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行天桥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9054阅读:1866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行天桥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行天桥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下雨或下雪时,在人行天桥桥面形成积水,不但影响行人通行,而且对行人和人行天桥均造成安全隐患。目前人行天桥桥面的排水方法是利用主梁横向坡度,在主梁横向两侧设置排水孔或排水槽,然后用管道连通排水孔或排水槽将积水排出,由于排水孔或排水槽设置在主梁内部,不但增加了主梁设计和建造的难度,而且不利于人行天桥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使成本增加。另外,桥面积水沿着主梁纵向坡度漫流至人行天桥梯道,而人行天桥梯道处通常通过设置坡度,采用自然排水的方式,将水排到梯道与地面接触处,这导致下雨时梯道上的雨水顺坡而下,造成梯道落地处的积水,影响行人上下天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行天桥排水装置,其设于主梁纵向侧面,利用主梁纵向坡度排出桥面积水,能够降低主梁设计和制造的难度和成本,具有维护方便、成本低的特点。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人行天桥排水装置,用于排出人行天桥表面的雨水,人行天桥包括主梁、设于所述主梁纵向两端的梁端地袱和梯道,所述梯道包括缓步平台,包括:

若干过水孔,其设于所述梁端地袱底部,所述过水孔的一端与所述主梁的桥面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梁端地袱的地袱台阶连通;

集水槽,其设于所述主梁的纵向端面上,所述集水槽与所述纵向端面之间形成一集水空间,所述集水空间与所述地袱台阶连通;

排水管,其设于所述梯道下方,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水空间连通,且另一端与路面排水系统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集水槽还包括直槽和雨水篦子,所述直槽设于所述集水槽的上表面上,所述雨水篦子的一端设于所述直槽上,且另一端设于所述地袱台阶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雨水篦子的厚度不大于所述地袱台阶的高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集水槽还包括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集水槽靠近所述梯道的一端,并与所述排水管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集水槽的材料为金属或混凝土。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排水装置还包括缓步平台集水装置,所述缓步平台集水装置包括落水孔和直水管,所述落水孔设于所述缓步平台上,并位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所述直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落水孔连接,且另一端穿过所述缓步平台与所述排水管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落水孔的顶面低于所述缓步平台的表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缓步平台集水装置还包括缓步平台反坡层,所述缓步平台反坡层设于所述缓步平台上,所述缓步平台反坡层的厚度随距离所述落水孔的加大而增加。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排水管和所述直水管均为PVC 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人行天桥排水装置中的集水槽设于主梁的纵向端面上,利用主梁纵向坡度,将桥面积水经过梁端地袱底部的过水孔收集在集水槽中,排水管与集水槽连接并就近接入路面排水系统,由于排水装置设于主梁外部,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避免了在主梁内部设置过多的排水孔,因此降低了主梁设计和制造的难度和成本。

(2)本人行天桥排水装置设于主梁的纵向端面上及梯道下方,因此维护时仅需在人行天桥梯道附近进行,维护方便,成本低,而且不影响行人和路面车辆通行。

(3)集水槽充分利用主梁的纵向端面作为集水槽的一个侧面形成集水空间,这样的设计可以节省集水槽的材料,而且减小集水槽的外部尺寸,使集水槽更加美观大方。

(4)本人行天桥排水装置还包括缓步平台集水装置,利用设于缓步平台上的缓步平台反坡层将雨水收集到设于缓步平台一角的落水孔中,并通过直水管与排水管连接,能够高效地排出梯道上的积水,方便行人通行,保障行人通行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人行天桥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视图。

图中:1-主梁,11-纵向端面,12-桥面,2-梁端地袱,21-地袱台阶,3-梯道,4-过水孔,5-集水槽,50-集水空间,51-直槽,52-上表面,53-雨水篦子,54-出水口,6-排水管,61-排水管出口,7-缓步平台集水装置,71-落水孔,72-直水管,73-缓步平台反坡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行天桥排水装置,用于排出人行天桥表面的雨水,人行天桥包括主梁1、设于所述主梁1纵向两端的梁端地袱2和梯道3,梯道3包括缓步平台31,该装置主要包括若干过水孔4、集水槽5和排水管6。

若干过水孔4设于梁端地袱2底部,过水孔4的一端与主梁1的桥面12连通,且另一端与梁端地袱2的地袱台阶21连通。

集水槽5设于主梁1的纵向端面11上,集水槽5与纵向端面11之间形成一集水空间50,集水空间50与地袱台阶21连通。

参见图3所示,集水槽5还包括直槽51和雨水篦子53,直槽51设于集水槽5的上表面52上,雨水篦子53的一端设于直槽51上,且另一端设于地袱台阶21上。

雨水篦子53用于避免体积较大的异物进入集水槽5,堵塞集水槽5的出水口54。雨水篦子53的两端分别放置在集水槽5的上表面52上的直槽51和地袱台阶21上,不需要其它固定方式,安装和维护方便。

雨水篦子53的厚度不大于地袱台阶21的高度,便于雨水顺畅流入集水空间50中。

集水槽5还包括出水口54,出水口54设于集水槽5靠近梯道3的一端,并与排水管6连接。

制造和安装集水槽5时,可以使集水槽5平行于主梁1的桥面12,因此,集水槽5充分利用主梁1的横向坡度,使收集在集水空间50里的雨水流向靠近梯道3的一端,出水口54设于集水槽5靠近梯道3的一端,便于高效地排出雨水。

集水槽5可以采用截面为L型的槽体,例如,槽体的宽度为400mm,高度为400mm,槽体壁厚为100mm,并充分利用主梁1的纵向端面11作为集水槽5的一个侧面形成集水空间50,这样的设计可以节省集水槽5的材料,而且减小集水槽5的外部尺寸,使集水槽5更加美观大方。

集水槽5的材料为金属或混凝土。集水槽5的材料可以根据主梁1的材料确定,例如,如果主梁1和集水槽5的材料均为混凝土,或均为金属,这样的设计可以方便集水槽5的制造和安装,并且集水槽5与主梁1的连接更紧密,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不同材料的热胀冷缩造成集水槽5的变形,进而导致雨水泄露。

排水管6设于梯道3下方,排水管6的一端与集水空间50连通,且另一端与路面排水系统连接。在梯道3落地附近,将排水管6的排水管出口61接入到就近的路面排水系统里。

本人行天桥排水装置在梁端地袱2底部设置若干过水孔4,利用主梁1的纵向坡度排出桥面12上的积水,雨水通过过水孔4后被收集在集水槽5里,集水槽5设有出水口54,出水口54与设于梯道3下方的排水管6连接,最后雨水通过排水管6排到路面排水系统中,由于本人行天桥排水装置设于主梁1外部,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避免了在主梁1内部设置过多的排水孔,因此降低了主梁1设计和制造的难度和成本。

另外,本人行天桥排水装置设于主梁1的纵向端面11上及梯道3下方,因此维护时仅需在梯道3附近进行,维护方便,成本低,而且不影响行人和路面车辆通行。

本人行天桥排水装置还包括缓步平台集水装置7,缓步平台集水装置7包括落水孔71和直水管72,落水孔71设于缓步平台31上,并位于排水管6的上方,直水管72的一端与落水孔71连接,且另一端穿过缓步平台31与排水管6连接。

落水孔71的顶面低于缓步平台31的表面。

缓步平台集水装置7还包括缓步平台反坡层73,缓步平台反坡层73设于缓步平台31上,缓步平台反坡层73的厚度随距离落水孔71的加大而增加。

本人行天桥排水装置还包括缓步平台集水装置7,利用设于缓步平台31上的缓步平台反坡层73将雨水收集到设于缓步平台31一角的落水孔71中,并通过直水管72与排水管6连接,能够高效地排出梯道3上的积水,方便行人通行,保障行人通行安全。

排水管6和直水管72均为PVC管。PVC管具有抗腐蚀能力强、易于粘接、价格低和质地坚硬的特点,可以确保本排水系统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