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9314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盖梁托架,桥墩立柱上设有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所述三个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盖梁托架的一侧相连,其另一端插入所述三个预留孔,所述三个预留孔贯穿桥墩立柱,所述三个支撑杆穿过三个预留孔,所述三个支撑杆的两端均穿出三个预留孔与盖梁托架的两侧分别相连。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桥梁立柱支柱系统,施工技术难度小、投入少、支撑杆可以反复利用,周转率高,而且不污染环境,操作简单,施工设备投入少,在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抱箍盖梁支撑系统的很多弊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在桥梁施工【技术领域】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专利说明】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大力发展,桥梁施工项目也逐渐增多,在大的城市中,跨湖桥、跨河桥、跨路桥以及公铁立交桥随处可见。桥染盖梁施工的模板支撑系统便成了桥梁施工中的重要结构,支撑系统的优良直接影响桥梁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传统的盖梁支撑系统是采用抱箍,利用抱箍与立柱间的摩擦力作为支撑。比如:申请号为200910062708.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悬臂浇筑施工用的抱箍牛腿支架,主要由两个抱箍、两根支撑杆及组合梁组成,两个抱箍分别紧箍在两个桥墩立柱上,两根支撑杆下端分别与抱箍侧面支撑平台焊接相连,作为组合梁的前支撑点,组合梁后支撑点是与桥墩相连的帽梁,组合梁通过夹杆及高强拉杆和螺帽与帽梁紧固连接,相互连接成三角形超静定结构体系。该种结构虽然结构简单、造价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施工难度,但是抱箍需要进行单独验算,需要逐步加压检验摩擦力,处理不好将会产生滑支,影响施工质量。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在立柱中设有孔洞,待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穿入钢棒或高强度的高分子材料棒,用以作为盖染模板下托支撑系统。施工难度小、投入少、支撑杆可以反复利用,周转率高,充分利用了钢棒抗剪切力,稳定性好的特点。不污染环境,操作简单,施工设备投入少,成本底,易于掌握,适用广泛推广。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盖梁托架,桥墩立柱上设有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所述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距离桥墩立柱顶端500?1000mm,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盖梁托架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从根本上去除了抱箍的结构,使受力点从桥墩立柱外侧转移到桥墩立柱内部,彻底解决了盖梁支撑系统可能由于抱箍不支打滑引起的倒塌问题。所述预留孔距离桥墩立柱顶端500?1000mm,可以使盖梁支撑系统受力更加均匀,也使盖梁更加方便。
[0005]作为优选,所述第三预留孔贯穿所述桥墩立柱,所述第三支撑杆穿过所述第三预留孔,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两端均穿出所述第三预留孔与所述盖梁托架的两侧分别相连,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两端均伸出所述第三预留孔两侧,伸出距离为400?600mm。预留孔贯穿桥墩立柱,从桥墩立柱中部横穿贯通,支撑杆沿着预留孔穿过,两端均伸出预留孔,盖梁托架就架设在支撑杆的两端上方。这样一来,整个盖梁托架的重量就承受在桥墩立柱上,并且由于支撑杆是从桥墩立柱中部穿过,就不会产生打滑或掉落的安全隐患。该种架设结构安全可靠,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实现,而且两端同时受力,使得整个盖梁支撑系统更加平衡和牢固。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伸出所述预留孔两侧,伸出距离为400?600mm时,就有足够的空间架设盖梁托架,进一步保证整个盖梁支撑系统更加平衡和牢固。
[0006]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沿水平方向上设置。现有技术中抱箍结构的支撑杆是倾斜的,抱箍的力矩大大增加,而且受力点也是倾斜的,要确保足够的承受力,就需要特别注意抱箍的选材与施工方法,存在各种安全隐患。而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预留孔沿水平方向贯穿桥墩立柱,使得整个盖梁支撑系统可以在稳定的支撑下进行盖梁,而且受力方向是垂直向下,桥墩立柱足够承受其重量,所以使系统平稳坚固。
[0007]作为优选,所述盖梁托架包括下梁、固定杆和调节杆,所述下梁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的端部相连,所述调节杆设于所述下梁上。下梁除了与支撑杆连接外,还起到支撑上部结构的作用;固定杆可以有一根或多根,分布在下梁的不同部位,对下梁进行固定;下梁上设有调节杆,调节高度,调节杆之上进行盖梁支架施工,安装钢模板。
[0008]作为优选,所述下梁有两根,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两根下梁上。固定杆可以有一根或多根,分布在下梁的不同部位,使两根下梁进行对接,对两根下梁进行固定。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和第三预留孔内径为80?160mm。预留孔内可以加设一个管径略小于预留孔的PVC管,然后将支撑杆插入,支撑杆的外径略小于预留孔,如果加设有PVC管,则支撑杆的外径略小于PVC管内径。三者之间的缝隙不能过大,否则会引起松动,影响盖梁支架的受力,以支撑杆仅能穿过与拔出为宜。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为钢棒或高分子材料棒。依靠桥墩立柱预留孔不影响桥墩立柱竖向受力,结合钢棒抗剪切能力强的特点,或者采用高强度的高分子材料棒,作为盖梁下支撑系统,使桥墩立柱盖梁处于完全稳定状态。待盖梁混凝土浇筑完成,强度达到100%以上时,拆除盖梁支撑系统,抽出钢棒或高分子材料棒,将混凝土预留孔采用同标号微膨胀混凝土进行回填,钢棒或高分子材料棒可以重复利用,移至下一组桥墩立柱上使用。
[0011]作为优选,所述高分子材料棒为碳纤维增强塑料棒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棒。碳纤维增强塑料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均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碳纤维的微观结构类似人造石墨,是乱层石墨结构。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它的比重不到钢的I / 4,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Mpa以上,是钢的7?9倍,抗拉弹性模量为23000?43000Mpa亦高于钢。因此CFRP的比强度即材料的强度与其密度之比可达到2000Mpa / (g/cm3)以上,而A3钢的比强度仅为59Mpa / (g/cm3)左右,其比模量也比钢高。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是一种以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与酚醛树脂为基体材料的复合塑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拉伸强度接近甚至超过碳素钢,强度可以与高级合金钢媲美。某些环氧玻璃钢的拉伸、弯曲和压缩强度甚至能达到400兆帕以上。具有耐腐蚀性能好、介电性能好、热性能良好、可设计性强、工艺性优良等特点。碳纤维增强塑料,与传统的玻璃纤维(GF)相比,杨氏模量是其3倍多;而且在有机溶剂、酸、碱中不溶不胀,耐蚀性出类拔萃。
[0012]作为优选,所述下梁为32号工字钢,所述固定杆为铁杆,所述下梁与所述固定杆之间焊接连接。[0013]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杆为横截面积为正方形的木条。
[00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在立柱中设有孔洞,待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穿入钢棒或高强度的高分子材料棒,用以作为盖染模板下托支撑系统。施工技术难度小、投入少、支撑杆可以反复利用,周转率高,充分利用了钢棒抗剪切力,稳定性好的特点。不污染环境,操作简单,施工设备投入少,成本底,易于掌握,适用广泛推广。在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抱箍盖梁支撑系统的很多弊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在桥梁施工【技术领域】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实施例1的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实施例2的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实施例3的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一盖梁托架;11 一调节杆;12—下梁;13—固定杆;21—第一支撑杆;22—第二支撑杆;23—第三支撑杆;31—第一预留孔;32—第二预留孔;33—第三预留孔;4一桥墩立柱;5— PVC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0020]实施例1
[0021]如图1所示,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包括第一支撑杆21和盖梁托架1,桥墩立柱4上设有第一预留孔31,所述第一预留孔31距离桥墩立柱4顶端500mm,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一端与所述盖梁托架I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一预留孔31。
[0022]所述盖梁托架I包括下梁12、固定杆13和调节杆11,所述下梁12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端部相连,所述调节杆11设于所述下梁12上。所述固定杆13对下梁12其固定作用。
[0023]所述第一预留孔31内径为100mm。
[0024]所述第一支撑杆21为钢棒或高分子材料棒,外径略小于第一预留孔31的内径。
[0025]如果采用高分子材料棒,所述高分子材料棒可以为碳纤维增强塑料棒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棒。
[0026]所述下梁12为32号工字钢,所述固定杆13为铁杆,所述下梁12与所述固定杆13之间焊接连接。
[0027]所述调节杆11为横截面积为正方形的木条。
[0028]实施例2
[0029]如图2所示,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包括第二支撑杆22和盖梁托架1,桥墩立柱4上设有第二预留孔32,所述第二预留孔32距离桥墩立柱4顶端900mm,所述第二支撑杆22的一端与所述盖梁托架I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杆22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二预留孔32。
[0030]所述第二预留孔32沿水平方向上设置。[0031]所述盖梁托架I包括下梁12、固定杆13和调节杆11,所述下梁12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2的端部相连,所述调节杆11设于所述下梁12上。
[0032]所述第二预留孔32内径为140mm。
[0033]所述第二支撑杆22为钢棒或高分子材料棒,外径略小于第二预留孔32的内径。
[0034]如果采用高分子材料棒,所述高分子材料棒可以为碳纤维增强塑料棒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棒。
[0035]所述下梁12为32号工字钢,所述固定杆13为铁杆,所述下梁12与所述固定杆13之间焊接连接。
[0036]所述调节杆11为横截面积为正方形的木条。
[0037]实施例3
[0038]如图3所示,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包括第三支撑杆23和盖梁托架1,桥墩立柱4上设有第三预留孔33,所述第三预留孔33距离桥墩立柱4顶端700mm,所述第三支撑杆23的一端与所述盖梁托架I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三支撑杆23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三预留孔33。待混凝土强度达到75 %时,穿入第三支撑杆23,用以作为盖染模板下托支撑系统。待盖梁混凝土浇筑完成,强度达到100%以上时,拆除盖梁支撑系统,抽出第三支撑杆23,将混凝土第三预留孔33采用同标号微膨胀混凝土进行回填,第三支撑杆23可以重复利用,移至下一组桥墩立柱4上使用。
[0039]所述第三预留孔33贯穿所述桥墩立柱4,所述第三支撑杆23穿过所述第三预留孔33,所述第三支撑杆23的两端均穿出所述预留孔33与所述盖梁托架I的两侧分别相连,所述第三支撑杆23的两端均伸出所述第三预留孔33两侧,伸出距离为400?600mm。
[0040]所述第三预留孔33沿水平方向上设置。
[0041]所述盖梁托架I包括下梁12、固定杆13和调节杆11,所述下梁12与所述第三支撑杆23的端部相连,所述调节杆11设于所述下梁12上。
[0042]所述下梁12有两根,所述固定杆1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两根下梁12上。固定杆13有5根,分布在下梁12的不同部位,使两根下梁12进行对接,对两根下梁12进行固定。
[0043]所述第三预留孔33内径为120mm。第三预留孔33内加设了一个管径略小于第三预留孔33的PVC管5,然后将第三支撑杆23插入,第三支撑杆23的外径略小于PVC管3内径。三者之间的缝隙不能过大,否则会引起松动,影响盖梁托架I的受力,以第三支撑杆23仅能穿过与拔出为宜。
[0044]所述第三支撑杆23为钢棒或高分子材料棒,外径略小于第三预留孔33的内径。
[0045]如果采用高分子材料棒,所述高分子材料棒为碳纤维增强塑料棒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棒。
[0046]所述下梁12为32号工字钢,所述固定杆13为铁杆,所述下梁12与所述固定杆13之间焊接连接。
[0047]所述调节杆11为横截面积为正方形的木条。
[0048]以上以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任何改进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包括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第三支撑杆(23)和盖梁托架(I),其特征在于:桥墩立柱(4)上设有第一预留孔(31)、第二预留孔(32)和第三预留孔(33),所述第一预留孔(31)、第二预留孔(32)和第三预留孔(33)距离桥墩立柱(4)顶端500?1000mm,所述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第三支撑杆(23)的一端与所述盖梁托架(I)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第三支撑杆(23)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一预留孔(31)、第二预留孔(32)和第三预留孔(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预留孔(33)贯穿所述桥墩立柱(4),所述第三支撑杆(23)穿过所述第三预留孔(33),所述第三支撑杆(23)的两端均穿出所述第三预留孔(33)与所述盖梁托架(I)的两侧分别相连,所述第三支撑杆(23)的两端均伸出所述第三预留孔(33)两侧,伸出距离为400?6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留孔(32)和第三预留孔(33)沿水平方向上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梁托架(I)包括下梁(12)、固定杆(13)和调节杆(11),所述下梁(12)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第三支撑杆(23)的端部相连,所述调节杆(11)设于所述下梁(1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梁(12)有两根,所述固定杆(1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两根下梁(1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留孔(31)、第二预留孔(32)和第三预留孔(33)内径为80?16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第三支撑杆(23)为钢棒或高分子材料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棒为碳纤维增强塑料棒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棒。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梁(12)为32号工字钢,所述固定杆(13)为铁杆,所述下梁(12)与所述固定杆(13)之间焊接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盖梁立柱支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11)为横截面积为正方形的木条。
【文档编号】E01D21/00GK203498754SQ201320396965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日
【发明者】刘心勇, 陈朝源, 郑祖谭, 丛福忱, 王家兴, 郑友, 林良键 申请人:福建省华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