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非机动车道拼接式路面的预留点位模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29571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用于非机动车道拼接式路面的预留点位模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道路施工领域,具体涉及用于非机动车道拼接式路面的预留点位模架。



背景技术:

建筑行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业,施工及建筑物运营维护的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30%。目前,建筑建造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而在建筑施工总量中,作为施工必备条件的建筑工程临时设施,如道路、围墙、洗车池(蓄水池)等,尽管在相对量上所占的比例较小,但由于使用多为一次性,因而其绝对量随着建设工程总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这种大量使用一次性临时设施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造成了建筑资源的浪费;增加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难度。而拼接式路面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该类问题,特别是抗冲击强度要求低的非机动车道,并且拼接式的非机动车道施工速度快,切路面板单元能够预制,现场直接吊装,能够减小建筑资源的浪费,并且降低建筑垃圾的产生。在铺设过程中,拼接的路面在铺设时需要提前将轨道规划整齐,以方便在后期路面板单元在铺设时能够定点吊装安放,然而由于铺设轨迹是主干道的侧向延伸,即铺设轨迹与主干道的路线相差无几,同样存在较多的弯道以及拐角,而为了加快铺设进度,通常选择对直线路段进行优选铺设,然后在对弯道或是拐角进行铺设,使得在路面板单元吊装时,特别是弯道以及拐角处的路面板铺设的工位容易被与之相邻的两个路面板所侵占,即在厂房内预制的与弯道或是拐角处的轨迹相适应的路面板单元无法进行正常安装,延缓了非机动车道整体的施工进度,相应地增加了整个项目的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用于非机动车道拼接式路面的预留点位模架,用于辅助路面板单元的整体铺设,以保证弯道或是拐角处的预留点位与规划的铺设轨迹一致。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用于非机动车道拼接式路面的预留点位模架,包括第三套筒以及两个并排分布的第三丝杆,第三套筒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三丝杆相对的端部螺纹配合,在两个所述第三丝杆的外侧端上分别铰接设置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三个并排分布的第一丝杆,且三个所述第一丝杆依次通过两个第二套筒螺纹连接成一条直线,第三丝杆外侧端与处于中间位置的第一丝杆中部连接。在非机动车道路面铺设时,由于拐点与弯道处的路面板与直线路段的路板板型号有所区别,即该拐点或是拐弯处的路面板形状并非标准型号,且根据具体的轨迹段落需要进行特殊预制,而在不耽搁整体路段铺设效率的同时,施工人员通常采用先铺设直线路段,遇到拐点或是弯道时将该点位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预留,然后继续铺设直线路段,在取得该点位的空间尺寸后进行特殊预制后,集中在后期对该点位进行铺设,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拐点或是弯道处的空间容易在与之毗邻的直线路段上的路面板所侵占,以至于造成经过特殊预制的路面板无法进行正常铺设,严重滞缓了非机动车道的铺设施工进度;针对上述问题,申请人在拐点或是弯道处设置一个模架,即将该点位的空间尺寸固定下来,以防止直线路段上的路面板占用其空间,进而确保经过特殊预制的路面板与预留的间隙相匹配,进一步提供非机动车道的拼接式路面的铺设速度。

具体地,当拐点或是弯道处两侧的路面板铺设前,按照预先的铺设轨迹,将该点位处的尺寸固定,即通过调节第一套筒,使得两排由三个第一丝杆并排构成的挡边朝预留空位设定的极限位置移动,而两个挡边最终的定点位置即为拐点或是弯道处两侧路面板的限位结构,其中挡边能够实现长度的变换,即分别转动两个第二套筒,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一丝杆之间的间距实现增大或是缩小,确保位于挡边两个端部的点位与直线路段的两个端点重合,以将预留空位的四个点位确定,最后将两个第三丝杆固定在路基上,保证模架不会发生移动,以保证特制的路面板与预留空位实现完美对接。进一步地,由于模架本身固定,并且其主干由两个第三丝杆构成,并通过第三套筒连接,支干则由三个第一丝杆构成,并依次通过第二套筒连接,在保证工字型的模架本身具备足够的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了模架的适用范围,且不会因模架两侧的路面板的冲击而发生位移。

在每一个位于最外侧端的所述第一丝杆上均滑动设置有套管,且在两个相互异侧的套管之间均设置有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基板、两个中层板以及两个外层板,在所述基板下表面的两侧分别开有燕尾槽,每一个所述中层板上表面设有与燕尾槽相互配合的突起;在中层板下表面两侧分别开有梯形槽,每一个所述外层板上表面设有与梯形槽相互配合的突出部,且每一个所述外层板的外侧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套管连接。在直线路段的路面板铺设时,拐点或是弯道处两侧的路面板对模架的冲击的点位不固定,即由三个第三丝杆所构成的挡边上任意一点均可能受到冲击,当冲击力度超过一定程度时,挡边会出现折断或是扭曲形变;因此,申请人在位于两个挡边外侧的端点处套设有套管,而互为异侧的两个套管之间设置伸缩组件,该伸缩组件能够在第三套筒的转动下随第三丝杆一并进行往复运动,当两个第三丝杆初始状态下的长度与预留空位的宽度相等时,同处于初始状态下的两个伸缩组件能够为模架的两个端点提供支撑,以防止两个挡边发生应力损伤。其中,伸缩组件包括基板、中层板以及外层板,且中层板以及外层板能够相对于基板发生相对位移。

还包括两个并排的第二丝杆,且两个所述第二丝杆相对的端部通过第一套筒螺纹连接,且两个第二丝杆相背的端部分别与两个基板的中部铰接。在拐点或是弯道处的预留空位,其两端通常为圆弧性,因此,申请人在基板的中部铰接有第二丝杆,两个第二丝杆通过第一套筒连接,即转动第一套筒,便能够实现两个第二丝杆沿其轴线进行往复运动,当第二丝杆向外移动时,会带动基板中部向预留空位的两端(非机动车道两侧支撑台阶的方向)移动,同时调节套管,使得基板、中层板或是外层板发生一定形变而与该点位两端的圆弧相贴合,以确保在铺设过程中预留空位整体的完整性。

在所述套管外圆周壁上开有螺孔,螺钉与所述螺孔配合。作为优选,在调节套管移动至最佳的点位后,转动螺钉,使得螺钉的端部与第一丝杆的外壁相接触,以实现对套管的定位,方式套管在第三丝杆上发生轴向滑动。

所述基板呈t形,且两个所述燕尾槽分别开设在基板的两个水平段下表面上,两个所述第二丝杆相背的端部分别与两个基板的竖直段端部铰接。作为优选,t形的基板,能够缩小其在发生弯曲形变时的阻力,使得调节套管移动至支撑台阶内侧壁的过程中,基板、中层板以及外层板所构成的层状结构弯曲时更加快速,同时减小在第一套筒转动时的动力输出,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所述基板、两个中层板以及两个外层板均采用弹性的金属板,且所述基板水平段的厚度与中层板以及外层板的厚度相同。作为优选,弹性的金属板具备一定支撑强度的同时,还能满足一定程度的弯曲形变以及回复,且基板水平段、中层板以及外层板的厚度相同,使得三者在弯曲时的受力形变保持一致,避免三者中的任意一个因受力集中而受损。

在每一个所述第三丝杆侧壁上分别设有定位环。进一步地,在第三丝杆的侧壁上设置定位环,施工人员可通过锚杆贯穿定位环后将两个第三丝杆的位置固定,以增强模架的稳定性。

所述定位环的个数为两个且沿所述第三丝杆的轴线对称分布。作为预选,两个第三丝杆上设置四个定位环,且定位环在两个第三丝杆的两侧对称分布,使得模架的锚固点分布均匀,以保证模架整体在受到其两者的路面板的冲击后不会沿该冲击方向而发生位移。

在每一个所述第三丝杆外圆周壁上设有刻度。作为优选,在第三丝杆上设置的刻度能够供施工人员实时观察模架的挡边所移动的位移,且测量出的数据能够为特殊预制的路面板尺寸提供一定的支撑,防止预制好的路面板与该预留空位的误差过大。

每一个所述第三丝杆外侧端分别与对应的且处于中间位置的第一丝杆中部铰接。作为优选,两个第三丝杆以及第一套筒所构成的主干位于整个模架的中部位置,使得模架整体的支撑强度达到最佳,与此同时,第三丝杆与位于挡边中间位置的第一丝杆的中部铰接,并且第二丝杆的外侧端与基板的竖直段端部铰接,使得模架整体并非呈规则的立体几何结构,而是模架的两个挡边以及两个伸缩组件之间能够发生一定角度的变化,即模架能够沿具体的预留空位进行相应的变动,如由规则的矩形结构变换为平行四边形结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用于非机动车道拼接式路面的预留点位模架,在拐点或是弯道处设置一个模架,即将该点位的空间尺寸固定下来,以防止直线路段上的路面板占用其空间,进而确保经过特殊预制的路面板与预留的间隙相匹配,进一步提供非机动车道的拼接式路面的铺设速度;

2、本发明用于非机动车道拼接式路面的预留点位模架,在基板的中部铰接有第二丝杆,两个第二丝杆通过第一套筒连接,即转动第一套筒,便能够实现两个第二丝杆沿其轴线进行往复运动,当第二丝杆向外移动时,会带动基板中部向预留空位的两端(非机动车道两侧支撑台阶的方向)移动,同时调节套管,使得基板、中层板或是外层板发生一定形变而与该点位两端的圆弧相贴合,以确保在铺设过程中预留空位整体的完整性;

3、本发明用于非机动车道拼接式路面的预留点位模架,弹性的金属板具备一定支撑强度的同时,还能满足一定程度的弯曲形变以及回复,且基板水平段、中层板以及外层板的厚度相同,使得三者在弯曲时的受力形变保持一致,避免三者中的任意一个因受力集中而受损。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伸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纵向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使用分布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伸缩组件、11-基板、12-中层板、13-外层板、2-套管、3-第一丝杆、4-第二丝杆、5-第一套筒、6-第二套筒、7-第三丝杆、8-定位环、9-第三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或4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第三套筒9以及两个并排分布的第三丝杆7,第三套筒9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三丝杆7相对的端部螺纹配合,在两个所述第三丝杆7的外侧端上分别铰接设置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三个并排分布的第一丝杆3,且三个所述第一丝杆3依次通过两个第二套筒6螺纹连接成一条直线,第三丝杆7外侧端与处于中间位置的第一丝杆3中部连接。

具体地,当拐点或是弯道处两侧的路面板铺设前,按照预先的铺设轨迹,将该点位处的尺寸固定,即通过调节第一套筒5,使得两排由三个第一丝杆3并排构成的挡边朝预留空位设定的极限位置移动,而两个挡边最终的定点位置即为拐点或是弯道处两侧路面板的限位结构,其中挡边能够实现长度的变换,即分别转动两个第二套筒6,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一丝杆3之间的间距实现增大或是缩小,确保位于挡边两个端部的点位与直线路段的两个端点重合,以将预留空位的四个点位确定,最后将两个第三丝杆7固定在路基上,保证模架不会发生移动,以保证特制的路面板与预留空位实现完美对接。

进一步地,由于模架本身固定,并且其主干由两个第三丝杆7构成,并通过第三套筒9连接,支干则由三个第一丝杆3构成,并依次通过第二套筒6连接,在保证工字型的模架本身具备足够的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了模架的适用范围,且不会因模架两侧的路面板的冲击而发生位移。

实施例2

如图1~4所示,本实施在每一个位于最外侧端的所述第一丝杆3上均滑动设置有套管2,且在两个相互异侧的套管2之间均设置有伸缩组件1,所述伸缩组件1包括基板11、两个中层板12以及两个外层板13,在所述基板11下表面的两侧分别开有燕尾槽,每一个所述中层板12上表面设有与燕尾槽相互配合的突起;在中层板12下表面两侧分别开有梯形槽,每一个所述外层板13上表面设有与梯形槽相互配合的突出部,且每一个所述外层板13的外侧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套管2连接。

在直线路段的路面板铺设时,拐点或是弯道处两侧的路面板对模架的冲击的点位不固定,即由三个第三丝杆7所构成的挡边上任意一点均可能受到冲击,当冲击力度超过一定程度时,挡边会出现折断或是扭曲形变;因此,申请人在位于两个挡边外侧的端点处套设有套管2,而互为异侧的两个套管2之间设置伸缩组件1,该伸缩组件1能够在第三套筒9的转动下随第三丝杆7一并进行往复运动,当两个第三丝杆7初始状态下的长度与预留空位的宽度相等时,同处于初始状态下的两个伸缩组件1能够为模架的两个端点提供支撑,以防止两个挡边发生应力损伤。其中,伸缩组件1包括基板11、中层板12以及外层板13,且中层板12以及外层板13能够相对于基板11发生相对位移。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本实施在还包括两个并排的第二丝杆4,且两个所述第二丝杆4相对的端部通过第一套筒5螺纹连接,且两个第二丝杆4相背的端部分别与两个基板11的中部铰接。在拐点或是弯道处的预留空位,其两端通常为圆弧性,因此,申请人在基板11的中部铰接有第二丝杆4,两个第二丝杆4通过第一套筒5连接,即转动第一套筒5,便能够实现两个第二丝杆4沿其轴线进行往复运动,当第二丝杆4向外移动时,会带动基板11中部向预留空位的两端(非机动车道两侧支撑台阶的方向)移动,同时调节套管2,使得基板11、中层板12或是外层板13发生一定形变而与该点位两端的圆弧相贴合,以确保在铺设过程中预留空位整体的完整性。

进一步地,在调节套管2移动至最佳的点位后,转动螺钉,使得螺钉的端部与第一丝杆3的外壁相接触,以实现对套管2的定位,方式套管2在第三丝杆7上发生轴向滑动。

作为优选,t形的基板11,能够缩小其在发生弯曲形变时的阻力,使得调节套管2移动至支撑台阶内侧壁的过程中,基板11、中层板12以及外层板13所构成的层状结构弯曲时更加快速,同时减小在第一套筒5转动时的动力输出,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作为优选,弹性的金属板具备一定支撑强度的同时,还能满足一定程度的弯曲形变以及回复,且基板11水平段、中层板12以及外层板13的厚度相同,使得三者在弯曲时的受力形变保持一致,避免三者中的任意一个因受力集中而受损。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本实施在每一个所述第三丝杆7侧壁上分别设有定位环8。进一步地,在第三丝杆7的侧壁上设置定位环8,施工人员可通过锚杆贯穿定位环8后将两个第三丝杆7的位置固定,以增强模架的稳定性。

作为预选,两个第三丝杆7上设置四个定位环8,且定位环8在两个第三丝杆7的两侧对称分布,使得模架的锚固点分布均匀,以保证模架整体在受到其两者的路面板的冲击后不会沿该冲击方向而发生位移。

作为优选,在第三丝杆7上设置的刻度能够供施工人员实时观察模架的挡边所移动的位移,且测量出的数据能够为特殊预制的路面板尺寸提供一定的支撑,防止预制好的路面板与该预留空位的误差过大。

作为优选,两个第三丝杆7以及第一套筒5所构成的主干位于整个模架的中部位置,使得模架整体的支撑强度达到最佳,与此同时,第三丝杆7与位于挡边中间位置的第一丝杆3的中部铰接,并且第二丝杆4的外侧端与基板11的竖直段端部铰接,使得模架整体并非呈规则的立体几何结构,而是模架的两个挡边以及两个伸缩组件1之间能够发生一定角度的变化,即模架能够沿具体的预留空位进行相应的变动,如由规则的矩形结构变换为平行四边形结构。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