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钢橡胶耐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0290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软钢橡胶耐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程结构的支座,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应用于建筑结构、桥梁结构中的由软钢材料作为填充材料的橡胶耐震支座。
背景技术
为了保障在未来地震中结构的安全性,目前减隔震控制已成为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和损伤累积的有效途径之一,即通过外加的附加装置达到增加结构周期以及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目前土木工程结构中常用的抗震保护系统有隔震和被动耗能两种类型。其中隔震系统要求能够支承上部结构,并同时提供额外的水平柔度和耗能能力。传统的叠层橡胶
支座(即板式橡胶支座)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中,是一种具有隔震作用的支座。但是这种叠层橡胶支座由于阻尼较小,会造成支座较柔,导致支座在地震作用下有时变形很大。因此,有学者提出一种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即将铅芯插入叠层橡胶支座中,以利用铅芯较高的初始刚度和较低的屈服强度,使叠层橡胶支座的抗震性能得到提高。但是这种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由于铅芯的加入,降低了支座的自恢复能力。此外,这种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在使用的过程中随着外侧橡胶的逐渐老化、开裂,会使内部的铅芯暴露于环境中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使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折减。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叠层橡胶支座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软钢材料是一种化学性能稳定的材料,强度低、塑性高。因此如果将软钢材料应用于隔震技术,创设出一种新型结构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对于隔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叠层橡胶支座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利用软钢的力学特性和稳定的化学性能,在运营荷载的作用下能够满足支座的刚度要求,在地震的作用下,借助软钢发挥耗能力,耗散地震的能量,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恢复能力,非常适于实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应用于工程结构的减震,其包括叠层橡胶支座和软钢;其中所述叠层橡胶支座具有由多片橡胶片和多片钢板交替叠合粘结而成的叠层结构,并且在所述叠层结构内还设置有上下贯通该叠层结构的通孔,所述软钢是填充于所述通孔中。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0008]前述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其中所述叠层橡胶支座为圆形叠层橡胶支座或矩形叠层橡胶支座。前述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其中所述通孔包括一个位于所述叠层结构中心的通孔和多个围绕该叠层结构中心分布于所述叠层结构内的通孔。前述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其中所述软钢与所述叠层结构的所述钢板连接形成框架。前述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其中所述叠层结构的上下分别设置有一块用以封住所述通孔的封顶钢板。前述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其中所述叠层橡胶支座在所述叠层结构的上下还分别设置有上连接钢板和下连接钢板;所述封顶钢板是分别设置于所述叠层结构的顶面与所述上连接钢板之间,以及所述叠层结构的底面与所述下连接钢板之间。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软钢橡胶耐震支座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一、本实用新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提供较高的初始刚度;二、本实用新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在地震的作用下,通过软钢材料的屈服可以提高阻尼,耗散地震能量;三、本实用新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采用了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能的软钢材料,其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四、本实用新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由于采用了软钢材料,因此可以将软钢材料与橡胶支座的钢板连接起来形成框架,进一步提高承载能力。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可应用于桥梁的减震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该支座是在传统叠层橡胶支座的基础上增加强度低、塑性高的软钢,利用软钢特殊的力学性能,使其能够在水平地震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达到耗散地震能量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I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I中软钢橡胶耐震支座的主视示意图。图3是图I中软钢橡胶耐震支座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沿图3中I—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沿图3中II一I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的立体示意图。I :叠层橡胶支座2 :软钢3 :橡胶片4 :钢板[0028]5 :通孔6 :封顶钢板7 :上连接钢板 8 :下连接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应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获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请参阅图I至图6所示,图I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I中软钢橡胶耐震支座的主视示意图。图3是图I中软钢橡胶耐震 支座的俯视不意图。图4是沿图3中I一I线的首I]面不意图。图5是沿图3中II一I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的立体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应用于工程结构的减震,其主要由叠层橡胶支座I和软钢2两部分组成。其中所述叠层橡胶支座I具有由多片橡胶片3与多片钢板4交替叠合粘结而成的叠层结构,并且在所述叠层结构内还设置有上下贯通该叠层结构的通孔5。所述孔洞5包括一个位于所述叠层结构中心的通孔和多个围绕该叠层结构中心分布于所述叠层结构内的通孔。所述软钢2是填充于所述的孔洞5中。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的制作过程中,所述软钢2可与所述叠层结构的所述钢板4连接形成框架。本实用新型所述叠层结构的上下还分别设置有一块用以封住通孔5的封顶钢板6,所述封顶钢板6可以采用Q235以上的钢板。所述叠层橡胶支座I在所述叠层结构的上下还分别设置有上连接钢板7和下连接钢板8,所述封顶钢板6是分别设置于所述叠层结构的顶面与所述上连接钢板7之间,以及所述叠层结构的底面与所述下连接钢板8之间。本实用新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是通过所述上连接钢板7与上部梁体进行连接,通过所述下连接钢板8与下部结构进行连接。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的叠层橡胶支座I可以采用矩形叠层橡胶支座实施。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的叠层橡胶支座I也可以采用圆形叠层橡胶支座。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为了满足使用过程中的承载要求与刚度要求,其内部灌注的软钢的数量、位置、直径应根据具体结构经计算确定,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本实用新型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通过软钢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屈服进入塑性来提高支座的阻尼,从而有效的耗散地震的能量。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应用于工程结构的减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叠层橡胶支座和软钢;其中所述叠层橡胶支座具有由多片橡胶片和多片钢板交替叠合粘结而成的叠层结构,并且在所述叠层结构内还设置有上下贯通该叠层结构的通孔,所述软钢是填充于所述通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叠层橡胶支座为圆形叠层橡胶支座或矩形叠层橡胶支座。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通孔包括一个位于所述叠层结构中心的通孔和多个围绕该叠层结构中心分布于所述叠层结构内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软钢与所述叠层结构的所述钢板连接形成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叠层结构的上下分别设置有一块用以封住所述通孔的封顶钢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叠层橡胶支座在所述叠层结构的上下还分别设置有上连接钢板和下连接钢板;所述封顶钢板是分别设置于所述叠层结构的顶面与所述上连接钢板之间,以及所述叠层结构的底面与所述下连接钢板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可应用于桥梁的减震的软钢橡胶耐震支座,其包括叠层橡胶支座和软钢;其中所述叠层橡胶支座具有由多片橡胶片和多片钢板交替叠合粘结而成的叠层结构,并且在所述叠层结构内还设置有上下贯通该叠层结构的通孔,所述软钢是填充于所述通孔中。该支座是在传统叠层橡胶支座的基础上增加强度低、塑性高的软钢,利用软钢特殊的力学性能,使其能够在水平地震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达到耗散地震能量的目的。
文档编号E01D19/04GK202644725SQ20122022823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9日
发明者王克海, 徐斌, 李茜, 周红卫 申请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上海材料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