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70085发布日期:2021-08-06 13:07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建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物向着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因此基坑支护也愈发重要。而斜坡撑支护是对于基坑内围护桩维稳十分重要的一个支护支撑结构,其能够有效维持围护桩的横向稳定性,防止其发生倾倒等严重事故。

现有的围护桩斜坡撑支护往往采用锚杆支护的方式进行。传统的斜坡撑均是通过将斜撑与围护桩或压顶梁直接相连固接,在施工工序上需要先进行斜撑为施工建设,再进行围护桩的施工建设,且要求精度较高,如穿插施工则容易形成施工裂缝,而先施工建设斜撑、再施工建设围护桩,则又存在施工效率低下、施工精度要求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的斜坡撑结构需要进行斜坡撑和围护桩分步施工,整体施工建设效率低下,且施工精度要求较高、需要保持较高度的对准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

一、提高斜向支撑结构的施工建设效率;

二、降低施工建设的精度需求;

三、确保整体内支撑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包括:

斜撑、立桩和支撑构件;

所述支撑构件内端连接围护桩的压顶梁,外端与斜撑和立桩固定连接;

所述立桩设置在斜撑的内侧,其上端与支撑构件固接、下端与基坑固接;

所述斜撑斜向设置,上端呈夹角与支撑构件固接、下端与基坑固接,且斜撑下端延伸入基坑内的部分设有土壤固定结构。

作为优选,

所述土壤固定结构沿斜撑轴向向下延伸形成底部加强段。

作为优选,

所述立桩下方的基坑内对应设有固定钢架;

所述立桩下端延伸插入固定钢架内且李庄下端与固定钢架固接。

作为优选,

所述支撑构件为桁架结构。

作为优选,

所述支撑构件由第一桁杆、第二桁杆和第三桁杆三部分构成;

所述斜撑和立桩均锚接固定在第一桁杆处,且第一桁杆上设有若干与压顶梁固接的第二桁杆,相邻的第二桁杆间设有第三桁杆,第三桁杆两端分别固接相邻第二桁杆的内端和外端。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构件下方设有承台结构,承台结构的承台底座沿基坑底面设置,其内端底部与围护桩底部相接的部分采用素土填充,素土填充上部设有第一传力件,第一传力件内侧与围护桩外侧面固接、第一传力件外侧与承台底座的内端固接;

所述由斜撑穿过承台底座内部设有止水片,用以防止形成漏水缝。

作为优选,所述承台结构设有立支撑,立支撑竖直于承台底座的上端面并与承台底座固接,且向上延伸与支撑构件形成固接。

作为优选,所述立支撑上设有层台,层台设置在立支撑的外侧,向外延伸与立桩形成固接,立支撑相对应设有层台的位置内侧设有第二传力件,第二传力件外端与立支撑固接、内端与围护桩固接。

作为优选,

所述支撑构件设有内加强件;

所述内加强件设置在支撑构件的上表面,支撑构件和围护桩侧面通过内加强件固接;

所述内加强件内侧设有弧形缺口,弧形缺口与压顶梁的侧面相切。

作为优选,

所述支撑构件设有外加强件,外加强件设置在支撑构件的下端面,支撑构件和立桩通过外加强件实现固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能够实现围护桩和内支撑结构的同时施工建设,大大提高了施工建设的效率;

2)设置了支撑构件进行过渡,降低了斜撑和围护桩的施工精度要求;

3)整体一体化程度高、结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示意图;

图3为内加强件、外加强件的设置放大示意图;

图中:100围护桩,101压顶梁,102第一传力件,103第二传力件,104素土填充,200斜撑,201插接段,2011土壤固化结构,2012底部加固段,202止水片,300基坑,400支撑构件,401第一桁杆,402第二桁杆,403第三桁杆,404内端接头,405外端接头,406内加强件,4061弧形缺口,407外加强件,500立桩,501固定钢架,600承台结构,601承台底座,602立支撑,603层台,700承台垫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进一步清楚详细的描述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厚度”、“上”、“下”、“水平”、“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表示一个或者多个。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一种如图1和图2所示的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用于实现对基坑300围护桩100的支撑加固、并且能够方便与围护桩100同时施工建设,其具体包括:

斜撑200、立桩500和支撑构件400;

所述支撑构件400的内端固接在围护桩100上部的压顶梁101上,整体如图1所示水平设置,支撑构件400的外端与斜撑200和立桩500固接;

所述斜撑200斜向设置,本实施例采用45°角斜向设置,其上端锚接在支撑构件400的外端,立桩500的上端同样采用锚接固定的方式固接在支撑构件400的外端,对支撑构件400形成支撑,同时通过支撑构件400对围护桩100形成侧向的支撑作用,实现了传统围护斜支撑的作用;

所述斜撑200的下端斜插入基坑300中,处于基坑300内的部分为斜撑200的插接段201,且插接段201的底端侧表面周向设有土壤固化结构2011,土壤固化结构2011为斜撑200配合水泥与土壤的理化反应固化形成,为硬质结构,该硬质结构控制强度应≥4mpa,且土壤固化结构2011沿斜撑200的轴向方向向插接段201末端斜下方进一步延伸形成底部加固段2012,底部加固段2012与土壤固化结构2011相同由水泥和土壤通过理化反应固化形成,能够有效实现斜撑200底部的增重固定,增加斜撑200与基坑300的锚接固定稳定性;

所述立桩500下方的基坑300配合设有固定钢架501,且立桩500下端延伸插入固定钢架501内、立桩500与固定钢架501的主筋通过焊接实现固定,以提高立桩500的设置稳定性,固定钢架501简洁延长了立桩500、增大了立桩500在基坑300内的锚接固定深度;

上述支撑构件400内端与围护桩100的压顶梁101固接后,外端通过立桩500和斜撑200的配合实现竖向和斜向的双重固定,实现支撑构件400的架空设置,同时斜撑200还提供斜向的作用力作用在支撑构件400上、并通过支撑构件400的传导作用对压顶梁101施加横向的作用力,进而最终实现对围护桩100施加一个横向的作用力,维持围护桩100横向的稳定性,避免围护桩100发生倾倒等严重事故;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构件400如图2所示,其由第一桁杆401、第二桁杆402和第三桁杆403三部分构成,三部分结构为一体化生产得到或通过焊接实现相互的固定,斜撑200和立桩500均锚接固定在第一桁杆401处,且第一桁杆401上对应每个斜撑200锚接的位置均设有一个垂直于压顶梁101侧端面的第二桁杆402,第二桁杆402起到主要的横向传力的作用;

所述第三桁杆403斜向设置且两端分别连接相邻的两根第二桁杆402,第三桁杆403的内端连接相邻两根第二桁杆402中任意一根的内端、第三桁杆403的外端连接另一根第二桁杆402的外端,且第三桁杆403的内端还与压顶梁101固定连接、第三桁杆403的外端还与第一桁杆401固定连接,形成如图2所示桁架结构的支撑构件400;

上述第三桁杆403内端与第二桁杆402内端、压顶梁101固接的部分形成内接端头,第三桁杆403外端与第二桁杆402外端、第一桁杆401固接的部分形成外端接头405,内端接头404和外端接头405交替形成,每根第二桁杆402仅在内端形成内端接头404或仅在外端形成外端接头405,同一第二桁杆402不同时具备内端接头404和外端接头405;

上述结构的支撑构件400能够有效对支撑构件400中主要横向传力、受力的第二桁杆402部分受力进行均化和分散,避免第二桁杆402过度受力导致发生屈服形变甚至发生断裂等问题发生,降低安全隐患。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构件400下方设有承台结构600,承台结构600的承台底座601沿基坑300底面设置,内端底部与围护桩100底部相接的部分采用素土填充104,素土填充104上部设有第一传力件102,第一传力件102内侧与围护桩100外侧面固接、第一传力件102外侧与承台底座601的内端固接;

所述由斜撑200穿过承台底座601内部设有止水片202,用以防止形成漏水缝;

所述承台结构600还设有立支撑602,立支撑602竖直于承台底座601的上端面并与承台底座601固接,上端与支撑构件400固接并可穿过支撑构件400向上延伸;

所述立支撑602与支撑构件400的固接位置靠近压顶梁101,或立支撑602与支撑构件400的内端接头404固接,并沿内端接头404侧向的空隙向上延伸;

所述立支撑602上还设有层台603,层台603设置在立支撑602的外侧,向外延伸与立桩500形成固接并可进一步向外延伸,立支撑602相对应设有层台603的位置内侧设有第二传力件103,第二传力件103外端与立支撑602固接、内端与围护桩100固接。

在上述结构中,斜撑200、立桩500和围护桩100三部分可同时进行构建和搭建,随后通过压顶梁101和支撑构件400实现一体化的连接,相较于常规必须先施工建设斜支撑、再施工建设围护桩100,最后通过压顶梁101实现相互的固接而言,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用分离式结构设计能够对围护桩100、斜撑200和立桩500同时进行独立的建设施工,最后仅需一步即可完成整体化的构建,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相较于原传统方案而言,降低了对施工精度的要求,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并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能够有效保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而承台结构600的设置增强了整体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的整体性,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所述承台结构600与基坑300之间还设有承台垫底700,由于基坑300表面凹凸不平,设置承台垫底700后能够进一步提高承台结构600设置的方便性以及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构件400的内端接头404和外端接头405部分分别对应设有内加强件406和外加强件407;

所述内加强件406设置在内端接头404的上表面,支撑构件400和围护桩100侧面通过内加强件406固接实现加固,同时内加强件406内侧设有弧形缺口4061,弧形缺口4061与压顶梁101的侧面相切,该结构的内加强件406能够进一步起到引导围护桩100的侧向作用力,提高围护桩100与支撑构件400的连接稳定性;

并且,弧形缺口4061不与压顶梁101直接接触的设置方式使得围护桩100通过两点分散传力的方式将其侧向作用力作用在支撑构件400上,形成分散受力能够避免支撑构件400单点受力过强,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并提高了支撑构件400的支撑上限;

所述外加强件407设置在外端接头405的下端面,支撑构件400和立桩500通过外加强件407实现固接加固。

通过内加强件406和外加强件407的设置,进一步增强了新型组合内支撑结构与围护桩100的整体性,能够对围护桩100形成更优的支撑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