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将电能分布至土体深处的电渗电极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83203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分级式导电排水板3形成从下至上的电场;分级式导电排水板3与非导电排水板2作为整体的最上方连接抽真空装置,水流通过电场的作用有向上流动的趋势,并在真空作用下,穿透土工织物滤层7,从排水通道向上直接流至分级式导电排水板3与非导电排水板2整体顶部后排出土体。
[0047]实施例3
[0048]如图6所不,米用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导电排水板1,导电排水板1对称设置在导电排水管4直径两侧形成导电板管8,两侧的导电排水板1沿导电排水管径向向外延伸。导电排水管4与导电排水板1的上下端平齐。导电排水管4与导电排水板1的材料相同且一体成型,导电排水管4内外壁上均设有沿圆周均匀间隔设置的轴向排水槽42,排水孔41设置在管壁未开槽处,排水孔41沿管壁圆周均匀间隔设置,排水孔41沿轴向等距离重复设置。
[0049]两侧的导电排水板1管壁内均设有一根导电丝13,导电丝为铜丝,直径1mm。导电丝13设置在导电排水板1与导电排水管4连接处且轴向贯穿整个导电板管8。
[0050]如图7所示,使用时将导电板管8表面包裹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与排水槽12、排水槽42形成排水通道,两根导电丝13在距导电板管8顶部纵向距离(离地表深度)相同处利用导线6连成一体并连接同一电源导线,导电板管8上两根导电丝13从下至上纵向均匀间隔连接电压相同的电源。
[0051]当电源开启时导电板管8上通电时形成电场,由于导电板管8纵向均匀间隔连接电压相同的电源,对土层下方衰减的电势进行补充,避免了土层深处导电板管8的电势沿着深度方向损失,使两根导电丝13从上至下电流均一,导电丝13对称分布使整个导电排水板1形成均匀分布的电场。水流通过电场的作用而穿透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从排水孔41进入导电排水管4的管状排水通道,导电板管8上端连接抽真空装置,竖直向上流至导电板管8顶部从而排出土体;同时水流进入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与排水槽12、导电排水管4外壁的排水槽42形成的排水通道,竖直向上流至导电板管8顶部排出土体。
[0052]实施例4
[0053]如图8所不,米用结构与实施例3中相同的导电板管8,导电板管8内同轴设有未开孔的非导电塑料内管5,非导电塑料内管5下端平齐于或高于导电板管8下端1?2mm。使用时将导电板管8表面包裹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导电板管8通电后形成电场,水流通过电场的作用而穿透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从排水孔41进入非导电塑料内管5与导电排水管4之间,非导电塑料内管5上端连接一套抽真空装置,从而将水流排出土体。同时导电板管8上端连接抽真空装置,水流进入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与排水槽12、导电排水管4外壁的排水槽42形成的排水通道,竖直向上流至导电板管8顶部排出土体。
[0054]实施例5
[0055]如图9所示,导电板管8的结构与实施例3中相同,区别为导电排水板1内的导电丝13位于导电排水板1的横向中点处,且轴向贯穿整个导电排水板1;并且导电排水管4内设有两根导电丝43,两根导电丝43对称分布导电板管8中导电排水管4与两侧导电排水板1连接处并轴向贯穿整个导电板管8。四根导电丝(导电丝13、导电丝43)直径相同且水平方向经过同一条直线。
[0056]使用时将导电板管8表面包裹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与排水槽12、排水槽42形成排水通道,四根导电丝(导电丝13、导电丝43)在距导电板管8顶部纵向距离(离地表深度)相同处利用导线6连成一体并连接同一电源,导电板管8上四根导电丝(导电丝13、导电丝43)从下至上纵向均匀间隔连接电压相同的电源,连接方式如图10所示。
[0057]将导电排水管4、导电排水板1内均设置导电丝,使整个导电板管8处于均匀电场中,避免因其形状变化造成部分区域电场的减弱。当电源开启时导电板管8上通电时形成电场,使四根导电丝(导电丝13、导电丝43)从上至下电流均一,导电丝13、导电丝43对称分布使整个导电板管8形成均匀分布的电场。水流通过电场的作用而穿透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从排水孔41进入导电排水管4的管状排水通道,导电板管8上端连接抽真空装置,竖直向上流至导电板管8顶部从而排出土体;同时水流进入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与排水槽12、导电排水管4外壁的排水槽42形成的排水通道,竖直向上流至导电板管8顶部排出土体。
[0058]导电板管8内还可以同轴设有未开孔的非导电塑料内管5,通电原理与实施例4相同,不再赘述。
[0059]实施例6
[0060]如图11所示,导电板管8的结构与实施例3中相同,区别为导电排水板1内的导电丝13位于导电排水板1的横向中点处,且轴向贯穿整个导电排水板1;且导电排水管4内设有两根导电丝43,两根导电丝43径向连线经过管心且垂直于两侧导电排水板1横向。四根导电丝(导电丝13之间、导电丝43之间)直径相同且水平方向连线形成十字型。
[0061]使用时将导电板管8表面包裹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与排水槽12、排水槽42形成排水通道,四根导电丝(导电丝13、导电丝43)在距导电板管8顶部纵向距离(离地表深度)相同处利用导线6连成一体并连接同一电源,导电板管8上四根导电丝(导电丝13、导电丝43)从下至上纵向均匀间隔连接电压相同的电源导线。
[0062]将导电排水管4、导电排水板1内均设置导电丝,使整个导电板管8处于立体均匀电场中,避免因其形状变化造成部分区域电场的减弱。当电源开启时导电板管8上通电时形成电场,使四根导电丝(导电丝13、导电丝43)从上至下电流均一,导电丝13、导电丝43对称分布使整个导电板管8形成均匀分布的电场。水流通过电场的作用而穿透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从排水孔41进入导电排水管4的管状排水通道,导电板管8上端连接抽真空装置,竖直向上流至导电板管8顶部从而排出土体;同时水流进入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与排水槽12、导电排水管4外壁的排水槽42形成的排水通道,竖直向上流至导电板管8顶部排出土体。
[0063]导电板管8内可以同轴设有未开孔的非导电塑料内管5,排水原理与实施例4相同,不再赘述。
[006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o fr J
【主权项】
1.一种将电能分布至土体深处的电渗电极,包括导电排水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排水板(1)包括两面设有纵向排水槽(12)的导电基板(11),所述导电基板(11)内设有纵向的导电丝(13),所述导电丝(13)纵向间隔连接电源导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的电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排水板(1)表面和底部包裹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基板(11)内至少设有两根导电丝(13),所述导电丝(13)沿导电排水板(1)横向对称分布并轴向贯穿整个导电排水板(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丝(13)在距导电排水板(1)底部或顶部纵向距离相同处利用导线(6)连成一体并连接电源导线。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排水板(1)纵向间隔设置非导电排水板(2)使导电排水板(1)形成分级式导电排水板(3),所述分级式导电排水板(3)包括两面设有纵向排水槽(32)的分级式导电基板(31),所述非导电排水板(2)包括两面设有纵向排水槽(22)的非导电基板(2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导电排水板(2)位于导电排水板(1)纵向间隔连接电源导线处之间。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级式导电排水板(3)与非导电排水板(2)间采用粘接或一体成型。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导电排水板(2)上的排水槽(22)与分级导电排水板(3)上的排水槽(32)相对应。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级式导电排水板(3)表面对应包裹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1);所述非导电排水板(2)表面对应包裹非导电土工织物滤层(72)。10.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电渗电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电排水管(4),所述导电排水管(4)周围间隔连接导电排水板(1),所述导电排水管(1)内外壁上均设有沿圆周均匀间隔设置的轴向排水槽(42)。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排水管(4)上开有排水孔(41)。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排水板(1)的导电丝(13)设置在导电排水板(1)与导电排水管(4)连接处或者导电排水板(1)横向中点处且轴向贯穿整个导电排水板(1)。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排水管(4)内设有导电丝(43),所述导电排水管(4)内导电丝(43)对称分布于管壁内并轴向贯穿整个导电排水管⑷。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排水管(4)内导电丝(43)、导电排水板(1)内导电丝(13)在距导电排水板(1)底部或顶部纵向距离相同处利用导线(6)连成一体并连接电源导线。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排水管(4)内设有未开孔的非导电塑料内管(5)。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电能分布至土体深处的电渗电极,包括导电排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排水板包括两面设有纵向排水槽的导电基板,所述导电基板内设有纵向导电丝,所述导电丝纵向间隔连接电源导线。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整个电渗电极上下流通均匀的电流,使电场分布均匀,避免了电势沿着深度方向损失,提升了土体深处的排水效果。
【IPC分类】E02D3/11
【公开号】CN105442527
【申请号】CN201510992310
【发明人】王有成, 杨宏武
【申请人】王有成, 杨宏武
【公开日】2016年3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