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锚固挤压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66739发布日期:2019-11-29 17:46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锚固挤压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锚碇桩连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锚固挤压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也异常迅速。从高层、超高层建筑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相关的地下工程越来越多,涌现出了大量的深基坑工程。采用拉锚结构作为基坑的支护体系。拉锚结构是近20年来建筑施工领域产生的一项新工艺技术,广泛应用于地下结构的施工支护体系和作永久性建筑结构的承拉构件。拉锚式围护结构主要由围护结构体系和锚固体系两部分组成。地面拉锚式需要有足够的场地设置锚桩或其它锚固物。锚杆式需要地基土能提供锚杆较大的锚固力。锚杆式较适用于砂土地基,或粘土地基。

为了满足基坑开挖阶段的受力要求,在基坑开挖时,先做第一次的混凝土支护,使开挖工作不断进行。第一次支护只是保证开挖工作不断进行的一个安全措施。如果基坑土压力较大时,还要施加第二次支护才能够保证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当基坑处于富水地带时,还要在第一次支护和第二次支护之间做防水板铺设。为保证施加的第二次支护和第一次支护以及围岩的整体性,还要在第二次支护与第一次支护墙内设置水平钢筋并预埋直螺纹钢筋连接器,第二次支护中钢筋通过连接器与第一次支护钢筋相连。

但大量的工程实例说明,锚杆把围岩、第一次支护和第二次支护形成一个稳定的同时,也把防水板打穿了,水就沿着锚杆的径向和纵向渗漏水,导致混凝土挡墙强度降低和漏水现象,危害建筑物。同时在施加第二次支护时,为保证混凝土成型,需要在外侧采用对拉杆和外支撑固定模板,造成基坑内空间大量的浪费,采用此种连接方式,不仅施工效率低,而且浪费材料,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锚固挤压防水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锚固挤压防水结构,包括基坑围岩和螺纹锚杆,所述基坑围岩的表面浇筑有第一次支护层,所述第一次支护层的表面设有防水板,所述螺纹锚杆的一端依次穿过防水板、第一次支护层和基坑围岩,所述螺纹锚杆的端部固定在基坑围岩内,所述螺纹锚杆上套接有防水垫圈,所述防水垫圈通过安装在螺纹锚杆上的第一螺母与防水板相抵紧,所述防水垫圈上与防水板接触的一面上一体化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防水垫圈的另一面一体化设置有内挡环和外挡环,所述螺纹锚杆上还通过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管,所述螺纹锚杆的自由端还安装有金属垫圈和第二螺母。

优选的,所述环形凹槽设有三组并成同心环等间隔分布。

优选的,所述内挡环和外挡环之间形成嵌槽,所述第一螺母的端部位于嵌槽内。

优选的,位于所述嵌槽内的第一螺母的一端呈梯形,且第一螺母的端部内外两侧分别与内挡环和外挡环抵紧。

优选的,所述防水垫圈为硬质橡胶垫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此装置,可以把基坑围岩、第一次支护层和第二次支护层紧密的联系的一起,整体受力更加稳固;

2、通过此装置,可以把基坑,防水设施内衬合为一体,避免在后期施做承重墙时在施加防水卷材,加快施工进度;

3、通过此装置,可以省去因为内衬混凝土浇筑需要支模而采用对拉杆或者模板,节省施工空间,提高工作效率;

4、通过此装置,内衬混凝土养护好之后,可以把模板拆除,循环使用,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水垫圈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坑围岩、2第一次支护层、3防水板、4防水垫圈、401内挡环、402嵌槽、403外挡环、404环形凹槽、5第一螺母、6螺纹锚杆、7螺纹套管、8金属垫圈、9第二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一种多功能锚固挤压防水结构,包括基坑围岩1和螺纹锚杆6,所述基坑围岩1的表面浇筑有第一次支护层2,所述第一次支护层2的表面设有防水板3,所述螺纹锚杆6的一端依次穿过防水板3、第一次支护层2和基坑围岩1,所述螺纹锚杆6的端部固定在基坑围岩1内,所述螺纹锚杆6上套接有防水垫圈4,所述防水垫圈4通过安装在螺纹锚杆6上的第一螺母5与防水板3相抵紧,所述防水垫圈4上与防水板3接触的一面上一体化设置有环形凹槽404,所述防水垫圈4的另一面一体化设置有内挡环401和外挡环403,所述螺纹锚杆6上还通过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管7,所述螺纹锚杆6的自由端还安装有金属垫圈8和第二螺母9。

所述环形凹槽404设有三组并成同心环等间隔分布。当利用第一螺母5将防水垫圈4抵紧在反水板3上时,防水垫圈4端面与防水板3挤压形成一圈一圈的垫圈-防水板嵌合结构,从而利用环形凹槽404来阻挡渗漏水沿着孔的径向流出。

所述内挡环401和外挡环403之间形成嵌槽402,所述第一螺母5的端部位于嵌槽402内。

位于所述嵌槽402内的第一螺母5的一端呈梯形,且第一螺母5的端部内外两侧分别与内挡环401和外挡环403抵紧。当旋紧第一螺母5时,第一螺母5的端部进入嵌槽402内,利用第一螺母5的端部对内的内挡环401和外挡环403抵紧,使得内挡环401贴紧螺纹锚杆6,同时第一螺母5的端部紧密嵌入嵌槽402内,同时保证了螺纹锚杆6表面以及第一螺母5端面处的密封防水性能。

所述防水垫圈4为硬质橡胶垫圈。能够在第一螺母5的作用下进行形变,同时能够与防水板3紧密贴合。

具体的,使用时,

1、将螺纹锚杆6穿透第一次支护层2时把防水板3穿透;

2、第一螺母5通过防水垫圈4把防水板3紧密的贴到第一次支护层2上,同时利用防水垫圈4对螺纹锚杆6表面以及第一螺母5端面处进行密封;

3、把螺纹套管7旋转到螺纹锚杆6的适当位置,再套上模板,通过旋转第二螺母9压紧金属垫圈8和螺纹套管7把模板固定起来;

通过以上操作就可以把防水板3固定到连续墙上,同时也把后期需要浇筑混凝土时用到的模板也固定起来,此时就在连续墙和模板之间形成一个空间,用于浇筑内衬混凝土墙。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