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隔墙及车站墙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2937发布日期:2020-12-04 14:1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车站隔墙及车站墙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站隔墙及车站墙体系统。



背景技术:

地铁车站的设备区房间内需要设置隔墙。通常隔墙是采用砖砌体,近年有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形式的隔墙。不论何种砌体,其施工均存在速度慢,效率低下,环境差,施工人员素质对施工质量影响大,施工工序复杂,砌体粘结材料需要养护等待强度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站隔墙及车站墙体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隔墙施工效率低下、时间长且质量无保证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站隔墙,包括立柱和至少一个轻质墙体,每一所述轻质墙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立柱;所述轻质墙体内形成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沿所述轻质墙体的纵向延伸,所述立柱由向所述通孔内浇注混凝土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轻质墙体的横向两端部分别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立柱。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在所述轻质墙体内单排设置,横向两端部的所述通孔内均设置有所述立柱。

进一步地,形成于所述轻质墙体的横向两端的所述通孔为具有开口的槽形,所述通孔的开口沿所述轻质墙体的纵向延伸;所述立柱设置于槽形的两个所述通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轻质墙体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所述轻质墙体的槽形的所述通孔彼此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站墙体系统,包括顶板、地梁和上述的车站隔墙,所述轻质墙体支撑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地梁之间,并通过所述立柱与所述顶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上埋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钢筋,所述第一钢筋的一端裸露于所述顶板外靠近所述轻质墙体的一侧,所述第一钢筋与所述立柱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钢筋裸露于所述顶板外的一端浇注于所述立柱内。

进一步地,所述轻质墙体上埋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钢筋,所述第二钢筋的一端裸露于所述通孔内并与所述第一钢筋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钢筋裸露于所述通孔内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筋连接,所述第一钢筋与所述第二钢筋的连接处浇注于相应的所述立柱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筋与所述第二钢筋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站隔墙,支撑于车站的顶板与地梁之间,替代了现有通常使用的砌体式隔墙,充分利用预制的轻质墙体相比于砌体式隔墙质量好的优势,避免了砌体式隔墙现场施工存在的各种缺陷,同时简化了施工程序,提高了施工效率;另外,通过在轻质墙体的至少一个通孔中填充混凝土而形成立柱,上述立柱能够用来与轻质墙体共同支撑于车站的顶板与地梁之间,提高了车站隔墙的承载力,保证车站隔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站墙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轻质墙体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站墙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示轻质墙体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站中轻质墙体与顶板的一种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站隔墙;20、顶板;21、第一钢筋;30、地梁;

11、轻质墙体;11a、通孔;11b、第二钢筋;12、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顺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参照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站隔墙,包括立柱12和至少一个轻质墙体11,每一轻质墙体1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立柱12;轻质墙体11内形成有多个通孔11a,通孔11a沿轻质墙体11的纵向延伸,立柱12由向通孔11a内浇注混凝土而成。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一轻质墙体1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立柱12,也就是说,每一轻质墙体11中,至少一个通孔11a内填充有混凝土而形成立柱12。

本申请实施例的车站隔墙适用于地铁车站的非承重墙,如房间分隔间、走廊隔墙或者楼梯间隔墙等。列车进出站时会产生较大的振动荷载,且车站的楼层净高较高,因此在轻质墙体11内设置立柱12,轻质墙体11通过立柱12支撑于车站的顶板20与地梁30之间,用于提高墙体系统的承载力。

本申请实施例的车站隔墙,支撑于车站的顶板20与地梁30之间,替代了现有通常使用的砌体式隔墙,充分利用预制的轻质墙体11相比于砌体式隔墙质量好的优势,避免了砌体式隔墙现场施工存在的各种缺陷,同时简化了施工程序,提高了施工效率;另外,通过在轻质墙体11的至少一个通孔11a中填充混凝土而形成立柱12,上述立柱12能够与轻质墙体11共同支撑于车站的顶板20与地梁30之间,提高了整个墙体系统的承载力,保证车站隔墙10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且相邻的轻质墙体11之间无需受力连接构件,操作简便,成本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轻质墙体11的横向两端部分别设置至少一个立柱12。也就是说,位于轻质墙体11的横向两端部的通孔11a中,每一端部至少一个通孔11a浇注混凝土形成立柱12。可以理解地,轻质墙体11内的通孔11a排列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通孔11a可以成单排设置、多排设置或者其它不规则的排列方式。参照图2、图4,通孔11a在轻质墙体11内单排设置,横向两端部的通孔11a内分别浇注混凝土形成立柱12。通孔11a在轻质墙体11内成多排设置,每一端部至少有一个通孔11a浇注混凝土形成立柱12即可,即轻质墙体11的两端部分别浇注形成至少一个立柱12。形成于轻质墙体11两端部的立柱12,能够在不过多增加轻质墙体11重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增强墙体系统的承载力,保证车站隔墙10的稳定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形成于轻质墙体11的横向两端的通孔11a为具有开口的槽形,通孔11a的开口沿轻质墙体11的纵向延伸;立柱12设置于槽形的两个通孔11a内。本申请实施例中,槽形通孔11a位于轻质墙体11的横向两端,开口朝向轻质墙体11的外侧,参照图3、图4。上述槽形的通孔11a内浇注混凝土形成立柱12,立柱12也同样位于轻质墙体11的横向端部,最大程度地增强墙体系统的承载力。

进一步地,轻质墙体11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轻质墙体11的槽形的通孔11a彼此连通。当轻质墙体11的横向两端通孔11a为槽形时,相邻两个轻质墙体11的通孔11a可以设置为连通,即可以将相邻两个槽形通孔11a的开口对接,并在对接处浇注混凝土形成立柱12。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轻质墙体11内槽形通孔11a的对接处浇注而成的立柱12,在提高轻质墙体11承载力的同时,将相邻的轻质墙体11也形成了一体化结构,增强了相邻两个轻质墙体11之间的连接强度。

参照图1、图3,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站墙体系统,包括顶板20、地梁30和上述各实施例的车站隔墙,轻质墙体11支撑于顶板20与地梁30之间,并通过立柱12与顶板20连接。上述车站隔墙具有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效果,因而具有该车站隔墙的车站墙体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详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轻质墙体11通过在其通孔11a内浇注立柱12与顶板20连接,增强了车站墙体系统的承载力,避免了车站墙体系统中抗震卡的使用,且轻质墙体11之间无需受力连接构件,操作简便,成本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板20上埋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钢筋21,第一钢筋21的一端裸露于顶板20外靠近轻质墙体11的一侧,第一钢筋21与立柱12对应设置,第一钢筋21裸露于顶板20外的一端浇注于立柱12内。也就是说,顶板20与立柱12之间通过埋设第一钢筋21连接。第一钢筋21的一端埋设于顶板20内,另一端埋设于立柱12内。第一钢筋21使立柱12与顶板20之间连接具有更大的承载力,立柱12是通过向轻质墙体11的通孔11a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的,因而第一钢筋21也将轻质墙体11与顶板20连接,使轻质墙体11的顶端固定在顶板20上,第一钢筋21及浇注于第一钢筋21和轻质墙体11的通孔11a内的立柱12使顶板20与轻质墙体11形成一体化结构,能够承受列车进出站时产生的较大振动荷载,同时具有抗震作用。

在其它实施例中,顶板20上也可以埋设螺栓或者u型卡来连接顶板20与立柱12。与第一钢筋21的连接方式类似,螺栓或者u型卡的一端裸露于顶板20外靠近轻质墙体11的一侧,并分别与立柱12对应设置,裸露的一端浇注于立柱12内。

进一步地,轻质墙体11上埋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钢筋11b,第二钢筋11b的一端裸露于通孔11a内并与第一钢筋21对应设置,第二钢筋11b裸露于通孔11a内的一端与第一钢筋21连接,第一钢筋21与第二钢筋11b的连接处浇注于相应的立柱12内。

也就是说,第二钢筋11b的一端埋设于轻质墙体11内,比如可以埋设于轻质墙体11通孔11a的内壁上,第二钢筋11b的另一端埋设于立柱12内,且第二钢筋11b埋设于立柱12内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钢筋21连接。对应的第一钢筋21是指当对轻质墙体11进行施工时,轻质墙体11的安装位置确定以后,埋设第二钢筋11b的通孔11a对应于顶板20上的某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任意位置埋设的第一钢筋21。第一钢筋21与第二钢筋11b的数量也可以分别为多个,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钢筋21与第二钢筋11b的数量分别为两个,参照图5。

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轻质墙体11上也可以设置与螺栓或者u型卡相应的结构来连接顶板20和立柱12。当顶板20上埋设螺栓或者u型卡时,轻质墙体11内具有预先制作的螺纹孔或者与u型卡对应的卡扣。施工时,可以先将螺栓固定于螺纹孔内,或者将u型卡扣紧于卡扣内,再向相应的通孔11a内部填充混凝土浇注。上述结构也能够最终将顶板20与轻质墙体11很好地连接。

另外,第一钢筋21与第二钢筋11b的连接处位于相应的通孔11a内。参照图5,也就是说,第一钢筋21与第二钢筋11b在轻质墙体11内部连接,且第二钢筋11b裸露于通孔11a内的一端也是位于通孔11a的内部,能够进一步增强轻质墙体11与顶板20之间的连接强度。相应的通孔11a是指第二钢筋11b的裸露端所在的通孔11a。

可以理解地,第一钢筋21与第二钢筋11b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焊接、绑扎搭接连接等。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钢筋21与第二钢筋11b焊接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容易操作,且能够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同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并且,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