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37583发布日期:2021-01-26 12:5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井盖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井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井盖。


背景技术:

[0002]
为方便城市的生活用水的排放以及城市下水道的检修,在城市道路中间或者城市道路两侧都会设置井盖。井盖是城市排水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大、分布范围广。然而当下水道堵塞或者连日大雨时,特别是赶上雨季在降雨量比较大的地区水位会急剧上升,下水道的排洪不能满足,水位上升必定会淹没城市低洼区对城市带来严重的影响,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地下排水管道的安全一直是防汛管理部门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为了加强管道安全监管,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建立,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对水情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为防汛抗灾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双层井盖。
[0004]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层井盖,包括:井盖基座、上井盖、下井盖、第一阻水环、第二阻水环、防盗锁和监测模块;
[0005]
所述井盖基座内具有一贯穿所述井盖基座顶部和底部的贯通道,所述贯通道内形成有凸出于所述贯通道内壁的支撑部;
[0006]
所述上井盖盖设于所述贯通道的顶端口,所述上井盖上设置有上排水孔;
[0007]
所述下井盖设置在所述贯通道内,所述下井盖底部抵接于所述支撑部的顶部,所述下井盖上设置有下排水孔;
[0008]
所述第一阻水环设置在所述下井盖的底部,所述第一阻水环以朝远离所述下井盖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
[0009]
所述第二阻水环以围绕所述第一阻水环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下井盖的底部,所述第二阻水环内壁与所述第一阻水环外壁之间形成一排水通道,所述下排水孔位于所述第一阻水环和所述第二阻水环之间;
[0010]
所述防盗锁包括控制机构和锁杆,所述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下井盖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一阻水环内,所述锁杆与所述控制机构相连,其末端沿所述下井盖径向方向向外伸出并抵接于所述支撑部的底部;
[0011]
所述监测模块设置在所述下井盖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一阻水环内。
[0012]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双层井盖通过两阻水环对水的引导,避免水接触到监测装置和锁装置,防止水影响到监测装置对井内的检测,也防止监测装置以及锁的腐蚀损坏,而且通过双层井盖设置,因下井盖位于井内,较难被打砸偷盗,即使上井盖在被打砸偷盗后,还有下井盖保护车辆行人的安全。
[0013]
进一步,所述第二阻水环套设有防水垫圈,所述防水垫圈抵接于所述支撑部。通过防水垫圈抵接于支撑部,避免水从下井盖的周边进入井内,也能使下井盖更稳定而不晃动。
[0014]
进一步,所述下排水孔有多个,其均匀围绕所述第一阻水环布置。多个排水孔更利于排水。
[0015]
进一步,所述第一阻水环要高于所述第二阻水环;
[0016]
所述第一阻水环高出所述第二阻水环的部分设置有贯穿其内外壁的锁孔,所述锁杆的末端穿过所述锁孔并沿所述下井盖径向方向向外伸出。第一阻水环的锁孔能够支撑锁杆,使得锁杆更稳定锁住下井盖。
[0017]
进一步,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电机和转盘,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下井盖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一阻水环内,所述转盘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0018]
所述锁杆包括第一杆段、第二杆段、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杆段和所述第二杆段通过第一转轴可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杆段末端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转盘边缘,所述转盘的旋转轴线、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相互平行;
[0019]
所述第一杆段位于所述第一阻水环内,所述第二杆段的末端穿过所述锁孔并沿所述下井盖径向方向向外伸出。通过转盘和电机的方便控制锁杆对下井盖的锁定和解锁。
[0020]
进一步,所述第一杆段具有一倾斜向下的转折部,所述转折部与所述第二杆段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可相对转动地连接。避免水附着在锁杆时,水沿这锁杆进入第一阻水环内。
[0021]
进一步,所述双层井盖还包括无线控制模块,所述无线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下井盖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一阻水环内,所述无线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机和所述监测模块连接。通过无线控制防盗锁的开启和闭合,避免了普通锁容易被破解的问题。
[0022]
进一步,所述监测模块包括水位监控器、气体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水位监控器、所述气体传感器以及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无线控制模块相连。通过多种传感器能够获取井内的各种信息,利于监控。
[0023]
进一步,所述上井盖底部还设置有倾斜检测器和报警器,所述倾斜检测器和所述报警器设置在所述上井盖底部,所述倾斜检测器和所述报警器连接。报警器在上井盖倾斜或被打开时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0024]
进一步,所述倾斜检测器包括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所述陀螺仪和所述加速度计都与所述报警器连接。通过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很好的监控上井盖状态,在上井盖一旦有倾斜角度和移动加速度即向报警器传递信号。
[0025]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双层井盖通过两阻水环对水的引导,避免水接触到监测装置和锁装置,防止水影响到监测装置对井内的检测,也防止监测装置以及锁的腐蚀损坏,而且通过双层井盖设置,因下井盖位于井内,较难被打砸偷盗,即使上井盖在被打砸偷盗后,还有下井盖保护车辆行人的安全;进一步的,通过防水垫圈抵接于支撑部,避免水从下井盖的周边进入井内,也能使下井盖更稳定而不晃动;进一步的,通过多个排水孔利于排水;进一步的,通过第一阻水环的锁孔,能够支撑锁杆,使得锁杆更稳定锁住下井盖;进一步的,通过转盘和电机的方便控制锁杆对下井盖的锁定和解锁;进一步的,倾斜锁杆转部避免水附着在锁杆时,水沿这锁杆进入第一阻水环内;进一步的,通过无线控制防盗锁的开启和闭合,避免了普通锁容易被破解的问题;进一步的,通过多种传感器能够获取井内的各种信息,利于监控;进一步的,报警器在上井盖倾斜或被打开时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进一步的,通过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很好的监控上井盖状态,在上井盖一旦有倾斜角度和移动加速度即向报警器传递信号。
[0026]
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阐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双层井盖设置在井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为图1所示的双层井盖的防盗锁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3为图1所示的双层井盖的下井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4为图1所示的双层井盖的下井盖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2]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双层井盖设置在井内时的结构示意图。该双层井盖,包括:井盖基座10、上井盖20、下井盖30、第一阻水环40、第二阻水环50、防盗锁和监测模块80。
[0033]
所述井盖基座10内具有一贯穿所述井盖基座10顶部和底部的贯通道11,所述贯通道11 内形成有凸出于所述贯通道11内壁的支撑部12,需要说明的是,支撑部12可以是围绕贯通道11内壁的环状支撑部12,也可以是若干个支撑块。
[0034]
所述上井盖20盖设于所述贯通道11的顶端口,所述上井盖20上设置有上排水孔21。所述上井盖20的上排水孔21可以设置有多个,形状随使用环境而改变,例如在多雨易积水的地区需要设置较大较多的排水孔。
[0035]
所述下井盖30设置在所述贯通道11内,所述下井盖30底部抵接于所述支撑部12的顶部,所述下井盖30上设置有下排水孔31,在上井盖20打开、倾斜或遗失的情况下,下井盖 30能很好的保护经过井口的行人车辆的安全。
[0036]
所述第一阻水环40设置在所述下井盖30的底部,所述第一阻水环40以朝远离所述下井盖30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二阻水环50以围绕所述第一阻水环40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下井盖30的底部,所述第二阻水环50内壁与所述第一阻水环40外壁之间形成一排水通道,所述下排水孔31位于所述第一阻水环40和所述第二阻水环50之间,第一阻水环将排入井内的水阻隔在了排水通道内,避免了水进入第一阻水环40与下井盖20底部形成的容置空间。优选的,所述第二阻水环50套设有防水垫圈,所述防水垫圈抵接于所述支撑部1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阻水环40和所述第二阻水环50并非不一定是圆环状,其具体形状可配合所述防盗锁及监测模块的设置,例如是多边形等其它形状,于此不再赘述。
[003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排水孔31有多个,其均匀围绕所述第一阻水环40布置,需要说明的是,排水孔形状可随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设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水环40和所述第二阻水环50呈圆环状,排水孔呈条状孔,其沿着第一阻水环40外沿布置,以增大排水孔的面积。
[0038]
请参阅图2,其为图1所示的双层井盖的防盗锁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防盗锁包括控
制机构和锁杆61,所述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下井盖30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一阻水环40内,所述锁杆61与所述控制机构相连,其末端沿所述下井盖30径向方向向外伸出并抵接于所述支撑部 12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2设置在所述贯通道11的底端口,此时锁杆61不仅抵接于所述支撑部12的底部,还可继续向外伸出并抵接于所述井盖基座10的底部。优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电机62和转盘63,所述电机62设置在所述下井盖30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一阻水环40内,所述转盘与所述电机6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锁杆61包括第一杆段611、第二杆段612、第一转轴613和第二转轴614,所述第一杆段611和所述第二杆段612通过第一转轴613可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杆段611末端通过第二转轴614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转盘边缘,所述转盘的旋转轴线、所述第一转轴613和第二转轴614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杆段611位于所述第一阻水环40内,所述第二杆段612的末端穿过所述锁孔41并沿所述下井盖30径向方向向外伸出。需要说明的是,防盗锁也可采取其它形式的防盗锁,例如是气缸推动伸缩或是齿轮组驱动的防盗锁,实际运用中有许多锁型,于此不再赘述。优选的,所述第一杆段611具有一倾斜向下的转折部615,所述转折部615与所述第二杆段612通过所述第一转轴613可相对转动地连接,此时第一杆段611的水平位置比第二杆段612的水平位置要高,从而避免水沿锁杆61流入第一阻水环40的内,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将锁杆61在从所述第一阻水环40内向外的方向上略微倾斜向下的方式布置,以避免水沿锁杆61流入第一阻水环40的内。
[0039]
请参阅图3,其为图1所示的双层井盖的下井盖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阻水环40要高于所述第二阻水环50;所述第一阻水环40高出所述第二阻水环50的部分设置有贯穿其内外壁的锁孔41,所述锁杆61的末端穿过所述锁孔41并沿所述下井盖30 径向方向向外伸出,此时带有锁孔41的第一阻水环40相当于配合锁杆61的伸缩的支座。
[0040]
请参阅图4,其为图1所示的双层井盖的下井盖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层井盖还包括无线控制模块70,所述无线控制模块70设置在所述下井盖30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一阻水环40内,所述无线控制模块70分别与所述电机62和所述监测模块连接。无线控制模块70通过控制电机62来控制防盗锁的开关,通过无线控制终端集中控制管理井盖实现全面便捷的管理,只有通过终端才能够控制防盗锁解锁,即使上井盖20被倾斜、打开或敲砸而损坏或遗失,下井盖30因位于相对安全的井座内以及附加有远程防盗锁,使得下井盖 30的安全系数大大增高,避免行人车辆掉入井内。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例如是无线控制模块70内置电源的电量耗尽、防盗锁故障而无法通过无线控制模块70开启、无线控制模块70因信号影响而无法接收解锁信号等情况下,下井盖30将难以被开启,为了应对这些紧急情况,下井盖30还可以设置应急解锁装置,应急解锁装置通过人工操作对防盗锁进行解锁,应急解锁装置可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例如是采用钥匙和锁的配合等,而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操作实现解锁的防盗锁设计已有多种,于此不再赘述。另外,为了保证安全防护性能,无线控制模块70常采用内置电池供电,在无线控制模块70内置有电池时,应注意电池的电量,可通过检测电路检测其电量余量,在电量余量低于某一值时,无线控制模块 70发出信号提醒工作人员更换电池,避免出现无法远程开启防盗锁的情况。
[0041]
所述监测模块80设置在所述下井盖30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一阻水环40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监测模块80包括水位监控器、气体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水位监控器、所述气体传感器以及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无线控制模块70相连。需要说明的
是,监测模块的传感器或监控设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检测的信息来设置而不限制于上述所述的水位监控器、气体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
[0042]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井盖20底部还设置有倾斜检测器90和报警器,所述倾斜检测器90和所述报警器设置在所述上井盖20底部,所述倾斜检测器90和所述报警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倾斜检测器90和报警器集成于一体设置在所述上井盖20底部。在上井盖20被倾斜、打开或敲砸而损坏或遗失时,警报器发出警报信号提醒工作人员,其中警报信号传递可以是向远程控制终端发送警报信号、发出警报声响或发出信号灯等方式。优选的,所述倾斜检测器90包括陀螺仪和加速度计,例如是集成有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芯片,所述陀螺仪和所述加速度计都与所述报警器连接,通过其检测倾斜角度、向下的加速度以及震动来检测的井盖是否遭到倾斜、打砸或发生移动。
[0043]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使用环境下,例如是多雨水地区,也存在水从下往上将下井盖30和上井盖20都淹没的情况,监测模块80、防盗锁的电机以及倾斜检测器90也是设置有防水的结构,优选的,监测模块80、防盗锁的电机以及倾斜检测器90的防护安全级别为ip67。
[0044]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双层井盖通过两阻水环对水的引导,避免水接触到监测装置和锁装置,防止水影响到监测装置对井内的检测,也防止监测装置以及锁的腐蚀损坏,而且通过双层井盖设置,因下井盖位于井内,较难被打砸偷盗,即使上井盖在被打砸偷盗后,还有下井盖保护车辆行人的安全。
[0045]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