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灾害防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67957发布日期:2021-12-24 22:5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灾害防御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自然灾害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灾害防御结构。


背景技术:

2.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
3.但是现有技术中,目前应对山体滑坡和水位上涨等自然灾害的方法是在种植防护林或在其周围筑造堤坝等措施,并通常配合采用固化周围土壤的方式,来达到防御山体滑坡和水位快速上涨灾害的效果,其中防护林对地形的破坏较小且不会造成污染,可以长时间起到防御的作用,但是种植防护林方式的过程耗时较长,容易受到土壤的影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够起到防御的效果,且会被偷砍木材人员所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筑造堤坝可以快速起到防御的效果,同时防御性能更好,但是其工程量较大,在建造好堤坝之后容易受到水流冲刷或各种白蚁等昆虫的干扰,导致其表面看不出明显问题,但是内部存在较多的隐患,长时间以后防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种植防护林方式的过程耗时较长,容易受到土壤的影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够起到防御的效果,且会被偷砍木材人员所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筑造堤坝的工程量较大,在建造好堤坝之后容易受到水流冲刷或各种白蚁等昆虫的干扰,导致其表面看不出明显问题,但是内部存在较多的隐患,长时间以后防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灾害防御结构,包括主防御装置、土壤固化装置、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加固装置,所述土壤固化装置安装在主防御装置的内部,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安装在主防御装置的底部,所述第二加固装置安装在主防御装置的拐角处,所述主防御装置包括防护主板、防护侧板、引导突触和加固面板,所述防护主板设置为倾斜的l型,所述防护主板的表面开设有弧形缓冲凹槽,所述防护侧板的一侧连接在防护主板的内壁上,所述引导突触位于防护侧板与防护主板的交接处,所述加固面板安装在防护主板的中心部位。
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土壤固化装置包括注入端口、扩散管道、旋转端口和渗透通孔,所述注入端口的一端连接在扩散管道的内部,所述旋转端口安装在扩散管道的两端,所述渗透通孔安装在扩散管道的端口处。
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后续在进行维护时随时注入土壤固化剂,使其流入到此装置周围的土壤深处,达到二次固化土壤的效果。
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包括初始转杆、延伸扩展支点、变向
支杆、传动内杆和定位抓斗,所述变向支杆的一端连接在初始转杆的一端,所述延伸扩展支点安装在变向支杆与初始转杆的交接处,所述传动内杆安装在变向支杆的内部,所述定位抓斗安装在传动内杆的另一端。
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延伸扩展支点与防护侧板使得此结构可以在填埋完成之后通过防护侧板对其进行二次加固,进一步提升此装置与周围土壤的连接紧密性。
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加固装置包括接收底座、收缩压杆、扩散面板和加固倒钩,所述收缩压杆的一端连接在接收底座的内部,所述收缩压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扩散面板的内部,所述加固倒钩安装在扩散面板的边缘处。
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此装置处于土壤内部时,可以让土壤进入到扩散面板与防护主板之间,减少此结构出现位移的情况。
1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定位抓斗包括保护外壳、活动副齿、定位主齿和压制杆,所述活动副齿安装在保护外壳的两侧,所述定位主齿安装在保护外壳的顶部,所述压制杆安装在保护外壳的底部,所述压制杆通过设置的保护外壳与活动副齿相连接。
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护外壳配合竖直状态的变向支杆限制了此结构的纵向位置,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
1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扩散管道安装在加固面板的内部,所述注入端口安装在防护主板的顶部,所述防护侧板位于扩散管道和旋转端口的上方。
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防护侧板能够顺着引导突触进行移动完成对于此结构顶部的覆盖,起到将此结构固定在土壤内部的目的。
1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初始转杆的一端连接在旋转端口的内部,所述防护主板的底部开设有定位凹槽,所述变向支杆位于定位凹槽的内部,所述防护侧板安装在延伸扩展支点的顶部。
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方便后期在此结构的顶部直接对内部其他装置进行二次加固处理。
1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接收底座安装在防护主板的拐角处,所述加固倒钩的两侧均设置有钩取倒刺。
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加固倒钩和钩取倒刺的组合使用可以将此结构稳定的限制在土壤内部。
2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压制杆的一端连接在传动内杆的一端,所述定位抓斗位于防护主板的下方。
2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传动内杆推动压制杆带动活动副齿进行转动,使其与定位主齿之间形成了类似锯齿状的结构,增大了此定位抓斗与土壤之间的横向摩擦力。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23.1、本发明中,防护主板采用倾斜式的l型结构,并在内部的夹角处添加加固面板对防护主板进行加固处理,加固了整体的结构强度从而起到提升抗冲击性能的效果,使得此结构可以运用在山体、堤坝等具有一定坡度的地形上,防护侧板能够顺着引导突触进行移动完成对于此结构顶部的覆盖,既起到将此结构固定在土壤内部的目的,也可以方便后期
在此结构的顶部直接对内部其他装置进行二次加固处理。
24.2、本发明中,土壤固化装置将注入端口设置在了防护主板的顶部,渗透通孔设置在防护主板的两侧,方便后续在进行维护时随时注入土壤固化剂,使其流入到此装置周围的土壤深处,达到二次固化土壤的效果,使得部署了此防御结构的堤坝或山体可以进行多次的土壤加固处理,降低了出现山体滑落或河水冲刷堤坝导致坍塌等灾害的几率。
25.3、本发明中,第一定位装置利用初始转杆围绕旋转端口进行转动,将底部的定位抓斗深入到土壤深处,并且利用延伸扩展支点与防护侧板使得此结构可以在填埋完成之后通过防护侧板对其进行二次加固,进一步提升此装置与周围土壤的连接紧密性,同时拐角处的第二加固装置利用扩散面板周围的加固倒钩和钩取倒刺的组合使用,当此装置处于土壤内部时,可以让土壤进入到扩散面板与防护主板之间,并利用加固倒钩将此结构稳定的限制在土壤内部,减少此结构出现位移的情况。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发明提出一种多灾害防御结构的立体图;
27.图2为本发明提出一种多灾害防御结构的主防御装置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发明提出一种多灾害防御结构的土壤固化装置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发明提出一种多灾害防御结构的第一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发明提出一种多灾害防御结构的定位抓斗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发明提出一种多灾害防御结构的第二加固装置结构示意图。
32.图例说明:
33.1、主防御装置;2、土壤固化装置;3、第一定位装置;4、第二加固装置;
34.11、防护主板;12、防护侧板;13、定位凹槽;14、引导突触;15、加固面板;
35.21、注入端口;22、扩散管道;23、旋转端口;24、渗透通孔;
36.31、初始转杆;32、延伸扩展支点;33、变向支杆;34、传动内杆;35、定位抓斗;
37.351、保护外壳;352、活动副齿;353、定位主齿;354、压制杆;
38.41、接收底座;42、收缩压杆;43、扩散面板;44、加固倒钩;45、钩取倒刺。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0.实施例1
4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灾害防御结构,包括主防御装置1、土壤固化装置2、第一定位装置3和第二加固装置4,土壤固化装置2安装在主防御装置1的内部,第一定位装置3安装在主防御装置1的底部,第二加固装置4安装在主防御装置1的拐角处,主防御装置1包括防护主板11、防护侧板12、引导突触14和加固面板15,防护主板11设置为倾斜的l型,防护主板11的表面开设有弧形缓冲凹槽,防护侧板12的一侧连接在防护主板11的内壁上,引导突触14位于防护侧板12与防护主板11的交接处,加固面板15安装在
防护主板11的中心部位。
42.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前将主防御装置1埋入土壤内部,只将防护主板11暴露在土壤的上方,在灾害发生时防护主板11主要应对各种水流冲刷和防止土壤发生位移的情况,利用弧形缓冲凹槽来吸收一部分的冲击力,防护主板11设置为内外两层的结构,以便扩大此防护主板11的防御面积,同时防护主板11采用倾斜式的l型结构,并在内部的夹角处添加加固面板15对防护主板11进行加固处理,使得此防护主板11能够承受强大的冲击力,达到了加固整体结构强度以及提升抗冲击性能的效果,使得此结构可以运用在山体、堤坝等具有一定坡度的地形上,而防护侧板12能够顺着引导突触14进行转动,完成对于此结构顶部的覆盖,既起到将此结构固定在土壤内部的目的,也可以方便后期在此结构的顶部通过防护侧板12直接内部的第一定位装置3和第二加固装置4进行二次加固处理。
43.实施例2
44.如图1和图3所示,土壤固化装置2包括注入端口21、扩散管道22、旋转端口23和渗透通孔24,注入端口21的一端连接在扩散管道22的内部,旋转端口23安装在扩散管道22的两端,渗透通孔24安装在扩散管道22的端口处,扩散管道22安装在加固面板15的内部,注入端口21安装在防护主板11的顶部,防护侧板12位于扩散管道22和旋转端口23的上方。
45.在本实施例中,扩散管道22和旋转端口23以及渗透通孔24均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可以有效地避免白蚁等昆虫类生物的危害,并且整个土壤固化装置2埋在土壤的内部,锈蚀速度较慢可以进行长时间使用,即使整个结构出现锈蚀的状况,也不会影响到其正常的使用,当将此结构埋入土壤内部并固定好之后,通过顶部的注入端口21通入土壤固化剂,使其顺着扩散管道22从渗透通孔24流入到此结构周围的土壤当中,达到二次固化土壤的效果,使得部署了此防御结构的堤坝或山体可以进行多次的土壤加固处理,降低了出现山体滑落或河水冲刷堤坝导致坍塌等灾害的几率,而旋转端口23则用于配合第一定位装置3进行使用。
46.实施例3
47.如图1、图4和图5所示,第一定位装置3包括初始转杆31、延伸扩展支点32、变向支杆33、传动内杆34和定位抓斗35,变向支杆33的一端连接在初始转杆31的一端,延伸扩展支点32安装在变向支杆33与初始转杆31的交接处,传动内杆34安装在变向支杆33的内部,定位抓斗35安装在传动内杆34的另一端,定位抓斗35包括保护外壳351、活动副齿352、定位主齿353和压制杆354,活动副齿352安装在保护外壳351的两侧,定位主齿353安装在保护外壳351的顶部,压制杆354安装在保护外壳351的底部,压制杆354通过设置的保护外壳351与活动副齿352相连接,初始转杆31的一端连接在旋转端口23的内部,防护主板11的底部开设有定位凹槽13,变向支杆33位于定位凹槽13的内部,防护侧板12安装在延伸扩展支点32的顶部,压制杆354的一端连接在传动内杆34的一端,定位抓斗35位于防护主板11的下方。
4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装置3通过初始转杆31围绕旋转端口23进行转动,完成整体的角度调节,而此初始转杆31通过节点处的延伸扩展支点32与防护侧板12相连接,变向支杆33将定位抓斗35限制在了防护主板11的下方,因此在初步的掩埋完成之后,下压顶部的防护侧板12带动初始转杆31进行转动,此时变向支杆33就会带动定位抓斗35进行同步移动,使得定位抓斗35能够插入到土壤的更深处,完成初步的固定,其中定位抓斗35在转动插入过程中,传动内杆34推动压制杆354带动活动副齿352进行转动,使其与定位主齿353之间
形成了类似锯齿状的结构,增大了此定位抓斗35与土壤之间的横向摩擦力,同时保护外壳351配合竖直状态的变向支杆33限制了此结构的纵向位置,因此组合使用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同时在后期进行加固时,可以移除防护侧板12上方的土壤,重复下压防护侧板12的操作,来对其进行二次加固,进一步提升此装置与周围土壤的连接紧密性。
49.实施例4
50.如图1和图6所示,第二加固装置4包括接收底座41、收缩压杆42、扩散面板43和加固倒钩44,收缩压杆42的一端连接在接收底座41的内部,收缩压杆42的另一端连接在扩散面板43的内部,加固倒钩44安装在扩散面板43的边缘处,接收底座41安装在防护主板11的拐角处,加固倒钩44的两侧均设置有钩取倒刺45。
51.在本实施例中,在填埋此结构时,位于拐角处的第二加固装置4在其扩散面板43周围的设置有加固倒钩44和钩取倒刺45,当此装置处于土壤内部时,可以让土壤进入到扩散面板43与防护主板11之间,随后在下压防护侧板12来调节第一定位装置3的同时会利用土壤的阻力同步压缩扩散面板43,使收缩压杆42之间靠近接收底座41,缩小了扩散面板43与防护主板11之间的距离,使得加固倒钩44和钩取倒刺45将扩散面板43此结构稳定的限制在土壤内部,减少此结构出现位移的情况。
52.工作原理:
53.如图1

6所示,使用前将主防御装置1埋入土壤内部,只将防护主板11暴露在土壤的上方,在灾害发生时防护主板11主要应对各种水流冲刷和防止土壤发生位移的情况,利用弧形缓冲凹槽来吸收一部分的冲击力,防护主板11设置为内外两层的结构,以便扩大此防护主板11的防御面积,同时防护主板11采用倾斜式的l型结构,并在内部的夹角处添加加固面板15对防护主板11进行加固处理,使得此防护主板11能够承受强大的冲击力,而防护侧板12能够顺着引导突触14进行转动,完成对于此结构顶部的覆盖,在初步的掩埋完成之后,下压顶部的防护侧板12带动初始转杆31进行转动,此时变向支杆33就会带动定位抓斗35进行同步移动,使得定位抓斗35能够插入到土壤的更深处,在定位抓斗35在转动插入过程中,传动内杆34推动压制杆354带动活动副齿352进行转动,使其与定位主齿353之间形成了类似锯齿状的结构,增大了此定位抓斗35与土壤之间的横向摩擦力,同时保护外壳351配合竖直状态的变向支杆33限制了此结构的纵向位置,因此组合使用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同时在后期进行加固时,可以移除防护侧板12上方的土壤,重复下压防护侧板12的操作,来对其进行二次加固,而在填埋此结构时,土壤会进入到扩散面板43与防护主板11之间,随后在下压防护侧板12来调节第一定位装置3的同时会利用土壤的阻力同步压缩扩散面板43,使收缩压杆42逐渐靠近接收底座41,缩小了扩散面板43与防护主板11之间的距离,从而通过加固倒钩44和钩取倒刺45将扩散面板43此结构稳定的限制在土壤内部,最后在将此结构埋入土壤内部并固定好之后,通过顶部的注入端口21通入土壤固化剂,使其顺着扩散管道22从渗透通孔24流入到此结构周围的土壤当中,达到二次固化土壤的效果。
54.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