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2959阅读:3105来源:国知局
防眩网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防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眩网。



背景技术:

汽车前灯产生的眩光是危害公路夜间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了消除汽车前照灯的眩光影响,经常在道路中间隔离带上安装防眩网。目前采用的防眩网迎风面较大,在大风天气里很容易折断,同时,也存在防眩效果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防眩网,可降低风阻,并具有较好的防眩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眩网,包括防眩本体,沿所述防眩本体长度方向并排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通风孔,对应于各通风孔分别设置有防眩片,各防眩片位于所述防眩本体的同一侧、并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以分别形成对所述通风孔的遮挡。

进一步的,于相邻通风孔之间的防眩本体上形成有第二通风孔,相对于所述防眩片在所述防眩本体另一侧对应于各第二通风孔设有第二防眩片,各第二防眩片具有与所述防眩片相反的延伸方向以形成对所述第二通风孔的遮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眩片和第二防眩片至少其一的于其宽度方向上的横截面呈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的宽度分别与所述防眩片和第二防眩片于防眩本体上的投影长度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之间的距离为10~30mm。

进一步的,所述防眩本体由低碳钢制成。

进一步的,环所述防眩本体周向翻折形成有边框。

进一步的,所述边框横截面呈菱形。

进一步的,于所述防眩本体的两相对侧分别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经由设于其上的连接部与边框搭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防眩网还包括与所述安装板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立柱,以及与所述第一立柱插装配合的第二立柱。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眩网,通过设置通风孔可减少防眩本体的风阻,即可减少防眩本体受损的概率,而对应通风孔设置防眩片形成对通风孔的遮挡,从而可有效起到防眩的效果。

(2)通过在防眩本体两侧分别设置防眩片和第二防眩片可提高双向的防眩效果。

(3)将第一防眩片和第二防眩片横截面呈弧形,一方面便于加工制造,另一方面也可进一步增加防眩效果。

(4)将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的宽度分别与防眩片和第二防眩片的投影长度相等设置,可在保证防眩效果的同时减少重量。

(5)将防眩本体由低碳钢制成,可便于加工制造。

(6)设置边框可便于防眩本体的安装,同时边框由防眩本体翻折而成,一方面可便于一体加工而成,另一方面也可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7)将边框横截面呈菱形设置可增加边框的刚度。

(8)将安装板与边框设置成搭接连接,一方面便于拆装,另一方面也可具有较好的连接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防眩网正视图;

图2为图1中的俯视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防眩本体,101-通风孔,102-第二通风孔,2-防眩片,3-直板,4-第二防眩片,5-边框,6-安装板,601-连接部,602-安装孔,7-第一立柱,701-导向槽,702-卡孔,8-第二立柱,9-销轴,10-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防眩网,如图1和图2并结合图3所示,其包括防眩本体1,沿防眩本体1长度方向并排间隔布置有多个通风孔101,对应于各通风孔101分别设有防眩片2,各防眩片2位于防眩本体1的同一侧、并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以形成对通风孔101的遮挡。

由图2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防眩片2横截面呈弧形,其一端设于通风孔101的边缘处,而另一端则向通风孔101的另一边缘延伸。为了保证防眩效果,本实施例中防眩片2于防眩本体1上的投影长度不小于通风孔101的宽度。而为了减少防眩片2的重量,本实施例中防眩片2于防眩本体1上的投影长度与通风孔101的宽度相等。

此外,本实施例防眩片2除了可为弧形之外,还可为其它的结构,如其横截面也可为直线型、折线型以及曲线型等。为了进一步保证防眩效果,本实施例中相对于防眩片2与防眩本体1的连接端、在防眩片2的另一端设有直板3,该直板3与防眩本体1平行设置。由图2并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防眩片2横截面为1/4圆,此时防眩片2的圆心位于通风孔101的两边缘之间,并保证直板3的自由端与通风孔101的边缘相平齐设置。

为了实现双向防眩,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各相邻通风孔101之间的防眩本体1上形成有第二通风孔102,并相对于防眩片2在防眩本体1另一侧对应各第二通风孔102设有第二防眩片4,各第二防眩片4具有与防眩片2相反的延伸方向以形成对第二通风孔102的遮挡。本实施例中第二防眩片4与防眩片2的结构以及与防眩本体1的连接方式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通风孔101和第二通风孔102之间的距离为10~30mm,最优为20mm。而本实施例中通风孔101和第二通风孔102的宽度与通风孔101和第二通风孔102之间的距离相等设置,即为10~30mm,最优为20mm。

本实施例中防眩片2和第二防眩片4由防眩本体1一体冲压而成,为了便于加工,本实施例中防眩本体1由低碳钢制成。为了便于防眩本体1的安装,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环防眩本体1周向翻折形成有边框5,本实施例中边框5横截面呈菱形,且边框5的自由端经翻折后与防眩本体1抵接配合,并经由铆钉实现边框5的自由端与防眩本体1之间的连接固定。当然,本实施例中将边框5的自由边除了可采用铆钉与防眩本体1连接外,还可采用其它的结构。如其可为焊接,螺栓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防眩本体1的两相对侧分别设有安装板6,该安装板6为板状件,并在安装板6的一侧形成与边框5搭接的连接部601。该连接部601与边框5远离防眩本体1的两个角边形成抵接配合并通过铆钉实现搭接。由于本实施例中边框5横截面呈菱形,因此连接部601为图3中所示横截面呈V形的板状件。本防眩网还包括与安装板6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立柱7,以及与第一立柱7插装配合的第二立柱8,通过将第一立柱7与第二立柱8插装配合,可便于调整防眩本体1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立柱7和第二立柱8的横截面呈方形或圆形结构,且第一立柱7滑动套设于第二立柱8内部。如图4所示,在第一立柱7的两相对侧分别形成条形状的导向槽701,并沿导向槽701长度方向间隔的设置有多个直径大于导向槽701宽度的、以便于可与下文所述的紧固件10卡位的卡孔702。而在第二立柱8上活动穿设有具有外螺纹的、并可与导向槽701嵌装配合的销轴9,于第二立柱8的两相对侧、在该销轴9的两端分别螺接有紧固件10,通过转动紧固件10与上文所述的卡孔702的插装配合以实现对第一立柱7的卡定。本实施例中紧固件10可为与销轴9螺纹连接的套筒,该套筒的外径大于导向槽701的宽度并与卡孔702相适配设置。当然,本实施例中除了可设置套筒与销轴9螺纹连接外,也可使得套筒与销轴9滑动设置,在套筒的一端固连有与套筒共中心线设置的螺母,通过螺母与销轴9螺纹连接而驱动套筒相对于销轴9的滑动。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立柱7上焊接与安装板6结构相似的配合板,在配合板上设有与安装板6的安装孔602配合的配合安装孔,在安装时,通过使用螺栓将各安装孔和配合安装孔连接即可。

本防眩网通过设置防眩片和第二防眩片以分别对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进行遮挡,从而实现了较好的防眩效果,并具有较好的使用寿命,同时在防眩网上喷涂活性炭油漆可进一步增加该防眩网的使用寿命。该防眩网在生产时采用冲压成型的生产工艺,以分别形成防眩片、第二防眩片以及边框,整个过程不喷塑、不镀锌,不存在污染的现象,从而加工工艺较为环保。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