例还在轻质球壳71的底部开设有与导杆24插装配合的插装口,在水流的冲击下弹性封堵件70下移打开通水口时,导杆24伸入轻质球壳71内部可实现更好地导向效果。

为了实现定向排水,本实施例地漏盖30包括漏水板31、堵盖32,如图1所示,漏水板31上形成有排水口311以及位于排水口311四周的多个漏水孔312,堵盖32盖设在排水口311处,以便较大的异物落入内管20中形成堵塞。当需要大量排水或利用排水软管实施定向排水时,可取出堵盖32,将排水口311外露,实现大量水流的快速通过,此外,本实施例还将排水口311与通水口相对设置以进一步加快水流的通过。而为了方便用户取放堵盖32,本实施例还在堵盖32上形成有手持部321。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