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公路桥面事故泄露收集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5510阅读:16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速公路桥面事故泄露收集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路面排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速公路桥面事故泄露收集池。



背景技术:

根据《高速公路桥面径流实时识别及选择收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桥面径流收集系统欲有效发挥事故泄漏防范作用,必须对事故泄漏和正常桥面径流分别处置,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其根本目的是预防桥位处的事故泄漏造成下游大范围污染,目前,国内的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大都由桥面预留排水孔、排水管及集水池组成。排水管大多采用U-PVC管材,与泄水孔接口用沥青密封,管材之间接口以U-PVC水管专用粘合剂粘接并起到密封作用,排水管安置在镀锌角铁架上,铁架以膨胀螺栓固定在桥梁两侧的水泥防护栏上并保持一定的坡降,排水管所汇集的桥面径流靠重力自流进入集水池,集水池设于桥位下方靠近河岸位置,池容一般在200m³左右,也有池容数千立方米的,池壁和池底以浆砌片石进行简单防护,个别项目的桥面径流收集系统比上述有所改进,以砖混结构水池取代上述集水池,池底留有法兰,出现事故时方便泄漏物清运,目前桥面径流收集系统没有将正常桥面径流与桥面发生事故后桥面的泄露及清洗混合物分别处理,造成后续处理的工作量加大,处理难度加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高速公路桥面事故泄露收集池,该装置在路面发生泄露事故时可对事故泄漏和正常桥面径流分别处置,使事故泄漏混合物流入事故泄漏收集池,收集池池底的特殊结构,在发生事故泄漏清运时可以抽取99%以上的的泄漏物。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速公路桥面事故泄露收集池,包括收集池、缓冲池和排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池的底部一角设置有集水坑,收集池的底部设置有坡度,坡度指向集水坑的位置,收集池内设置有进水管、出水管和液位计,出水管设置在集水坑内,收集池的顶部中间位置设置有检修口,检修口上设置有防护盖,收集池顶部还设置有通气孔,缓冲池的池底设置有事故泄漏接口和正常径流接口,事故泄漏接口与收集池的进水管连接,事故泄漏接口上设置有蝶阀A,正常径流接口上设置有蝶阀B,缓冲池的前端设置有U型检测管,U型检测管内设置有传感器检测组,U型检测管的外表面设置有流量计,U型检测管与排水管连接,排水管的前端设置有泄水孔,泄水孔上设置有颗粒物过滤网。

所述的集水坑所在位置为收集池的池底最低处,集水坑的坑底为弧面。

所述的出水管底端离集水坑坑底的距离5-8CM,出水管的边缘磨出沿管端圆周均匀分布的半圆孔,半圆孔的个数为4-6个。

所述的通气孔开口向下,防止杂物落入。

所述的传感器检测组包括电导率传感器、PH传感器、浊流传感器和可燃气体传感器。

所述的流量计为外贴式超声波流量计。

所述的U型检测管安装在所有泄水孔之后靠近最后一个泄水孔的排水管上。

所述的颗粒物过滤网由外部PP固定框和PP框涤纶一体化滤网组成,PP框涤纶一体化滤网设置在PP固定框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发生泄漏事故后,事故泄漏物沿路面流入敷设于桥梁外侧的排水管内,然后进入传感器检测管,在检测管充满事故泄漏物的过程中,泄漏物从水平管道跌落至竖管管底时有一个冲击减速过程,并借此混合均匀,泄漏混合物接触传感器探头后,与其发生相互作用,传感器探头输出电信号发送至控制主机,控制主机对此信号解析后,根据事先定义的事故判别规则是否为事故泄漏,当控制阀门切换至事故排放状态时,事故泄漏混合物流入事故泄漏收集池,收集池池底的特殊结构,既方便较为彻底地抽取泄漏物,又不易被泥沙堵塞管口,收集池内液位计的使用,为实时掌握收集池内液位信息,便于收集池日常维护和及时清运,收集池池顶预留通气孔,保持内外空气流通,防止形成负压,泄水孔上颗粒物过滤网的设计,可过滤细小砂石,且便于清理,保持其有效过水面积不低于泄水孔面积,从而保证其在网眼加密的情况下,排水能力不受影响,U形检测管的特殊结构,可使上游来水连续通过传感器工作界面,可以实现在一次降水或事故泄漏期间对来水的连续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高速公路桥面事故泄露收集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颗粒物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液位计,2-出水管,3-收集池,4-检修口,5-防护盖,6-通气孔,7-进水管,8-蝶阀B,9-正常径流接口,10-缓冲池,11-传感器检测组,12-泄水孔,13-颗粒物过滤网,14-排水管,15-U型检测管,16-电导率传感器,17-PH传感器,18-浊流传感器,19-可燃气体传感器,20-流量计,21-事故泄露接口,22-蝶阀A,23-集水坑,24-外部PP固定框,25-PP框涤纶一体化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图2结构所示,一种高速公路桥面事故泄露收集池,包括收集池3、缓冲池10和排水管14,收集池3的底部一角设置有集水坑23,收集池3的底部设置有坡度,坡度指向集水坑23的位置,集水坑23所在位置为收集池3的池底最低处,集水坑23的坑底为弧面,收集池3内设置有进水管7、出水管2和液位计1,出水管2设置在集水坑23内,出水管2的底端离集水坑23坑底的距离5-8CM,出水管2的边缘磨出沿管端圆周均匀分布的半圆孔,半圆孔的个数为4-6个,收集池3的顶部中间位置设置有检修口4,检修口4上设置有防护盖5,收集池3顶部还设置有通气孔6,通气孔6开口向下,缓冲池10的池底设置有事故泄漏接口21和正常径流接口9,事故泄漏接口21与收集池3的进水管7连接,事故泄漏接口21上设置有蝶阀A22,正常径流接口9上设置有蝶阀B8,缓冲池10的前端设置有U型检测管15,U型检测管15内设置有传感器检测组11,传感器检测组11包括电导率传感器16、PH传感器17、浊流传感器18和可燃气体传感器19,U型检测管15的外表面设置有流量计20,流量计20为外贴式超声波流量计,U型检测管15安装在所有泄水孔12之后靠近最后一个泄水孔的排水管14上,排水管14的前端设置有泄水孔12,泄水孔12上设置有颗粒物过滤网13,颗粒物过滤网13由外部PP固定框24和PP框涤纶一体化滤网25组成,PP框涤纶一体化滤网25设置在PP固定框24内。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路面径流通过路面两侧的泄水孔流入排水管内,然后进入传感器检测管,在U型检测管充满流体的过程中,流体从水平管道跌落至竖管管底时有一个冲击减速过程,并借此混合均匀,流体接触传感器探头后,与其发生相互作用,传感器探头输出电信号发送至控制主机,控制主机对此信号解析后,根据事先定义的事故判别规则是否为事故泄漏,当控制阀门切换至事故排放状态时,事故泄漏混合物流入事故泄漏收集池,收集池池底的特殊结构,既方便较为彻底地抽取泄漏物,又不易被泥沙堵塞管口,收集池内液位计的使用,为实时掌握收集池内液位信息,便于收集池日常维护和及时清运,收集池池顶预留通气孔,保持内外空气流通,防止形成负压,泄水孔上颗粒物过滤网的设计,可过滤细小砂石,且便于清理,保持其有效过水面积不低于泄水孔面积,从而保证其在网眼加密的情况下,排水能力不受影响,U形检测管的特殊结构,可使上游来水连续通过传感器工作界面,可以实现在一次降水或事故泄漏期间对来水的连续检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